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钟钰  胡鹏翼  郑琴  况弯弯  刘姗姗  朱丽云  帅书苑  杨明 《中草药》2020,51(22):5714-5722
目的 采用紫苏Perilla frutescens为模型药,制备紫苏精油纳米乳,进行处方工艺研究与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根据紫苏精油在各辅料中的溶解量确定助表面活性剂,采用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法初步筛选适宜水包油型(O/W)纳米乳的表面活性剂,进一步筛选具备用量安全性的表面活性剂,确定纳米乳处方组成。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综合比较纳米乳区域大小、载药量、含水量,以及电导率、黏度、粒径及分布、稳定性等优化处方;研究对优化处方工艺的紫苏精油纳米乳的外观质量与形态、相关理化性质(黏度、pH值、电导率、Zeta电位、粒径及分布)、稳定性、体外渗透性以及鼻黏膜刺激性进行考察。结果 优化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处方为14.3%紫苏精油-9.5% Transcutol P-19.1% Labrasol-57.1%水;根据优化的处方制备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均一、透明、澄清,流动性良好,黏度(3.68±0.17)mPa·s;pH值为6.18±0.03,电导率为(109.61±0.89)μS/cm,Zeta电位为(-7.08±1.82)mV;平均粒径为(49.98±1.55)nm;透射电镜实验结果表明,紫苏精油纳米乳乳滴为球形,粒径大小均在100 nm以内;紫苏精油纳米乳具备离心稳定性、稀释稳定性、长期稳定性以及温度稳定性;于常温未密封的条件下储存1个月与6个月后紫苏精油纳米乳与紫苏精油的平均紫苏醛含量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和17.48%;鼻黏膜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紫苏精油纳米乳给药组与空白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研究制备优化处方工艺的紫苏精油纳米乳,其外观形态、相关理化性质符合纳米乳质量要求,具备药物稳定性、药物渗透性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苦参地龙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剂,并对其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将苦参总碱溶入油相IPM,加入表面活性剂EL35、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溶解混合为含药内相,恒温搅拌至均匀;将地龙提取物溶于去离子水中,在室温下边搅拌边缓慢滴加到含药内相中,恒速搅拌至澄清透明,得苦参地龙纳米乳。采用HPLC测定纳米乳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径测定仪分别考察纳米乳的形态和粒径。以NP700为基质,制备苦参地龙纳米乳凝胶,并采用Franz扩散池对纳米乳、纳米乳凝胶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结果: 制备的苦参地龙纳米乳为O/W型微乳,外观圆整、均匀,粒径20.6 nm,含量稳定。苦参地龙纳米乳、苦参地龙纳米乳凝胶、苦参地龙水溶液、苦参地龙水凝胶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0.148 4,0.118 3,0.030 6,0.032 1 mg·cm-2·h-1结论: 苦参地龙纳米乳、纳米乳凝胶的24 h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均优于水溶液、水凝胶,可为苦参地龙药对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3.
电导率法筛选微乳处方及对其相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电导行为结合伪三元相图制备微乳,并对其相行为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电导率-含水量曲线精确绘制聚山梨酯80-labrasol/Gemseal40-油酸 /无水乙醇/水体系不同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Km下一系列伪三元相图,筛选微乳处方,采用电导率、稳定性、染色法、粒径等对微乳基本性能进行评价,研究不同Km对微乳体系的相行为及结构类型的影响。结果 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电导率表现为渐进的连续变化,Km为2:1时,含水量(20%<Φ<66.3%电导率直线上升,含水量(66.3%<Φ<74.5%电导率趋势变缓,含水量(Φ>74.5%时电导率下降,且此时伪三元相图中微乳区最大,制备丹皮酚微乳和雷公藤多苷微乳在高速离心无分层,也无絮凝或药物析出,电导率、染色法、粒径等性能均符合微乳特征。结论 电导率法能用于微乳结构的判定并反映微乳相行为的变化,精确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微乳处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岩黄连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dehydrocavidine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DC-NLCs)处方,并进行体外药效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DC-NLCs。以包封率、载药量和ζ电位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DC-NLCs的处方。对DC-NLCs进行表征,并考察体外药效作用。结果 最佳处方为投药量为10.0mg、固-液脂质比为1:8、卵磷脂用量为85.0mg、表面活性剂为1%聚山梨酯-80。DC-NLCs测得包封率为(85.29±0.01)%,载药量为(6.27±0.00)%,ζ电位为(-17.90±1.09)mV、粒径为(188.50±11.77)nm,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药效学实验表明,DC-NLCs体外抑制肝纤维化的效果显著。结论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用于DC-NLCs处方优化,准确度高,预测效果较好,且优化制备的DC-NLCs具有显著的抑制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依西美坦自微乳化给药系统。方法 选择了适宜的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即以Maisine 35-1-Neboee-M5 (1∶1作为油相,Cremopher EL-Labrasol (4∶1为乳化剂,Transcutol P作为助乳化剂。