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常规超声技术对比,明确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形态特征的优势和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到2018年7月因囊息肉样病变行胆囊切除患者146例纳入研究。研究对象于胆囊切除术前分别进行胆囊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组与腺瘤性息肉组。分析并记录胆囊息肉常规超声特征、患者年龄、性别、胆囊结石、息肉数量、息肉内血流、息肉最大径大小以及息肉基底部宽度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鉴别胆囊腺瘤的独立风险因素。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104例为胆固醇性息肉,42例为腺瘤性息肉。胆固醇组与腺瘤组间在年龄、性别、胆囊结石以及息肉数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息肉内血流、息肉最大径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超声测量基底部宽度与超声造影测量基底部宽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内超声测量基底部宽度与超声造影测量基底部宽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息肉内血流、超声造影测量息肉基底部宽度是与腺瘤性息肉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 结论:超声造影技术能够更准确反应胆囊息肉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别胆固醇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直径≥1.0 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06例,息肉直径≥1.0 cm。患者于术前行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造影动态图像。造影图像分析由2位医师采用盲法完成。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肿瘤性息肉组与非肿瘤性息肉组。2组间年龄、息肉直径、息肉基底部宽度等采用t检验;2组间性别,息肉数目、回声、部位及血流情况、胆囊结石、息肉血管形态,增强模式及程度,胆囊壁完整性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变量的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 结果肿瘤性息肉组与非肿瘤性息肉组组间息肉最大直径及彩色血流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4,χ2=17.609,P均<0.01)。2组间在息肉基底部宽度,点状及分支样血管形态、增强程度、胆囊壁结构完整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7、15.502、22.403、15.403,P均<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息肉基底部宽度、分支型血管结构是诊断肿瘤性息肉的独立风险因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4%、91.7%,阳性预测值为73.1%,阴性预测值为96.3%,诊断符合率90.6%。 结论对于直径≥1.0 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在鉴别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变(大小≥1.0 cm)超声造影动脉期血管增强模式与息肉性质及息肉大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到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03例,选择息肉大小≥1.0 cm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于术前行胆囊息肉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造影动态图像。造影图像分析由2位医师独立完成。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腺瘤性息肉组(21例)与胆固醇性息肉组(82例)。采用t检验及X~2检验分析2组间常规超声特征与超声造影动脉期息肉血管增强模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统计分析与腺瘤性息肉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Bivariate双变量相关分析法息肉血管增强模式与息肉大小的相关关系。结果腺瘤性息肉组与胆固醇性息肉组患者息肉大小及有无彩色血流比较(1.26±0.24 vs 1.72±0.53,27/82 vs 1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7,X~2=7.94,P均0.05)。2组患者在点状、分支状及不规则造影血管增强模式比较(39/82 vs 2/21,23/82 vs 13/21,0 vs 3/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09、8.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息肉大小、分支型血管增强模式是诊断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分析表明腺瘤性息肉组与胆固醇性息肉组造影血管增强模式与息肉大小呈弱正相关(r=0.188、0.397,P0.05)。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不仅反应息肉性质同时也与息肉大小有关,胆囊息肉大小及造影动脉期分支状血管增强模式对于鉴别胆固醇息肉与腺瘤性息肉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因囊息肉样病变行胆囊切除术患者146例,均于术前分别行胆囊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组104例和腺瘤性息肉组4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常规超声特征、胆囊结石、息肉数量、息肉内血流、息肉最大径及息肉基底部宽度;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胆囊腺瘤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有无胆囊结石及息肉数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息肉内血流信号、息肉最大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基底部宽度的常规超声测值和超声造影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内基底部宽度的常规超声测值与超声造影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息肉内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测得息肉基底部宽度是与腺瘤性息肉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反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别胆固醇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对最大径1.0~1.5 