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评价高危者腮腺放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1-2017年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44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腮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全组采用调强放疗技术,全腮腺或部分腮腺照射、选择性PLN照射,X线和(或)电子线补量,剂量45~60 Gy。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差异。结果 腮腺区影像学可见淋巴结者共230例。确诊腮腺转移11例(占2.5%,11/440),其中腮腺淋巴结最大径≥5 mm者占81.8%(9/11)。多因素分析显示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为其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腮腺区淋巴结最大径≥5 mm、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者筛选为腮腺淋巴结转移高危组,根据腮腺区是否放疗分为放疗组及未放疗组。生存分析发现,在230例患者中,高危组腮腺区放疗者与未放疗者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不同(P<0.05),总生存、无远处转移生存、无进展生存均相近(P>0.05)。结论 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低,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为其独立高危因素。对于腮腺淋巴结最大径≥5 mm,或腮腺区存在影像学可见淋巴结,即使其最大径<5 mm,但若合并Ⅱ区淋巴结包膜外侵,建议行腮腺区放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来比较颈淋巴结Som分区法和RTOG分区法的局限性。方法:259例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了CT横断面增强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锁骨,由头颈部肿瘤放疗医师和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分别根据颈淋巴结Som分区和RTOG分区准则来评价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比较两种分区方法的局限性。结果:259例患者中,218例存在淋巴结转移,按照Som分区,在各区的分布分别是ⅠA 0例、ⅠB 6例、ⅡA 136例、ⅡB 171例、Ⅲ 78例、Ⅳ 20例、Ⅴ60例、Ⅵ10例、Ⅶ0例、锁骨上5例和咽后102例,另有55例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和颅底下2cm至舌骨之间。按照RTOG分区分别是ⅠA 0例、ⅠB 6例、ⅡA 115例、ⅡB 192例、Ⅲ78例、Ⅳ20例、Ⅴ65例、 Ⅵ 0例和咽后157例。其中38例ⅡB淋巴结上缘超过第1颈椎下缘水平,2例位于耳前,不属于Som分区和RTOG分区的任何区域。结论:颈淋巴结Som分区对咽后淋巴结的范围描述不够确切,咽后淋巴结的下界延伸至舌骨水平更理想。RTOG分区对ⅡB上界规定不充分,ⅡB上界为第一颈椎上缘更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咽癌IMRT的CTV中Ⅱb区的上界,并寻找个体化缩减Ⅱb区范围的标准。方法 回顾分析2012—2014年收治的142例(AJCC 2010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分别为8、37、41、5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IMRT情况。根据影像阅片研究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分布规律。比较缩减Ⅱb区范围者与未缩减者腮腺剂量参数差异并t检验及t'检验。结果 咽后外侧淋巴结和Ⅱb区淋巴结是最常见受累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5.4%和67.6%。在Ⅱb区受累患者中51.0%出现了高位阳性淋巴结,6.3%阳性淋巴结上界超过了RTOG分区定义的Ⅱb区上界。对符合拟定标准患者缩减Ⅱb区范围是安全的,优化靶区后可显著降低腮腺D50、V26(P=0.000)。结论 在勾画鼻咽癌颈部CTV时,原则上Ⅱb区上界应至侧颅底,但对符合拟定标准者可个体化缩减Ⅱb区上界,以更好地保护腮腺。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鼻咽癌IMRT后发生远处转移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2年接受IMRT的474例初治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种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进入法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474例患者中400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122例经IMRT后存在颈部淋巴结残留。4年累计远处转移率13.7%(65/474),4年OS、DFS、LRFS、DMFS分别为82.9%、81.4%、93.5%、86.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下颈Ⅳ/Ⅴb/Ⅴc区淋巴结转移、颈部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残留淋巴结大小、淋巴结消退时间是DMFS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放化疗能降低鼻咽癌IMRT后远处转移发生率。颈部淋巴结越大,越容易发生残留,残留淋巴结越大,发生远处转移风险越高。颈部大淋巴结(≥6 cm)、残留淋巴结>1 cm及在放疗3个月后仍有淋巴结残留为鼻咽癌IMRT后DMFS的不利预后因素,需探讨更合理的干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经病理证实初诊的鼻咽癌204例,全部经鼻咽部和颈部MRI扫描,采用2003年RTOG推荐的颈部淋巴结的分区标准,分析鼻咽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结果:204例中185例(90.7%)伴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2.2%)仅有咽后淋巴结转移,48例(25.9%)仅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33例(71.9%)为咽后及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在各区的分布是Ⅰa区0例,Ⅰb区12例(6.5%),Ⅱa区77例(41.6%),Ⅱb区179例(96.8%),Ⅲ区67例(36.2%),Ⅳ区21例(11.4%),Ⅴ区59例(31.9%),Ⅵ区0例,咽后区137例(74.1%),耳前区2例(1.1%)。