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吸烟对天津市35~79岁居民死亡的影响以及戒烟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天津市35~79岁居民死亡病例39 499例,调整5岁年龄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后,分析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风险和超额死亡,以及不同年份戒烟的效果。结果 35~79岁男性死亡者中,有13.56%(1 589例)的死亡是由于吸烟所引起,其中吸烟引起肺癌的超额死亡百分比最高(47.60%);吸烟者肺癌的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75(95% CI:2.47~3.06)倍;女性死亡中,有7.29%(183例)的死亡是由于吸烟所引起,其中吸烟引起肺癌的超额死亡百分比最高(28.90%);吸烟者肺癌的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04(95% CI:3.49~4.68)倍。男性死亡中,戒烟者患病的危险为吸烟者的0.80(95% CI:0.72~0.90)倍,男性戒烟≥ 10年者其OR值(0.74,95% CI:0.63~0.86)小于戒烟年限为1~9年者(OR=0.85,95% CI:0.74~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吸烟是导致天津市居民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可以明显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991-2015年中国9省份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9轮调查资料,选取参加两轮及以上、有完整人口统计学特征、吸烟状况和体格测量数据的18~64岁成年男性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2 169名。依据研究对象是否吸烟以及吸烟者每日吸烟数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吸烟、轻度吸烟(1~14支/d)、中度吸烟(15~24支/d)和重度吸烟(≥ 25支/d)组。观察不同吸烟程度下研究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分布情况,利用两水平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男性吸烟状况与肥胖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不同吸烟程度下调查对象的BMI、腰围、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轻、中和重度吸烟者BMI分别比不吸烟人群减少了0.19 kg/m2(95%CI:-0.27~-0.10)、0.40 kg/m2(95%CI:-0.49~-0.31)和0.36 kg/m2(95%CI:-0.53~-0.19);腰围分别减少了0.49 cm (95%CI:-0.76~-0.21)、0.80 cm (95%CI:-1.08~-0.51)和0.79 cm (95%CI:-1.38~-0.36)。男性轻、中和重度吸烟者患全身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0倍(OR=0.70,95%CI:0.62~0.79)、0.61倍(OR=0.61,95%CI:0.55~0.69)和0.78倍(OR=0.78,95%CI:0.65~0.96);患中心性肥胖的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0.78倍(OR=0.78,95%CI:0.73~0.84)、0.74倍(OR=0.74,95%CI:0.70~0.79)和0.84倍(OR=0.84,95%CI:0.76~0.95)。结论 1991-2015年间,男性不吸烟与吸烟(轻、中和重度)居民的BMI、腰围和肥胖患病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成年男性居民吸烟与肥胖患病风险呈显著性负向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 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结论 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2013年成年人吸烟与戒烟行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2013年江西省≥18岁常住居民吸烟与戒烟行为的流行状况。方法 2013年7-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西省10个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点抽取≥18岁常住居民6 000人,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信息,用于吸烟与戒烟行为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5 997人。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江西省不同人群特征成年居民吸烟和戒烟流行现状。结果 2013年江西省≥18岁常住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1.53%(1 291/5 997,标化率为20.60%),复杂加权计算后,现在吸烟率为26.07%(95%CI:23.48%~28.66%),男性现在吸烟率(50.62%,95%CI:46.31%~54.94%)高于女性(1.46%,95%CI:0.57%~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人群现在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并随文化程度提高而上升(P<0.05)、随自报健康状况下降而下降(P<0.05)。87.16%(95%CI:83.29%~91.03%)的现在吸烟者每日吸烟;日均吸烟量(机制卷烟)为19.27(95%CI:17.69~20.85)支;平均每天吸烟量≥20支的吸烟者比例为64.74%(95%CI:55.79%~73.70%);每日吸烟者开始吸烟平均年龄为20.28(95%CI:19.74~20.82)岁,男性开始每日吸烟年龄[20.11(95%CI:19.61~20.61)岁]小于女性[26.88(95%CI:24.73~29.0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04%(95%CI:18.91%~35.16%)的成年男性开始每日吸烟年龄不足18岁。吸烟者戒烟率为14.80%(95%CI:10.88%~18.72%),随年龄增大而上升(P<0.05)、随收入水平增加而上升(P=0.04),随自报健康状况下降而上升(P<0.05);吸烟者成功戒烟率为10.89%(95%CI:8.36%~13.42%);32.10%(95%CI:21.95%~42.25%)的现在吸烟者有戒烟打算。被动吸烟率为54.71%(95%CI:44.20%~65.21%)。