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糖、血脂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和40例我院血糖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值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测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项目,分析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 100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占75%(75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IMT平均为(1.42±0.21)mm,糖尿病无斑块组IMT平均为(1.00±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患者的HbA1c、LDL-C水平明显高于和HDL-C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患者[HbA1c:8.1%±1.6%比6.2%±1.8%;LDL-C:(4.8±0.9)mmol/L比(4.2±0.8)mmol/L;HDL-C:(0.8±0.3)mmol/L比(1.0±0.5)mmol/L,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与血糖、血脂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患者181例,未合并糖尿病足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非糖尿病足组)为研究对象,测定IMT值,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按IMT值分三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组(IMT<0.9 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0.9 mm)及颈动脉斑块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踝肱指数(ABI)、糖尿病足Wagner分级等资料。结果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糖尿病足Wagner分级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IMT升高,患者的FBG、HbA1c、LDL-C、Cr、ABI、血压等水平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MT值与FBG、HbA1c、LDL-C、Cr、ABI、收缩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183、0.149、0.304、0.421、0.840、0.161,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收缩压、ABI为血管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值与糖尿病足创面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MT值越高,糖尿病足创面情况越严重,IMT值可能可作为糖尿病足创面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的非糖尿病患者275例,按照HbA1c水平以三分位法分为低水平组(HbA1c≤5.6%,n=103例),中水平组(HbA1c:5.6%-5.9%,n=93例),高水平组(HbA1c〉5.9%,n=79例)。颈动脉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正常对照组(IMT≤0.9mm),轻度增厚组(IMT0.9mm-1.2mm),明显增厚组或斑块形成组(IMT〉1.2mm)。分析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HbA1c高水平组中IMT〉1.2mm者共56例,占70.9%,比例大于中水平组(64例,占68.8%),大于低水平组(67例,占65%),但无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心梗史、病变支数、空腹血糖、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BMI(体重指数)等因素后,HbA1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厚度无显著关系。结论在非糖尿病的冠心病人群中,HbA1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厚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傅绪栋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396-339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内脂素水平与亚临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无病变组28例,IMT增厚组41例,斑块组39例,测定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BG)、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内脂素、SAA水平。结果①斑块组患者FBG、HbA1c、TC、TG、LDL-C、内脂素、SAA水平明显高于无病变组和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MT增厚组患者内脂素、SAA水平明显高于无病变组(P<0.05)。③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值与FBG、HbA1c、LDL-C、内脂素、SAA呈正相关(P<0.05)。结论内脂素、SAA在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早期已有升高,内脂素、SAA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检测内脂素、SAA对于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硬化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IMT≥0.9 mm或粥样斑块形成者设为IMT阳性组,其余为IMT阴性组,另取80例正常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测定三组受试者血清HbA1c水平,并分析HbA1c水平与颈动脉AS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MT阴性组及IMT阳性组患者血清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IMT阴性组比较,ITM阳性组患者血清HbA1c水平较高(P<0.05),且HbA1c水平与颈动脉AS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91,P<0.01.结论 HbA1c可能促进了AS的发生与发展,降低血液HbA1c水平对防治A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尿酸与代谢综合征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尿酸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及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MS诊断依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将2232例患者分为两组:MS组(1199例)和非MS组(1033例),在排除高尿酸血症前后,比较两组间年龄、尿酸、腰围、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MS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明显高于非MS组,排除高尿酸血症后,MS组与非MS组尿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1),尿酸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2,95%CI:1.001~1.004);MS组IMT明显高于非MS组(P<0.01);尿酸未进入IMT的回归方程。结论MS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呈同步升高;尿酸可能仅仅是MS,但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动脉硬化诊断装置VP-1000检测BaPWV和ABI,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形成情况。比较两组合并颈动脉斑块时BaPWV的变化情况,分析颈动脉IMT与BaPWV和ABI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BaPWV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1,P<0.01);糖尿病组颈动脉IMT增厚及颈总动脉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合并颈动脉斑块者BaPWV较无颈动脉斑块者升高(t=15.86,P<0.01)。糖尿病患者BaPWV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r=0.180,P<0.05),ABI与IMT呈负相关(r=-0.309,P<0.05)。结论 BaPWV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呈正相关,ABI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BaPWV和ABI可作为评估糖尿病外周动脉硬化情况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范斌  李晓玉  张萍 《山东医药》2012,52(40):29-30,34
