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求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调整偏颇体质、防治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收集江西、安徽两家医院983例健康体检人群数据。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应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体质类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腹型肥胖、全身型肥胖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1和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2均显示痰湿质发生腹型肥胖(OR1=2.92,95%CI=1.76~4.86,P0.01;OR2=2.74,95%CI=1.63~4.60,P0.01)和全身型肥胖(OR1=2.22,95%CI=1.36~3.61,P0.01;OR2=1.89,95%CI=1.14~3.14,P0.05)的危险度显著增高,而阳虚质发生全身型肥胖(OR1=0.36,95%CI=0.20~0.67,P0.01;OR2=0.38,95%CI=0.21~0.70,P0.01)的危险度显著降低。[结论]痰湿质是发生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的主要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从中医体质角度调节异常体重或从体重角度调理偏颇体质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国9省市横断面调查的21948例中医体质分类与健康调查数据库中,筛选出有完整身高、体重及中医体质类型记录的20513例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体质分布特点以及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气虚质与肥胖之间呈正相关(OR,1.20;95%CI,1.01~1.41);阳虚质与超重、肥胖之间呈负相关(OR,0.84;95%CI,0.72~0.98)(OR,0.58;95%CI,0.50~0.67),与体重偏轻呈正相关(OR,1.37;95%CI,1.17~1.59);痰湿质与肥胖之间呈正相关(OR,2.37;95%CI,2.04~2.75),与体重偏轻呈负相关(OR,0.76;95%CI,0.63~0.91);血瘀质与体重偏轻呈正相关(OR,1.16;95%CI,1.01~1.34),与肥胖呈负相关(OR,0.66;95%CI,0.57~0.76);气郁质与超重、肥胖呈负相关(OR,0.86;95%CI,0.75~1.00)(OR,0.75;95%CI,0.65~0.87)。结论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仍未明晰,仍需设计科学严谨、样本量充足的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原官兵常见疾病发病及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探讨其相关性。方法自行设计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疾病发病情况调查问卷,采用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对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中心疗养的271名高原官兵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状态评估。结果271位高原官兵中,平和质48例(17.7%)、偏颇质223例(82.3%)。患1种及以上疾病者198例(73.1%),其中平和质18例(9.1%)、偏颇质180例(90.9%);患呼吸系统疾病者47例,其中平和体质2例(4.3%)、偏颇体质45例(95.7%);患消化系统疾病者53例,其中平和体质1例(1.9%)、偏颇体质52例(98.1%);患皮肤病者27例,其中平和体质1例(3.7%)、偏颇体质26例(96.3%);患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者148例,其中平和体质15例(10.1%)、偏颇体质133例(89.9%)。选择偏颇体质比例最高的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提示高原官兵消化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存在相关性(χ2=11.32,P<0.01),其中平和质与消化系统疾病[OR=0.17,95%CI(0.040~0.726)]呈负相关(P=0.017),气虚质[OR=4.98,95%CI(2.717~9.120)]、痰湿质[OR=12.00,95%CI(5.269~27.332)]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原官兵整体健康水平欠佳,其中偏颇体质构成比最高的消化系统疾病与气虚质、痰湿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信息情况调查表、中医9种体质分类调查量表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患者450例,中医体质分布特征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阳虚质特禀质阴虚质平和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058,95%CI(1.302,3.253),P=0.002]、过敏性鼻炎[OR=2.074,95%CI(1.296,3.317),P=0.002]、体重指数(BMI)[OR=1.079,95%CI(1.012,1.151),P=0.021]是痰湿质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3.029,95%CI(1.741,5.268),P=0.000]是气虚质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是气虚质[OR=0.263,95%CI(0.150,0.461),P=0.000]、血瘀质[OR=4.519,95%CI(2.638,7.740),P=0.000]、气郁质[OR=0.061,95%CI(0.021,0.172),P=0.000]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主要中医体质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各影响因素与体质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5岁以上社区老年人的血脂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为开展老年人血脂异常中医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广东省中山市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及血脂结果。结果:纳入分析的社区老年人1302例,其中血脂异常930例(占71.4%)。单因素分析中提示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和湿热质与血脂异常相关(P0.05),而气虚质和特禀质与血脂正常相关(P0.01)。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中医体质对血脂的影响,结果提示:气虚质是血脂异常的保护因素[OR=0.386,95%CI(0.242,0.615),P0.001],血瘀质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OR=8.485,95%CI(3.379,21.308),P0.001]。结论:中医体质类型与本地区老年人血脂异常存在一定相关性,在社区广大老年人群中开展血脂异常的中医药防治,中医体质学说比中医辨证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其与各代谢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146例M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χ2检验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比及其与临床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MS平和质比例最高,偏颇体质中常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男性MS平和质比例高于女性,男性MS偏颇体质以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为主。女性MS偏颇体质以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为主。青年MS偏颇体质以湿热质为主,其次分别是痰湿质和气虚质。中年MS偏颇体质以痰湿质为主,其次分别是气虚质和血瘀质。老年MS偏颇体质以血瘀质为主,其次分别是痰湿质和气虚质;②痰湿质与TG水平相关(P=0.025,OR=0.273,95%CI:0.087~0.851);湿热质与TG水平相关(P=0.045,OR=0.231,95%CI:0.045~0.231)。