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研究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方法 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苦参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基因。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获取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3.7.2构建苦参治疗CHB的“相关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通过R 3.6.2进行基因富集分析。依据AutoDock vina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获得苦参治疗CHB的相关活性成分23个,潜在作用靶点97个。网络分析结果提示苦参可能通过作用于IL-6、ESR1、AR、RELA、PPARG和CASP3 6个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以达到治疗CHB的目的。分子对接预测结果提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稳定结合。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苦参的临床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凉血方治疗肝损伤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作用靶点。方法:选取C57BL/6雄性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100 mg/kg造模;中药组予以健脾解毒凉血方灌胃,培菲康组给予培菲康溶液灌胃;16 h后采集小鼠血清、肝组织、小肠组织,观察小鼠肝功能、肠道组织HE染色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小肠闭锁小带蛋白-1表达。结果: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小鼠的ALT、AST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观察到中药组病变轻于模型组和培菲康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小肠上皮细胞上可见闭锁小带蛋白-1棕黄色阳性标记,模型组、中药组、培菲康组阳性标记均显著少于正常组,中药组阳性标记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结论:健脾解毒凉血方治疗硫代乙酰胺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可维护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部闭锁小带蛋白-1表达,修复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抗纤抑癌方对肝癌前病变大鼠HGF/c-Met mRNA的影响,探讨抗纤抑癌方防治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7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纤抑癌组、鳖甲软肝组和秋水仙碱组。以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模型,用抗纤抑癌方进行干预,并以复方鳖甲软肝片、秋水仙碱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α-SMA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的HGF和c-Met mRNA的表达量。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与模型组及秋水仙碱组比较,抗纤抑癌组能明显减少α-SM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抗纤抑癌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秋水仙碱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纤抑癌方能显著提高肝癌前病变大鼠HGF mRNA的表达水平。c-Met mRNA在DEN造模的各组中均低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纤抑癌方能够提高肝癌前病变大鼠HGF mRNA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防治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并分析影响群落变异的驱动因子,评价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9年8月山西省中医院招募的10例健康志愿者与7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和粪便标本进行检验。根据细菌16S r DNA高通量测序获得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菌属。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并用CANOCO5. 0软件进行RDA分析临床指标与肠道群落变异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种类发生了特异性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81个OTU是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中特有的,其中ALBI 1级、2级、3级分别独有39、34、8个OTU。随着肝硬化疾病发展,Chao1、ACE指数明显减少(H值分别为8. 111、9. 112,P值分别为0. 044、0. 028),且与ALBI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 287、-0. 297,P值分别为0. 016、0. 01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中的肠道菌群失调以罗斯氏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嗜血杆菌属4种致病菌增多,粪球菌属和梭菌属2种有益菌减少为特征(H值分别为15. 96、13. 01、8. 94、11. 09、13. 07、16. 27,P值均0. 05)。2种有益菌间呈正相关(P 0. 05),四种致病菌间呈正相关(P 0. 001),有益菌粪球菌属与四种致病菌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 0. 001)。差异菌属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有益菌粪球菌属与Alb呈正相关(r=0. 273,P=0. 022),与PT、ALBI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300、-0. 263,P值分别为0. 011、0. 028);致病菌罗斯氏菌属、韦荣球菌属、链球菌属、嗜血杆菌属均与Alb呈负相关,与PT、TBil、ALBI评分呈正相关(P值均0. 05)。RDA分析显示PT、TBil、AST与肠道菌群分布相关性较大,其中PT对群落变异的影响最具有显著性(P=0. 002)。健康对照组、ALBI 1级、ALBI 2级、ALBI 3级的CDIG分别为2. 58、0. 76、0. 24、0. 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6. 750,P 0. 001),CDIG与TBil、PT及ALBI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 313、-0. 323、-0. 366,P值分别为0. 008、0. 006、0. 002)。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菌群失调的主要特征为致病菌的过度增长协同有益菌的缺乏及各菌属之间的比例失调; PT是驱动肠道菌群落变异的主要因子; CDIG可反映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程度,CDIG越小,肝硬化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叶永安 《传染病信息》2012,25(3):135-137