目的探讨老年干部人群代谢综合征(MS)与前列腺体积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92岁老年男性干部198例,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的MS建议诊断标准分为MS组和非MS组。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生化分析包括空腹血糖、TC、TG、LDL-C、HDL-C、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采用经腹部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TP)。结果与非MS组比较,MS组BMI、SBP、DBP、TG、TP、空腹血糖、TC较非MS组高(P<0.01);MS组UA、LDL-C亦较非MS组高(P<0.05);而两组HDL-C、HbA1c、PSA无统计学差异(P>0.05)。MS组TP较非MS组增大(P<0.01)。TP与血清PSA水平、患者年龄、BMI、SBP、LDL-C、空腹血糖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老年干部人群MS组和非MS组TP具有明显差异,积极控制MS可延缓前列腺增生进展及症状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藏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在查体的藏族人群中筛选代谢综合征(MS)患者。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血压,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结果:总共1187人参加筛选,其中MS患者206人。分为MS组和对照组。MS组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TC、TG、FP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MS组的IMT较对照组增厚(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收缩压、舒张压、TG、HDL-C、腰围和HOMA指数均为颈动脉IMT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藏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有斑块组根据斑块等级分为斑块Ⅰ、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情况以6.5%为界限分为控制良好组(HbA1c≤6.5%)和控制不良组(HbA1c6.5%)。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斑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和血脂情况,多功能全定量特种蛋白金标检测仪测定HbA1c。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 80例糖尿病患者中,无斑块组9例,斑块Ⅰ级组13例,斑块Ⅱ级组17例,斑块Ⅲ级组41例。各组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糖尿病有斑块组的HbA1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斑块Ⅰ级组、斑块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之间HbA1c、FPG和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显著(P0.05)。斑块Ⅱ级组斑块Ⅲ级组各指标均高于斑块Ⅰ级(P0.05);斑块Ⅱ级组和斑块Ⅲ级组之间无差异(P0.05)。HbA1c控制良好组和控制不良组之间的颈动脉斑块等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组无斑块和斑块Ⅰ级患者比例高于控制不良组(P0.05),斑块Ⅱ级和Ⅲ级患者比例低于控制不良组(P0.05)。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和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r=0.351,P0.05),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和患者的HbA1c水平、FPG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r=0.413,0.479,0.598,P0.05),结论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正相关,HbA1c控制良好可以改善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8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吡格列酮组(n=34)和安慰荆组(n=34),治疗3个月后,应用B超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并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与安慰剂组比较,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小(P〈0.01),餐后2h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增加(P〈0.01),两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治疗后无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值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值密切相关(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有益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患者血尿酸、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诊断分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组)40例和单纯糖尿病组(对照组)40例,检测分析2组患者血尿酸、ICAM-1、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餐后2 h胰岛素、HDL-C、LDL-C、TC、TG等糖、脂代谢指标及颈动脉IMT的水平差异。同时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CA组颈动脉IMT、血尿酸、ICAM-1、收缩压、体重指数、TG、TC、LDL-C、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HOMA-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血尿酸、ICAM-1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P<0.01),作为CA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最先进入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CA患者较无CA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更明显的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炎性反应,早期联合检测血尿酸、ICAM-1有助于对糖尿病人群发生血管病变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HUA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脂联素、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5例,按血尿酸水平分为:HUADM组43例、血尿酸正常糖尿病(NUADM)组42例,分析2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脂联素、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餐后2h血糖、餐后2h胰岛素,IMT,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且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NUADM组比较,HUADM组患者FPG、餐后2h血糖、FINS、餐后2h胰岛素、HbA1c、IMT、尿酸和lgHOMA-IR均明显升高,脂联素明显降低(P0.05,P0.01)。