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鸿坤  王双凤  赵青  李虹  马重义  马坤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700-5701,5704
目的 探讨澄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澄江县2000~2010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0年澄江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077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20.68/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50岁年龄段,占68.66%(1 426/2 077);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58.45% (1214/2077)、20.70% (430/2077);坝区乡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乡镇;临床特征不典型;近6年该县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 加强发热及疑似病例的监测,规范、隔离、治疗病人,保障饮水安全,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是控制澄江县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 - 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伏晓庆  古文鹏  尹建雯 《现代预防医学》2014,(14):2497-2499,2502
目的分析2003-2012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0年全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伤寒副伤寒在云南省的发病和流行情况。结果 2003-2012年,云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 870例,死亡23例,年均发病率14.91/10万,病死率0.034%,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125.33,P0.001)。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季节性明显,感染高峰期在5-10月;发病地区分布广泛,但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较大,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州市年均发病水平呈交错排位;发病人数最多的职业是农民(39.50%),其次为学生和工人,近年散居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起数和人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伤寒副伤寒主要以散发病例为主,报告病例以实验室诊断居多(71.28%),近年来甲型副伤寒发病上升,在个别州市已成为优势菌感染。结论云南省10年来伤寒副伤寒发病虽然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以甲型副伤寒优势菌感染为主的重点州市应加以有效策略控制和分类指导;对农民发病较高和散居儿童发病上升应予以特别关注和警惕;在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及实验检测技术和方法上需进一步提高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泉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流行特征,预测发病趋势.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资料;用ARIMA模型预测2016-2018年发病趋势.结果 泉州市2005-2015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508例,年发病率1.30/10万,均以伤寒为主;6~9月为发病高峰(47.0%).患者性别比116∶100,以0~5岁(21.7%)和25~30岁(11.2%)居多;散居儿童最多(21.9%),其次是农民(16.7%).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前5位依次为晋江(29.1%)、南安(18.1%)、丰泽(10.6%)、鲤城(9.1%)和石狮(7.5%).预测2015年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会增加,但增幅不大.结论 泉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夏秋季多见,散居儿童和农民是防控重点人群.应消除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危险因素,以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5.
2004-2006年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2006年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沿海地区近三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报表资料录入EXCEL2003整理后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呈下降趋势,发病曲线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且峰值逐年降低。病例在宁波和温州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台州地区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病例年龄集中在2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别,恢复期患者带菌率显著高于健康从业人员,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甲型副伤寒对利福平和萘啶酸耐药,且耐药率在97%以上。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结论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发病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病例应规范治疗彻底治愈、加强恢复期患者的监测,发现阳性应及时隔离治疗,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临沂市2001~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5年临沂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330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61/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70.86%(1651/2330);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33.05%(770/2330)、17.85%(416/2 330);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订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舟山市2004-2008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 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舟山市2004-2008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工人、渔(船)民、家政及待业人员为主;集中在20~55岁年龄组。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舟山市伤寒疫情常年均有发生,但呈下降趋势。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北仑区1985-2005年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北仑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85-2005年北仑区法定传染病报告伤寒疫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21年间北仑区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35.63/10万,每隔2-3年出现一个高流行年,1999年后伤寒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季节分布呈现春季单峰。发病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72.54%),本地户籍发病远大于外来流动人口。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危险因素分析提示伤寒流行与生吃、半生吃毛蚶、牡蛎等贝壳类海产品有关。结论北仑区属于伤寒高流行地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饮食行为干预、加大贝壳类海产品监测,是控制当前北仑区伤寒高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年来 ,玉溪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主要为甲型副伤寒 ) ,居玉溪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前 3位 ,成为影响玉溪市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和分析玉溪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的特点 ,掌握其流行规律 ,为防病决策提供依据 ,现将玉溪市 2 0 0 0 - 2 0 0 3年伤寒和副伤寒发病与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 2 0 0 0 - 2 0 0 3年玉溪市疫情年报 ;人口数据来自玉溪市公安局。1 2 方法 病例诊断按《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GB 16 0 …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1.80、1.42、1.51、1.08、1.23、1.18、1.13(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宁德市(2.88)、龙岩市(2.80)、厦门市(2.77);男性为1.44,女性为1.22(P<0.01);0~4岁为2.86,5~14岁为1.25,15~34岁为1.31,35~54岁为1.17,55~74岁为1.13,≥75岁为1.19。2004~2010年的3 341例伤寒病人中,5~10月发病的占61.33%;农民占22.96%,学生占15.41%,散居儿童占10.98%。2006年厦门市城区内发生伤寒流行,1月1日至7月31日报告病例190例,分离菌株中主要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原因为养殖地贝类被污染。其他病例均为散发。2006~2010年累计从伤寒病人分离出伤寒病原菌102株,其中伤寒沙门菌占30.3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53.9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73%,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96%。[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伤寒、副伤寒(简称伤寒)发病和病原学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湘西州2003~2010年伤寒疫情资料和2005~2010年伤寒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0年伤寒累计报告1 083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为5.37/10万,各年发病率(/10万)分别为9.03、6.26、6.12、6.63、6.82、3.81、2.50、1.57(P<0.01)。年均发病率(/10万),吉首市为13.65,泸溪县为5.59,凤凰县为12.57,花垣县为3.95,保靖县为3.84,古丈县为1.93,永顺县为0.87,龙山县为1.83;男性为5.80,女性为4.93(P<0.01);0~4岁为3.21,5~24岁为6.57,25~44岁为5.70,45~64岁为4.59,≥65岁为2.47。1 083例病人中,农民占41.92%,学生占31.30%,其他占26.78%;5~10月发病的占65.37%。2006~2010年累计对160例伤寒临床诊断病例进行检测,从160份血样中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6株,从42份大便中检出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466份疑似病例、963份重点人群、55份岀院病例标本和124份外环境水样均为阴性。[结论]2003~2010年湘西州伤寒发病率逐年下降,流行菌株是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全国2006-2010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数据,应用季节趋势模型预测2011年的发病例数。方法应用SPSS 15.0和Excel软件拟合2006-2010年全国伤寒、副伤寒逐月报告发病人数的季节趋势模型。