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糖、血脂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和40例我院血糖正常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值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同时测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项目,分析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 100例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占75%(75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IMT平均为(1.42±0.21)mm,糖尿病无斑块组IMT平均为(1.00±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有斑块组患者的HbA1c、LDL-C水平明显高于和HDL-C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患者[HbA1c:8.1%±1.6%比6.2%±1.8%;LDL-C:(4.8±0.9)mmol/L比(4.2±0.8)mmol/L;HDL-C:(0.8±0.3)mmol/L比(1.0±0.5)mmol/L,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与血糖、血脂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患者181例,未合并糖尿病足2型糖尿病患者62例(非糖尿病足组)为研究对象,测定IMT值,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按IMT值分三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组(IMT<0.9 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0.9 mm)及颈动脉斑块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踝肱指数(ABI)、糖尿病足Wagner分级等资料。结果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糖尿病足Wagner分级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IMT升高,患者的FBG、HbA1c、LDL-C、Cr、ABI、血压等水平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MT值与FBG、HbA1c、LDL-C、Cr、ABI、收缩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183、0.149、0.304、0.421、0.840、0.161,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收缩压、ABI为血管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值与糖尿病足创面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MT值越高,糖尿病足创面情况越严重,IMT值可能可作为糖尿病足创面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白介素-33(IL-33)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IMT的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1.0 mm)33例、IMT增厚组(1.0 mm≤IMT≤1.2 mm)36例和斑块组(IMT1.2 mm)31例。对3组患者的IL-33、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测,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患者血清IL-33水平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于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血清IL-33、C肽低于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而斑块组患者的IMT、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高于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检验分析,IL-33与C肽呈正相关性,与IMT、FPG、HbA1c、TG、TC、LDL-C、Hcy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T2DM患者中血清IL-33水平降低,并与IMT、血糖和血脂具有一定相关性,提示IL-33可能参与T2DM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前往厦门市嘉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患者HbA1c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HbA1c在6.0%-6.5%为研究组,共40例,HbA1c6.0%为对照组,共50例。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微量白蛋白(U-ALB)、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结果研究组年龄、体质指数(BMI)、IMT、TC、TG、LDL-C及U-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PB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A1c可能与IMT、TG、U-ALB及LDL-C等具有相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正常水平的高HbA1c,需预防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单纯T2DM(T2DM组)患者61例、T2DM合并CHD(T2DM+CHD组)患者58例、单纯CHD(CHD组)患者6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检测各组血清内脂素、RBP4水平、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bA1c和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及腰臀比(WHR),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CHD组血清内脂素和RBP4水平均明显高于T2DM组、CHD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56~3.13,均P<0.05)。T2DM+CHD组内脂素水平与WHR、RBP4、TG和HOMA-IR呈正相关(r=0.27~0.52,均P<0.05);T2DM与RBP4和HbA1c密切相关(OR=2.09~3.67,P=0.05),T2DM合并CHD与内脂素、RBP4和TG密切相关(OR=2.13~3.81,P=0.05)。结论血清内脂素和RBP4与T2DM合并CHD的发病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老年尿毒症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尿毒症患者50例,检测其血清HCY、SAA、PTH、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LPa浓度,入院后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是否有动脉斑块及IMT厚度,分为动脉硬化组和非动脉硬化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学指标与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清HCY、PTH、CRP、TC、Lpa、SAA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TG、IMT没有差异。动脉硬化组SAA较非动脉硬化组升高(P<0.01),与IMT正相关。结论老年尿毒症患者HCY、SAA水平增高,其中SAA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仅控制血糖)和联合组50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晚),疗程为1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检出率、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径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明显增加(P<0.05),颈动脉内径、血脂及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联合组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Crouse积分明显降低,颈动脉内径明显增加(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血清LDL-C、TG、TC、hs-CRP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IMT、Crouse积分均与LDL-C、TG、TC、hs-CRP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46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将糖尿病患者分为:IMT正常组(30例)、IMT增厚组(28例)、斑块组(50例);将斑块组再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6例),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组sICAM-1水平逐步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5)。血清sI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与糖、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与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伴有血管病变33例,无血管病变的32例。非糖尿病健康人30例,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指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2型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B组)测定FPG、HbA1c、TC、LDL-C指标,较对照组(C组)显著升高(P<0.05)。2型糖尿病伴有血管病变组(A组)FPG、HbA1c、TC、LDL-C、Apo-B指标,较对照组(C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与无血管病变组(B组)比较FPG、HbA1c、LDL-C、TC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糖、脂代谢紊乱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正五聚蛋白(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4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5例、稳定斑块组80例和内膜增厚组85例。另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无异常体检者82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四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及PTX3水平。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及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TC、TG、LDL-C、PTX3、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PTX3、hs-CRP呈增高趋势(P<0.05)。