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跟痛症系跟骨跖面多种组织慢性损伤所致,多发生于中年以后,与劳损和退行性变有密切关系。常见的原因有足跟纤维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下滑囊炎等,临床特点为步行或站立时足跟底部疼痛,跟骨跖面内侧有局部性压痛点。多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或物理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以前有或没有类固醇局部注射史,对镓铝砷激光治疗跟痛症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跟痛症是一组足跟部慢性疼痛综合征,在临床上常见且多发于中老年人,多为单侧,偶有双侧。主要由于劳损和退变所致,发病因素有:足底跖筋膜炎、跟骨脂肪垫病变、跟骨滑膜炎、跟骨骨刺、神经卡压等,大多认为病因为跖筋膜炎[1,2],一般表现为跟骨结节前缘内侧明显压痛点,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行走之前局部疼痛,短距离行走后疼痛稍缓解,长距离行走后疼痛加重。分析可能原因为跖筋膜痉挛后局部组织产生致痛因子引起。跟痛症大多反复  相似文献   

3.
<正> 跖筋膜炎是一种炎症反应。它通常发生于跖筋膜在跟骨的附着处,且是跑步者足跟疼痛的最常见原因。跖筋膜有助于支撑足跖表面,若应力反复作用就会发炎或被撕裂。这种因过度使用引起的综合征通常表现为早晨的最初几步路和跑步时感觉疼痛,并在筋膜起点上方有压痛点。  相似文献   

4.
跖筋膜炎牵拉疗法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跖筋膜炎是成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典型症状是在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开始站立行走时,逐渐出现跟底及足心的疼痛,体检可有整个跖筋膜的压痛,以跟骨结节内侧处明显,足趾、踝关节在被动背伸时疼痛和压痛更明显。非手术治疗是本病常用的治疗方法。虽然对经过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施行跖筋膜松解等手术治疗,但是术后可能产生很多并发症。所以手术治疗应谨慎采用,  相似文献   

5.
张伟  王俊文  谢德根 《新医学》2003,34(Z1):130-131
1 引言 足跟痛分为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脂肪炎.其发病机制多为局部慢性损伤后的无菌性炎症反应[1].常因疼痛或肿胀,影响日常生活.过去多用泼尼松龙封闭,其缺点易复发和治疗次数较多.  相似文献   

6.
跟痛症是由于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等多种原因所致跟骨跖面疼痛性疾病,是与劳损、寒冷及退化有密切关系的骨科常见病。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中年男性肥胖者,其中大多数患者经热敷、理疗或局部封闭治疗有效,对保守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反复发作的视为顽固性跟痛症。我院曾选择24例此类病人,采用跟骨结节前软组织松解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24例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9~65岁,平均48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为9个月。本组病例均为站立或行走时跟部疼痛、足跟部跟骨结节前有明显压痛为主要…  相似文献   

7.
<正>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男性肥胖者,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本症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常见病因有: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1]及跟骨高压。我科自2006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128例跟痛症患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熏洗治疗,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 1997年起采用宽筋散薰蒸加浸泡治疗跟痛症86例,取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组 86例中,男 31例,女 55例;年龄最小 42岁,最大 82岁 ;病程一般 2~ 3月,最长 2年;适应证:跟痛症,包括跖筋膜炎、跟骨增生。临床表现为早晨起床后站立时疼痛较重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后疼痛加重,局部检查无红肿,在跟骨跖面的跟骨结节压痛或可触及骨性隆起。 X线摄片示足跟底部有骨质增生。 方法:宽筋散由我院伤科临床传统良方经研制加工而成,药用:当归 20g,大茴香、小茴香、鸡血藤、五加皮、川续断各 30g,红花、荆芥、…  相似文献   

9.
<正>跟痛症(painful conditions of the heel)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足跟跖面肿胀、压痛、疼痛等,是肌肉、韧带、骨的失衡造成的一种慢性劳损性无菌性炎症~([1])。多见40岁以上中老年,男女之比为3:1,其诱因多为长期站立、行走、剧烈活动~([2]),病理学改变有足底脂肪垫病变,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足底神经的受压及跟骨高压等~([3])。虽然其症状  相似文献   

10.
跖筋膜炎及其护理〔英〕/KeliJ//AmJNurs.-1997,97(9).-38跖筋膜炎是支持足纵弓跖纤维组织(筋膜)的无菌性炎症,以足跟下方疼痛为主要特征。跖筋膜呈弓弦状,起始于跟骨内侧结节,止于跖骨头,延伸至远节趾骨。行走时跖筋膜张弛交替,反...  相似文献   