结论 江西省≥18岁常住居民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重度吸烟者比例大,戒烟者比例低,戒烟意识不强,男性和青少年为控烟工作主要目标人群,应根据江西省流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控烟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2012年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为制定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2)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并根据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分布状况选取170个调查县(区、团),按照6个职业分层,采用多阶段等额整群抽样方法,以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该人群吸烟信息,并使用复杂抽样设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样本人群48 699人,现在吸烟率为32.5%(95%CI:32.0%~33.0%),其中男性(55.3%,95%CI:54.6%~56.0%)显著高于女性(1.9%,95%CI:1.7%~2.1%)(χ2=2.6,P=0.103 7);男性各年龄组现在吸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P=0.103 7),但随文化程度提高而有降低趋势(χ2=140.7,P<0.000 1),以建筑业人群现在吸烟率最高(58.6%,95%CI:57.3%~60.0%)。现在每日吸烟率为27.9%(95%CI:27.4%~28.4%),其中男性(47.8%,95%CI:47.1%~48.5%)显著高于女性(1.3%,95%CI:1.1%~1.4%)。现在吸烟者人均每日吸烟量为15.6(95%CI:15.5~15.8)支,其中男性为15.7(95%CI:15.6~15.9)支,女性为10.3(95%CI:9.3~11.3)支;男性现在吸烟者人均每日吸烟量呈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趋势(t=34.89,P<0.000 1)和随文化程度提高而降低趋势(t=-14.63,P<0.000 1),以建筑业人群人均每日吸烟量最高为18.2(95%CI:17.9~18.6)支。样本人群中每日吸烟者日均吸烟量≥20支者的比例为47.1%,男性(47.6%)明显高于女性(21.9%),并呈随年龄增加及文化程度降低而升高,且以建筑业人群最高(60.4%)。吸烟者戒烟率为10.3%(95%CI:9.7%~10.8%),其中男性为10.1%(95%CI:9.6%~10.7%),女性为14.8%(95%CI:11.1%~18.5%),且有随吸烟者年龄增加而上升趋势(χ2=118.9,P<0.000 1),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者戒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戒烟者成功戒烟率为6.1%(95%CI:5.7%~6.5%),其中男性为6.1%(95%CI:5.7%~6.5%),女性为7.2%(95%CI:4.6%~9.8%),并呈随吸烟者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χ2=269.0,P<0.000 1)。"二手烟"暴露者比例为68.7%(95%CI:68.1%~69.3%),其中男性(76.4%,95%CI:75.5%~77.3%)高于女性(64.0%,95%CI:63.2%~64.9%)。结论 中国18~59岁男性就业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吸烟行为,"二手烟"暴露比例较高,以建筑业流动人口最为突出。吸烟者戒烟率较低,且成功戒烟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四川省≥30岁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情况,分析吸烟对COP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2004-2008年随机抽取四川省彭州市30~7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检测,并进行长期随访,确定COPD发病情况。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吸烟与COPD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46 540名研究对象,男性当前吸烟占比为67.31%,女性为8.67%,有3 101名新发COPD,累积发病率为6.66%。控制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BMI、日均总体力活动水平、当前做饭频率、当前有无排烟装置、被动吸烟暴露频率等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从不吸烟人群相比,当前吸烟、戒烟增加COPD的发病风险,HR值分别为1.42(95%CI:1.29~1.57)和1.34(95%CI:1.16~1.53)。与从不或偶尔吸烟人群相比,日均吸烟量越大,COPD发病风险越高;当前吸烟类型为混吸、开始吸烟类型为混吸增加COPD的发病风险,HR值分别为1.79(95%CI:1.42~2.25)和2.12(95%CI:1.53~2.92);开始吸烟年龄<18、≥18岁增加COPD的发病风险,HR值分别为1.61(95%CI:1.43~1.82)和1.34(95%CI:1.22~1.48);吸烟时吸入口腔后即吐出、吸到咽喉部和深吸到肺部增加COPD的发病风险,HR值分别为1.30(95%CI:1.16~1.45)、1.63(95%CI:1.45~1.83)和1.37(95%CI:1.21~1.55)。控制多个混杂因素,校正回归稀释偏倚后,日均吸烟量、开始吸烟年龄和烟吸入部位对COPD发病均有影响,性别差异尤为突出。结论 吸烟增加COPD的发病风险,这种影响与吸烟量、吸烟类型、开始吸烟年龄和烟吸入部位等存在一定关系,控烟应综合考虑吸烟的具体特征,从而预防COP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老年社区居民性活跃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通过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天津市≥50岁中老年社区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样本量估计数为735名。通过调查员面对面收集问卷,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特征以及性生活方式有关特征等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活跃状态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776名研究对象(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10名和266名),年龄以50~59岁(45.9%)为主。总体性活跃率为45.6%。