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肝穿刺组织中白细胞分化抗原38(CD38)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的表达,探讨其在AI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46例AIH患者肝穿组织作为实验组,以30例胆囊癌根治标本的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8和MUM-1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非正态性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结果 46例AIH患者的CD38和MUM-1的阳性表达均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7. 181、-7. 484,P值均0. 001)。在AIH患者中炎症活动分级≥3级和纤维化4期CD38和MUM-1的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加,与炎症活动分级3级和纤维化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 085、15. 769、14. 988、26. 966,P值均0. 05)。CD38和MUM-1的表达与慢性炎症活动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 552、0. 876、0. 603、0. 934,P值均0. 001),且CD38与MUM-1亦呈显著正相关(r=0. 932,P 0. 001)。结论 CD38和MUM-1参与AIH的炎症活动和纤维化形成过程,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影响肝硬化进程,有望成为未来诊断以及治疗的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K2β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探讨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确诊的127例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CK2β的表达,分析癌组织中CK2β表达强度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另收集本院2018年3-6月期间手术切除的20例肝细胞癌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标本并提取蛋白和mRNA,运用Weste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其CK2β表达情况。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CK2β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差异与临床特征参数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Weste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证实CK2β在癌组织中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值均0. 05);癌旁及肝硬化组织中CK2β表达无差异(P值均 0. 05),且均高于正常组织表达(P值均0. 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127例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K2β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 8%和63.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肝癌组织中CK2β的表达分布在不同年龄(Z=-2. 277,P=0. 023)、肝硬化有无(Z=-2. 144,P=0. 032)、不同肿瘤大小(Z=-2. 289,P=0. 004)、不同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χ2=8. 210,P=0. 016)的肝细胞癌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CK2β表达强阳性组术后生存期均明显低于中阳性组、弱阳性组及阴性组(P值均0. 001)。结论CK2β蛋白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其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表型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状态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5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7例,依据HBeAg状态、血清中ALT、HBsAg和HBV DNA水平将其分为免疫耐受期和非免疫耐受期。获取患者T淋巴细胞表型、HBV血清学指标、HBV DNA载量、血常规及肝功能等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计算APRI及FIB-4。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效应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Treg、CD8~+PD-1~+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8~+CD45RO~+T淋巴细胞百分比诊断效能。结果 Treg和CD8~+PD-1~+百分比在免疫耐受期明显高于非免疫耐受期(U值分别为12. 0、59. 0,P值分别为0001、0. 013),CD3~+CD8~+百分比和CD8~+CD45RO~+百分比在免疫耐受期均显著低于非免疫耐受期(U值分别为50. 0、38. 5,P值均0. 05);Treg和CD8~+PD-1~+百分比在HBV DNA低载量组明显低于HBV DNA高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785、255.0,P值分别为0003、0. 018);CD3~+百分比和CD8~+CD45RO~+百分比在HBV DNA低载量组明显高于HBV DNA高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04.0、149.5,P值分别为0. 033、0. 025)。APRI与Treg百分比呈负相关(r=-0.379、P=0013),FIB-4与CD3~+CD4~+、CD3~+CD8~+、CD4~+CD45RO~+、CD8~+CD45RO~+百分比与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9、-0.275、-0.233、-0.229,P值分别为0. 023、0. 016、0. 041、0. 045)。Treg、CD8~+PD-1~+及CD8~+CD45RO~+百分比对免疫状态的评估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93(95%CI∶0651~0. 936)、0. 802(95%CI∶0.678~0.927)和0. 816(95%CI∶0. 706~0. 927)。结论在慢性HBV感染者中存在T淋巴细胞表型的紊乱,不同的T淋巴细胞对HBV的清除作用不同。