本文针对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现状,总结中医、西医治疗该病的优势与不足,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切入点与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临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提供可参考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予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的大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肝脏大体形态及病理学特征,结合肝癌前特异性免疫组化指标,以明确DEN诱导肝细胞癌癌前病变形成的最佳时间点。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予50mg/kg DEN腹腔注射,每周1次,持续16周;正常组大鼠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1次,持续16周。实验分别于给药后第4、6、8、10、12、14及16周末取材,每次取材正常组2只、模型组4只,观察大鼠肝脏大体形态,并行HE、Masson染色及谷胱苷肽-S转移酶(GST-Pi)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随着DEN给药次数增加,病理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在第4周表现为肝脏炎性反应,第6周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第8周纤维间隔形成,第10周形成早期肝硬化,第12周形成肝硬化,第14周形成肝细胞癌前病变,第16周形成肝细胞癌。结论:予大鼠50mg/kg DEN腹腔注射,每周1次,可在第14周诱导肝细胞癌癌前病变模型形成,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探讨自拟益气活血方结合指南推荐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优势点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经病历CRF表确认的乙肝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患者62例,以随机、盲法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循证医学方法为指导,进行多中心、双盲试验研究,疗程为1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指南推荐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口服益气活血方颗粒,对照组口服益气活血方安慰剂颗粒。研究围绕患者利尿效果(24 h出入量、体重、腹围、超声下腹水量)、肝脏功能、凝血、智能水平以及中医症状改善等方面进行测定。结果:2组均在腹水量减少及利尿改善方面取得疗效,但从腹水减少趋势及净体重、腹围下降趋势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通过治疗前后腹部超声示腹水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通过血清学检测对肝脏功能改善进行评价,限于治疗周期,2组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根据治疗时点肝功能变化趋势图看,观察组在某些肝功能指标的改善趋势上具有一定优势;对患者智能水平改善情况进行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数字连接试验(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均有所改善,但统计学意义不明显。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在气虚血瘀证症候群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 0. 01);通过安全性评价,益气活血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益气活血方能够协同指南推荐的西药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气虚血瘀证患者发挥更好的利尿作用,从而降低腹水量;限于治疗周期,益气活血方在肝功能某些方面的改善趋势上具有一定优势;益气活血方能够改善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益气活血方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特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比较,在体质指数、脂肪肝指数、血脂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68例,NASH 62例,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胺酰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A2、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腹部彩超。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肪肝指数(FLI)、体质指数(BMI)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乙肝合并脂肪肝组BMI、ALT、HOMA-IR、FLI水平较正常范围升高,其ALT、TCHO、TG、LDC-C均显著低于NASH组;乙肝合并脂肪肝FLI≥60组比较FLI<30组,ALT明显升高,而HDL-C明显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FLI更加敏感地反应了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代谢紊乱程度,联合检测FLI与HOMA-IR比单独HOMA-IR更准确地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的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倾向。  相似文献   
9.
中药慢肝消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慢肝消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酒精性肝病92例,分治疗组64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用慢肝消,对照组用加味逍遥散.治疗组和对照组中脂肪肝分别为13例(120%)和9例(321%),肝炎分别为19例(277%)和6例(321%),肝硬变分别为22例(344%)和9例(321%),混合型各为10例(156%)和4例(143%).临床主要表现为纳呆、腹胀、胁胀或痛,呕恶便溏,乏力.3mo1疗程,观察结束后,对症状、体征、肝功能、胶原代谢,及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36例,好转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14%.结论慢肝消具有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调解免疫功能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基于临床数据的慢性乙肝患者典型证候的诊断模型,探索与慢性乙肝典型证候相关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组合。 方法 对1 004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证候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包括 88项症状、舌脉象、20项体征和 14项实验室指标。然后选取典型证候的临床数据,联合采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贝叶斯网络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构建能够有效区分不同证候的诊断模型。 结果 1 004例慢性乙肝患者中最为典型的证候为肝胆湿热证(340例,占33.86%)与肝郁脾虚证(366例,占36.45%)。首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6项症状与体征及3项实验室指标,然后采用决策树方法构建能够区分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模型(辨证诊断准确率=74.36%),发现苔白、淡红舌、巩膜黄染、两目干涩、丙氨酸转氨酶(ALT)和 HBeAg是鉴别两证型的有效指标组合。采用贝叶斯网络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上述指标的重要性。 结论 本文建立了一种能够有效判别慢性乙肝患者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的决策树诊断模型,为将基于经验的中医辨证转向基于数据模型的辨证提供了方法,有助于促进证候的客观化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