11.
劳损性足跟痛87例临床分析铁道部十五局中心医院(洛阳471002)杨光厚跟骨呈弓形,后端着地,共有5个突起部分。内侧结节最为粗大,其跖面有跖筋膜起始。跖筋膜犹如韧带,对维持足弓甚为重要。内侧结节的内侧为展肌的起点,该肌止于趾趾骨基底,参与维持足弓。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跖腱膜起点的确切部位及其与跟骨骨刺的关系.方法 对14只足标本行解剖观察、X线摄片,3只胎儿足行组织学切片,20例成人正常足和52例跖腱膜炎足行超声观察.结果 ①足标本解剖观察:跖腱膜位于跟骨结节内侧突的跖侧,但与其不相联系,向后附着于跟骨结节跖面,其附着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再向后与后方跟腱来源的腱性组织在跟骨结节后下方相互移行融合,包被整个跟骨结节跖后面并紧密地附着于其上.②胎儿足跟部组织学观察:跖腱膜和跟腱呈强嗜酸性带状物,两者在跟骨结节的跖侧和后侧相连续(移行),无明显分界,并紧密地附着于跟骨上.③超声观察:正常跖腱膜呈厚度一致、均质的薄层带状强回声,其起始部附着于整个跟骨结节跖侧,并与后方跟腱来源的腱膜相连续,两者无明显分界.跖腱膜炎时,整个跟骨结节跖侧均可见增厚的跖腱膜.跟骨骨刺并不发生于跖腱膜内.结论 跖腱膜起始于整个跟骨结节跖侧面.跟骨骨刺发生于足内在肌如趾短屈肌起点处,不在跖腱膜内.  相似文献   

13.
痛性跟骨刺X线定位和体外冲击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痛症是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的高发病率慢性顽固性疾病 ,其中以痛性跟骨骨刺最为常见 ,即跟骨结节下跖筋膜附着处生长骨刺 ,合并该处跖筋膜炎的跟下痛类型。常规疗法如中药外敷、外洗加按摩 ,小针刀配合封闭治疗等疗效尚不理想。自 1997年11月以来 ,我们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痛性跟骨骨刺4 4例 ,并与对照组 39例同类患者疗效进行比较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资料和方法  跟骨骨刺患者 83例 ,男 2 7例 ,女 5 6例 ;年龄4 0~ 72岁 ,平均 5 5 .2岁 ;单侧跟骨骨刺 5 2例 ,双侧跟骨骨刺 31例 ;临床特征为足跟部疼痛 ,行走困难 ,呈跛行步态 ,重者需…  相似文献   

14.
跟骨增生症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以站立或步行时足跟底部疼痛、跟骨跖面内侧局限性压痛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我们采用脉冲磁场治疗该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与分组:选取70例跟骨增生症患者,依据其症  相似文献   

15.
1 引言 足跟痛为一临床症状,主要由慢性损伤所致,常见疾病有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跖腱膜炎和跟骨骨刺.其共同病理变化为慢性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渗出,部分机化、钙化形成骨刺.  相似文献   

16.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退化性疾病 ,尤以中老年肥胖女性为多见。多因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跖筋膜炎、跟骨骨刺、跟下滑囊炎引起。发病与慢性退化劳损密切相关。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及足底部胀痛感及针刺样痛 ,行走运动多时明显加剧。自 1989年至今 ,采用封闭、中药泡洗治疗足跟痛 4 2 8例 ,随访 6个月至 11年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 2 8例 ,男 2 16例 ,女 2 12例 ;最大年龄 6 9岁 ,最小年龄 4 2岁 ,平均年龄 5 6岁。单侧发病 148例 ,双侧发病 2 70例。肥胖 348例。左侧 2 4 2例 ,右侧 186例。…  相似文献   

17.
改进手术方法治疗踝管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资料与方法 男19例,女2例,年龄20-38岁,病程0.5~4年,13例有明确足部外伤史。足底内侧酸胀不适,久立或行走时足底、足跟痛,休息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半数患者还有足底和跟骨内侧麻木,且足趾皮肤发亮和少汗。8例病程较长者,踝管处压痛明显,局部可触及棱形肿物。X线检查:2例X线片示距骨内侧骨质增生。手术方法:局部或硬膜外麻醉,采用足跟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分裂韧带,将其“Z”字形切开,在6倍显微镜下游离神经,血管及肌腱,若有软组织增生物,如腱路增生肥厚或囊性肿物形成,需仔细切除。2例距骨内侧有骨…  相似文献   

18.
易维江 《疼痛》1999,7(4):155-156
跟痈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跟骨跖面疼痛、跛行,甚行走障碍。多为跟骨骨刺、跖筋膜炎、跟骨下脂肪垫炎或萎缩、滑囊炎等引起。自1996年3月至1998年3月本门诊对经药物、局部注射、中频电穴等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跟痛症46例,采用跟部痛点阻滞治疗,并经1年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75~1985年用三生散诊治足跟痛656例,效果尚好,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男294例,女362例;病程:1周~35年;年龄:20~60岁,以30~40岁最多。双足跟痛126例,余为单足跟痛,患足共752只,跟痛部位以跖面内侧最多见,中间次之,外侧最少;跟骨周围发病率比足跟跖面为低。病因探讨引起足跟痛病的原因颇多。据临床统计:656例患中者,因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120例;  相似文献   

20.
<正>跟痛症是一组由劳损和退变导致的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足跟部急、慢性疼痛的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1]),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2]),以足底疼痛影响行走为特点,严重者不能站立及行走,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3])。跟痛症的原因很多,跖筋膜炎是跟痛症的最常见原因~([4]),目前主要采用理疗、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及局部注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容易反复发作,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