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专科医院医疗新技术应用推广对DRG付费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DRG付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上海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信息服务平台的医院病案数据,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医疗新技术的使用对医院胸部大手术(EB19)的医疗费用、住院天数和医疗质量的影响。结果:应用医疗新技术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且对医疗费用中的各分项费用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医院的亏损;但在医疗质量上,使用医疗新技术的患者医疗质量指标的表现均优于未使用的患者。结论:DRG付费下,为推进医疗新技术的开展,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需制定合理的医疗新技术支付政策,避免医院亏损。同时,医院需加强医疗新技术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门诊支付方式仍以按项目付费为主, 易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本研究采用委托代理理论, 分析医保经办机构与医保定点医院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构建门诊支付方式利益博弈模型和配套监管博弈模型, 通过模型均衡解探索利益最优且均衡的医保支付方式及其监管机制, 为推进我国医保门诊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决策支持。门诊支付方式利益博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后付制与预付制相结合的混合制能够实现制度内总利益和各方利益最优和最大化, 具体形式为采取按门诊病例组定额付费、按项目付费和按总额预算付费相结合的多元混合支付方式。通过监管博弈模型分析发现, 要保障上述混合支付方式预期效用的实现, 在监管时必须考量的要素包括医院不控费获得的不合理收入与控费获得的奖励之差、医院不合理收入被发现后的惩罚大小、监管成本大小以及政府和参保人群利益损失情况。建议医保定点医院门诊采取以按门诊病例组定额付费为主、按项目付费为辅加以按总额预算控制的混合制支付方式;医保经办机构可从完善处罚方式、降低监管成本、发挥政府行政权力和公众监督力量方面完善门诊医保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DRG点数付费对县域医共体建设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金华市 4个县域医共体和6家市级医院为研究样本,收集医疗服务量、医疗费用负担、医疗收入结构方面的数据,通过指数平滑法预测各测量指标2018—2020年的预测值,运用“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法比较政策实施前后各级医院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2019年县级医院平均门急诊量差异度为13.75%,乡镇卫生院平均出院量的差异度为23.08%;2020年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差异度分别为-8.59%和-13.92%;2020年县级医院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差异度为-24.86%。结论:DRG点数付费增加了县域内患者的就诊量、降低了住院费用,并优化了县级医院的收入结构,但县域内患者“趋高就医”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市级医院的控费效果也不明显,且药品耗材占比仍然较高。建议后续持续完善DRG点数付费的不足之处,强化医保支付方式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的引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医保付费方式对同一病种医疗相关费用的影响,分析如何应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并针对宿迁地区特点提出建议。方法:采集宿迁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449例翼状胬肉出院病例,分析对比按项目付费与DIP付费方式对同病种医疗费用的影响。结果:实施DIP付费方式以后,平均医疗总费用、药品费和手术费均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平均自付金额降幅46.24%。结论:采用DIP付费方式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和患者自费比例,可提升医保控费管理与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效率,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整理和分析H医院DRGs付费方式改革与成效,尝试构建DRGs与医院管理的协同理论模型。方法:通过对H医院的管理文件进行梳理,理清DRGs与医院内部管理改革的逻辑关系;调取医院2017年9月-2018年12月的运行数据,选择发生占比前五位疾病为目标病种,通过医疗费用等指标评估改革成效。结果:临床路径人次覆盖率由45.32%上升到了60.74%,病案首页填报完整率由95.31%提升至99.01%,住院人次增长16.28%,医务人员人均绩效工资涨幅23.19%;排除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影响,代表性疾病次均费用波动性下降,降幅为100~300元。结论:通过医保DRGs与医院协同管理系统环,H医院以效率提升、质量维持和成本降低验证了DRGs能够协同医院管理实现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通过对新医改下山东省职工医保住院费用运行规律分析,提高职工医保综合治理和改革水平。方法:采用描述统计分析,运用Excel2021工具分析费用支出规模、结构、分布等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结果:住院费用持续增长,主要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药品费用呈下降趋势,诊疗项目费用占比较大,并逐年增长。个人负担较重,老龄化加快,导致费用支出不断加大。结论:医保基金运行存在潜在风险,需要不断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医疗费用持续上涨,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控费机制。住院费用呈现聚集性分布,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医疗机构的管控。医疗费用结构呈现新特点,需要重点加强诊疗项目价格管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医保基金作为医院医疗保障的资金来源,是解决医改三大难题的切入点,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作为抓手必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医院如何对有限的医保基金进行合理使用成为改革成功的关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自2017年起,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各地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国家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7,(1):54-55
目的探讨医院基本医疗保险三级管理组织架构在医保定额管理的作用与实践,寻找最佳控费途经。方法分析连续五个社保年度医院医保住院费用发生数据:人均定额及费用支付情况,实际人均费用占定额支付比例,单病种发生费用占限额支付比例;对比五年中三级管理制架构下主管院领导参与情况,医保办管理及科室定额分配管理情况,科室费用发生情况。结果 2010~2012每年医保住院费用均超出定额标准,2013~2015年度每年医保住院费用均控制在标准定额的95%~99%区间,获得医保奖励金。结论主管院领导参与及重视度起主导作用,医保办管理执行力度是控费的关键,医保责任医师政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合理控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改革对三甲公立医院医生医疗行为的影响,为医院更快、更好适应医保付费模式改革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及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和看法进行分析。收集分析该院DIP付费改革前(2023年6月)和改革后(7月)带状疱疹病历各50份。结果: 改革前后的异地就医情况、检查费用、药物费用、治疗效果、住院天数等医疗行为无显著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对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有待加强,需要开展针对性培训。