cm的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87例最大径为1.0~1.5 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取得术后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组和胆囊腺瘤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最大径、纵横比、基底部宽度、息肉部位、回声特征、回声均匀性、边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点状强回声、血流信号和结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超声特征诊断胆囊腺瘤的效能。 结果87例患者中胆固醇性息肉65例,胆囊腺瘤22例。胆固醇性息肉组与胆囊腺瘤组的病变最大径、纵横比、病变存在点状强回声占比、存在血流信号占比以及存在结石占比进行比较[1.2(1.1,1.3)cm vs 1.2(1.1,1.4)cm,1.0(0.7,1.5)vs 0.6(0.5,0.7),73.85% vs 22.73%,9.23% vs 54.55%,3.08% vs 1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8、-3.396,χ2=18.041、20.569、5.841,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纵横比<0.8、无点状强回声和存在血流信号是胆囊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合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常规超声诊断最大径为1.0~1.5 cm胆囊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6.36%、90.77%和89.66%,曲线下面积为0.906,其大于单一超声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 结论常规超声观察胆囊息肉样病变纵横比、是否存在点状强回声和血流信号对于最大径为1.0~1.5 cm的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各种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11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超声造影表现,包括胆囊癌18例、胆囊腺瘤20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6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6例、胆泥5例。记录各种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大小、病灶增强时间、增强水平、血管形态、病变邻近胆囊壁层次结构的完整性及病变的基底部特征。各病变病灶直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应用LSD-t,检验。结果胆囊癌病灶直径大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1.474、8.553、3.984、1.362、3.488,P均〈0.05)。胆囊癌、胆囊腺瘤、胆囊胆固醇性及胆囊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超声造影多表现为早期高增强及晚期低增强模式,而胆泥超声造影增强早期及晚期均表现为无增强。胆囊癌开始增强时间均晚于胆囊腺瘤及胆固醇性息肉,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1、2.219,P均〈0.05),其余各病变开始增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囊癌组达峰时间均晚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2、4.588、2.004、12.361,P均〈0.05);胆囊癌、胆囊腺瘤增强变等时间均晚于胆固醇性息肉,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07、2.924,P均〈0.05);胆囊腺瘤增强变低时间均晚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09、6.342、1.811、6.012,P均〈0.05)。与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比较,胆囊癌患者均为宽基底,胆囊壁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晰。结论超声造影是胆囊息肉样病变常规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综合分析其增强模式、增强时间及胆囊壁形态学改变指标有助于胆囊癌与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经外周静脉超声造影比较,评价经肝动脉超声造影在显示肝细胞癌(HCC)引流区域特征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患者44例(54个病灶)。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及经外周静脉肝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目标病变的位置、病灶数量、最大径、内部回声、血流灌注信息并分析引流区高增强环及其厚度等特征;肝动脉插入微导管后TACE栓塞前行经肝动脉超声造影,观察并记录造影引流区高增强环及其厚度等特征。将肿瘤最大径按≤3 cm、>3 cm且≤5 cm、>5 cm分组,运用配对χ2检验,比较经外周静脉、经肝动脉超声造影对HCC引流区域显示率的差异,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2种造影引流区域厚度的差异。采用线性相关评价肿瘤大小与引流区域高增强环厚度的相关性。 结果对于所有病灶、≤3 cm、>3 cm且≤5 cm、>5 cm不同大小的病灶,经肝动脉造影肿瘤引流区显示率明显高于经外周静脉造影(83.3% vs 22.2%;78.1% vs 15.6%;90.9% vs 36.4%;90.9% vs 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030、17.053、4.167、5.143,P<0.001、<0.001、=0.031、=0.016);对于所有病灶、≤3 cm、>3 cm且≤5 cm、>5 cm不同大小的病灶,经肝动脉超声造影引流区显示厚度显著高于经外周静脉超声造影[(0.58±0.44)cm vs(0.14±0.23)cm;(0.41±0.27)cm vs(0.09±0.19)cm;(0.83±0.50)cm vs(0.29±0.27)cm;(0.89±0.58)cm vs (0.17±0.2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0、6.238、3.845、4.289,P<0.001、<0.001、=0.009、=0.002)。肿瘤最大径和经肝动脉超声造影引流区厚度呈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0.0805X+0.4464(F=19.171,R2=0.269,P<0.001)。 