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两种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采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cecromy,PELD)治疗的3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PETD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0~65(44.70±12.08)岁;L_(1,2)节段5例,L_(2,3)节段6例,L_(3,4)节段8例;中央型突出6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突出移位5例。PEID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25~55(42.23±12.09)岁;L_(1,2)节段3例,L_(2,3)节段4例,L_(3,4)节段6例;中央型2例,旁中央型4例,突出移位3例,脱垂游离型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和6个月时VAS、ODI,并于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PETD组随访12~24(15.80±3.48)个月,PEID组随访12~30(16.70±4.66)个月,但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的病例。PETD组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术后无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TD组优11例,良6例,可1例,差1例;PEID组优7例,良4例,可2例。结论:经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疗效,PETD技术更适合于中央型、旁中央型及轻度移位的患者,PEID技术对于脱垂游离型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下外科入路手术(Endoscopic surgical approach,Endo-Surgical)与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_(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8-11诊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63例采用Endo-Surgical术治疗(Endo-Surgical组),27例采用PETD术治疗(PETD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1、3、6个月ODI指数、疼痛VAS评分。结果 9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PETD组出现暂时性下肢症状加重1例,早期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Endo-Surgical组早期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Endo-Surgical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较PETD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3、6个月ODI指数与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do-Surgical与PETD治疗L_(4、5)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Endo-Surgical可以显著减少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与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20-06诊治的50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25例采用PEID治疗(PEID组),25例采用PETD治疗(PETD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9.8个月。PEID组出现1例神经根性疼痛,PETD组出现2例神经根性疼痛,经止痛、消肿等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均缓解。PEID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PETD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与PET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PEID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俯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合并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07采用改良俯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11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高髂嵴,比较术前采用常规俯卧位时与改良俯卧位时α值,比较术前、术后1 d、3个月时疼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3个月ODI指数。结果 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5(12~18)个月,未出现马尾神经、硬脊膜损伤、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前采用改良俯卧位,髂嵴相对下移,α值较常规俯卧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改良俯卧位时,d所落区域3区2例,2区9例。术后1 d、3个月疼痛VAS评分及术后1、3个月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较术后1 d降低,术后3个月ODI指数较术后1个月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改良俯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合并高髂嵴L5S1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不同入路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1月782例明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85例为脱垂型突出,男51例,女34例;年龄17~75岁;受累节段L_(2/3)3例,L_(3/4)8例,L_(4/5)34例,L_5S_140例;脱垂椎间盘采用Lee分区法:Ⅰ区18例,Ⅱ区13例,Ⅲ区28例,Ⅳ区26例。手术经椎间孔组52例,经椎弓根组22例,经椎板间组11例;腰腿痛采用VAS评分、ODI指数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进行评定,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末次随访时恢复情况。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90.21±8.56)min,无手术直接并发症。经椎间孔组1例术后3个月并发椎间盘囊肿,1例11个月复发予以开窗减压手术;经椎弓根组1例术后麻木症状一过性加重,术后第6周时恢复正常。经椎板间组术后1例合并椎间隙感染,经抗炎处理后控制。所有患者随访(16.21±6.47)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69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4.29%。[结论]术前根据脱垂椎间盘的位置与分区合理选择入路方式,经皮脊柱内镜下摘除脱垂型腰椎间盘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36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C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技术,内镜直视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并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6例患者术后有明显的疼痛缓解,2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彻底.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进行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3例,良8例,可5例,差0例.结论 应用脊柱内镜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评价其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26例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8~51岁,平均45.7岁;L_(1,2)4例,L_(2,3)9例,L_(3,4)13例。术中对下关节突外缘至棘突根部距离,峡部外缘至棘突根部的距离,椎板下缘至椎间隙上缘距离,神经根起点至上一椎间盘下缘的垂直距离及神经根起点至相应椎弓根内下缘的距离进行测量。对于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及L_(3,4)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5例)实施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例)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评分法评估手术疗效,计算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R),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术中进行解剖学测量。