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跖筋膜炎及其护理〔英〕/KeliJ//AmJNurs.-1997,97(9).-38跖筋膜炎是支持足纵弓跖纤维组织(筋膜)的无菌性炎症,以足跟下方疼痛为主要特征。跖筋膜呈弓弦状,起始于跟骨内侧结节,止于跖骨头,延伸至远节趾骨。行走时跖筋膜张弛交替,反...  相似文献   

2.
背景:跖筋膜炎作为跟痛症的重要病因,各级医疗机构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治疗效果也出入较大。
  目的:总结跖筋膜的各种治疗,结合跖筋膜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力学,探讨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适应证。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1993年1月至2014年1月有关跖筋膜炎的相关研究。英文关键词为“Plantar fasci tis,Mechanism,Treatment”;中文关键词为“跖筋膜炎;机制;治疗”。阅读标题及进行筛查,保留其中34篇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跖筋膜炎的治疗需遵循无创到有创的原则,核心的理念为跖筋膜特殊牵引治疗、矫形器及夜间夹板的固定。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如果能够接受激素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局部注射激素可以作为一线治疗。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的前景看似美好,但现在还缺少大量的实验证据。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顽固性跖筋膜炎,可以考虑体外震波治疗。手术治疗需严格筛选,因为它并不能缓解所有患者的疼痛,这是治疗跖筋膜炎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参加娱乐性跑步的人数大量增加以及竞技运动员训练量与强度增大,过度使用性损伤日益增多,跖筋膜炎便是常见的一种.跖筋膜炎是指跖长韧带或跖腱膜的拉伤或撕裂.其症状是在跟骨附着处疼痛或足跟痛,有些人只诉有足弓中段内侧痛,疼痛发生于下肢负重特别是上楼梯或用足趾登高时,晨早足跟僵硬常见.其体征为在跟骨附着处特别其内侧面有压痛,亦可沿足弓中段跖筋膜内侧束有孤立压痛,疼痛常因足趾背屈而加重.X 线片显示  相似文献   

4.
跖筋膜炎牵拉疗法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跖筋膜炎是成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典型症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逐渐出现跟底及足心的疼痛,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非手术治疗是本病常用的治疗方法。虽然对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施行跖筋膜松解等手术治疗,但是术后可能产生很多并发症。所以手术治疗应谨慎采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等离子刀生物学特征完成内窥镜下跖筋膜松解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等离子刀在内窥镜下跖筋膜松解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势。方法:选取2002-01/2005-0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患者,跖筋膜炎7例,先天性高弓仰趾足畸形3例,马蹄内翻足2例。分别在跟骨内外侧建立两个入路,引入关节镜和等离子刀。等离子刀由内向外切开跖筋膜,直到显示跖筋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或可见到拇展肌、趾短屈肌等的肌纤维。对于高弓足和马蹄内翻足,在切开处的远端用Saber等离子刀再作数个横行切开,并且用蓝钳切除掉部分跖筋膜组织,也可以用等离子刀进行汽化消融。对于跖筋膜炎,只切开跖筋膜内侧的2/3。在高弓足和马蹄内翻足的病例,同时施行截骨矫形、跟腱延长或肌腱转移等其他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并观察足跟局部反应和畸形矫正效果。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时间5 ̄20min。②术后足底肿胀较轻,渗出少,未见皮肤的坏死和感染。③术后随访≥14个月。7例跖筋膜炎的病例,有4例疼痛完全缓解,或仅在走高低不平的路时有不适感;3例疼痛较术前有好转,但仍然有隐痛的感觉,不过能接受,不需要服用止痛药。3例高弓足的病例,术后高弓畸形明显改善,足底和趾背胼胝、疼痛消失,能穿皮鞋行走,其中有1例主诉足趾背伸肌力减弱。马蹄内翻足的病例,术后对外形的矫正都很满意。结论:等离子刀用于内窥镜下跖筋膜松解具有明显的优点:①等离子刀具有止血的作用,术后基本没有什么渗血。②创伤小,损伤反应轻,康复快。③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④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经临床及超声诊断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38例跖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进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封闭治疗,分别于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12周行足底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超声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跖筋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1)。治疗后4周,试验组VAS评分及跖筋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2±0.77 vs 2.68±0.82,P>0.05;(4.56±0.25)mm vs(4.72±0.38)mm,P>0.05]。治疗后12周,试验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7±0.77 vs 2.37±0.68,P<0.01);试验组跖筋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2±0.24)mm vs(4.53±0.35)mm,P<0.01]。治疗后12周,试验组跖筋膜内钙化灶较治疗前消失或减少。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跖筋膜炎较传统封闭治疗更准确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跖筋膜炎和跟骨骨刺综合征是引起足跟疼痛的常见原因,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居多。近几年来,我们采用阻滞疗法治疗足跟疼痛3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跟痛症是一组足跟部慢性疼痛综合征,在临床上常见且多发于中老年人,多为单侧,偶有双侧。主要由于劳损和退变所致,发病因素有:足底跖筋膜炎、跟骨脂肪垫病变、跟骨滑膜炎、跟骨骨刺、神经卡压等,大多认为病因为跖筋膜炎[1,2],一般表现为跟骨结节前缘内侧明显压痛点,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行走之前局部疼痛,短距离行走后疼痛稍缓解,长距离行走后疼痛加重。分析可能原因为跖筋膜痉挛后局部组织产生致痛因子引起。跟痛症大多反复  相似文献   