年龄更大(60~69岁:aOR=0.67,95%CI:0.45~0.99;≥70岁:aOR=0.12,95%CI:0.07~0.21)、男性(aOR=1.93,95%CI:1.32~2.82)、城镇居民(aOR=0.18,95%CI:0.12~0.28)、同居/已婚(aOR=2.80,95%CI:1.41~5.58)、独居(aOR=0.51,95%CI:0.27~0.96)、爬楼或行走困难(aOR=0.55,95%CI:0.31~0.97)、现患慢性病(1种:aOR=0.55,95%CI:0.36~0.85;≥2种:aOR=0.53,95%CI:0.33~0.84)与性活跃状态有关。结论 相当比例的中老年社区居民仍然保持性活跃。身体健康状况与中老年社区居民的性活跃状态存在关联。应将性健康服务纳入中老年社区居民卫生保健服务范围,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性健康相关服务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脂质参数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并将传统脂质参数与联合脂质参数进行比较,以期探讨、识别和预测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替代指标。方法 以金昌队列为基础,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排除恶性肿瘤和相关内分泌、循环系统疾病后抽取随访期内新发糖尿病者1 025例作为病例组,然后按照年龄±2岁、性别进行1:1匹配获得对照组1 025例,进而研究脂质参数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传统脂质参数中,TG、TC和LDL-C水平的第四分位数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较高,分别是第一分位数组的14.00倍(95%CI:9.73~20.15)、2.15倍(95%CI:1.65~2.79)和1.66倍(95%CI:1.29~2.14),HDL-C水平的第四分位数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是第一分位数组的0.21倍(95%CI:0.15~0.28)。联合脂质参数中,TG/HDL-C、TC/HDL-C、LDL-C/HDL-C和非HDL-C水平的第四分位数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较高,分别是第一分位数组的14.86倍(95%CI:10.35~21.34)、8.12倍(95%CI:5.94~11.01)、5.85倍(95%CI:4.34~7.88)和5.20倍(95%CI:3.85~7.03)。TG、TC、HDL-C、LDL-C、TG/HDL-C、TC/HDL-C、LDL-C/HDL-C、非HDL-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5%CI:0.74~0.78)、0.59(95%CI:0.57~0.61)、0.67(95%CI:0.65~0.69)、0.57(95%CI:0.55~0.59)、0.77(95%CI:0.75~0.78)、0.73(95%CI:0.71~0.75)、0.69(95%CI:0.67~0.71)、0.66(95%CI:0.64~0.68);预测糖尿病的最佳切点分别为1.40、4.70、1.28、3.25、1.17、3.43、2.46、3.58 mmol/L。结论 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TG和TG/HDL-C是较好的糖尿病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全国201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例(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随访定时数据库,筛选出2010年新报告HIV/AIDS并整理出随访结局数据,以寿命表法计算其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拟合不同状态下的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IV/AIDS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40 335例HIV/AIDS中,11 975例因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死亡;截至观察终点时,中位生存时间为63.1(95%CI:63.0~63.2)个月,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2%和69.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死亡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5~34、35~44、45~54和≥55岁组因艾滋病死亡的风险分别是15~24岁组的1.41倍(95%CI:1.29~1.54)、1.90倍(95%CI:1.74~2.07)、2.24倍(95%CI:2.04~2.46)和2.81倍(95%CI:2.57~3.08);HIV/AIDS首次检测CD4T淋巴细胞(CD4)值≥500个/μl是CD4值<200个/μl 的0.12倍(95%CI:0.11~0.13);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是未接受治疗者的0.11倍(95%CI:0.10~0.12)。结论 确诊时年龄、确诊时CD4值水平、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HIV/AIDS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及早进行艾滋病检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长HIV/AIDS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水平及对二手烟暴露导致相关疾病的认知情况。方法 利用中国2013年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样本人群,在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共计调查179 570人,其中纳入有效样本量为176 179人。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我国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情况,以及对二手烟暴露导致相关疾病的知晓率。结果 调查人群经过复杂加权计算后,18岁以上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为52.8%(95%CI:51.2%~54.4%),且随年龄增大有下降趋势(χ2=515.8,P<0.000 1),以商业服务职业人群最高(61.6%,95%CI:58.6%~64.5%)。二手烟暴露导致疾病知晓率为67.9%(95%CI:65.8%~69.9%)。城镇(77.0%,95%CI:75.0%~79.1%)高于乡村(60.0%,95%CI:57.7%~62.4%),男性(69.8%,95%CI:67.8%~71.7%)高于女性(65.9%,95%CI:63.7%~68.1%)。对3种疾病的知晓率,城镇居民(49.8%,95%CI:47.3%~52.4%)高于乡村居民(37.9%,95%CI:35.4%~40.5%);知晓二手烟暴露导致成年人肺部疾病的比率最高(88.5%,95%CI:87.5%~89.5%),其次为儿童肺部疾病(70.0%,95%CI:68.1%~71.9%),对二手烟暴露导致成年人心脏疾病的知晓率为最低(46.8%,95%CI:44.6%~49.1%)。