1例(0.5%)发生跳跃性转移。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局部早期(T1~T2)和局部晚期(T3~T4)病变淋巴结转移分布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咽后淋巴结转移与T、N分期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以咽后淋巴结、颈上深组淋巴结最多见,跳跃性转移低。不同T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差别,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与T分期无关。咽后淋巴结转移与T、N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个基于IMRT和RTOG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的鼻咽癌新N分期。 方法 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1年经病理学证实、无DM并接受IMRT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24例,根据鼻咽癌UICC/AJCC分期标准(第7版)进行重新分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324例患者中269例(83.0%)出现转移淋巴结,中位随访58个月(6~77个月),全组5年OS率为84.8%,DFS率为77.1%,RFS率为92.7%,DMFS率为80.5%。对其中颈部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咽后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侧数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因素(P值均<0.05)。根据风险比差异确定鼻咽癌新N分期: N0期为无淋巴结转移;N1期为Ⅶa区或/和单侧上颈(Ⅰ、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N2期为双侧上颈(Ⅰ、Ⅱ、Ⅲ、Ⅴaa区)淋巴结转移;N3期为Ⅳ a、Ⅴb区及以下区域淋巴结转移。 结论 基于IMRT和RTOG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的鼻咽癌新N分期更符合现状,并能更客观预测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512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孙颖  马骏  卢泰祥  王岩  黄莹  唐玲珑 《癌症》2004,23(Z1):1523-1527
背景与目的:合理定义鼻咽癌颈部靶区在临床上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指导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颈部靶区的勾画.方法:收集2003年1月~2004年6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治的鼻咽癌病例51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增强CT模拟扫描.淋巴结分区标准采用2003年RTOG推荐的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结果:512例病例中,328例(64.1%)诊断为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的病例中61.3%为单侧淋巴结转移,38.7%为双侧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的发生率为64.1%,其中单侧占50.9%,双侧占49.1%.淋巴结阳性的病例中Ⅰ、Ⅱ、Ⅲ、Ⅳ、Ⅴ、Ⅵ和咽后区的转移率分别为3.0%、97.9%、46.0%、9.5%、13.7%、0%和74.4%.跳跃性转移率仅为4.6%~6.5%.25.3%的N1-3病例出现了推荐标准以外区域的侵犯.结论: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由上而下循序性的;跳跃性转移发生率低;咽后淋巴结为鼻咽癌转移的首站淋巴结.咽后、Ⅱ区和Ⅲ区最容易受累及;Ⅰa和Ⅵ区从未受累.有部分阳性淋巴结超出了RTOG推荐用于N0的颈部CTV范围.以上结果有助于鼻咽癌的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颈部靶区的勾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鼻咽癌咽后内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了解咽后内侧淋巴结的临床特点并探讨优化CTV60靶区范围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研究2011-2017年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37例Ⅰ-Ⅳ a期鼻咽癌患者,行MR常规成像、DWI功能成像及增强CT扫描,分析咽后内侧淋巴结临床特点及CTV60下界于C2上缘分开的剂量学优势及安全性。结果 437例患者13例有咽后内侧淋巴结,横径2.0~19 mm,其中横径在2.0~5.0 mm占53.8%。咽后内侧淋巴结分布于C1上缘至C3上缘1/3之间,其发生与N分期、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尤其与颈部淋巴结横径>3 cm密切相关。DWI、T2压脂及增强CT的敏感度分别为100%、61.5%及23.1%。排除特殊病灶类型,将CTV60下界在C2上缘分开,吞咽结构高剂量区照射剂量和体积明显降低。入组患者5年生存率达80%,且无一在优化靶区内复发。结论 咽后内侧淋巴结发生率低,其直径多≤5 mm,DWI对显示咽后内侧淋巴结具有优势。将CTV60下界在C2上缘分开对吞咽结构保护具有剂量学优势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在2013版颈部淋巴结分区的分布特点,探讨2013版Ⅴ区影像学特征,为鼻咽癌颈部临床靶区勾画提供初步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2—2020年间可调阅鼻咽及颈部MRI、定位CT图像的鼻咽癌患者1110例,并参照2013版颈部淋巴结分区指南重新分区,分别对Ⅴa、Ⅴb、Ⅴc区淋巴结转移与其他淋巴...  相似文献   

12.
