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应用改良Macnab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均随访6个月,优良率为93.75%(45/48)。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的ODI指数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6—2016-06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30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30例(椎间盘镜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12~36)个月。椎间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椎间盘镜组,但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椎间盘镜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孔镜组与椎间盘镜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和对腰椎后柱结构破坏小等优点,但相比之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更短,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侧入路单通道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2018年7月收治36例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L_(3-4)合并L_(4-5)15例,L_(4-5)合并L_5-S_121例,均采用侧入路单通道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行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髓核取出+椎管减压术。术后随访12~29个月,平均(16.26±2.12)个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平均耗时(75.37±15.28) min;经术后1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患者的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手术优良率为94.44%;术后均无神经根永久性损伤、脏器及大血管损伤、硬脊膜撕裂、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侧入路单通道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减少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显著改善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6—2015-06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0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VAS、ODI评分及Macnab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0.5~5年,平均2.4年。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末次随访时低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优21例,良5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6.7%。结论虽然单切口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有一定难度,但是术后效果满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50例)和开窗组(50例)。椎间孔镜组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开窗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14 d腰痛VAS评分椎间孔镜组远低于开窗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椎间孔镜组为92%,开窗组为94%(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患者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症状,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选择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3例,对5例实施侧后路经皮(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观察对比术前与术后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AS)和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术前VAS评分为6.89±0.80,术后1 d VAS评分为0.90±0.79,术后3d为1.20±0.85,术后1周为(1.02±0.78);术后3、12、18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都在0~2范围;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术后不同时间节点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行椎板间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8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4±6.3)个月(22~34个月)。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5±1.2)分、(1.8±0.4)分、(0.5±0.05)分、(0.3±0.03)分,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3个月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ODI指数分别为(70.4±15.1)%、(21.2±5.4)%、(17.2±4.8)%、(7.3±2.1)%,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58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结论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72例,对其实施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结果疗效按照术前和术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类比,术前VAS评分为(5.78±0.54)分,术后1周为(0.9±0.75)分,术后6个月(0.6±0.55)分,术后不同时间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3-2013-06手术治疗的1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组63例,小开窗髓核摘除组71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疗效。结果患者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8个月。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较小开窗髓核摘除组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开放组少。两组术后3 d、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开窗髓核摘除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后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少,但手术学习曲线较长,并需要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2诊治的单节段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8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24例(椎板开窗组)。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2组手术疗效。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7个月。2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与椎板开窗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1 d腿痛VAS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学习曲线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依据游离髓核位置的分型与分区,探讨摘除硬膜外游离椎间盘的手术方式并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D)治疗硬膜外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3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此类患者37例,FD组:16例,其中5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11例2、3区的患者采用常规FD手术。PELD组:共21例,其中4例髓核游离于1、4区的患者采用经对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c-PTED);17例2、3区的患者应用了常规的经同侧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i-PTED)。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改良Macnab分级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手术疗效,统计并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5~18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间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末次随访疗效,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PELD组优良率95.2%,FD组优良率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FD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硬膜外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依据其特有分型与分区恰当选用i-PTED及c-PTED可实现神经根的彻底减压,获得与FD手术相同疗效,扩大了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同时,相对于FD手术,PELD可在局麻下以更加安全、创伤更小的方式摘除游离于硬膜外的椎间盘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疗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于术后1周及1年随访,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 scale,VAS)评分及改良的Macnab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及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前分别有明显好转,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改良的Macnab疗效评价标准,术后1周优良率达93.0%,术后1年优良率达94.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疗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术后1年内疗效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6-02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54个月,平均50.2个月。1例术后髓核部分残留,并压迫神经根,1例术后第5天出现一过性神经根性痛觉过敏,2例术后再发椎间盘突出,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低,JOA评分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价:优16例,良20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83.7%。末次随访时43例复查MRI显示36例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完全摘除,术前Pfirrmann等级均为Ⅲ级,末次随访时32例恢复至Pfirrmann Ⅱ级,4例仍为Pfirrmann Ⅲ级;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盘残存,其中1例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其余6例均无神经根压迫症状,7例术前Pfirrmann等级均为Ⅱ级,末次随访时1例恢复至Pfirrmann Ⅱ级,6例仍为Pfirrmann Ⅱ级。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其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中髓核摘除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6-10—2017-01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15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将摘除的髓核组织装入注射器,压实后测量髓核摘除量,79例(A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约2 ml,76例(B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约4 ml。结果 15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8(17~23)个月。A组与B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例(7.6%)复发,B组均未复发;A组复发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58例,良1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3.7%;B组优55例,良14例,可7例,优良率90.8%。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彻底摘除突出的腰椎间盘后即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摘除髓核组织并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08-2015-01,共有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腰腿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价,采用ODI功能评分及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5~125 min,平均85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4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8个月,手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6±2.5)分,术后当天为(2.0±1.1)分,末次随访(1.8±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为(65.4±21.8),末次随访为(12.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感觉异常;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有1例术后9个月复发,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翻修后症状缓解。按照Macnab标准评定,其优良率为9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镜TESSY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治疗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行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12例;年龄30~55(35.2±6.4)岁;L3,46例,L4,522例,L5S110例。使用德国Joimax GmbH公司椎间孔镜,局部麻醉,透视下双侧穿刺至病变节段的椎间孔外侧,应用4级扩张导管逐级完成椎间孔扩大成形,环锯逐级扩大椎间孔,双侧置入椎间孔镜,摘除突出髓核,直至神经根完全松解。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分别比较术前、术后1、3、6、12个月的双下肢疼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应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6例患者手术顺利且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后1、3、6、12月的双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3个月与术后6、12个月双下肢疼痛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术后6个月与12个月双下肢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14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结论:运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从双侧摘除突出髓核的同时能够充分对神经根进行减压,可以有效应用于单节段双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2年,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周、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13%(P<0.05).结论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手术相关指标,缓解疼痛,增强腰椎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优势.方法 前瞻性分析确诊为单、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31个椎间盘)行侧后路经皮THESSYS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手术.结果 术前VAS评分为(6.54±0.65)分,术后1 d VAS评分为(0.80 ±0.87)分,术后3 d VAS评分为(1.30±0.95)分,术后1周为(0.85±0.90)分、术后1、3、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均为0~2分,术后不同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疗效按MacNab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2.85%.结论 采用PTED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效果可靠,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体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患者86例,根据手术过程中髓核摘除体积分为2组,各43例。A组平均髓核摘除体积5 cm3,B组平均髓核摘除体积3 cm3。比较2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CI)和椎间隙高度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2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ODI、LCI和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部患者术后1、3、5 d均VAS及术后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I指数和椎间隙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摘除体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手术原则是摘除髓核,充分缓解患者腰背部和患侧下肢疼痛等神经压迫症状,改善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将1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01)。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损伤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