结论经肝动脉超声造影可以更有效地显示HCC病灶引流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实时超声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42例胆固醇性息肉中,36例表现为多发病灶,平均直径7.6mm,蒂窄。2例胆囊腺瘤表现为1例单发,1例多发,平均直径1.1mm,基底较宽。3例腺瘤恶变者声像图上均为单发,平均直径19mm,基底较宽。结论:B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高,根据息肉大小、数目、蒂宽窄等情况,在定性诊断上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瘤栓合并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下腔静脉超声检查,对无法确认瘤栓或者血栓的22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均取得术后病理结果。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合并血栓组27例、不合并血栓组86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及超声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绘制不同参数评估血栓形成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应用四格表计算超声造影诊断下腔静脉瘤栓合并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合并血栓组较不合并血栓组的瘤栓Mayo分级更高(P=0.011);肿瘤最大长径更小[(7.42±2.87)cm vs(9.37±2.88)cm,P=0.013];瘤栓更宽[(25.82±13.79)mm vs(19.79±10.73)mm,P=0.019];残余管腔未见血流信号者更多[(19/27,70.4%)vs(37/86,43.0%),P=0.016];肾肿瘤未见无回声坏死区者更多[(17/27,63.0%)vs(34/86,39.5%),P=0.046];瘤栓肾静脉入口处前后径更大[(26.90±8.12)mm vs (20.59±6.87)mm,P<0.001];腔静脉节段性切除比例更高[(12/27,44.4%) vs (9/86,10.5%),P<0.001]。绘制肿瘤最大长径评估血栓形成的ROC曲线,得出AUC为0.668(P=0.006),最佳截断值为<6.90 cm;瘤栓宽度评估血栓形成的AUC为0.669(P=0.016),最佳截断值为>24.6 mm;瘤栓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入口处前后径评估血栓形成的AUC为0.766(P<0.001),最佳截断值为>23.6 mm。超声造影诊断下腔静脉瘤栓合并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93.3%、86.3%、83.3%及87.5%。 结论肿瘤越小、瘤栓越宽越容易形成血栓;超声造影可提高下腔静脉瘤栓合并血栓的诊断效能,但仅依据栓子是否增强鉴别血栓和瘤栓可能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早期右心功能异常。 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44例(COPD组)。其中1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PH,合并PH的COPD组),28例未合并PH(未合并PH的COPD组)。选择同期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2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并参照2010年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颁布的超声心动图评估成人右心功能的指南(ASE指南)完成所有受试者右心功能指标的测量、计算及录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OPD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超声心动图常规参数、ASE指南推荐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合并与未合并PH的COPD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受检者超声心动图常规参数、ASE指南推荐参数,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结果COPD组患者右心室前后径(RVD)较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增宽[(20.68±4.21)mm vs(18.17±1.75)mm],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2.92,P=0.005);而COPD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右心室流出道内径(RVOT)、肺动脉主干内径(MP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比较,COPD组患者右心室基底段内径增宽[(35.92±8.12)mm vs(27.75±3.17)mm],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减少[(19.61±4.08)mm vs (22.67±2.67)mm],右心室心肌工作指数(RIMP)增加[(0.52±0.10)cm/s vs(0.43±0.04)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01;t=-2.44,P=0.019;t=4.31,P<0.001);而COPD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右心房面积、E/A、E/E′、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与未合并PH的COPD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受检者RVOT、RVD、MPAD、LVEDD、LVES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右心房面积、E/A、E/E′、TAPSE、S′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与未合并PH的COPD组患者右心室基底段内径、RIMP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受检者[(37.99±9.66)mm、(34.47±6.70)mm vs (27.75±3.17)mm;(0.54±0.13)cm/s、(0.51±0.08)cm/s vs (0.43±0.04)cm/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960、4.905、5.796、4.348,P均<0.05);而合并与未合并PH的COPD组患者右心室基底段内径、RIM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PH的COPD组患者RVWT高于未合并PH的COPD组患者[(5.29±0.69)mm vs (4.54±0.70)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3,P=0.002)。 