丁忠祥  梁碧玲  沈君  孙颖  谢榜昆  袁建华 《癌症》2009,28(5):533-537
背景与目的: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会(Radiation Therapy Oneology Group,RTOG)等组织联合发表了对于头颈部肿瘤的淋巴结分区方法及N0期病例亚临床靶区勾画的推荐标准,但对于N+的患者是否同样适用没有明确的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RTOG分区对勾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颈部靶区的价值。方法:收集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初治鼻咽鳞癌患者254例,全部病例进行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RTOG推荐的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分区方法进行淋巴结分区。结果iRTOG分区的标志在横断位MRI图像上均清晰可辨。254例患者中,107例(42.1%)出现淋巴结坏死,78例(30.7%)有包膜外侵犯,4例(1.6%)出现跳跃性转移。51例(20.1%)患者出现了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侵犯,1Ib区上界以上区域有42例,斜方肌前缘以后的区域有6例受累,Ⅳ区的下界以下有23例。51例患者中,20例为两处出现了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侵犯。本组未见单纯发生在RTOG分区以外的淋巴结转移病例。结论:MRI可以用来进行颈部淋巴结的RTOG分区;应用RTOG分区勾画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颈部靶区时,边界应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临床特征,为甲状腺癌的诊治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的4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颈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本组共41例,颈淋巴结转移阳性38例;Ⅱ、Ⅲ、Ⅳ、Ⅵ区淋巴结转移常见(Ⅳ区转移率为56.1%,Ⅱ、Ⅲ、Ⅵ区均为46.3%)这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区、Ⅴ区少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分别为9.7%、12.2%),与Ⅱ、Ⅲ、Ⅳ、Ⅵ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者Ⅱ、Ⅲ、Ⅳ、Ⅵ区转移常见,Ⅰ区、Ⅴ区少有淋巴结转移,建议手术中常规清扫Ⅱ、Ⅲ、Ⅳ、Ⅵ区颈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基于鼻咽癌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放疗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勾画研究尚未见报道。回顾性分析709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为鼻咽癌基于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放疗靶区勾画提出初步意见。方法:纳入2011年12月—2018年6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并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709例,基于2013年新版《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分区指南》分析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与其余各淋巴结区之间的相关性,采用χ 2 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概率最高的前4位依次是:Ⅱb(82.79%)、Ⅶa(82.65%)、Ⅱa(60.50%)、Ⅲ区(43.86%),相关性分析显示,Ⅰb区淋巴结转移与Ⅱa、Ⅲ区相关,Ⅱa区淋巴结转移与Ⅰb、Ⅱb、Ⅲ、Ⅴa、Ⅴc区相关,Ⅱb区淋巴结转移与Ⅱa、Ⅲ、Ⅳa、Ⅴa、Ⅴb、Ⅶa区相关,Ⅲ区淋巴结转移与Ⅱa、Ⅱb、Ⅳa、Ⅴa、Ⅴb、Ⅴc、Ⅶa区相关,Ⅳa区淋巴结转移与Ⅱa、Ⅱb、Ⅲ、Ⅳb、Ⅴa、Ⅴc区相关,Ⅳb区淋巴结转移与Ⅳa区相关,Ⅴa区淋巴结转移与Ⅱb、Ⅲ、Ⅳa、Ⅴb区、Ⅴ区后缘间隙(posterior to level Ⅴ,PLV)相关,Ⅴb区淋巴结转移与Ⅲ、Ⅴa、Ⅴc区、PLV相关,Ⅴc区淋巴结转移与Ⅱa、Ⅲ、Ⅳa、Ⅴb区、PLV相关,Ⅶa区淋巴结转移与Ⅱb、Ⅲ区相关,PLV淋巴结转移与Ⅴa、Ⅴb、Ⅴc区相关(P均<0.05)。结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建立在上一站淋巴结转移的基础之上,基于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靶区勾画可以减少中危CTV的照射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Va、V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 %、0、13.6 %、9.6 %、0、4.8 %和42.4 %,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鼻咽癌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 80例鼻咽癌组织中,E-cadherin低表达48例,高表达32例.