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成药》2016,(7)
目的以双黄连注射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8种主要成分的致敏性。方法采用RBL-2H3细胞模型,分别用双黄连注射液、黄芩苷、黄芩素、连翘苷、连翘酯苷A、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处理细胞,测定细胞脱颗粒率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率。结果双黄连注射液、绿原酸及隐绿原酸能直接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并能显著提高细胞内β-氨基己糖苷酶和5-羟色胺的释放,其他成分无显著的致敏性。结论双黄连注射液的致敏性可能是由绿原酸和隐绿原酸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几种常见中药注射剂(TC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探讨RBL-2H3细胞模型应用于体外评价TCMI引起类过敏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培养RBL-2H3细胞,血塞通等7种TCMI与其共同培养,通过中性红染色法计数脱颗粒的RBL-2H3细胞,显色法计算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观察TCMI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 正常RBL-2H3细胞出现少量脱颗粒现象,血塞通、清开灵、双黄连、脉络宁、香丹、穿琥宁等能显著引起细胞脱颗粒;血塞通、穿琥宁和柴胡注射液能不同程度促进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血塞通、清开灵注射液可显著引起RBL-2H3细胞组胺释放.结论 RBL-2H3细胞脱颗粒的检测方法敏感、重复性好,其结果与临床报道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其有评价TCMI所致的类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肥大细胞模型RBL-2H3和P815细胞激活后脱颗粒反应的差异,寻找早期、稳定、敏感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体外检测模型,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细胞水平的过敏原和抗过敏药物的体外筛选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0μg.mL-1C48/80激活细胞15-60min,比色法检测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及类胰蛋白酶等过敏介质的释放,中性红染色法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法检测AnnexinV阳性细胞率。结果:C48/80刺激P815、RBL-2H3细胞15-60min后组胺释放率均明显增加,并且相同刺激条件下,两种细胞模型的组胺释放率基本相当。C48/80刺激P815细胞15min以上,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类胰蛋白酶释放率、Annexin V阳性细胞率和中性红染色脱颗粒细胞率均明显增加;但相同浓度的C48/80需刺激RBL-2H3细胞30-45min以上,上述指标才出现显著增加。在相同的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过敏介质释放率、AnnexinV阳性率和脱颗粒率均高于RBL-2H3细胞。结论:同RBL-2H3相比,在相同刺激条件下,P815细胞活化后脱颗粒时间出现更早、程度更高。提示除RBL-2H3细胞,P815细...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为实验材料,考察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早期的生物学效应,初步探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质控指标。方法肥大细胞为RBL-2H3细胞株(ATCC-6562),注射用双黄连购自哈药集团中药二厂(Z20043425);细胞活力检测采用MTT法,β-氨基己糖苷酶检测采用ELISA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形态,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活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注射用双黄连细胞毒性剂量及致类过敏剂量为≥0.08 mg/m L;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出现在药物作用早期(≤1分钟);较低浓度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峰值出现在4分钟左右。结论注射用双黄连作用肥大细胞早期,可激活Ca~(2+)相关信号通路、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大量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该结果提示:基于RBL-2H3细胞的Ca~(2+)浓度及致敏介质检测平台有望成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质控指标之一,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诱导大鼠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探讨其诱发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清开灵注射液孵育RBL-2H3细胞30 min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发生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阿利新蓝染色试验、Annexin V结合试验、β-氨基己糖苷酶测定试验检测细胞脱颗粒率,ELISA检测细胞组胺释放率。结果:不同浓度清开灵注射液可诱导细胞发生典型的脱颗粒反应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脱颗粒率及组胺释放率显著升高,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单次给药即可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诱发类过敏反应,这可能是其临床首次用药即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和RBL-2 H3细胞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和RBL-2 H3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清开灵注射液对人血清补体末端复合物SC5 b-9含量的影响.将不同批号、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与RBL-2 H3细胞共孵育,作用45min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脱颗粒,显色法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度和ELISA法测定组胺释放量.结果 清开灵注射液能使人血清中SC5 b-9含量降低,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刺激RBL-2 H3细胞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开灵注射液不能引起补体系统激活,可以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β-氨基己糖苷酶.其在临床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为非补体激活相关的类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大鼠体外肥大细胞以及RBL-2H3细胞脱颗粒试验的方法,评估2种细胞脱颗粒方法对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TCMI)引起脱颗粒的可行性。方法:提取大鼠腹腔肥大细胞(rat peritoneal mast cell,RPMC),优化实验条件,用阳性药物C48/80和各种TCMI等与其共培养,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计数腹腔MC脱颗粒率;通过RBL-2H3细胞与TCMI共同培养,底物显色法检测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结果:阳性对照品C48/80的浓度与RPMC脱颗粒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参麦、冠心宁、痰热清、清开灵和生脉5种TCMI能显著引起细胞脱颗粒,并与药物浓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BL-2H3细胞脱颗粒方法中参麦、黄芪、银杏、痰热清、丹香冠心、清开灵和生脉7种TCMI能是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升高。结论:一些TCMI能引起体外RPMC和RBL-2H3细胞脱颗粒,2种细胞脱颗粒方法在评价一些TCMI可能引起类过敏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及其生产过程中的中间品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的影响,评价清开灵注射液及其中间品的类过敏反应。方法:将清开灵注射液以5个不同浓度稀释,其中间品以IC50浓度稀释,分别作用于RBL-2H3细胞,45 min后,底物显色法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度;ELISA法测定组胺释放量。结果: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对RBL-2H3细胞脱颗粒程度并无浓度依赖性,但最高浓度下脱颗粒程度相对较高。