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比例Km和含油量作为考察因素,以微乳粒径、Zeta电位、药物平衡溶解度、昙点、5和60 min时药物的累积溶出量作为效应值,应用 Design Expert 进行处方优化,并对优化处方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星点效应面优化快速获得依西美坦自微乳的优化处方组成范围,如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31∶49∶20。结论 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依西美坦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处方优化,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谢慧  何佶彦 《天津中医药》2020,37(6):711-716
[目的] 采用介质碾磨法制备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并评价其质量。[方法] 借助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法优化了制备工艺参数并确定了处方中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并以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粒径分布(Y1)和Zeta电位(Y2)作为评价指标,以处方中的药物浓度(X1),稳定剂浓度(X2)和表面活性剂浓度(X3)作为考察因素,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其处方;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微观形态;并比较了木犀草素原料药与纳米混悬剂的体外溶出状况。[结果]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确定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参数为:碾磨介质与混悬剂体积之比为1:1,研磨速度为2 500 r/min,研磨时间为4 h,稳定剂为羟丙基纤维素(HPC SL),表面活性剂为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经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得到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最优处方为:药物浓度为28.0 mg/mL,稳定剂浓度为1.5 mg/m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2 mg/mL;按照该处方制备的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24.3±21.6)nm,Zeta电位为(-31.4±0.9)mV,在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呈颗粒状均匀分布;木犀草素纳米混悬剂的药物溶出速率显著高于原料药。[结论] 本研究将木犀草素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可显著提高其体外药物溶出速率,有望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葛根素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小新  原素  谢称石  张兰  龙超峰 《中草药》2011,42(8):1512-1516
目的研究葛根素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处方工艺。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油和表面活性剂配伍试验,以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葛根素自微乳的处方组成;通过粒径、载药量和自微乳化时间优化了葛根素自微乳处方;并对葛根素自微乳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葛根素自微乳处方中油相为中链甘油三酯(19.0%)、油酸(19.0%),表面活性剂为聚山梨酯80(19.0%)、聚氧乙烯蓖麻油(19.0%),助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19.0%),葛根素(5.0%)。自微乳化后粒径为(17.28±0.24)nm,自微乳化时间小于120 s;室温留样6个月,该自微乳性状、质量分数、粒径和自微乳化时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所制备的葛根素自微乳粒径小、稳定性好,符合良好自微乳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制肝动脉栓塞用吡柔比星-碘油微乳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Km值形成微乳的能力及区域,优选微乳处方,制备吡柔比星-碘油微乳,并对微乳的物理性质、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MTT法对吡柔比星-碘油微乳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考察。结果 碘化油/大豆磷脂/无水乙醇/水形成的微乳粒径小、黏度低,初步稳定性实验表明,4 ℃下放置药物含量和粒径均无显著变化。MTT实验结果表明,吡柔比星-碘油微乳对人肝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空白微乳对肝癌细胞HepG-2抑制作用弱。结论 吡柔比星-碘油微乳制备简单,工艺重复性良好,质量稳定,体外抗肿瘤活性较强,为肝动脉栓塞给药剂型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丹酚酸B口服微乳的处方设计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确定亲水性药物丹酚酸B(Sal B)油包水(W/O)口服微乳的最佳处方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Km值(Km=m乳化剂:m助乳化剂)滴定法制备伪三元相图, 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种类, 药物, Km值, 温度对微乳区域面积的影响, 筛选出W/O型微乳的最佳处方组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含量。[结果] 微乳区域面积较大的微乳处方组合为Labrafil M 1944CS/大豆卵磷脂(PC)/无水乙醇/Sal B溶液(45 mg/mL)(Km=1),制备温度为(40±1)℃。[结论] 最优处方可成功的将Sal B包载于水相, 得到澄清透明, 流动性好的均相体系。  相似文献   

10.