检测T淋巴细胞表型有助于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及调整免疫功能,为达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功能性治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OSSH-ACLFs评分模型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90 d)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0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HBVACLF患者57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确诊后90 d患者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339)和死亡组(n=234)。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评分模型对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Z=-0. 304,P=0. 002)、TBil(Z=-5. 961,P 0. 001)、外周血WBC(Z=-6. 027,P 0. 001)、Cr(Z=-4. 638,P 0. 001)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Hb(Z=-2. 012,P=0. 044)、Alb(Z=-4. 007,P 0. 001)、Na(Z=-4. 558,P 0. 001)水平明显低于生存组,死亡组并发症肝性脑病(Z=-7. 859,P 0. 001)、腹膜炎(Z=-2. 310,P=0. 021)、上消化道出血(χ~2=11. 697,P=0. 001)发生率高于生存组,生存组凝血指标PT、INR、PTA优于死亡组(Z值分别为-7. 737、-7. 672、-7. 867,P值均0. 001)。各评分模型MELD、MELD-Na、CLIF-C OFs、CLIF-C ACLFs、COSSH-ACLFs的AUC分别为0. 726、0. 587、0. 712、0. 735、0. 750,COSSH-ACLFs模型的AUC均大于其他4个模型(Z值分别为7. 89、18. 83、12. 49、5. 05,P值均0. 001)。结论COSSH-ACLFs评分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CLIF-C ACLFs、MELD、CLIF-C OFs、MELD-N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Vater壶腹部腺癌不同病理分型特征及其相关临床资料特点,分析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因素,以期提高Vater壶腹部腺癌术后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5例Vater壶腹部腺癌病例资料,并依据病理HE染色对所有病例进行亚型分组,分为肠型组、胰胆型组和混合型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肿瘤蛋白标志物MUC1、MUC2、CK7、CK20及CDX2在各亚型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对各组间的临床资料和预后结局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选择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结果所选病例中包括肠型20例,胰胆管型34例和混合型11例。分析3组病例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肠型组中CDX2、CK20和MUC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胰胆型组(100%vs 2. 94%,85. 00%vs 0,55. 00%vs 14. 71%)(χ~2值分别为49916、42. 178、9. 806,P值均0. 01),而胰胆型组CK7及MUC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肠型组(97. 06%vs 20. 00%,94. 12%vs500%)(χ~2值分别为34. 665、42. 082,P值均0. 01)。混合型组常存在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共表达,且各标志物的阳性表达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3组病例临床资料的比较结果显示,各亚型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组织直径、组织分化程度和肿瘤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预后分析提示:3组的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4. 00、4950和56. 00个月,组间比较结果提示肠型组的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均明显优于胰胆型(60. 00%vs 32. 35%,55. 00%vs 23.53%)(χ~2值分别为5.206、6.140,P值分别为0.023、0.013),混合型介于二者之间,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结论不同病理亚型的Vater壶腹部腺癌组织中MUC1、MUC2、CK7、CK20及CDX2的表达具有不同的特点,联合测定以上5种肿瘤蛋白标志物,可以更好地明确Vater壶腹部腺癌的病理分型,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对Vater壶腹部腺癌进行预后判断和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FibroTouch与FibroScan两种瞬时弹性测定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硬度值的相关性,比较两种仪器检测的成功率.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11月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资料,分别用FibroScan(A组)、FibroTouch超声定位点(B组)和FibroScan相同定位点(C组)两种仪器检测肝纤维化程度,比较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并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两组患者的硬度值比较.结果 A组、B组、C组对211例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检测值分别为5.30(4.30,8.65)和6.10 (4.70,8.90)、5.70 (4.50,8.00),将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为>0.8(P<0.05),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两组硬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ibroTouch与FibroScan两种瞬时弹性测定仪成功率为100%和97%.结论 FibroTouch与FibroScan两种瞬时弹性测定仪检测肝脏纤维化程度一致性较好.FibroTouch仪器检测成功率高于FibroScan.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KT细胞)数量及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3(TIM-3)表达水平与患者肝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治疗的43例HBV-ACLF患者和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数量及其TIM-3表达水平。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 HBV-ACLF组ALT、AST、TBil、Cr、INR、HBV DNA、TBil/ALT比值及MELD评分等指标明显高于CHB组,Alb、PTA指标明显低于CHB组(P值均0. 