随着N分期的进展,E-eadherin的表达水平越低(P=0.018).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无关(χ2=1.666,P=0.435).颈部转移淋巴结局限于单个区域者的E-cadherin高表达率(69.2%)明显高于分散于多个区域者(25.9%,P=0.000),且在单个区域内单枚淋巴结转移者的E-cadherin高表达率(48.1%)明显高于多枚转移者(25.0%,P=0.044).Ⅱ、Ⅲ、Va区转移者的E-cadherin的高表达率(48.0%)虽高于Ⅰ、Ⅳ、Vb、Ⅵ区转移者(26.7%),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9).颈部转移淋巴结与鼻咽癌位于同侧者的E-cadherin高表达率(56.5%)和双侧转移者(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结论 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影响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区域;E-cadherin的表达水平越低,颈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转移距离越远,N分期越晚.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自上而下转移的影响较其向对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方面存有较大分歧。该研究总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择区淋巴结清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评判cN0标准的准确性。结果:全组患者均行患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320例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Ⅱ~Ⅴ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Ⅱ~Ⅳ区中的部分或全部),90例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活检。73.2%(338/462)符合cN0标准,病理证实其中有184例淋巴结转移,cN0标准误诊率达60.9%。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5.4%(302/462),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6%(197/462),“跳跃转移”率为13.1%(42/320),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0%(45/90)。男性、肿瘤累及腺叶上1/3、肿瘤T3或T4、多中心病灶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累及腺叶上1/3是喉前淋巴结转移及“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喉前淋巴结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2个以上转移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加(分别为85.7%和83.3%, P<0.05)。结论:现行cN0标准不能作为确定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依据;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依次为Ⅲ区、Ⅱ区、Ⅳ区、Ⅴ区;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建议将Ⅵ区淋巴结送冰冻病理;当喉前淋巴结有转移或Ⅵ区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时,或肿瘤累及腺叶上1/3者,有必要行侧颈区(或择区)淋巴结清扫;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需予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再分亚区具有重要意义,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下转移性淋巴结及其他常见颈部淋巴结疾病在颈淋巴结解剖分区中的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9月共547例颈部肿大淋巴结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四类,记录淋巴结常规超声参数及其在颈部淋巴结解剖分区中的分布。结果 不同颈部淋巴结疾病在颈部淋巴结解剖分区中的分布状态不同。头颈部肿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多分布于Ⅱ(62.00%)、Ⅲ(54.00%)及Ⅳ区(53.00%),锁骨下原发肿瘤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于Ⅴ(72.56%)、Ⅳ区(34.15%)。对特定肿瘤而言,还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区域。结论 超声检查可显示淋巴结疾病在颈部解剖分区中的分布情况。术前明确淋巴结疾病在解剖分区中的分布规律,可为临床的诊疗、手术术式及清扫范围提供更精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