舒薇  刘继勇  杨帝顺 《中国药学杂志》2011,46(21):1651-1655
 目的 制备雷公藤多苷纳米乳,并对其含量测定、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卵磷脂/烷基葡萄糖苷(APG)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室温下采用磁力搅拌法滴加水到油相中,制备雷公藤多苷纳米乳。采用HPLC测定雷公藤多苷纳米乳中雷公藤内酯甲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径测定仪分别测定纳米乳的外观形态和粒径分布。采用Franz扩散池对纳米乳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 制备的雷公藤多苷纳米乳为O/W型乳剂,外观圆整、均匀,粒径为31.6 nm,含量稳定。雷公藤多苷纳米乳的稳态透皮速率为14.454 ng·cm-2·h-1,12 h的累积渗透量为166.267 ng·cm-2。结论 雷公藤多苷纳米乳可为雷公藤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补肾温肺微乳口服液的制备处方.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选微乳处方,测定其粒径,观察透射电镜视图,并对微乳进行初步物理稳定性考察.结果:优选处方为油相白术、防风、细辛挥发油,水相淫羊藿、黄芪、山茱萸等药材提取浓缩液(3 g·mL-1),表面活性剂Tween-80,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电镜视图显示微乳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8.25±0.08) nm,多分散指数(PDI)平均值为0.212±0.02,制备的微乳物理稳定性良好.结论:处方中的挥发油可直接作为油相形成微乳,制备的微乳粒径分布均匀,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去氢骆驼蓬碱醇质体并对其处方进行优化,为该药物的后续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去氢骆驼蓬碱醇质体,以乙醇体积分数、卵磷脂用量、卵磷脂与胆固醇的用量比为考察因素,以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应用三因素五水平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去氢骆驼蓬碱醇质体的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该制剂的初步稳定性。结果:最佳处方为去氢骆驼蓬碱0.03%,蛋黄卵磷脂1.13%,卵磷脂-胆固醇(41.55∶1),乙醇体积分数28%。制得的醇质体大小均一、圆整、分散均匀,包封率、粒径及Zeta电位平均值分别为79.0%,124.8 nm,-57.1 m V。结论:去氢骆驼蓬碱醇质体制备工艺简单、处方设计合理、稳定性较高,为进一步探讨该制剂的皮肤给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丁香苦苷聚乳酸(Syr)-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Syr-NPs)的处方。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Syr-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以及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PLGA质量浓度(A)、丁香苦苷质量浓度(B)、水相与有机相比例(C)3因素考察对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以及总评归一值的影响,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选取最佳处方条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最优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浓度为9.63 mg/mL,Syr质量浓度为12.88 mg/mL,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为1∶9.46,制得的Syr-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分别为(27.86±0.87)%、(7.02±0.15)%、(110.0±1.20)nm。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优化包载Syr的PLGA纳米粒处方与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4.
青蒿素自乳化制剂的设计、优化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设计并优化青蒿素自乳化制剂工艺,并对其进行体外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测定青蒿素在不同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选择辅料.在三元相图的基础上,利用星点设计法优化青蒿素自乳化处方.以外观、溶解度、乳化时间、乳化后粒径和多分散系数为评价指标对青蒿素自乳化制剂进行质量评价.结果:青蒿素自乳化制剂最佳处方为中链甘油三酸酯-聚山梨醇酯-80-无水乙醇质量比31∶37∶20,外观透明均一,粒径234.7 nm,多分散系数0.235,溶解度2.775 g·L-1,乳化时间25 s.结论:青蒿素自乳化制剂工艺简单、性质稳定的,各项理化性质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脱水穿心莲内酯自乳化制剂,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初步筛选处方辅料种类,以乳化效果、乳化平衡时间、乳剂粒径大小及分布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辅料,并结合三元相图确定最佳处方,考察该制剂稀释后形成乳液的外观、粒径、Zeta电位及制剂稳定性.结果:脱水穿心莲内酯自乳化最佳处方为m聚山梨酯-80∶m中链甘油三酯∶m甘油=50∶20∶30,粒径23.7 nm,Zeta电位-14.47 mV,自乳化速度快,室温放置3个月后稳定性良好.