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置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4 (15.5±2.53)个月.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78±1.85)°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55±1.89)°.在末次随访中,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12±1.88)、(20.58±18.30)分]均明显低于术前[(6.82±1.68)、(72.76±11.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椎间孔镜联合In-Space经皮置入棘突间撑开系统在完成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同时,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例,其中L1/24例,L2/39例,L3/49例。均接受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18例行单侧椎板切除减压,4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和椎间隙相对高度(R)测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32.6min,术中出血200~350ml,平均263ml。术中无硬膜损伤。1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牵拉伤,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VAS、ODI及R分别为8.3±0.6分、(52.32±9.17)%、0.211±0.052,术后1年时VAS、ODI及R分别为2.1±0.8分、(20.33±5.72)%、0.324±0.048,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1例可能不融合,融合率为95%;内置物位置佳,无松动、脱出。结论:采用椎板减压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棘突成型应用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疾病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棘突成型于后路椎间融合结合后路椎弓根钉治疗下腰椎疾病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椎弓根峽部裂并椎体滑脱2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11例,单纯椎管狭窄10例.观察术后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5例失随访,72例随访时间1~2年,平均17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和椎间植骨块脱出,无滑脱复发.术前椎间隙高度(8.5±1.9) mm,术后2周(10.9±1.8) mm,最后一次随访(10.7±1.7) mm,术后与术前对比椎间隙明显增高(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对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0.4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HESSYS技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髂嵴高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采用THESSYS手术治疗L_5/S_1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腰椎X线侧位片髂嵴最高点与L_4、L_5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3组,髂嵴高度在L_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以下为Ⅰ组(n=42),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及L_5椎弓根上缘水平线之间为Ⅱ组(n=29),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以上为Ⅲ组(n=5)。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平均手术时间(86.5±13.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3.0±1.4)mL。1例患者术中硬膜轻度撕裂致脑脊液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再次行同一术式。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4±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周,1、6、12个月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与Ⅰ组、Ⅱ组相比,Ⅲ组患者(L_5/S_1突出伴高髂嵴)术后VAS评分和ODI较差(P 0.05)。结论 TH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良好;髂嵴是否高于L_4椎弓根下缘水平线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两种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采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cecromy,PELD)治疗的3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PETD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0~65(44.70±12.08)岁;L_(1,2)节段5例,L_(2,3)节段6例,L_(3,4)节段8例;中央型突出6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突出移位5例。PEID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25~55(42.23±12.09)岁;L_(1,2)节段3例,L_(2,3)节段4例,L_(3,4)节段6例;中央型2例,旁中央型4例,突出移位3例,脱垂游离型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和6个月时VAS、ODI,并于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PETD组随访12~24(15.80±3.48)个月,PEID组随访12~30(16.70±4.66)个月,但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的病例。PETD组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术后无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TD组优11例,良6例,可1例,差1例;PEID组优7例,良4例,可2例。结论:经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疗效,PETD技术更适合于中央型、旁中央型及轻度移位的患者,PEID技术对于脱垂游离型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大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1月采用扩大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51(35~8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椎滑脱13例,腰椎管狭窄症32例,行单节段融合48例,行双节段融合18例。通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对比,对融合率、对JOA评分及椎间高度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本组6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27)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63例发生椎间融合,融合率达95.5%,其余3例未获得融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月以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4±3.2)分、(21.2±3.5)分及(23.3±3.8)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7.6±2.8)mm、(11.0±1.6)mm及(10.3±1.5)mm,术后1周及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点间JOA评分、椎间隙平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PLIF避免了过度牵拉可能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cage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有效恢复椎间高度,提高融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对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结果获随访6 ~33个月,平均18个月.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10.3±1.2)分,术后l、6个月随访分别为(22.6±1.1)分和(2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0-05收治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均为单节段病变,L1.2例,L2,3 8例,L3、4 20例.