结论本研究采用的ASE指南所推荐的方法对于右心结构变化的评估较常规测量方法敏感。COPD患者右心受累首先表现为右心室结构的变化,之后才是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减退。PH的长期作用使早期右心室趋于发生室壁增厚,而后右心室进行性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卵圆孔瓣运动规律以及卵圆孔瓣宫内早闭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百子湾和美妇儿医院进行产前检查,胎儿及母体均未发现异常的孕妇102 例为正常组,依据孕龄将正常组分为3组:组A孕28+0~32+6周36例,组B孕33+0~36+6周32例,组C孕37+0~40+6周34例。另选取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胎儿宫内卵圆孔瓣早闭且右心增大的孕妇14例为异常组。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卵圆孔瓣运动曲线,测量收缩期(S峰)和舒张期(D峰)运动峰值,S峰持续时间(ST),1个心动周期持续时间(T),S峰下降斜率,计算ST/T;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动脉导管血流速度,静脉导管阻力指数,脐静脉(腹段)血流速度,跨卵圆孔和下腔静脉入右心房血流速度;应用二维超声测量胎儿卵圆孔径,右心房与左心房横径比值(RA/LA)、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RV/LV)。比较并分析各组之间以上参数的差异。 结果正常组胎儿卵圆孔瓣M型超声心动图特点为卵圆孔瓣运动曲线形成的S峰和D峰皆为向左心房单向运动,S峰最大运动峰值大于D峰。正常胎儿S峰最大运动峰值5~7 mm,平均(6.00±0.96)mm。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卵圆孔瓣运动曲线S峰运动最大峰值,卵圆孔瓣早闭组与正常组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0.54)cm vs (6.17±0.94)cm,P<0.001],ST/T卵圆孔瓣早闭组较正常组C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2±0.86 vs 0.59±0.05,P<0.001)。卵圆孔瓣早闭组胎儿右心扩大,与正常组C比较,RA/LA增大,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0.21 vs 1.19±0.19,P<0.001)。正常胎儿跨卵圆孔血流速度低于下腔静脉入口血流速度[(40.9±8.9)cm/s vs(52.5±11.5)cm/s,P<0.05],卵圆孔瓣早闭组跨卵圆孔血流速度高于下腔静脉入口血流速度[(47.9±10.6)cm/s vs(43.1±7.4)cm/s,P<0.05]。脐静脉血流速度正常组C高于卵圆孔瓣早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4.47)cm/s vs(20.3±5.00)cm/s, P<0.05]。 结论M型超声心动图显示正常胎儿卵圆孔瓣运动曲线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卵圆孔瓣宫内早闭胎儿卵圆孔瓣开放运动减低。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对卵圆孔瓣运动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有助于准确诊断卵圆孔瓣宫内闭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厚壁型胆囊癌的超声造影特征,并评价其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及手术切除的26例厚壁型胆囊癌及37例良性厚壁型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观察不同超声造影征象诊断壁厚型胆囊癌的价值。厚壁型胆囊癌26例为恶性组,良性厚壁型占位37例为良性组,2组患者年龄、胆囊长度、宽度、胆囊壁厚度采用t检验,超声造影特征(胆囊壁增强强度、黏膜层形态、黏膜下低增强区)比较采用χ2检验。诊断性试验采用ROC曲线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 结果恶性组胆囊壁厚度、年龄均大于良性组[(1.63±0.68)cm vs(0.96±0.55)cm,(63.7±10.1)岁 vs(53.2±11.8)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P均<0.001)。恶性组超声造影表现为黏膜层形态不规则、胆囊壁高增强、黏膜下无低增强区,与良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7、42.9、23.8,OR=9.25、6.17、2.47,P均<0.001)。黏膜层形态不规则、胆囊壁高增强、黏膜下无低增强区诊断厚壁型胆囊癌的敏感度均为100.0%,准确性分别为93.7%、90.5%、76.2%。前2项联合诊断(同时出现黏膜形态不规则与胆囊壁高增强诊断厚壁型胆囊癌)准确性可进一步提高至98.4%。 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胆囊厚壁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对47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病变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宽度及彩色血流情况。超声造影观察病变模式、增强强度、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减退时间。结果常规超声示24例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窄基底,16例表现为宽基底,7例息肉多切面扫查难以确定基底部位置,彩色多普勒测及血流信号者8例。所有息肉行超声造影均可被强化,增强模式呈蜂窝状不均匀增强者29例,均匀增强者18例,高增强40例,低增强7例。本组病例造影始增时间为(17.03±6.51)s,达峰时间为(29.27±9.71)s,减退时间为(54.42±10.37)s。超声造影均能显示病变基底部,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超声造影表现为"蜂窝状"不均匀增强对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息肉基底部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造影(CEUS)与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鉴别腺瘤性息肉与胆固醇性息肉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胆囊息肉样病变(GPL)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5例。术前先行CEUS和H-CEUS,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6例)和胆固醇性息肉组(49例),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的灌注特征的显示和最终诊断。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之间以及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增强强度和胆囊壁完整性的差异。 