结论 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二手烟暴露水平较高,对二手烟暴露导致疾病尤其是成年人心脏疾病的知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6-2020年天津市性传播疾病(STD)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2016-2020年的每年4-6月, 每个哨点样本量为400人, 连续监测并收集天津市STD门诊男性就诊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关性行为, 以及HIV、梅毒、HCV感染等信息。结果 STD门诊男性就诊者共4 000例。2016-2020年HIV阳性率由1.13%(9/800)增长到2.25%(18/800)(趋势χ2=14.22, P<0.001), 梅毒阳性率由9.38%(75/800)增长到13.00%(104/800)(趋势χ2=7.30, P=0.007), 总HCV阳性率为0.45%(18/4 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分别相比于未婚、天津市户籍、最近3个月未发生临时性行为、未发生同性肛交和未感染梅毒者, STD门诊男性就诊者感染HIV危险因素包括同居(aOR=7.53, 95%CI:2.13~26.62)、外省户籍(aOR=3.64, 95%CI:1.58~8.38)、最近3个月发生临时性行为(aOR=2.24, 95%C...  相似文献   

12.
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综合评价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中1980年至2016年2月25日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并按照事先确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对纳入文献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包含278 020例研究对象。胎儿性别为女(合并OR=1.60,95% CI:1.49~1.72)、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合并OR=1.81,95% CI:1.54~2.11)、母亲被动吸烟(合并OR=1.49,95% CI:1.08~2.06)、妊娠期高血压(合并OR=2.96,95% CI:1.85~4.74)、羊水过少(合并OR=2.71,95% CI:1.87~3.93)是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足月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应鼓励孕妇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诊治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并通过相关宣教促使孕妇主动避免被动吸烟,从而提升新生儿出生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吸烟和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关系,分析两者对脑卒中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脑卒中患者及对照者的研究信息。以2013年徐州市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发现的91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参加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相同例数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吸烟和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关系,通过Bootstrap法计算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以评价吸烟和糖尿病对脑卒中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 吸烟与脑卒中有关联(OR=1.63,95%CI:1.33~2.00);糖尿病与脑卒中也有关联(OR=2.75,95%CI:2.03~3.73);吸烟和糖尿病同时存在时,与脑卒中关联增大(OR=8.94,95%CI:3.77~21.19)。吸烟和糖尿病对脑卒中的相加交互作用:S=3.65(95%CI:1.68~7.94),RERI=5.77(95%CI:0.49~11.04),AP=0.65(95%CI:0.42~0.87)。结论 吸烟和糖尿病对脑卒中具有交互作用,两因素同时存在时,对脑卒中的危害大于单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男性吸烟者戒烟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农村男性现在每天吸烟者戒烟意愿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14个行政村的男性现在每天吸烟者为研究对象,逐一入户,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共得有效问卷1 287份。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优势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戒烟意愿影响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 1 287名每天吸烟者中有318人(24.7%)打算在未来6个月内戒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既往戒烟经历(OR=1.691,95%CI:1.458~1.962)、吸烟量少(OR=0.751,95%CI:0.639~0.884)、烟草危害认知程度高(OR=1.038,95%CI:1.001~1.077)、患慢性病(OR=1.765,95%CI:1.013~3.075)的男性吸烟者更倾向有戒烟意愿。优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戒烟经历是戒烟意愿首位影响因素,其他依次是吸烟量、烟草危害认知以及慢性病患病情况。结论 农村男性吸烟者戒烟意愿比例较低。戒烟意愿主要与吸烟者自身因素有关,其中有既往戒烟经历是增加戒烟动机的首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四川省彭州市糖尿病流行及治疗管理状况,探讨糖尿病患病相关危险因素,为糖尿病三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四川省基线调查人群数据,分析彭州市不同特征人群糖尿病患病情况及知晓、治疗及控制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彭州市30~79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3.7%,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5.2%、36.6%、17.6%。