与内膜增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TC、TG、LDL-C水平、IMT均显著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HDL-C显著降低(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颈动脉IMT与血清TG、LDL-C、hs-CRP、PTX3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C、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TX3和hs-CRP作为炎性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可反映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多普勒检查205例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餐后两小时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等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组间FPG、HbA1c、FINS、2hINS和舒张压(DBP)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TC、LDL-C、UA、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HDL-C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LDL-C及UA均高于其他组;不稳定斑块组的HDL-C均低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TG、LDL—C、2hPG进入回归方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年龄、血压、血脂及餐后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在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应控制餐后血糖,更应重视血压、血脂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老年T2DM患者3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102例,增厚组116例,斑块组92例,检测3组患者血液各项生化指标以及血清25(OH)D3的浓度,分析T2DM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3水平的关系。结果 (1)斑块组患者的病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斑块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明显高于增厚组,增厚组患者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25(OH)D3明显低于增厚组,增厚组患者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IMT与患者病程、TC、LDL-C、hs-CRP、FBG、Hb A1c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呈正相关(r病程=0.194,rTC=0.312,rLDL-C=0.274,rhs-CRP=0.303,rFBG=0.288,rHb A1c=0.294,rUAER=0.183,P均0.05);颈动脉IMT与患者的25(OH)D3水平呈负相关性(r=-0.292,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25(OH)D3水平密切相关,血清25(OH)D3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适量的补充能够降低T2DM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0例1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的改变与血糖水平和酸中毒代谢的关系。方法 60例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分成DKA组(n=16)和非DKA组(n=44),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和脂蛋白a有无差异;根据血脂水平分为异常组(n=30)和正常组(n=30),比较两组DKA发生、病程、FBG、甲状腺激素水平和HbA1c差异;分析FBG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DKA组和非DKA组的FBG、HbA1c、TG、TC和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载脂蛋白A1和脂蛋白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发生DKA的百分比分别是30%和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病程、FBG、甲状腺激素水平和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随着FBG水平升高而升高,呈正相关;HDL-C和载脂蛋白A1随FBG水平的增加而下降,呈负相关;TC、LDL-C及脂蛋白a与FBG无相关性。结论以DKA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脂质代谢异常,且以TG水平升高为主,高血脂会加重DKA的病情进展,同时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重血脂代谢紊乱,形成恶性循环。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血脂管理。  相似文献   

14.
李雪侠  陈刚  王锋 《山东医药》2014,(45):28-3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2DM患者84例(T2DM组)和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SBP、DBP)、血糖(FPG、2 h PG)、C反应蛋白(CRP)、血脂(TC、TG、HDL-C、LDL-C)、尿酸(U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IMT增厚、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增高( P均<0.05)。两组BMI、HbA1c、FPG、2 h PG、TC、HDL-C、LDL-C、LDL/H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TC及LDL/HDL是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年龄、HbA1c、TC和LDL/HDL是T2DM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早干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T2 DM并发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脂素、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介素(IL)-6在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134例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78例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的患者及104例正常健康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血清内脂素、TNF-α、IL-6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对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的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内脂素、TNF-α、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组的FPG、TG、TC及内脂素水平、TNF-α、IL-6均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TNF-α、IL6水平升高时应该高度注意患者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PAD)的危险因素。方法 8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踝肱指数分为PAD组(44例),非PAD组(39例)。均由专人测量体质量、身高、血压;同一时间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与非PAD组比较,PAD组年龄大、病程长;FBG、PBG2h、TG、LDL-C、HbA1c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PAD相关因素是年龄、病程、FBG、PBG2h、TG、LDL-C、HbA1c。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通过观察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与下肢血管病变情况对比,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T2DM下肢血管病变中的相关性。方法将120名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下肢多普勒超声分为下肢动脉硬化组和下肢动脉非硬化组二组。分别检测二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C),血脂(TC、TG、HDL。C、LDL-C)等指标。结果下肢动脉硬化组收缩压、FBG、FIB、超敏C反应蛋白、HOMA_IR较非下肢动脉硬化组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脂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1月—2018年3月住院的T2DM患者85例,分为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组(A组)44例、T2DM不合并微血管病变组(B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A组患者TC、TG、LDL-C、HbA1c高于B组,HDL-C低于B组(P0.05)。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与T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T2DM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时血脂水平明显异常,脂代谢异常与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所有入选的高血压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均测量血压、身高、体重、HCY、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出AIP及体质指数(BMI)。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斑块积分。根据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和非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比较两组AIP、血脂、IMT及斑块积分差异。采用Pearson和Logistic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型高血压组血HCY水平、AIP、LDL-C、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CY、AIP、LDL-C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H型高血压血HCY及AIP与IMT密切相关,且为正相关。HCY、AIP、LDL-C是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HCY及AIP可作为动脉硬化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晨峰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2015-01-2016-06的111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根据24h动态血压(ABPM)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压晨峰组(MBPS组)38例,及非血压晨峰组(NMBPS组)73例;检测患者的血脂(TC、TG、LDL-C、H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以上相关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饮酒、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TC、TG、LDL-C、HDL-C、FBG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MBPS组相比较,MBPS组在BMI、HbA1c、IMT等方面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42、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MI、IMT与MBPS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IMT为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因素。结论:BMI及IMT是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