均行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6.7个月.术后腰腿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5±1.2)分,末次随访平均为(0.5±0.4)分;ODI术前平均(79±4)%,末次随访为(15±4)%,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为(8.95±1.4)mm,术后12个月平均为(12.2±0.7)mm.31例椎间植骨均获得融合,融合时间为4.1~6.1个月,平均4.9个月.结论 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融合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或L_5滑脱症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平均(35.71±10.37)岁。L_5S_1椎间盘突出症32例,L_5滑脱症10例。均行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VAS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如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9年,平均(7.14±0.78)年。42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平均(4.50±2.50)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79±1.09)分,显著减少至术后1周时(1.79±0.72)分,末次随访时(1.00±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7.30±0.54)mm,术后1周复查为(13.93±0.99)mm,末次随访为(13.70±0.80)mm,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逆行射精、肠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期随访效果满意,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具备相关专科技术的前提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与传统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极外侧入路椎间植骨椎体钉固定组(XLIF组)30例,其中T_(12)L_12例、L_(1,2)6例、L_(2,3)10例、L_(3,4)12例;后入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固定组(传统后路组)30例,其中T_(12)L_11例、L_(1,2)6例、L_(2,3)8例、L_(3,4)15例。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住院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并根据影像资料,观察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分析椎间融合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XLIF组术后股神经损伤2例,术后3个月内恢复;传统后路组切口浅表感染1例,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XLIF组手术时间(65.6±20.5)min,术中出血量(48.8±15.3)ml,术后引流量0 ml;传统后路组手术时间(135.2±33.9)min,术中出血量(260.3±125.7)ml,术后引流量(207.1±50.2)ml;XLIF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后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也较传统后路组少(P0.05)。两组随访时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1、6、24个月VAS、JOA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随访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X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融合率高的优点,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髂骨旋转移位与L_(4,5)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为防治L_(4,5)椎间盘的退变、突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68例。其中L_(4,5)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51.78±20.18)岁;病程1~126个月,平均(11.18±9.23)个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5.53±27.23)年;病程0.5~103个月,平均(11.99±12.56)个月。为患者拍摄腰椎正位片68张,腰椎侧位片68张,骨盆平片68张,测量骨盆倾斜度、腰椎侧弯度和椎间盘厚度。直线与回归方法研究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度、腰椎侧弯度与椎间盘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L_(4,5)椎间盘突出中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之间呈正相关性(R=0.49,P=0.00),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3.05+1.07X,P=0.00),男性L_(4,5)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侧弯与L4-L5椎间隙之间呈负相关(R=-0.50,P=0.01),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13.09-0.27X,P=0.02),而L5S1椎间盘突出中男性患者腰椎侧弯与L5S1椎间隙之间呈正相关(R=0.46,P=0.04)。结论:髂骨旋转移位与L_(4,5)椎间盘退变、突出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慢性顽固性L_(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和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对5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4~60岁,平均42.7岁;病变节段为L4/L534例,L5/S12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MiTLIF)组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OTLIF)组,分别为24例和30例。分析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观察术后1年椎间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4个月,MiTLIF组出血量(40.2±15.6) mL,住院时间(6.2±2.4) d,术后2周JOA评分18.7±1.9,OTLIF组出血量(203.6±52.8) mL,住院时间(10.8±4.2) d,术后2周JOA评分15.1±1.4,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时,MiTLIF组出血量更少短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中腰椎-骨盆结构特点及其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意义。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单纯退行性L_(4,5)节段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例(对照组)体检资料齐全的健康者进行比较。通过影像学资料对受试者的腰椎-骨盆结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分析DLS患者的脊柱-骨盆特点。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特点。利用Spearson分析各观察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L_(4,5)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为(36.5±11.2)°、(44.2±7.3)°、(66.5±11.6)°、(22.2±10.0)°、(33.4±11.3)°。对照组L_(4,5)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为(44.4±8.2)°、(36.7±8.5)°、(55.4±13.2)°、(14.4±7.0)°、(42.3±13.1)°,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关节突关节角、骶骨倾斜角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盆入射角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之间有相关性(P0.05),椎间盘退变与关节突关节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滑脱组L3-S1椎间盘及L_(4,5)关节突关节退变更加严重。