结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是MS主要中医体质类型,TG为MS患者形成痰湿质和湿热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岑永庄  刘新霞 《光明中医》2016,(24):3537-3539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5639名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和健康档案获取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资料,同时调查其人口社会学特征,一般健康行为、体质指数和腰围。结果该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8.8%,平和体质占49.9%。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偏颇体质类型是痰湿体质(占24.7%),湿热体质(占15.8%)和阴虚体质(占12.9%);以高血压患病与否为因变量,纳入性别、年龄、吸烟状况、锻炼情况、体质指数、腰围及9个中医体质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平和体质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OR=0.435,95%CI:0.365~0.518,P0.001),阴虚体质和湿热体质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OR=2.238,95%CI:1.734~2.889,P0.001)和(OR=3.992,95%CI:3.081~5.173,P0.001),其他因素中经常锻炼是保护因素,而BMI指数异常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医体质中阴虚体质和湿热体质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医体质类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为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提供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方法:汇集我国9省市(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横断面中医体质调查数据7782例。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实施,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的判定应用判别分析法。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原发性高血压有意义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结果: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因素后,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入选了3个中医体质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其比值比(oddsratio,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分别为2.00[1.58,2.55]、1.66[1.33,2.08]和1.37[1.13,1.66]。以性别分层分析,男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其OR值和95%CI分别为1.61[1.22,2.14]、1.60[1.17,2.19];女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是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其OR值和95%CI分别为2.80[1.79,4.39]、1.55[1.13,2.14]和1.39[1.05,1.84],痰湿质对女性高血压的影响更显著。结论: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中医体质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9.
张春兰  谢丽媛  孟驰 《河南中医》2021,41(1):111-115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诊治的20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为偏头痛组,同时选择200例在本院健康体检、无偏头痛的人群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体质辨识,偏头痛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体质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结果:偏头痛组以女性患者为主,偏头痛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偏头痛家族史,且体质量指数、尿酸及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偏头痛组以气郁质为主,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两组体质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以平和质作为参照,气郁质[OR=11.898,95%CI(4.712,30.044),P<0.001]、阴虚质[OR=8.065,95%CI:3.120~20.849,P<0.001]、痰湿质[OR=6.440,95%CI(2.226,18.635),P=0.001]及瘀血质[OR=10.303,95%CI(3.908,27.160),P<0.001]与偏头痛有显著相关性,而湿热质、特禀质、气虚质及阳虚质与偏头痛则无显著性相关性(P>0.05)。结论:气郁质、阴虚质、痰湿质及瘀血质与偏头痛具有独立的正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东人群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于2012—2013年对24 159人(12~80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健康状况的判定主要结合被调查者的体检报告及《亚健康评定量表》,中医体质的评估使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结果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为46.0%(11 121/24 159),疾病为35.2%(8 505/24 159)。偏颇体质在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平和质在健康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中医体质对健康状态有显著影响(P<0.001),与偏颇体质比较,平和质与亚健康危险降低显著相关(OR 0.23, 95%CI:0.21-0.25, P<0.001);与疾病危险降低也显著相关(OR 0.11, 95%CI: 0.10-0.12, P<0.001)。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状态危险增加密切相关(P<0.001),如气虚质OR 10.44 (95%CI: 8.86-12.30)、阴虚质OR 4.31(95%CI: 3.71-5.01) 、阳虚质OR 3.51(95%CI: 3.02-4.08) 、湿热质OR 4.11(95%CI: 3.58-4.73) 、痰湿质OR 7.19 (95%CI: 5.88-8.81) 、气郁质OR 21.17(95%CI: 15.74-28.45) 、血瘀质OR 7.27(95%CI: 5.71-9.25)、特禀质OR 3.68(95%CI: 2.90-4.67)。结论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密切相关,偏颇体质是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平和质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不同体质的患儿,产生多汗的机制和病因不同,临证当辨证求因。如气虚质其发汗多由中气不足,气虚不能固涩,以致汗液外泄;阳虚质由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阴虚质多为阴虚生内热,热蒸津液而出;痰湿质多为湿久化热,内热蕴蒸,迫津外泄;湿热质多为湿热内蕴,蒸液汗出;瘀血质多为瘀血内阻,久而化热,迫液外出;气郁质多为气机不畅,郁而化热,阳加于阴而为汗;平和质,多由感受外邪,导致营卫不和,卫表不固,营阴外泄,以致汗出。因此,不同体质所导致的多汗各不相同,所用治法也各有侧重。由于体质的影响,小儿多汗症临床表现上也有差异,虽主证都为汗出过多,或异常汗出为主,但伴随症状往往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剖析痰湿体质痰湿之本源和痰湿体质与其他6种病理体质兼夹的可能性机制,为临床更好地辨识痰湿体质和提供个体化的调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患者进行体质评分,评定体质类型,采用微软ACCESS数据库软件做频次以及关联性分析,非参数指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医体质调查中,阳虚质出现的频次最多44次,其次为阴虚质29次,气虚质25次,血瘀质24次,气郁质18次,平和质17次,痰湿质13次,湿热质9次,特禀质8次。9种体质出现频次的差异,经过非参数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人群中阳虚体质的人最多,其次为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  相似文献   

14.