同时,在其不同中间品中,金银花促进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最明显。结论:在体外,不同浓度的清开灵注射液均可不同程度的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起类过敏反应,而金银花可能是致敏的主要成分。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对其组胺释放的影响,探讨该模型用于体外评价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的可行性。方法:双黄连注射液联合弗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收集致敏后大鼠血清,将其与体外培养RBL-2H3细胞孵育12h,建立致敏RBL-2H3细胞模型,双黄连注射液与致敏RBL-2H3细胞共培养1.5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组胺含量。结果:双黄连注射液致敏大鼠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胺实验结果显示,双黄连注射液可显著引起致敏RBL-2H3细胞组胺释放,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黄连注射液可促进致敏RBL-2H3细胞释放组胺,提示RBL-2H3细胞模型具有评价中药注射液所致过敏反应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含有绿原酸的中药注射剂脉络宁针剂对RBL-2H3细胞(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系)脱颗粒、释放介质的影响,探讨绿原酸与中药注射剂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含有绿原酸的中药针剂脉络宁为研究对象,以不含绿原酸的葛根素针剂为阴性对照,以绿原酸对照品为阳性对照,通过对体外培养RBL-2H3细胞模型的作用,观察该细胞模型发生脱颗粒反应和细胞形态变化,检测β-己糖胺酶释放量.结果:脉络宁、绿原酸组可显著引起RBL-2H3细胞释放β-己糖胺酶(P<0.05);葛根素注射液组能不同程度促进β-己糖胺酶的释放.结论:脉络宁组可显著引起RBL-2H3细胞释放β-己糖胺酶,提示绿原酸与中药注射剂脉络宁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绿原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何心  赵铁敏 《中成药》1999,21(4):161-16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茵陈注射液中主要成分氯原酸和栀子成的含量。氯原酸在335nm波长测定,栀子成在237nm波长测定。外标法定量,回收率分别为93.6%和97.5%。氯原酸和桅子戒回归方程分别为A=0.187+0.858C(r=0.9993),A=0.21+6.0556C(r=0.9983)。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双花滴耳液中绿原酸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Kromasil C18柱(5μm,4.6mm×250m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水溶液(15:85),检测波长为328nm,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8%,相对标准偏差为1.51%(n=5)。结论本试验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绿原酸在0.1024~0.6144μg线性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14.
绿原酸及其类似物与生物活性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张鞍灵  马琼  高锦明  张康健  王蓝 《中草药》2001,32(2):173-175
绿原酸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是许多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评述了绿原酸在植物中的分布及其天然和合成类似物的生物活性,可望为创制新药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5.
绿原酸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合成的一种苯丙素类似物,在多种中药材中的含量高,是其主要的药理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在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均有应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酯键、不饱和双键等多种不稳定结构,容易被氧化、见光、受热都容易使其活性丧失,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有抗癌、降血脂、抗氧化、降血糖、抗紫外光与辐射、抗菌、免疫调节等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深入,其抗肿瘤活性逐渐被重视。绿原酸具有抗肿瘤作用,其对肺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结肠癌、宫颈癌、胃癌、口腔癌、白血病、视网膜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皮肤癌等发病率较高的肿瘤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绿原酸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阻滞细胞生长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转移、抑制端粒酶活性、调节免疫、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等作用有关。本文以"绿原酸""抗肿瘤""Chlorogenic acid""antitumor"等为关键词,组合搜索1999年1月至2018年1月PubM ed,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相关的文献,共搜索到110余篇相关文献,其中真正有效的文献51篇,本课题组对其有效文献中涉及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绿原酸的抗肿瘤活性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HPLC测定复方金银花颗粒中绿原酸与黄芩苷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复方金银花颗粒中绿原酸和黄芩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溶液,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324nm,柱温:室温。结果绿原酸回归方程为ρ=40282A-13.106,r=0.9999,线性范围为0.86~41.28mg·L-1,平均回收率为100.14%(RSD=1.26%);黄芩苷回归方程为ρ=22664A-13.889,r=0.9995,线性范围为0.98~47.04mg·L-1,平均回收率为100.06%(RSD=1.39%)。结论本方法稳定,重现性好,操作简单,是检测复方金银花颗粒中绿原酸与黄芩苷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忍冬藤嫩、老藤枝绿原酸的含量。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忍冬藤中绿原酸的含量,Agilent ZORBAX-XDB C18(150mm×4.6mm,5μm)色谱柱,乙腈-0.1%三氟乙酸溶液(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7nm。结果:忍冬藤老枝的绿原酸含量高于嫩枝的绿原酸含量。结论:以绿原酸含量为质量指标来看老枝质量优于嫩枝,老枝不应弃之。  相似文献   

18.
HPLC测定维C银翘片中绿原酸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C银翘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以Symmetry Shild RP C18柱(1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溶液(13∶87)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绿原酸在0.104μg~1.04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68%,RSD=0.96%(n=6)。结论所建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维C银翘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HPLC法对滋肾养肝丸中绿原酸进行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柱:C18柱(4.6mm×150mm,5 μm);流动相:乙腈-0.4%磷酸水(9:91);检测波长:327nm.结果与结论:HPLC法测定绿原酸含量,方法可靠,重现性好;为控制产品质量,保证药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药蒲公英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凌云  范国强  肖樾  郑俊华 《中草药》1999,30(12):897-899
用HPLC法测定蒲公英中咖啡酸和绿原酸的含量。采用 HP Hypersil C_18色谱柱,200 mmx 2. 1mm,5μm,流动相:甲醇-磷酸盐缓冲溶液(pH=4. 2) 23: 77,检测波长:323 nm,柱温:40℃,流速:1.0 mL/min。该法咖啡酸平均回收率 99.80%,RSD 2.14%;绿原酸平均回收率99.54%,RSD 2.69%。本法稳定可靠,为药典建立蒲公英药材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