HUADM组患者IMT与HOMA-IR、TG、LDL-C和CRP呈正相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结论 HUADM患者存在更明显的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且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CRP水平升高,提示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4.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老年2型糖尿病组(260例)和对照组(206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BP)、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并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位置及数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糖尿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明显增厚者241例(92.6%),对照组43例(20.8%);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12例(81.3%),对照组42例(20.3%);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为89例(34.2%),对照组3例(0.01%).糖尿病组颈动脉血管病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49.06、173.32、77.92,均P<0.01);(2)糖尿病组FPG、PPG、TC、TG、LDL-C、ApoB和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99、15.82、15.92、6.43、10.84、3.69、17.09,均P<0.05);而HDL-C、ApoA则降低(t值分别为4.54、37.74,均P<0.05).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病变较无颈动脉病变者HbA1c、TG、LDL-C、ApoB和CRP升高(t值分别为3.02、3.26、3.79、9.06、2.50,均P<0.01);(3)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病程、LDL-C、HDL-C、TG、收缩压和CRP等因素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63、1.925、1.081、1.039、0.138、1.865、5.145、5.663,均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早期较好地干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年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来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47例门诊及住院的老年病人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52例),高血压病组(EH,54例),糖尿病组(DM,41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各组人群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粥样斑块发生率。全部入选人员检测血脂、空腹血糖及测量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等。比较四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及血脂、血糖等变化。结果MS组与EH组、DM组比较: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1.12±0.03)mm比(0.99±0.07)mm,(1.12±0.03)mm比(0.87±0.05)mm;分别P〈0.05,P〈0.01];斑块总积分明显增高(3.57±0.03比2.42±0.03,3.57±0.03比2.43±0.03,均P〈0.01);MS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61.5%)明显高于EH组(33.3%)、DM组(12.2%),均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血脂中MS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EH组和DM组(P〈0.0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EH组(P〈0.05),总胆固醇明显高于EH组和DM组。结论MS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单纯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颈动脉病变更严重,代谢综合征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2009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眼底检查结果 分为DR组和非DR(NDR)组.采集病史(病程、吸烟、家族史等),同时检测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等指标.两组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平均颈动脉IMT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DR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DR组IMT增厚的发生率为50.98%(26/51),NDR组为33.33%(2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P<0.05).②DR组平均颈动脉IMT值为(1.01±0.23)mm,NDR组为(0.91±0.2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P<0.05).③单因素分析糖尿病DR病变的影响因素为;吸烟(χ2=6.20,P<0.05),病程(t=-4.13,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4.49,P<0.01),颈动脉IMT(t=-2.21,P<0.05),收缩压(t=-2.37,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DR病变的影响因素为:病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IMT、吸烟(χ2值分别为7.77、12.77、6.05、4.15,P均<0.01或0.05).结论 2型糖尿病DR病变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比例明显增加,且平均颈动脉IMT厚度亦明显增加.2型精尿病合并DR病变与其颈动脉IMT厚度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73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组(DM+CAS组,71例)和单纯糖尿病组(DM组,102例),并入选同期在我院进行查体的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HbA1c、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DM+CAS组患者HbA1c[(5.23±0.72)mmol/L比(6.98±0.69)mmol/L比(9.45±0.79)mmol/L]、IMT[(0.68±0.27)mm比(0.93±0.42)mm比(1.42±0.51)mm]、TC[(4.53±0.79)mmol/L比(4.76±0.86)mmol/L比(6.12±0.92)mmol/L]、TG[(1.28±0.57)mmol/L比(1.43±0.62)mmol/L比(1.89±0.67)mmol/L]、LDLC[(2.64±0.77)mmol/L比(2.98±0.86)mmol/L比(4.35±0.97)mmol/L]、Lp(a)[(179.62±98.76)mmol/L比(211.37±109.38)mmol/L比(294.63±118.24)m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DM+CAS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DM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bA1c、TC、TG、LDL-C、Lp(a)与IM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398~0.642,P均<0.05);与HDL-C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314,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