9.
跖腱膜炎是导致足底尤其足根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及人们体育运动的不断增加,足底筋膜炎的患者越来越多。对跖腱膜炎的治疗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患处局部注射,既往对其临床疗效的观察主要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来评估,但常因患者对疼痛程度的理解差异而导致评分误差。近年来,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并运用超声新技术评估治疗效果的研究已在临床开展。本组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超声引导下跖腱膜炎药物注射后的治疗效果,旨在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跖腱膜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跟骨骨刺去除联合带线锚钉固定跖筋膜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17例符合跟骨骨刺的病例行关节镜下跟骨骨刺去除联合带线锚钉固定跖筋膜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有效随访,所有患者疼痛均得到有效缓解,X片显示骨刺消除未再生。无切口感染病例,其中5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2例患者切口愈合后负重行走再裂开,细菌培养均阴性。总有效率100.00%,切口正常愈合率70.58%。结论关节镜下跟骨骨刺去除联合带线锚钉固定跖筋膜:(1)创伤小,切口小,2.0 cm左右,出血少;(2)关节镜视野清晰,有效彻底清除病灶,缩短手术时间;(3)缝合跖筋膜,维持、修复了足弓的稳定性;(4)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第一跖背动脉筋膜蒂逆行皮瓣在拇趾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逆行第一跖背动脉筋膜蒂皮瓣修复拇趾软组织缺损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近,外形满意。供区植皮成活良好。患足行走无障碍。结论 应用第一跖背动脉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拇趾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 Travell和Simons提出了第一个有关肌肉综合征的诊断框架。他们描述的肌筋膜触发点(TrPs)是一些对刺激过敏的斑块,通常位于一束绷紧的骨骼肌肉或肌筋膜内。它们在加压时出现疼痛,并产生特征性的牵涉痛、触痛和自主神经现象。活动性TrPs 常有触痛,防碍肌肉完全伸展,降低肌力,直接加压时产生牵涉痛。当受到适当的刺激时,活动性TrPs 引起肌纤维的局部抽搐反应,并对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跖趾关节角度下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及治疗B组, 每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肌内效贴常规干预, 治疗A组、治疗B组分别于跖趾关节休息位、最大背伸位行ESWT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及1个月后随访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肌肉骨骼超声、星偏移平衡测试(SEBT)对3组患者疼痛程度(晨起后开始步行时)、足底筋膜厚度及平衡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SEBT测试各方向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及1个月后随访时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足底筋膜厚度及SEBT测试各方向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 治疗A组及治疗B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且治疗B组除SEBT测试左侧、右侧平均距离与治疗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 其他各项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A组水平(P<0.05)。结论在肌内效贴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能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减压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疗效和前足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康复。方法:于1996-05/2003-04选择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17例,利用whiteside测压装置进行前足部筋膜间隙内压监测,间隙内压>3.99kPa,均经前足背侧入路进行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术,同时行复位内固定恢复足的纵弓及横弓。固定48h后,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主、被动地活动前足各关节及短波红外线治疗。结果:术后1个月进行第一次随访,前两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17例患者均随访3.5以上。术后6个月随访时评估疗效,足外形正常,活动范围正常,负重行走无不适,X射线片显示正常11例;足活动轻度受限,不影响行走、工作,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X射线片显示跗跖关节移位<2mm4例;行走或站立过久时前足部有轻度疼痛4例,其中3例前足增宽,足弓较健侧减小,2例两点辨别觉、痛觉略减退。无一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减压是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方案,减压后应及时进行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并辅以短波红外线治疗,能有效地恢复前足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劳损性足跟痛87例临床分析铁道部十五局中心医院(洛阳471002)杨光厚跟骨呈弓形,后端着地,共有5个突起部分。内侧结节最为粗大,其跖面有跖筋膜起始。跖筋膜犹如韧带,对维持足弓甚为重要。内侧结节的内侧为展肌的起点,该肌止于趾趾骨基底,参与维持足弓。在...  相似文献   