术后均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平均16个月,切口均愈合,JOA评分由术前10.13±1.49提高到25.21±2.13,改善率为79.9%。实施融合术患者无内固定失败,1例可能不融合,17例骨性融合,术前R为(0.231±0.056)mm,随访时(0.345±0.076)mm,较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增高(P0.05);实施后路开窗减压术治疗患者,术前R为(0.243±0.036)mm,随访时(0.212±0.046)mm,术前及随访时椎间隙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节段性腰椎不稳及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L_(1,2)、L_(2,3)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解剖学特点,适合行改良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_(3,4)椎间盘突出症其解剖学及临床特点接近于下腰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应根据术前对腰椎稳定性的判断来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高髂嵴连线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椎间孔镜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术。记录手术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ODI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透视次数为2~4次;手术时间为35~100min;住院时间为3~5 d。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 d和术后1、3、12个月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1)。术后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7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26/27。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高髂嵴连线的患者,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单切口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深圳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双节段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7~71岁,平均61.5岁。术前均行MRI检查明确椎间盘突出程度。根据髓核摘除节段:L_4/L_5及L_5/S_1 11例,L_3/L_4及L_4/L_5 7例,L_2/L_3及L_3/L_4 2例,L_1/L_2及L_2/L_3 2例。通过VAS、ODI评分及Macnab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伤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大血管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1例术后复发行开放髓核摘除手术。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优1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5%。结论单切口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改良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至2018年2月采用显微镜辅助下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7~71岁,平均(61.5±6.28)岁。手术节段:L_(3~4)4例,L_(4~5)11例,L_5S_19例,L_(4~5)、L_5S_1双节段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测量手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5~98个月,平均(61.2±22.9)个月,手术时间平均(89.2±19.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72.9±63.1)mL,术后引流量平均(93.0±27.2)mL。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间融合按Bridwell标准Ⅰ级和Ⅱ级融合24例(92.3%);优良率按MacNab标准评定,优1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2.3%。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给予加强换药后切口甲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显微镜辅助下改良TLIF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的中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孔入路间断内窥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1月-2010年8月,收治L5、S1椎间盘突出症115例,其中男79例,女36例;年龄14~79岁,平均38岁。病程2~15个月,平均8.3个月。均表现为S1神经根支配区症状。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穿刺,建立工作通道。穿刺针测试工作面无神经根或硬膜囊后,使用器械直接摘除椎间盘组织,然后在内窥镜下观察神经根减压情况;游离型的患者在内窥镜下观察神经根压迫情况,摘除神经根周围椎间盘组织,然后进入椎间隙摘除游离的椎间盘组织。结果术中4例穿刺失败,1例改为小开窗手术,3例改为后外斜入路手术;其余采用经椎板间孔入路间断内窥镜技术。术后8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73%±12%,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3%±5%和12%±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59例,良15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92.5%。结论经椎板间孔入路间断内窥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康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其中L1/24例,L2/39例,L3/49例。均接受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和椎间隙相对高度(R)测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32.6min,术中出血200~350ml,平均263ml。术中无硬膜损伤。1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牵拉伤,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VAS、ODI及R分别为8.3±0.6分、(52.32±9.17)%、0.211±0.052,术后1年时VAS、ODI及R分别为2.1±0.8分、(20.33±5.72)%、0.324±0.048,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1例可能不融合,融合率为95%;内置物位置佳,无松动、脱出。结论:采用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全内镜下腰椎纤维环缝合术的技术要点,分析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纤维环缝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的50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病变节段选择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单针缝合术或经椎板间隙入路双针缝合术。术后第2天、3个月分别复查腰椎MRI及CT以评估突出椎间盘组织摘除的彻底性及神经减压的充分性。分别于术后第2天及3、6、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0分制)评估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情况,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估腰椎功能,记录神经根功能(感觉、肌力及反射)恢复状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采用经椎间孔入路27例(包括L_(3,4)8例、L_(4,5)19例),经椎板间隙入路23例(包括L_(4,5)11例、L_5S_112例)。手术时间平均43.2 min。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所有患者术后腰椎MRI及CT检查显示突出椎间盘摘除完全、神经减压充分,无突出物残留。所有患者术后腰痛、下肢放射痛明显缓解,ODI评分明显改善(P0.01)。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估疗效,结果优17例,良29例,可4例。术后1年时受损神经根感觉、肌力明显恢复(P0.01),但腱反射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技术,能减少全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伴后方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责任间隙后方存在钙化影像的患者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进行椎间孔成形+突出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术。