结论:腰椎-骨盆结构在退变性腰椎滑脱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腰椎前凸及骨盆后倾现象在腰椎退变性滑脱身体代偿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与腰椎间盘退变是相互促进的,腰椎滑脱加剧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退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将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分为侧方型及中央型,采用椎板拉钩法的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12例,均为男性;年龄23~40岁,平均30岁;病程17.9个月。侧方型10例,其中离断骨块位于L4椎体后下缘1例,L5椎体后上缘3例,S1椎体后上缘6例,均合并同侧椎间盘突出;中央型2例,离断骨块均位于S1椎体后上缘。侧方型采用单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中央型采用双侧椎板间开窗,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摘除椎体后缘骨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2.5个月,按照Macnab术后评定标准:优10例,良2例。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的优点,可完整摘除椎体后缘骨块,是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峰  鞠晓聪  宋若先 《中国骨伤》2020,33(5):430-434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2,3以上)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椎间孔镜治疗的9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6~76岁;L_(1,2) 2例,L_(2,3) 7例。记录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adic Association,JO A)评分,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的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第1天和术后3个月。手术操作时间1.5~2.9h,术后住院天数5~8d。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事件。9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8分,1-3分,0~1分,JOA评分分别为5~7分,15~24分,21~26分。JOA改善率术后1d为36.4%~78.3%,术后3个月为65.2%~87.5%。术后3个月采用Mac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优4例,良4例,可1例。结论: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符合适应证的高位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其具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更适合中老年体质差者,可替代部分后外侧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相似文献   

16.
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采用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3~52岁,平均37.6岁;L_(2,3)1例,L_(3,4)3例,L_(4,5)12例,L_5S_19例。术前、术后1周、1年进行采用视觉摸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患者的腰痛、腿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2个月。2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8.6 min。术后无硬脊膜和神经根损伤、切口感染、复发病例。术前、术后1周、1年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8±0.5、2.5±0.4、0.9±0.2;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1±0.6、1.5±0.4、0.7±0.6;腰椎ODI评分分别为69.2±1.8、22.5±4.7、10.2±2.4,各项目三者之间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向成形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及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而且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内镜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经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手术技巧。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运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经椎弓根入路治疗向下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L_(2,3)1例,L_(3,4)5例,L_(4,5)18例;年龄48~72(59.5±7.2)岁;病程8~26(16.2±6.3)个月。所有患者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在术前1 d,术后1周及术后3、6、12个月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体系评估临床疗效,对所取得的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7.5±5.3)个月。手术时间(69.8±14.2) min,1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平卧休息后好转,其余23例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腰腿部疼痛、下肢麻木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术前1 d,术后1周及术后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分别为6.36±1.27,3.94±1.03,1.62±0.87,0.44±0.27,0.37±0.29,术后不同时间腰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腿痛VAS评分分别为8.28±1.74,3.16±1.24,2.83±1.13,0.83±0.31,0.46±0.31,术后不同时间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前1 d,术后1周及术后3、6、12个月ODI分别为(48.79±9.83)%,(36.51±11.24)%,(21.05±6.35)%,(9.83±4.62)%,(7.24±4.72)%,术后不同时间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体系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优19例,良3例,中2例,差0例。结论:经皮脊柱内镜经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向下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髓核摘除完全、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其临床疗效确切,可操作性较强,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患者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8~48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6例<30岁;病程6个月~5年,中位病程21个月。均为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采用椎板间入路,于镜下症状侧单侧摘除突出椎间盘,全部或部分切除离断的骨块。结果:所有病例无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肠道损伤、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2~92 min,中位时间57 min。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后缘离断骨块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6例,未切除3例;椎间盘均彻底摘除。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7.10±1.20)分,术后3 d(3.46±0.23)分,术后6个月(2.36±0.19)分;腿痛VAS评分,术前(8.80±0.55)分,术后3 d(3.54±0.28)分,术后6个月(2.59±0.2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69.71±9.37)%,术后6个月(32.19±6.95)%,末次随访(20.95±6.16)%。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4例,可1例。结论:经椎板间入路全脊柱内镜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一种治疗方法,可减少创伤、少损伤腰背肌的同时达到与开放手术相似的减压效果,远期疗效需更大样本量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