05)。HBV-ACLF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数量为明显低于CHB组[(19. 13±13. 82)%vs (26. 75±11. 84)%,t=2. 401,P=0. 019],HBV-ACLF组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HB组[5. 53%(2. 95%~10. 20%) vs 1. 59%(0. 91%~2. 70%),Z=-5. 260,P 0. 001]。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与ALT、AST、MELD评分、IN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637、0. 414、0. 355、0. 335,P值分别为0. 000 1、0. 006、0. 021、0. 031),与PTA%呈负相关(r=-0. 313,P=0. 043)。43例HBV-ACLF患者中,早期患者为12例、中期患者为21例、晚期患者为10例,3组间CD3+CD56+NKT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但呈增高趋势。中、晚期HBV-ACLF患者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分别为6. 50%(3. 16%~11. 45%)、8. 56%(4. 00%~10. 93%),均明显高于早期2. 58%(1. 92%~6. 02%)(Z值分别为-2. 284、-2. 641,P值均0. 05)。43例患者28 d存活组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28 d肝移植/死亡组[2. 98%(1. 94%~6. 88%) vs 8. 56%(4. 27%~11. 43%),Z=-2. 831,P=0. 00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细胞TIM-3表达水平增高,与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管上皮细胞增殖及其转分化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黄芪汤组分抑制肝纤维化的效应和机制.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采用胆总管结扎制备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假手术对照组仅对胆总管作分离,不结扎.胆管结扎术后l周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药物干预组(经灌胃给予黄芪汤组分4周),5周后麻醉下处死大鼠,获取肝组织与血清标本.检测肝功能、肝组织学及羟脯氨酸(Hyp)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肝组织角蛋白-7(CK7)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共定位,Western blot检测CK7、α-SMA蛋白表达.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法或非参数检验中的H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adit检验,CK7与α-SMA蛋白表达间关系采用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病死率33.3%,腹水出现率90%,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组织肝细胞显著减少,胆管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肝组织Hyp含量、CK7及α-SMA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值均<0.01),并有大量的CK7及α-SMA共定位阳性细胞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病死率、腹水出现率及脾脏质量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肝功能显著改善,肝组织肝细胞减少及胆管上皮细胞与纤维增生程度轻,CK7与α-SMA共定位阳性细胞显著减少.药物干预组与模型对照组大鼠肝Hyp含量分别为(1026.8±132.47)μg/g和(887.4±95.56)μg/g,CK7表达量分别为0.812±0.298和0.318±0.143,α-SMA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787±0.277和0.341±0.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D值均<0.01).结论 黄芪汤组分可有效抑制胆管结扎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及胆管上皮细胞向α-SMA阳性的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及逆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CHB患者,其中HBeAg阳性69例、HBeAg阴性69例。109例Ishak评分≥3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72周。收集基线及72周治疗后两次肝活组织标本和血清,检测组织病理及HBcrAg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BcrAg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血清HBcrAg水平与肝纤维化进程呈负相关(r=-0. 342,P=0. 004);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血清HBcrAg水平与肝纤维化进程及炎症改变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439、0. 437,P值均0. 001)。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crAg预测晚期肝纤维和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05、0. 701(P值均0. 05),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预测轻微肝纤维化、明显肝纤维化、晚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15、0.815、0.726、0. 675(P值均0. 05)。经抗病毒治疗后,基线血清HBcrAg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更易发生肝纤维化逆转(53. 7%vs 32. 7%,X~2=4. 888,P=0. 027)。肝纤维化逆转患者血清HBcrAg下降差值高于未逆转患者[1. 5(0. 4~3. 2) log IU/ml vs 0. 8(0. 1~1. 8) log IU/ml,Z=-1. 724,P=0. 042]。结论血清HBcrAg可作为预测CHB肝纤维化分级和判定肝纤维化逆转的一项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中CD14+细胞群和恒定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iNKT)源性膜微粒(MP)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15年1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接受肝活组织检查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36例),根据NAFLD活动度积分(NAS)和肝纤维化分期,分为NASH组(n=22)和非NASH组(n=14)。