结果全国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情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应用逐月报告发病人数建立的季节趋势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88,P=0.001),应用模型预测2011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发病人数为12543例,较上年减少2169例。结论季节趋势模型充分考虑了疾病流行的长期趋势和季节性流行特点,拟合近年全国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效果较好,可利用模型进行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甲型副伤寒的流行病学负担.方法 在建立基于全人群的发热症状监测系统基础上,分别调查和测算红塔区发热病例的就诊率,就诊病例采样率,样本检测率,检测方法灵敏度和实验室确诊病例报告率等,根据食源型疾病的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对当地伤寒、副伤寒的实际发病数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 发热症状监测系统一年内共监测红塔区发热病例6642例,采样并检测6570例,采样率为98.92%,检测率为100%.确诊居住在红塔区的甲型副伤寒阳性病例354例.调查发现发热病例就诊率为73.53%,其中10岁以下儿童就诊率为100%.依据参考文献假定血培养法检测甲型副伤寒的灵敏度为70%,病例网络报告率为90%,经倍数校正后估算红塔区甲型副伤寒年发病数为965例(95%CI:745~2284),年发病率为220.33/10万(95%CI:170.1~521.4),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5~44岁组(318.27/10万).结论 玉溪市红塔区甲型副伤寒处于高流行状态,15~44岁组为高发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减缓甲型副伤寒的高发态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burden of paratyphoid fever A in Hongta district, Yuxi city, Yunnan province from May 1, 2008 to April 30, 2009 so a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Based on the Fever 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 information as attendance rate of patients with fever, rate of patients being sampled, laboratory testing rate, sensitivity on the detection of blood culture and the rate of case reporting etc.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pyramid model of food-borne disease on disease burden, the local actual incidence of paratyphoid fever A was estim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Under the Fever 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 there were 6642 fever cases being detected, among whom 6570 cases were sampled and undergone testing, with the sampling rate as 98.92% and all the samples received laboratory testing. There were 354 positive cases of paratyphoid fever A reported,all from the Hongta district. Data showed that the attendance rate of the feverish patients was 73.53%,with the highest rate seen in whose under 10 years old (100%). Assumed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paratyphoid fever blood culture was 70%, and the case reporting rate was 90%, we estimated that the annual incidence of paratyphoid fever A in Hongta was 220.33 (95% CI: 170.1-521.4) per 100 thousand, with 965 (95%CI: 745-2284) as new cases. Among all the age groups, the incidence in the age group from 15 to 44 years old was estimated to be at the highest (318.27 per 100 thousand).Conclusion Hongta seemed to be an endemic region for paratyphoid fever A, with the highest incidence occurred in the age group of between 15 and 44 years old.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ed the urgent need to carry out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risk factors and to implement targete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相似文献   

15.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1993~200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200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7305例,年均发病率10.27/10万,以15~19岁最高(14.50/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均病死率0.10%;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1.09%),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占51.99%);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占61.56%);年均发病年龄以10~44岁为主(占86.52%)。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趁起,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占77.27%),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1994~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216株,均为伤寒沙门菌,自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占92.64%(630/68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0%,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分剐为25%和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优势菌型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菌株耐药情况,为做好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0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三间分布特征,对各市州分离上送的67株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采用梅里埃VITEK2 Compact 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10年间湖南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9 888例,死亡0例,年均发病率1.47/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为主,5—9月为高发季节,主要集中在湘南和湘西地区。2011—2020年湖南省共报告4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暴发场所均为学校,传播途径均为水型传播。67株伤寒、副伤寒菌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和厄他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98.5%;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为97.0%;对头孢唑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敏感性较低(<10%)。55.3%菌株对三类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发现1株同时对8种抗生素耐药。结论 湖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呈持续低发状态,局部地区存在暴发。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疫情及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居民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在贵州、云南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贵州省2县、云南省2县区共抽取96个村小组/居民小组的2400户家庭,每个抽中的调查户采用Kish表法进行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员使用统一问卷调查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结果4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知识总知晓率为:贵州开阳县7.87%,贵州平坝县15.04%,云南玉溪市红塔区35.92%,云南澄江县31.09%。云南两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均高于贵州两县(P〈0.05);4个区县均以“20-29岁”组人群总知晓率最高。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存在差异(P〈0.05),文化程度越低,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也越低。4区县居民喝生水的比例均较高,对采取何种措施预防伤寒、副伤寒的行为正确率较低。结论4个高发区县的居民普遍缺乏对伤寒、副伤寒疾病及防治知识的了解,在此地区人群中开展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农民、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桂林市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桂林市辖区12县(市区)1991~2005年伤寒和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991~2005年桂林市辖区12县5城区共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32105例,年均发病率为45.53/10万。各县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69.1/10万,最低为7.3/10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6.482,P〈0.01),6~11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数的67.12%);农民发病居首位,占总发病数的52.58%,学生次之,占总发病数的29.23%;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占90.%以上。15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78起,水型传播占92.31%。结论桂林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水平较高,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和学校井水的监测和消毒,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和健康宣传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和掌握岱山县1990-2009年的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岱山县1990-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1990-2009年岱山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721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6/10万,2002年以后发病率逐惭下降,发病率均在10/10万以下。发病具有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段,占72.86%(524/72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渔船民是主要的发病人群。结论应加强对群众,尤其是渔船民的健康教育。加强包括海水产品在内的综合性监测工作,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