16.
痛性跟骨刺X线定位和体外冲击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的高发病率慢性顽固性疾病 ,其中以痛性跟骨骨刺最为常见 ,即跟骨结节下跖筋膜附着处生长骨刺 ,合并该处跖筋膜炎的跟下痛类型。常规疗法如中药外敷、外洗加按摩 ,小针刀配合封闭治疗等疗效尚不理想。自 1997年11月以来 ,我们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痛性跟骨骨刺4 4例 ,并与对照组 39例同类患者疗效进行比较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资料和方法  跟骨骨刺患者 83例 ,男 2 7例 ,女 5 6例 ;年龄4 0~ 72岁 ,平均 5 5 .2岁 ;单侧跟骨骨刺 5 2例 ,双侧跟骨骨刺 31例 ;临床特征为足跟部疼痛 ,行走困难 ,呈跛行步态 ,重者需…  相似文献   

17.
跟痛症的手术与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顽固性跟痛症 4 0例 4 4足 ,男 2 6例 ,女 14例 ;年龄 2 0~6 4岁 ,平均 4 1 6岁 ;患者均有长期慢性足跟部疼痛、酸痛、钝痛等 ,传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病程 >6个月。治疗采用手术与康复治疗。①手术 :钻孔减压术 ,局部麻醉 ,在跟骨外侧足底上 2横指处作一长约 4cm直切口 ,直达骨膜 ,用φ3 5mm钻头平行钻孔 6个 ,钻头垂直进入 ,钻透对侧骨皮质 ;筋膜松解术 ,连续硬脊膜外麻醉后 ,在跟骨内侧足底上 1横指处作长约 5cm直切口 ,逐层进入 ,仔细切断跟骨跖面的跖筋膜或再在跟骨结节上端用 φ3 5mm钻头钻孔 2个 ,均填塞引流条。术后 2 4h…  相似文献   

18.
<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临床最常见疼痛性疾病,患者往往由于肌筋膜的局部损伤导致粘连挛缩,进而引起疼痛,其本质上属于人体慢性软组织源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出现一个或多个肌筋膜激痛点(trigger points,Tr P)~([1])。Tr P实际上是骨骼肌内高度敏感的易激惹的疼痛病理结构,针刺和触压这些Tr P时会引起肌肉局部抽搐反应或远处牵涉疼痛,Tr P在细胞分子水平和电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海桐皮汤熏洗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跖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跖跗关节复合体,又称为Lisfranc关节,包括跖跗关节、跖骨间关节和前跗骨间关节,组成关节的各骨嵌合呈圆拱状结构,能承受较大冠状面和水平面压力,在维持足部外形及负重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包括众多骨骼关节及肌腱韧带,解剖结构复杂,且足背部缺乏肌肉组织覆盖,损伤后易出现疼痛畸形、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继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可高达61.5%[1],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