对照组为年龄、性别等因素匹配的健康体检者(n=15)。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者血浆CD14+细胞和iNKT细胞的MP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两变量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P的诊断价值。结果 NAFLD组血浆CD14+细胞MP水平高于对照组[(5. 92±0. 62)个/μl vs (4. 52±0. 42)个/μl,t=7. 160,P 0. 001]、iNKT细胞MP水平高于对照组[(4. 38±0. 51)个/μl vs (3. 79±0. 28)个/μl,t=3. 966,P 0. 001]。NASH组血浆CD14+细胞MP水平高于非NASH组[(6. 25±0. 48)个/μl vs (5. 44±0. 49)个/μl,t=4. 773,P 0. 001]、iNKT细胞MP水平高于非NASH组[(4. 70±0. 39)个/μl vs (3. 96±0. 26)个/μl,t=6. 544,P 0. 001]。3组血浆CD14+细胞MP、iNKT细胞MP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 039、42. 285,P值均0. 05);进一步两两比较,NASH组血浆MP水平高于非NASH组,NASH组血浆MP水平高于对照组,非NASH组血浆M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血浆CD14+细胞MP、iNKT细胞MP水平与NAS积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697、0. 793,P值均0. 001)。CD14+细胞MP诊断NAS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86(95%可信区间:0. 750~1. 000,P 0. 001),敏感度为90. 9%,特异度为85. 6%; iNKT细胞MP诊断NAS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935(95%可信区间:0. 822~1. 000,P 0. 001),敏感度为81. 8%,特异度为92. 9%。结论 NASH患者血浆CD14+细胞MP和iNKT细胞MP水平增高,且其水平与肝脏炎症程度呈正相关,或可作为判断肝脏炎症的潜在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肝细胞肝癌组织中CD34与CD117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对肝细胞肝癌(HCC)患者预后的评价.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55例HCC组织标本中CD34和CD117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和术后无瘤生存期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为肝硬化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6例.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CD34和CD117表达结果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 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分析等检验.结果 CD34在HCC组、肝硬化组和正常肝组织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4%、20.0%和16.7%,HCC组织中的阳性率大于肝硬化组织(P=0.012)及正常肝组织组(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正常肝组织组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34表达在HCC组中与脉管瘤栓、中瘤分化程度有密切相关性,χ2值分别为4.000和11.008,P值分别为0.046和0.001.CD117在HCC组、肝硬化组和正常肝组织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3%、10%和0,HCC组阳性率大于肝硬化组(P=0.037)及正常肝组织(P=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正常肝组织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17表达在HCC组中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有相关性,χ2值分别为5.115和15.459,P值分别为0.024和0.000.HCC组CD34阳性组及CD34阴性组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7个月和19个月,CD34阳性组较CD34阴性组无瘤生存时间缩短,χ2=4.105,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17阳性组及CD117阴性组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2个月和19个月,CD117阳性组的无瘤生存时间较CD117阴性组也明显缩短,χ2=28.02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D117表达、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及肿瘤大小是HCC患者术后2年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D34与CD117可能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HBsAg、HBV前基因组RNA(HBV pgRNA)联合检测对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预测价值。方法将2015年5月-2017年5月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HBeAg阳性的87例CHB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ETV治疗48周后是否获得完全应答,分为获得组(n=38)和未获得组(n=49)。均采取ETV治疗,疗程48周,观测患者基线及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 cccDNA、HBsAg、HBV pgRNA的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肝组织HBV cccDNA与血清HBsAg、HBV pgRNA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完全应答的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HBV cccDNA、HBsAg、HBV pgRNA单独或联合检测对完全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相较于未获得组,完全应答获得组患者基线,治疗24、48周时的HBV cccDNA水平明显下降(Z值分别为-2.452、-2.518、-2.266,P值均0. 001);基线,治疗12、24及48周时的HBsAg水平明显下降(Z值分别为-2.431、-2.750、2.386、2.536,P值均0. 001);治疗12、24、48周时的HBV pgRNA水平明显下降(Z值分别为-2.674、-2.503、-2.528,P值均0. 001)。完全应答获得组患者HBV cccDNA在治疗24周时、HBsAg在治疗12周时、HBV pgRNA在治疗12周时的下降水平均明显高于未获得组(Z值分别为-2.352、-2.566、-2.389,P值分别为0. 