结论: 医保部门应考虑建立复杂病例付费模式;医院应加强编码人员以及临床医疗工作者的相关培训,提升病案质量及填写规范,增强对医保付费改革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卫生部门应加强医保支付与医疗行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县级医院城镇职工医保住院统筹支付费用逐年增长的压力,为深入剖析其中不断上涨的原因,对不同类型常见单病种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并分析三种不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下,相同疾病和治疗方式患者住院费用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种医保的住院费用、次均费用、次均药品、次均"三费"等均存在差异.建议医院应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就医、降低住院率,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并结合按病种付费管理,降低次均费用,建立临床科室医保员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医保管理考核办法,从而减轻城镇职工住院统筹支付超支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DRGs付费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先进和科学的付费方式,其强化了医保对医疗行为的引导、制约和监管作用,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18年沈阳市医保实施DRGs付费以来,某大型三级公立医院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结合医院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管理办法,采取多种措施,逐步适应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文章将某医院DRGs管理办法、经验进行整理,旨在为公立医院更好适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推进,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可对医院管理机制的完善、补偿机制的建立、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以及卫生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政府部门和公立医院以及社会各界应加强成本管控意识,推动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工作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保门诊特病费用特征,探讨门诊特病管理改进策略。方法:收集重庆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2017—2018年医保患者门诊特病费用,运用数据透视表功能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职工医保门诊特病消耗较多费用资源,且慢性病消耗大部分特病门诊医疗资源;基金消耗过于集中部分病种,横向公平性受损,现行的医保支付方式不利于费用控制。结论:严格特病准入、退出机制;引导慢性病患者基层就诊;探索按病种限额支付方式,通过延伸医保智能审核,前置审核规则,让事后监管变事前、事中服务的方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医保基金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医保智能化管理在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提升基金绩效的实践中获得显著成效。方法:医院配合医保经办管理部门构建事前提醒、事中自律和事后分析的涵盖医保、医院和医生各层面的立体监控体系,并同时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医保智能化控费管理系统,包括辅助用药和抗菌药物的管理、完成医保办的各类医保控费指标和高值耗材的管理等。结果:全院药占比由2016年的38.59%下降到2018年的30.12%;医保住院病人人均费用逐年下降;结论:该医保控费体系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单病种付费政策的费用控制效果以及对医院、患者、医保基金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2017—2019年徐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数据,建立双重差分(difference - in - differences, DID)模型分析胃息肉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自付费用、住院天数、实际补偿比等相关指标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结果 政策实施后,次均住院费用下降29.46%,次均自付费用下降38.37%,住院天数下降59.71%,月均住院人次数增加55.30%,单病种月收入基本维持稳定。结论 单病种付费政策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次均费用和自付比例、提高医疗机构效率、维持医保基金稳定运行。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单病种付费政策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我国公立医院运行情况,分析公立医院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公立医院良好运行、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出建议。方法:采用结合因子分析的TOPSIS法和因素分析法,从公立医院运行指标和医疗收入两个切入点展开分析。结果: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明显相关关系;我国多数省份公立医院资产风险较高;东部地区省份公立医院成本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中西部地区公立医院运营能力较差;门诊收入增长为门诊人次和次均费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住院收入增长则主要依赖于住院人数的增长。结论:我国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整体质量不高,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减轻公立医院债务负担;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增强内部管理能力;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的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医保网络初步形成,也实现了医保支付方式多元化发展。医保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以进一步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使按服务项目收费、按服务单元收费、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以及按预算总额付费等多元化医保支付方式与现行医保制度相适应,逐步增强医务人员的管理责任意识,合理调整医院各科室组成部分,进而有效提升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及整体管理水平,促使医院发展更规范、更理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全覆盖,医疗费用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越来越重要,加强医保供方控制是国际医保管理的经验,也是我国基本医保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各地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典型经验。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我国支付方式改革应当避开单纯后付制和预付制的缺陷,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支付方式改革,并且与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以DRG/DIP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推动建立基于价值的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公立医院需要相应地建立基于价值的绩效分配体系,促进医院发展符合医改要求。文章通过运用以资源消耗为标准的相对价值比率(Resource-basedrelative valvescale,RBRVS)与DRG管理工具,从分配理念、分配方法、实施路径和处理策略等角度,构建以相对价值为测算基础, 以质量为激励导向,以成本为约束条件,以医疗效果为考核目标的绩效考核分配体系,面向医师、护理、医技和药技等不同人员设计相应的分配方法,并突出特色技术与质量目标,推动公立医院向价值医疗和精益绩效方向的高质量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