高年龄组、高教育程度、高收入、非农民职业人群的患病率、知晓率、控制率高于其他人群。年龄大(OR=5.50,95% CI:4.77~6.34)、教育程度低(OR=0.43,95% CI:0.38~0.49)、家庭年收入低(OR=0.86,95% CI:0.82~0.90)、糖尿病家族史(OR=3.15,95% CI:2.72~3.65)、患高血压(OR=2.94,95% CI:2.70~3.21)、吸烟(OR=2.11,95% CI:1.84~2.42)、水果摄入频率低(OR=3.62,95% CI:3.23~4.07)、静坐时间长(OR=1.28,95% CI:1.16~1.41)、体力活动少(OR=2.11,95% CI:1.89~2.35)、超重或肥胖(OR=2.33,95% CI:2.04~2.65)等是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彭州市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应加强全人群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重视老年人群糖尿病治疗和控制,规范糖尿病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成年人饮酒行为特征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人不同饮酒行为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根据BMI和腰围(WC)分别划分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纳入249 873名调查对象,男性饮酒量与BMI和WC间大体呈“J”形的曲线关系。以不饮酒者作为对照,少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的OR值分别为0.65(0.59~0.71)和0.93(0.88~0.98),女性的OR值分别为0.77(0.65~0.91)和0.89(0.80~0.99);男性大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OR=1.21,95% CI:1.12~1.32)和中心性肥胖(OR=1.33,95% CI:1.27~1.40)的比例最高。饮酒频率为3~5 d/周组的BMI和WC值较高,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也最高(男性:OR=1.23,95% CI:1.16~1.31;女性:OR=1.13,95% CI:0.99~1.28)。20岁前开始每周饮酒的男性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是不饮酒者的1.24倍(95% CI:1.16~1.33)。饮啤酒者患一般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OR=0.74,95% CI:0.67~0.82;女性:OR=0.54,95% CI:0.43~0.68)。结论 少量饮酒患肥胖的比例较低,大量饮酒者患肥胖的比例较高,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肥胖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7.
125例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围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围产期相关因素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症(CH)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福建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诊断为CH的新生儿125例为病例组,按1:3比例随机选择非CH的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二项分类logistic同归模型分析CH的围产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中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高龄产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新生儿在女性、早产儿、过期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双胎及多胎、伴发其他出生缺陷和感染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产妇(OR=2.518,95%CI:1.186~5.347)、妊娠期糖尿病(OR=1.904,95%CI:1.190~3.045)、妊娠合并甲减(OR=12.883,95%CI:2.055~80.751)或甲亢(OR=30.797,95%CI:3.309~286.594)、早产儿(OR=4.238,95%CI:1.269~14.155)、过期儿(OR=12.799,95%CI:1.257~130.327)、低出生体重儿(OR=3.505,95%CI:1.059~11.601)、巨大儿(OR=3.733,95%CI:1.415~9.851)、双胎及多胎(OR=5.493,95%CI:1.701~17.735)、伴发其他出生缺陷(OR=3.665,95%CI:1.604~8.371)和胎儿窘迫(OR=3.130,95%CI:1.317~7.440)为新生儿CH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 新生儿CH与母亲孕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胎数、胎儿窘迫、伴发其他出生缺陷等有一定关系,应加强围孕期保健,减少高危因素,降低CH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肥胖相关(FTO)基因及多态性位点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风险的关系,为GDM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 以2012年3月1日至2014年7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将诊断为GDM的孕妇作为病例组,并按年龄、妊娠时间及居住地1:1频数匹配非GDM孕妇作为对照组,最终纳入324例病例和318例对照,提取孕妇外周血DNA并进行基因分型,应用min P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FTO基因及多态性位点与GDM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min P法结果显示,FTO基因与GDM发病风险无关(P>0.05)。