结果CEUS对胆囊腺瘤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的血管形态判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观察到85.71%(42/49)的胆固醇性息肉和68.75%(11/16)的胆囊腺瘤性息肉血管形态表现为均匀点状。H-CEUS判断胆囊腺瘤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之间的血管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27,P<0.001)。H-CEUS可观察到75.51%(37/49)的胆固醇性息肉和25.00%(4/16)的腺瘤性息肉血管形态表现为均匀点状。胆固醇性息肉组在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瘤性息肉组,在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78,P=0.019)。腺瘤性息肉组中CEUS仅能检测到6.25%(1/16)的分支血管形态,而H-CEUS能检测到43.75%(7/16)的分支血管形态。 结论H-CEUS通过提高帧频来提高时间分辨率,有助于准确反映GPL微循环的差异,并提高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能力。在选择治疗方案时,H-CEUS可作为GPL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评估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及准确性。 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进行TCD及TCCS检测,并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61例,记录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BA)、舒张末期流速(EDVBA)与平均流速(MFVBA)、狭窄处距体表的检测深度(D),并计算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大脑后动脉PSV(取较高侧测值)比值(PSVBA/PSVVA和PSVBA/PSVPCA),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PSVBA、EDVBA、MFVBA、PSVBA/PSVVA及PSVBA/PSVPCA的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上述各参数在不同取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结果(1)基底动脉近段狭窄发生于(90±5.4)mm处,中段狭窄发生于(97±3.0)mm处,而远段狭窄常发生于(104±4.2)mm处。(2)基底动脉狭窄诊断最佳血流动力学参数:轻度狭窄的最佳参数标准为110 cm/s≤PSV≤150 cm/s或65 cm/s≤MFV≤90 cm/s。中度狭窄为150 cm/s≤PSV≤210 cm/s或90 cm/s≤MFV≤135 cm/s。重度狭窄为PSVBA≥210 cm/s或PSVBA/PSVVA≥3.5。 结论TCD或TCCS联合评估基底动脉狭窄,选择PSV、MFV及PSVBA/PSVVA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准确评估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胆囊较大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超声特征,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胆固醇性息肉和23例腺瘤性息肉,分析两组病变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特征。结果 胆固醇性息肉组与腺瘤性息肉组在病变最大径线、数目、病变内点灶状强回声、造影前后血流可见性及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变低增强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最大径线1.25cm和病变变低增强时间70s作为诊断腺瘤性息肉的截点值,其诊断的灵敏度较高。结论 综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和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较大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微创保胆术中胆囊息肉的直径、病理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息肉的大小将息肉分为<5mm、5~6mm、6~7mm、7~8mm、8~9mm、9~10mm及>10mm息肉组,对各组的病理类型、单发还是多发进行分析,并将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分析各组中各种息肉所占的比率。结果 560枚胆囊息肉中,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样息肉所占的比率分别为68.6%(384/560)、17.5%(98/560)和13.9%(78/560)。在息肉直径<5mm、5~6mm、6~7mm、7~8mm、8~9mm、9~10mm及>10mm组,腺瘤样息肉分别为5枚(5/49)、10枚(10/82)、8枚(8/74)、18枚(18/106)、13枚(13/92)、11枚(11/72)、13枚(13/85)。各组胆囊息肉相比,7~8mm的息肉中腺瘤样息肉所占的比率相对较大,但差异无显著性(χ2=0.54,P>0.05)。胆囊腺瘤样息肉的比率与胆囊息肉的直径无明显相关(r=0.24)。在腺瘤样胆囊息肉中,单发58枚(58/78),>10mm的息肉以单发息肉居多;在胆固醇息肉中,单发39枚(39/384);在炎性息肉中,单发64枚(64/98)。结论胆囊腺瘤样息肉的比率与胆囊息肉的直径无明显相关,所以发现胆囊息肉后应引起足够重视,>5mm的胆囊息肉应尽早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评估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KI)大鼠肾血流灌注及其参数对大鼠炎症反应的监测价值。 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32只,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作脓毒症大鼠,对照组仅开腹游离盲肠末端,不结扎穿孔,直接还纳关闭腹腔。于术后12 h、24 h两个时间点每组取8只大鼠行超声造影检查,并选取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定量分析,下腔静脉取血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Ure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留取肾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统计不同时间点两组各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参数[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斜率(AS)、峰值强度(PI)、降半时间(DT/2)、下降斜率(DS)、曲线下面积(AUC)]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1)模型组肾功能指标Scr、Urea、炎症因子指标IL-6、TNF-α、IL-10于两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造影剂团注后2~4 s,肾血管快速增强,随后皮质、髓质依次显影,髓质、皮质依次消退。