006、0. 001、0. 004)。血清HBsAg、HBV pgRNA与肝组织HBV cccDNA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3、0.757,P值均0. 001)。治疗24周时HBV cccDNA、治疗12周时HBsAg、治疗12周时HBV pgRNA的水平可作为预测完全应答的独立影响因素(OR分别为6. 248、5. 452、5. 670,95%CI分别为1574~14262、2. 048~16. 888、1. 201~16. 183,P值均0. 05)。HBV cccDNA、HBsAg、HBV pgRNA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45、0741、0. 773,均明显小于三者联合检测的0. 913(Z值分别为-2.411、-2.712、-2.673,P值均0. 001),其临界值小于7时患者治疗48周时可获得完全应答。结论血清HBV cccDNA、HBsAg、HBV pgRNA联合检测对HBeAg阳性CHB患者的ETV疗效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经典的APRI评分和FIB-4指数2种无创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模型进行比较,探讨GUCI评分对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的慢性HBV感染者846例,分为显著肝纤维化组(≥S2期,n=396)、严重肝纤维化组(≥S3期,n=204)、肝硬化组(S4期,n=100例); 846例患者中ALT 2×ULN 491例,其中显著肝纤维化(≥S2期) 275例、严重肝纤维化(≥S3期) 143例、肝硬化(S4期) 73例; 846例患者中HBeAg阴性383例,其中显著肝纤维化(≥S2期) 218例、严重肝纤维化(≥S3期) 110例、肝硬化(S4期) 55例。所有患者均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穿刺当天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临床指标,根据检测的临床指标分别计算出GUCI评分、APRI评分和FIB-4指数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3种血清学模型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等级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利用ROC曲线分析3种肝纤维化血清学模型的诊断性能,ROC曲线下面积(AUC)间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GUCI评分、APRI评分、FIB-4指数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 472、0. 435、0. 401,P值均0. 001; AST、PT-INR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 316和0. 401,P值均0. 001);PLT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r=-0. 353,P 0. 001)。GUCI评分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AUC均高于APRI评分和FIB-4指数的AUC (Z值分别为6. 291、3. 159,P值均0. 001); GUCI评分诊断严重肝纤维化的AUC高于APRI评分的AUC (Z=5. 306,P 0. 000 1)。491例ALT 2×ULN患者中,GUCI评分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AUC高于APRI评分和FIB-4指数的AUC(Z值分别为5. 969、3. 089,P值均0. 01),GUCI评分诊断严重肝纤维化的AUC也高于APRI评分和FIB-4指数(Z值分别为4. 455、3. 192,P值均0. 01)。383例HBeAg阴性患者中,GUCI评分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AUC均高于APRI评分和FIB-4指数的AUC(Z值分别为5. 725、2. 162,P值均0. 05); GUCI评分诊断严重肝纤维化的AUC高于APRI评分的AUC (Z=4. 743,P 0. 001)。在ALT 2×ULN患者中,以0. 446分值为截断值,GUCI评分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敏感度为61. 82%,特异度为82. 73%,阳性预测值为73. 14%,阴性预测值为74. 02,P 0. 001;以0. 492分值为截断值,GUCI评分诊断严重肝纤维化的敏感度为76. 92%,特异度为72. 30%,阳性预测值为44. 49%,阴性预测值为91. 56,P 0. 001;以0. 499分值为截断值,GUCI评分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72. 00%,特异度为77. 90%,阳性预测值为29. 74%,阴性预测值为95. 54%,P 0. 001。结论 GUCI评分是一种简单且实用的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模型,特别是对于ALT 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GUCI评分的诊断显著肝纤维化、严重肝纤维化的价值高于APRI评分、FIB-4指数;对于诊断肝硬化,GUCI评分与APRI评分、FIB-4指数的诊断价值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并分析影响群落变异的驱动因子,评价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9年8月山西省中医院招募的10例健康志愿者与7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和粪便标本进行检验。根据细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获得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菌属。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并用CANOCO5. 0软件进行RDA分析临床指标与肠道群落变异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种类发生了特异性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81个OTU是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中特有的,其中ALBI 1级、2级、3级分别独有39、34、8个OTU。随着肝硬化疾病发展,Chao1、ACE指数明显减少(H值分别为8. 111、9. 112,P值分别为0. 044、0. 028),且与ALBI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 287、-0. 297,P值分别为0. 016、0. 01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中的肠道菌群失调以罗斯氏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嗜血杆菌属4种致病菌增多,粪球菌属和梭菌属2种有益菌减少为特征(H值分别为15. 96、13. 01、8. 94、11. 09、13. 07、16. 27,P值均0. 05)。2种有益菌间呈正相关(P 0. 05),四种致病菌间呈正相关(P 0. 001),有益菌粪球菌属与四种致病菌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 0. 001)。差异菌属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有益菌粪球菌属与Alb呈正相关(r=0. 273,P=0. 