结论:优选的制备工艺简单、乳化时间快、粒径小,制备的自乳化制剂澄清透明、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以平均粒径、粒径分布(多分散指数,PDI)及Zeta电位为考察指标,确定欧前胡素脂质微球(ILM)的最佳处方,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平均粒径、PDI、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考察蛋黄卵磷脂用量、泊洛沙姆用量、大豆油占油相总量的百分比对ILM制剂性质的影响。用二项式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评价指标的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经效应面法预测最佳处方,并进行预测分析。按照优化出来的处方制备ILM,对其常规的质量评价进行研究。结果优化后的最佳处方为蛋黄卵磷脂1.5 g,泊洛沙姆188 0.35 g,注射用中链脂肪酸甘油脂(MCT)10 g,优化处方各指标和目标值接近。按照优化的处方制备出来的ILM的平均粒径是(165.00±0.22)nm,PDI为0.058±0.070,Zeta电位为(-30.10±0.13)m V,包封率约为90.09%,载药量为1.0 mg/m L。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脂质微球的处方优化,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优化后的ILM符合药剂学要求。  相似文献   

17.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吴茱萸次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严春临  张季  刘敏  徐梦  侯勇  薛贵平 《中草药》2015,46(9):1307-1313
目的优化吴茱萸次碱固体脂质纳米粒(Rut-SLN)的处方。方法以薄膜-超声法制备Rut-SLN,以包封率、平均粒径、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考察单硬脂酸甘油酯/主药质量比(A)、卵磷脂/单硬脂酸甘油酯质量比(B)、泊洛沙姆188质量(C)3因素对包封率、平均粒径、Zeta电位的影响,以效应面法选取最佳处方条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根据优化处方制得Rut-SLN的包封率、平均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84.27%、122.6 nm、-20.7mV。结论优选的Rut-SLN处方稳定可行,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可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难溶性药物岩白菜素高载药量单室单层渗透泵型控释片。方法:以渗透泵片常用辅料为混合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利用等渗原理优化片芯处方;以岩白菜素累积释放度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包衣处方。结果:PEG 1500质量分数1.30%,包衣增重9.5%时,制得的岩白菜素高载药量渗透泵片累积释放度接近80%,符合零级释药特征。结论:充分发挥辅料多种功能可有效提高渗透泵片载药量;优化片芯与衣膜处方的方法能显著缩短试验周期,为渗透泵制剂处方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闪闪  张志锋  吕露阳  张吉仲 《中草药》2018,49(15):3625-3631
目的制备白花丹醌传递体(PBG-T)凝胶,考察其经皮给药的渗透特性。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PBG-T,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PBG-T处方,通过正交试验优化PBG-T凝胶的处方;垂直式Franz扩散池考察PBG-T凝胶体外透皮扩散效果。结果 PBG-T的最优处方工艺为白花丹醌(PBG)10.0 mg,磷脂700.0 mg,聚山梨酯-80 91.5 mg,超声时间13 min;PBG-T凝胶的最优处方为卡波姆1%,甘油5%;以最优处方制得的PBG-T的包封率为(79.88±2.26)%,平均粒径为(125.64±4.54)nm,Zeta电位为(-30.97±1.13)m V;PBG-T凝胶12 h的累积渗透率为70.0%。结论 PBG-T凝胶的处方工艺稳定、可行,且可以减缓PBG的体外释放,增加其累积渗透率。  相似文献   

20.
吴雨佳  王令充  张雯  李俊松  狄留庆 《中草药》2019,50(20):4896-4903
目的利用白及多糖(BSP)的生物黏附性,与海藻酸钠(SA)混合作为复合载体,以具有缓释特性的三七总皂苷(PNS)分散体作为包封药物,制备具有生物黏附性的PNS-BSP-SA复合微球。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微球,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考察并优化处方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粒径分布、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溶胀性能测定、体外黏附性能评价、体外释放研究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 PNS-BSP-SA复合微球圆整度较好,表面粗糙不平有褶皱,粒径分布较窄,PNS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于微球中。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微球工艺稳定,重现性较好,与直接加入PNS原料药制备的微球相比,PNS分散体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得率均明显增加,分别为10.34%、51.25%、82.21%,而PNS原料药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得率分别为4.04%、12.16%、61.35%。BSP的加入增加了SA微球的溶胀性能,明显增加了其在大鼠胃部的滞留率。PNS-BSP-SA复合微球中人参皂苷Rg1的释放较PNS原料药缓慢。结论 BSP增加了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将PNS制备为分散体,提高了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得率,并使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