经过10余年的临床观察,认为小儿体质研究应划分为新生儿-婴儿期、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三个阶段。根据新生儿-婴儿期生理、病理特点,笔者将此阶段的小儿体质类型划分为七类:平和质、肺虚质、脾虚质、肾虚质、痰湿质、内热质、特禀质。新生儿期,是离开母体的适应期,犹如初生的嫩芽,充满生机又脆弱易折;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第一个高峰期,犹如幼小树苗,朝气蓬勃又不耐寒暑。只有保证此阶段小儿脏腑功能旺盛,阴阳、气血、津液平衡,才有利于小儿茁壮成长,才能为以后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根基。故熟悉此阶段小儿体质类型,针对其类型,因质制宜,做好养护和调理,可起到转化体质类型的作用。这对于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小儿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患者中医体质和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服用中药治疗并有活产结局的患者为中药组,同时选择正常妊娠(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并有活产结局的90例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体质类型,比较两组患者孕前、孕期、产后中医体质变化特点、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结果:中药组阳虚质39例、气虚质25例、阴虚质5例、痰湿质3例、湿热质2例、血瘀质4例、特禀质1例、气郁质3例、平和质2例。对照组阳虚质11例、阴虚质5例、气虚质10例、痰湿质4例、湿热质5例、血瘀质7例、特禀质3例、气郁质16例、平和质29例。两组患者孕期及产后阳虚质、气虚质转化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及平和质的体质转化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孕前、孕期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气郁质、平和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孕期及产后SDS评分与本组孕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焦虑状态及抑郁状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可改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妊娠患者的中医体质及焦虑状态、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DSA证实的脑血管狭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住的174例基于DSA证实的脑血管狭窄患者,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调查工具为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判定结果进行整理,并进行数据录入分析。结果:174例脑血管狭窄患者中,痰湿质68例,占39.08%、瘀血质42例,占24.14%、阴虚质30例,占17.24%,位居所有体质的前三位。不同程度血管狭窄患者间、单支和多支间、前循环和后循环间以及不同性别血管狭窄患者体质分布差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质、瘀血质、阴虚质为脑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变或中医中药的干预纠正偏颇体质,从而达到预防脑血管狭窄,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后体质分布规律,为人流后体质调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王琦教授创制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制定《中医体质及健康状况问卷》,对380例人流后3天的妇女进行体质调查。结果:气虚质占44.47%,气郁质占40.53%,阳虚质占36.84%,血瘀质占29.47%。流产1次的偏颇体质占38.34%;流产2次的偏颇体质占61.53%;流产超过3次的偏颇体质占96.36%。年龄15~22岁的人流后偏颇体质占29.87%;年龄23~30岁的人流后偏颇体质占50.25%;年龄31~38岁的人流后偏颇体质占84.62%;年龄39~45岁的人流后偏颇体质占100%。结论:人工流产后体质以气虚质最多,其次为气郁、阳虚和血瘀质,且年龄越大、流产次数越多,偏颇体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痤疮有平和质型痤疮、阳虚质型痤疮、阴虚质型痤疮、气虚质型痤疮、痰湿质型痤疮、湿热质型痤疮、气郁质型痤疮、血瘀质型痤疮和特禀质型痤疮等9种类型,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治疗大法,但该病病机复杂,在治疗中不能拘泥一法,注意在清热解毒时要宣郁,苦寒燥湿时要滋阴,化瘀时要扶正,补虚时要祛邪;再选用相应的预防方法,使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提高,从而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痤疮,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初步探讨影响其发病的体质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例患者,对其进行体质分型和体质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七种体质类型中,慢性荨麻疹患者以气虚质最为多见,各型的分布比率分别为:正常质占9.5%,阴虚质占19.5%,阳虚质占6.5%,痰湿质占2.0%,湿热质占8.0%,气虚质占46.5%,瘀血质占7.5%。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性别、饮食、睡眠、性格等因素关系均较密切。将中医体质学说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探讨,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