在调整糖尿病家族史、孕前BMI且调整多重比较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FTO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中,携带rs11075995位点TT基因型与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0.59,95% CI:0.35~0.89),携带rs3826169位点GG基因型与携带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0.59, 95% CI:0.35~0.88),携带rs74245270位点GA基因型(OR=0.69,95% CI:0.49~0.98)、GA或AA基因型(OR=0.70,95% CI:0.50~0.97)与GG基因型孕妇相比,均是GDM的保护因素;相反,携带rs74018601位点GA基因型(OR=1.51,95% CI:1.07~2.12)、GA或AA基因型(OR=1.46,95% CI:1.06~2.02)与GG基因型孕妇相比,携带rs7205009位点AA基因型(OR=1.83,95% CI:1.18~2.86)、GA或AA基因型(OR=1.53,95% CI:1.08~2.19)与携带GG基因型孕妇相比,携带rs9888758位点AG基因型与携带AA基因型孕妇相比(OR=1.43,95% CI:1.02~2.00),均是GDM的危险因素。结论 FTO基因rs11075995、rs3826169、rs74245270、rs74018601、rs7205009与rs9888758位点多态性与GDM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5年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项目收集的问卷调查及体格测量等信息,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以上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医生诊断为高血压的≥ 35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其一般特征、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情况及高血压治疗控制情况。结果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3 974名,经复杂加权后,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健康管理率为54.10%(95%CI:51.02%~57.17%),社区规范管理率为45.72%(95%CI:42.93%~48.51%);高血压治疗率为88.16%(95%CI:87.00%~89.31%),控制率为22.67%(95%CI:21.25%~24.09%),治疗控制率为27.76%(95%CI:26.09%~29.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年龄≥ 65岁(OR=1.40,95%CI:1.05~1.87;OR=3.11,95%CI:2.22~4.36)、按医嘱服药(OR=2.15,95%CI:1.46~3.15;OR=1.35,95%CI:1.13~1.62)、进行血压监测(OR=2.34,95%CI:1.88~2.90;OR=3.10,95%CI:2.72~3.53)的高血压患者更愿意接受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0.51,95%CI:0.39~0.66)、适量饮酒(OR=0.69,95%CI:0.57~0.84)或过量饮酒(OR=0.73,95%CI:0.58~0.92)的城市高血压患者接受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情况不佳。城市和农村超重(OR=0.74,95%CI:0.61~0.91;OR=0.83,95%CI:0.71~0.98)、肥胖(OR=0.54,95%CI:0.45~0.65;OR=0.67,95%CI:0.54~0.83)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按医嘱服药(OR=4.58,95%CI:3.16~6.63;OR=2.84,95%CI:2.18~3.69)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较好。地处中部(OR=0.74,95%CI:0.61~0.89)、过量饮酒(OR=0.72,95%CI:0.54~0.97)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合并其他慢性疾病(OR=1.22,95%CI:1.04~1.44)、参加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OR=1.29,95%CI:1.06~1.58)的城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地处中、西部地区(OR=0.71,95%CI:0.58~0.87;OR=0.62,95%CI:0.47~0.80)、适量饮酒(OR=0.81,95%CI:0.67~0.98)、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6 g (OR=0.80,95%CI:0.69~0.93)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差,进行血压监测(OR=1.38,95%CI:1.18~1.61)的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较好。结论 我国≥ 35岁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情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高血压控制情况距离相关政策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陕西省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2010-2013年陕西省孕满28周且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的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OR=21.76,95%CI:4.46~106.25)、不良孕产史(OR=11.88,95%CI:9.14~15.45)、家族出生缺陷史(OR=6.15,95%CI:2.66~14.23)、双胎(OR=5.74,95%CI:3.34~9.86)、母亲为工人(与其他职业比,OR=2.47,95%CI:1.30~4.68)或农民(与其他职业比,OR=1.91,95%CI:1.14~3.20)、产检<4次(与产检>7次者比,OR=1.84,95%CI:1.28~2.64)、职业危险暴露(OR=1.74,95%CI:1.26~2.42)、母亲来自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者比,OR=1.65,95%CI:1.20~2.28)、母亲居住农村(OR=1.75,95%CI:1.13~2.71)、围孕期使用药物(OR=1.64,95%CI:1.26~2.13)是体表先天畸形的危险因素,而母亲围孕期服用铁剂(OR=0.46,95%CI:0.21~0.99)是体表先天畸形的保护因素。结论 母亲来自关中地区、农村、农民或工人、不良孕产史、家族出生缺陷史、双胎、产检<4次、职业危险暴露、使用药物、妊娠期患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增加新生儿体表先天畸形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