022),与PT、ALBI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300、-0. 263,P值分别为0. 011、0. 028);致病菌罗斯氏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嗜血杆菌属均与Alb呈负相关,与PT、TBil、ALBI评分呈正相关(P值均0. 05)。RDA分析显示PT、TBil、AST与肠道菌群分布相关性较大,其中PT对群落变异的影响最具有显著性(P=0. 002)。健康对照组、ALBI 1级、ALBI 2级、ALBI 3级的CDIG分别为2. 58、0. 76、0. 24、0. 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6. 750,P 0. 001),CDIG与TBil、PT及ALBI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 313、-0. 323、-0. 366,P值分别为0. 008、0. 006、0. 002)。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菌群失调的主要特征为致病菌的过度增长协同有益菌的缺乏及各菌属之间的比例失调; PT是驱动肠道菌群落变异的主要因子; CDIG可反映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程度,CDIG越小,肝硬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促凝、抗凝血因子以及临床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5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A级组(n=42)、B级组(n=39)、C级组(n=24),对所有患者检测常用临床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Ⅺ),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AT)、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 11、12. 09,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高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高于A级组(P值均0. 05)。凝血因子Ⅱ、Ⅴ、Ⅶ、Ⅺ活性在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 52、14. 77、38. 88、9. 24,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44,P 0. 05),C级患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显著高于B级和A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但A级与B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T、PC、FP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 90、30. 46、15. 58,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相关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与凝血因子Ⅱ、Ⅴ、Ⅶ、Ⅺ及抗凝血因子PC、FPS、A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687、-0. 460、-0. 706、-0. 426、-0. 723、-0. 646、-0. 468,P值均0. 001),其中与凝血因子Ⅱ、Ⅶ、抗凝血因子PC的相关性较强。而凝血因子Ⅱ、Ⅶ与抗凝血因子PC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851、0. 745,P值均0. 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促凝血因子减少的同时伴有抗凝血因子的减少,而两者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在体内重新形成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并不是常规认为的低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CD90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3月-2016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标本49例及其癌旁正常组织49例,另选取4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标本CD90表达情况,并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CD90表达与临床指标、生存预后的关系。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3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术后复发及生存情况,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CD90中强度阳性表达率为65.31%,癌旁正常组织CD90中强度阳性表达率为30.61%,正常肝组织CD90中强度阳性表达率为0,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CD90蛋白中强度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与正常肝组织(P值均<0.05)。CD90蛋白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TNM分期及肝门淋巴结转移有关(χ^2值分别为12.837、17.824,P值均<0.001)。CD90蛋白阴性/弱阳性表达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优于中/强阳性表达患者(χ^2值分别为3.845、4.152,P值分别为0.025、0.021)。结论 CD90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内高表达,且与患者肝门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有关,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探讨FibroTouch、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8例,收集所有患者各项临床资料,比较患者FibroTouch、ARFI、HA检测水平及FIB-4评分结果,分析不同检测方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HA指标及FIB-4评分水平随肝组织病理分期的增加而上升(P0.01);肝硬度测定(LSM)值和声触诊组织量化(VTQ)值在各病理分期存在明显变化,随肝组织病理分期的增加而数值上升(P0.05);在同一病理分期中,LSM值和VTQ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LSM值和VTQ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性,与肝穿刺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0.713(P0.01);HA检测曲线下面积(AUC)明显低于FibroTouch、ARFI及FIB-4评分(P0.05)。结论 FibroTouch、ARFI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能优于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干扰素产生细胞 (IPCs)的特点。