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电刺激小脑顶核辅助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8例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结合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28例,药物及康复治疗。根据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项核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治疗对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磁共振质子波谱的影响,评价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出现认知障碍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行MMSE、NIHSS评分,及N-乙酰天冬氨酸(NAA),N-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酸(Cr)比值(NAA/Cr)的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4周后,2组MMSE评分、NAA、NAA/Cr值均有升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2组均有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有效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压氧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常规神经功能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基础上使用高压氧联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6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常规神经功能药物治疗基础上,高压氧结合小脑顶核刺激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防城港市中医院内一科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头颅CT排除脑出血,随机分成两组:①对照组:常规药物;②治疗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电刺激小脑顶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脑梗死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偏痛方』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比较中药"偏痛方"(川芎、当归、吴茱萸、白芷、细辛、羌活)与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头痛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其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为95.00%,尼莫地平组为76.67%(P<0.01).提示偏痛方中药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脑电刺激与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1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运动训练及家庭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训练及家庭康复治疗;所有病例在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GMFM)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康复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实施小脑电刺激可促进其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痔血安合剂治疗急性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口服痔血安合剂和痔宁片,疗程7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便血、疼痛、脱垂、痔黏膜状态、痔核大小的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便血、疼痛、痔黏膜状态和痔核大小等积分下降(P0.05,P0.01),且治疗组积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痔血安合剂治疗急性痔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疗效。方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治疗以及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疗程均为3月。在治疗前后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侧颈动脉,监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管腔内径(AD)、收缩期峰值流速(Vs)及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P<0.01),且观察组减少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颈动脉AD均较治疗前增宽(P<0.05,P<0.01),且观察组增宽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颈动脉Vs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P<0.01),且观察组的增快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颈动脉RI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P<0.01),且观察组的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的疗效,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价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0-2011年期间脑病科住院患者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加经皮小脑顶核电刺激,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对神经功能评分差值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皮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明显改善,缩短住院时间,能明显提高脑梗死后患者的生活质量[3]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常规康复组即观察组(13例)和常规康复观察组即对照组(13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标准(FMA)治疗后评测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组前后比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及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清瘀通塞汤加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均经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扫描(MRI)确诊为脑梗死病人,依据随机化分组,开展随机对照研究。在西医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规范护理康复的基础上,分为治疗组(清瘀通塞汤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组)40例;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组)40例,治疗方法参照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专题讨论会通过的“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动态观察,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关于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疗效评价方法,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指标的改变也优于对照组。研究中未发现与使用药物等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清瘀通塞汤加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即时镇痛效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目的:探讨电针与药物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效应差异。方法:采用3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300例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分别给予电针太阳穴和口服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强度评分、头痛缓解度和缓解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针刺或服药1次后,头痛强度的VAS评分呈动态降低趋势,治疗组治疗后3~4小时头痛强度评分达最低值,且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头痛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388.6±430.1)分钟和(163.3±182.3)分钟,治疗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缓解率分别为80.1%、76.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具有肯定的即时镇痛效应,其在效应的维持上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补肾利湿法治疗高尿酸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8例高尿酸血症进行分组治疗观察,治疗组27例以补肾利湿法治疗,对照组11例,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疗程6周。结果:治疗组的血尿酸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经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与血脂、血糖均有改善。提示运用中医中药防治高尿酸血症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推拿三步改良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评价“解痉、调整和通络”推拿三步改良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10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手法组(51例)采用“解痉、调整和通络”推拿三步改良法治疗,药物组(54例)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治疗。1周后随访,观察患者临床体征症状平均评分、临床治愈率、平均改善率及平均治疗天数。结果:两组治疗后平均评分明显增加(P< 0 01 );手法组治疗后平均评分、临床治愈率、平均改善率及平均治疗天数均优于药物组(P<0 01)。提示推拿三步改良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泻火止痛汤治疗肝火上炎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肝火上炎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1例),分别给予泻火止痛汤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偏头痛积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为74.19%;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偏头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之间偏头痛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泻火止痛汤治疗肝火上炎型偏头痛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6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芎芷煎方,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和治疗后1,2,3个月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程度变化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8.5%,53.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12,,3个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和头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和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芎芷煎方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血液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筛选条件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治疗14d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经过14d治疗,治疗组显效率为80.95%,明显高于对照组(30.77%)(P<0.01)。治疗组NIHSS评分为(3.58±3.01),明显低于对照组(7.62±3.60)(P<0.01);治疗组Fugl-meyer评分为(40.1±17.3),明显高于对照组(19.9±14.0)(P<0.01);治疗组Barthel评分为(59.2±14.2),明显高于对照组(40.7±10.5)(P<0.01)。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疏血通结合西医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因脑出血导致患者残疾。  相似文献   

18.
经筋疗法为主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寻非药物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理想手段.方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筋疗法;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P<0.01;两组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及伴随症状比较显示,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筋疗法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q0)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采用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头痛积分;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O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纽总有效率为70.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头痛积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ET、NO水平均有很明显变化(P〈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ET、NO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安全,无不良反应,其取效的机制可能是较好地调节血浆ET、NO水平,维持脑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针刺百会穴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针刺百会穴治疗脑梗塞的疗效,为针刺治疗脑梗塞提供临床依据。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32例(给予针刺和西药治疗)和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后第21天、90天,针刺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第21天、90天,针刺组患者ADL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第90天,针刺组患者ADL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百会穴治疗脑梗塞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