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定位在颅脑深部病变显微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行外科手术的颅内病变患者,术中开颅后应用超声显示病变的位置、深度、范围、性质以及与毗邻血管的关系,对病灶进行定位;瘤体切除后再次探测有无残留。结果38例病变均在术中超声图像上清晰显示并准确定位,其中12例患者病灶较小或相对较深,超声引导下先行穿刺置入人工标志物后得以清除。结论术中超声检测可清晰显示颅内深部病变并进行准确定位,并可监控病变切除情况,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03~2013-03间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患有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EMR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80例患有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切除息肉组织均进行病理检查,并对患者进行1个月至1年随访。结果观察组86例患者采用黏膜切除术后均一次性完成切除,成功率达到100%;1例术后出现少量出血,采用药物止血;随访1年,无复发。对照组60例患者完成一次性切除,切除成功率为75.00%;术后有8例患者出血量较多,采用钛夹后止血;随访1年,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7.50%。将观察组的切除成功率、复发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痤疮有平和质型痤疮、阳虚质型痤疮、阴虚质型痤疮、气虚质型痤疮、痰湿质型痤疮、湿热质型痤疮、气郁质型痤疮、血瘀质型痤疮和特禀质型痤疮等9种类型,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治疗大法,但该病病机复杂,在治疗中不能拘泥一法,注意在清热解毒时要宣郁,苦寒燥湿时要滋阴,化瘀时要扶正,补虚时要祛邪;再选用相应的预防方法,使机体的抵抗力得到提高,从而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痤疮,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尚艳  何晓伟王宏 《护理研究》2007,21(4):1012-1012
灌肠是临床常用的诊断和治疗肠道疾病的方法,是麻醉、胃肠道手术及特殊检查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之一。灌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检查的顺利实施,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效果。依据护理操作常规灌肠常导致肛管堵塞、插管导致病人不适,结肠性便秘病人,因肛管插入深度不够及粪便阻塞,致使灌入的液体很快排出,导致灌肠效果不佳,达不到软化粪便的目的,灌肠后病人仍感排便困难。鉴于以上弊端,笔者通过改进灌肠插管方法,使管道通畅率达到100%,病人极少出现不适,且灌肠效果极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7岁。胆道术后外置T管引流15d,经T管造影显示胆总管下端残留结石,需延期带管以便于经T管行纤维胆道镜检查与取石,于T管引流术后第15天凌晨于熟睡中翻身时不慎将管道拽脱,值班护士采取果断措施及时重新置管并妥善处理,未造成不良后果。讨论:T管意外拔管时间与造成的后果密切相关,意外拔管越早(尤其1周内),出现胆瘘及胆汁性腹膜炎的风险越高,再次手术置管及腹腔引流的概率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EGFR、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在4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EGFR与E-cadherin和vimentin的相关性.结果:4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GFR、E-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2%(30/44)、79.5%(35/44)和63.6 %(28/44),与癌旁组织[6.8 %(3/44)、4.5 %(2/44)和9.1%(4/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5.35,P=0.00;x2=50.78,P=0.00;x2=28.59,P=.00).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GFR表达与E-cadherin呈负相关(r =-0.306,P=0.043),与vimentin呈正相关(r=0.595,P=0.000).在伴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和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中EGFR、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79、5.81及4.32,P均<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GFR表达升高伴随E-cadherin下调和vimentin上调,它们的变化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并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白杨素(ChR)是否通过影响核转录因子κB(NF-κB)/Twist 1信号通路,进而抑制Ⅱ型肺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EMT)而产生抗肺纤维化作用。动物实验设对照组、博莱霉素组(BLC)、BLC+ChR(50 mg·kg-1)和BLC+ChR(100 mg·kg-1)剂量组,每组动物15只。气管注射BLC(7500 U·kg-1)诱导肺纤维化大鼠模型,造模后连续灌胃给药28 d。细胞实验设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5 ng·mL-1)组、TGF-β1+ChR(1,10,100μmol·L-1)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先用TGF-β1处理24 h,再用TGF-β1和(或)不同剂量ChR处理48 h。肺组织病理变化和胶原沉积情况分别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进行观察。肺组织和细胞内Ⅰ型胶原(collagenⅠ)、E钙粘蛋白(E-cadherin)、紧密连接蛋白-1(ZO-1)、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α(IκBα)、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p-p65)和Twist 1 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采用qPCR和(或)Western blot法检测。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BLC组相比,ChR给药28 d后,大鼠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肺组织collagenⅠ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肺组织肺泡上皮细胞EMT程度明显受到抑制[ZO-1和E-cadherin的表达明显升高,α-SMA和vimentin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肺组织细胞浆内IκBα和p65磷酸化水平、胞核内NF-κB p65和Twist 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ChR能够明显减轻TGF-β1诱导的collagenⅠ的表达(P<0.05或P<0.01),显著抑制细胞EMT[E-cadherin和ZO-1的表达明显升高,vimentin和α-SM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同时能够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细胞浆内IκBα和p65磷酸化水平并降低细胞核内NF-κB p65和Twist 1的表达(P<0.05或P<0.01)。综上结果推测ChR能够逆转肺泡Ⅱ型上皮细胞EMT、缓解肺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内IκBα磷酸化水平、抑制NF-κB p65的磷酸化和其核转移,进而下调Twist 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例1,女,55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针刺样疼痛,5d后症状加重,并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出现疱疹,伴排尿困难,尿不尽感,每日排尿10余次,每次尿量约50—150ml,并有便秘。自服止痛药,疼痛有所缓解,但皮疹及排尿困难、便秘均未改善。数小时前自觉小腹部胀痛,不能自行排尿,急诊科行泌尿系彩超检查提示:尿潴留,给予留置导尿,导出尿液约1100ml,以“带状疱疹”收入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染色体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基因3'非翻译区(3'UTR)rs9856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急性胰腺炎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对32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和320例性别、年龄、籍贯频数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的rs985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统计分析其基因频率分布与急性胰腺炎易感性的关系。结果发现等位基因比如下:病例组C/T=1.08,对照组C/T=1.51;2组C/T卡方检验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该位点C/T分布在胰腺炎和正常人群中有显著区别;进一步对该位点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层分析结果显示,TT型基因与CC型相比对轻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OR=0.59,95%CI=(0.40~0.86),P=0.006]。结论人染色体XIAP-3'UTR区域rs9856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急性胰腺炎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加替沙星注射液致精神失常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是一种新型喹诺酮类合成抗菌剂,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较多,但其致精神失常报道很少。我院2006年5月出现l例应用加替沙星注射液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导致精神失常,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