采用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2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疝出转为开放手术。2例失访,18例获得随访,时间11~23(17. 17±3. 88)个月。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6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15/18。1例术后6周影像学资料提示原节段复发,应患者要求行开放融合手术治疗。结论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伴后方钙化的腰椎间盘突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改良椎间孔与常规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6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317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改良组),137例采用常规椎间孔入路(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结果317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同一时间点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疗效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缩短手术时间、内镜置入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并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经椎板间隙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经椎板间隙摘除L_(4、5)、L_5S_1,椎间盘髓核的优点,达到术后较好的维持腰椎的稳定性,预防术后腰椎不稳及粘连压迫的目的。方法:对20例L_(4、5)、L_5S_1单纯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板间隙摘除髓核,对神经根进行减压。结果:手术平均用1.5小时以内,经6~18个月的随访,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椎学组腰痛手术评定标准。优15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结论:对单纯L_(4、5)、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隙,手术不破坏椎板,能维持术后腰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双侧椎间孔入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段巨大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经双侧椎间孔入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段巨大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手术前后神经功能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VAS及ODI评分、融合率、减压范围、内固定失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5±27)min,术中失血(824±162)mL,ASIA运动及感觉评分分别从术前的(72.88±3.26)分、(67.52±4.2)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90.34±2.74)分、(88.3±3.1)分,VAS和ODI评分分别从术前的(6.78±1.99)分、(44.82±5.18)%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2.34±0.46)分和(11.7±2.4)%,椎管容积从术前的(51.3±5.6)%增高到(2±0.5)%,椎间植骨融合率均100%,术中5例患者出现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双侧椎间孔入路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治疗胸腰段连续椎间盘巨大突出并神经损伤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重度腰椎中央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具有双下肢症状的单节段重度腰椎中央管狭窄症患者44例,其中行双侧椎间孔入路双侧减压术36例,单侧椎间孔入路双侧减压术8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56~89岁,平均68.6岁。病程5~39个月,平均14.5个月。受累节段:L_3、4 6例,L_4、5 33例,L_5、S_1 5例。MRI横断位硬膜囊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CA)为(66.36±8.48)mm~2。形态学分级(morphological grading,MG):C级29例,D级15例。术前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2.3±1.0)分,下肢痛VAS评分为(7.8±1.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77.8±7.3)分。记录术后VAS评分、ODI评分、MG分级和测量DSCA并与术前比较,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个月,平均24.8个月。1例出现术后下肢麻痹,1例出现硬膜囊撕裂。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感染、复发或需行翻修手术。术后影像学提示中央椎管扩大,硬膜囊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4±0.6)分和(2.5±0.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痛VAS评分分别为(2.1±0.6)分和(2.0±1.1)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为(19.7±6.4)分,DSCA为(104.93±12.56)mm~2,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MG分级也较术前显著提高(Z=-5.789,P=0.000)。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获优32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93.2%。结论采用经皮内镜下经单侧或双侧椎间孔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重度腰椎中央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减压精准、恢复快的优点,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配合可变向动力磨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收治的32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病例资料,均为一侧侧隐窝狭窄症状。收集患者术前与随访时间节点X线片、CT和MRI等影像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32例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手术,平均病程19.83个月,手术节段:L_5/S_1节段11例,L_(4/5)节段18例,L_(3/4)节段3例。术中使用骨钻、咬钳与可变向磨除去除上关节突腹侧、黄韧带、椎间盘并充分扩大侧隐窝。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43个月。术后及随访时ODI评分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复查腰椎CT与MRI证实,侧隐窝及神经根减压充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1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0%。[结论]椎间孔镜技术结合可变向磨钻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后路可扩张通道管下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自2014-01-2016-01 40例退变性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MIS-TLIF(A组)和PLIF(B组)两组,每组20例。A组经MIS-TLIF技术行狭窄节段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B组经传统后路开放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切口疼痛VAS评分,6个月及1年随访经ODI评分、下腰痛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等,并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A、B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24h切口疼痛VAS评分统计学有差异(P0.01),A组优于B组;术后半年及1年在ODI评分及下腰痛VAS评分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经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结果 2组优良率均为95%;术后1年2组均达骨性融合。结论 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获得与开放PLIF手术相同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率,并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早期切口疼痛较轻,术后并发症少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