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 2 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 12名健康人外周血中IPCs数量的变化进行了检测 ,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PCs的百分数 ( 0 .0 97± 0 .0 82 )较正常人 ( 0 .310± 0 .0 87)明显降低 ,两者相差3.2倍 ,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而CD4 /CD8 的比值 ( 1.79± 0 .46 1)则明显高于正常人的 1.39± 0 .396 (P <0 .0 1) ,同时发现在HBVDNA阳性的患者中 ,其IPCs的百分数和CD4 /CD8 的比值分别为 0 .0 83± 0 .0 5 7和 1.98± 0 .5 2 7,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患者 (分别为 0 .0 42± 0 .0 2 9和 1.47± 0 .46 6 )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IPCs的数量降低 ,后者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进展以及血清中HBVDNA阳性有关 ,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复苏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factor,Rpf)对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病原菌生长的促进作用,以期提高临床标本体外培养阳性率,缩短培养时间。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北京胸科医院6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抽取胸腔积液经过离心处理后分别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以及含高、低浓度Rpf的MiddleBrook7H11固体培养基(简称“7H11培养基”)和生理盐水7H11培养基(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中,每隔3d观察菌落形成情况,阳性者行抗酸染色(AFB)、PCR扩增试验及DNA测序进行菌种鉴定,观察比较高、低浓度Rpf对Mtb的促进生长作用。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Rpf培养组与改良罗氏培养组,以及Rpf培养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Mtb培养阳性率比较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不同浓度Rpf培养组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可视菌落平均时间(d)和阳性菌落数量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核性胸腔积液改良罗氏培养组中的Mtb培养阳性率为16.1%(10/62),含Rpf的7H11培养基中的Mtb培养阳性率为43.5%(27/6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4,P〈0.01);(2)含高、低浓度Rpf7H11培养基的可视菌落形成时间各为(20.92±0.58)d和(21.69±0.50)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5,P〉0.05),但显著快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含Rpf)的(38.08±0.94)d(t值分别为10.19、9.91,P值均GO.001);(3)含高、低浓度Rpf的7H11培养基菌落形成单位数各为(34.12±4.06)×10^2和(37.27±5.63)×10^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05),但显著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3.77±0.88)×10^2(t值分别为5.88、7.30,P值均〈0.001)。结论接种结核性胸腔积液后,含Rpf的7H11培养基较改良罗氏培养基可提高Mtb的培养阳性率,并缩短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对0~18岁不同年龄段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5年6月-2019年12月住院拟行抗病毒治疗的18岁以下的CHB患儿280例,其中学龄前儿童(≤6岁) 157例、学龄儿童(6~12岁) 74例、青少年(12~18岁) 49例。3组均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按Matevia评分分为轻度(0≤F 2)、中度(2≤F 3)、重度(F≥3),同时应用FibroScan进行肝脏硬度值(LSM)测量。比较同一肝纤维化程度下3个年龄段儿童LSM的差异,评估年龄对LSM判定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LSM诊断不同年龄段儿童乙型肝炎显著肝纤维化(F≥2)、进展期肝纤维化(F≥3)的界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轻度肝纤维化患儿186例,学龄前、学龄、青少年3组轻度肝纤维化患儿LSM分别为4. 9(4. 3~5. 6) kPa、5. 5(4. 5~6. 3) kPa、6. 0(5. 4~7. 0) kPa,其中学龄前组与青少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 929,P=0. 003);中度肝纤维化患儿60例,3组中度肝纤维化患儿LSM分别为5. 6(4. 5~6. 5) k Pa、6. 4(5. 4~7. 7) kPa、7. 1(6. 3~8. 0) kPa,其中学龄前组与青少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 517,P=0. 011);重度肝纤维化34例,3组重度肝纤维化患儿LSM分别为8. 3(7. 1~9. 2) kPa、9. 1(8. 5~13. 1) k Pa、11. 1(8. 5~12. 0) kPa,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 553,P=0. 103)。≤12岁患儿LSM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r=0. 447,P 0. 001)。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界值分别为5. 8 k P、7. 0 kPa,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4(0. 68~0. 80)、0. 94(0. 90~0. 97); 12岁患儿LSM与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r=0. 722,P 0. 001),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界值分别为6. 6 kP、8. 0 kPa,AUC分别为0. 82(0. 69~0. 92)、0. 95(0. 85~0. 99)。结论 CHB患儿FibroScan检测值LSM与肝纤维化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指标。LSM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12岁患儿的诊断阈值高于≤12岁患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