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12 h肾皮质TTP增加[(10.47±1.25)s vs(8.30±1.53)s],DS、PI减小[(-0.13±0.02)dB/s vs(-0.17±0.04)dB/s;(23.90±1.36)dB vs(27.26±1.88)dB],髓质TTP、DT/2增加[(11.66±1.99)s vs(9.00±1.28)s;(62.49±4.56)s vs(52.15±7.70)s],DS减小[(-0.13±0.02)dB/s vs(-0.17±0.03)dB/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5、-3.121、4.102、-3.180、-3.268,-2.915,P=0.008、0.008、0.001、0.007、0.007、0.011),模型组24 h肾皮质AS、DS增加[(0.99±0.17)dB/s vs(0.61±0.19)dB/s;(-0.23±0.03)dB/s vs(-0.15±0.04)dB/s],DT/2、AUC减小[(42.41±3.03)s vs(61.07±6.52)s;(2477.89±113.37)dB·s vs(3024.93±253.81)dB·s],髓质AS、DS、AT增加[(1.00±0.27)dB/s vs(0.66±0.17)dB/s;(-0.23±0.06)dB/s vs(-0.15±0.04)dB/s;(4.30±0.34)s vs(3.77±0.29)s],DT/2、AUC减小[(42.73±7.02)s vs(59.64±9.23)s;(2335.75±189.77)dB·s vs(2689.72±285.45)dB·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2、5.138、7.344、5.566、-3.061、3.108、-3.349、4.124、2.921,P=0.001、<0.001、<0.001、<0.001、=0.008、=0.008、=0.005、=0.001、=0.011)。(3)肾皮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I、AUC与血清IL-6、TNF-α、IL-10呈显著相关(r=-0.562、-0.398、-0.512;-0.540、-0.638、-0.430,P均<0.05)。(4)肾病理切片行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出现肾小管轮廓不清、扩张、刷状缘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扁平化、脱落表现,24 h模型组部分肾小管管型形成;对照组大鼠病理表现正常。 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实时动态观察大鼠肾血流灌注过程,定量评价血流灌注水平,初步监测机体的炎症反应状态。  相似文献   

19.
研究背景 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临床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观察证实,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由于错失了手术时机,临床治疗相当被动;同时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可终生无症状,盲目扩大胆囊切除率,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损伤。目的 通过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特点,试图总结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高危人群标准。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09年在我院住院并因胆囊息肉样病变接受胆囊切除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大小、数目、基底宽度及是否伴有结石,并进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病理证实胆固醇息肉64例,胆囊炎性息肉12例,腺瘤样增生11例,腺瘤9例,胆囊腺肌瘤2例,腺癌2例;其中良性息肉87例(87.00%),有癌变倾向的息肉11例(11.00%),恶性息肉2例(2.00%)。良性息肉、有癌变倾向的息肉、恶性息肉在患者年龄、性别、病灶大小、数目、是否合并结石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病变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如有以下特点时,可列入高危人群标准:①年龄>50岁;②女性;③单发;④病灶直径>1.3cm 且生长迅速;⑤病灶基底宽大;⑥合并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超微血管成像(SMI)的多模态超声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9例PTMC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SMI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60例和转移组39例。观察并记录PTMC常规超声、超声造影、SMI及临床相关特征。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多模态超声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组比较,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患者年龄大[(47.50±11.48)岁 vs(39.67±9.95)岁],癌灶最大径小[(0.66±0.02)cm vs(0.77±0.02)cm],单发癌灶最大径或多发癌灶最大径之和>1.0 cm占比低(13/60 vs 17/39)、微钙化数量少(无、有且≤5个、>5个:23、23、14 vs 10、10、19)、超声造影呈等或高增强比例低(9/60 vs 13/39)、增强早期病灶周围被膜连续性中断的比例较低(14/60 vs 1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91、P=0.001;t=3.376、P=0.001;χ2=5.379、P=0.020;χ2=6.854、P=0.032;χ2=4.596、P=0.032;χ2=4.509、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越小(OR=0.933,P=0.004)、癌灶最大径越大(OR=30.567,P=0.046),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高;增强早期PTMC临近被膜连续性中断将增加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OR=0.296,P=0.032)。 结论患者年龄较小、PTMC较大及增强早期癌灶周边被膜连续性中断是预测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多模态超声检查特征对于PTMC患者是否发生CLNM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