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脱垂子宫的阴式子宫全切除术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随着手术技能的不断完善,对非脱垂子宫的阴式子宫切除日益受到重视和普及,我院自2005年以来,采用该术式,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凸阵探头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检测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比较高频线阵探头 (HFL P)与低频凸阵探头 (L FCP)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测结果 ,提出 L FCP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 3 1例经 DSA证实的单侧颈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 ,比较 HFL P和 L FCP检测颈动脉分叉以上颈内动脉(ICA)的显像长度、狭窄段及狭窄远段的最高峰值流速 (PSV)的差异 ,分析狭窄远段流速与狭窄段流速和 ICA检测长度的相关性 ,以及血管狭窄检出符合率。结果 :对 ICA颅外段检测的长度 ,L FCP较 HFL P明显增加 ,分别为 (5.97± 0 .60 ) cm和 (2 .55± 0 .45) cm (P<0 .0 0 1,95%CI 3 .654~ 3 .198)。 L FCP测得的狭窄段 PSV平均高于 HFL P为 (2 67.1± 112 .6) cm/ s (P<0 .0 0 1) ,狭窄远段 PSV与狭窄段 PSV和 ICA检测长度呈负相关关系 (r=-0 .964,r=-0 .954)。两种探头对颈动脉狭窄检测与 DSA的符合率分别为 80 .7% (2 5/ 3 1,HFL P)和 96.8% (3 0 / 3 1,L FCP)。结论 :L FCP可以增加 ICA的显像长度 ,利于 ICA中远段血管病变及血液动力学的观察 ,提高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的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2年5月至1994年5月,采用颈内动脉注射大剂量蝮蛇抗栓酶治疗脑梗塞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病程1周内10例,8~30天6例,31~90天10例,91~180天4例。全部经CT诊断。 治疗方法 先做蝮蛇抗栓酶皮内敏感试验,阴性者方可使川该药5支(1.0u)溶于100ml生理盐水,于病人颈部颈内动脉搏动明显处常规消毒,先调JJ—输  相似文献   
4.
手术器械术后用酶剂浸泡后,用软刷刷洗,由于软刷硬度不够,经常无法将器械上粘连牢固的血痂去除,特别是齿缝、轴节等细小部位处,用大硬刷无法伸进去,达不到清洁的目的。为此,我们采用尖头牙刷清洗,更好地解决了术后对器械细小部位的清洗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1997年我院应用关节镜行膝关节手术以来,常规利用高压瓶注入复方氯化钠溶液进行关节腔灌注冲洗,液体采用瓶装,起盖方便,操作过程中能保持无菌操作,但运输过程中较易破裂。2002年起,我院改用一次性塑料瓶装复方氯化钠溶液,在实际操作中启封费力、易伤手、易污染,而采用改进的打磨器可弥补这一缺陷。现将体会报告如下。方法:取直径4mm的打磨器外套,前端截短磨尖,斜面偏大一些,形似针头,可直接插入复方氯化钠溶液,后端接进水管注入关节腔内,形成封闭管道,可达到安全无菌,用完后把打磨器清洗干净,擦干放入40%甲醛熏箱中消毒备用。体会:改进后…  相似文献   
6.
孙立虹  王力力 《河北医学》1996,2(2):173-174
刺络法在痛证中的应用(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针灸系050091)孙立虹,王力力刺络法又称刺血络法,它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此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的优点。笔者应用三棱针刺络放血治疗一些痛证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1头痛霍某...  相似文献   
7.
应用血管超声分析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方法选择一侧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的患者288例,按是否存在眩晕分为眩晕组(201例)和非眩晕组(87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结果①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眩晕发生率为69.8%(201/288)。其中椎动脉管径≤2.0mm者61例,有83.6%(51/61)的患者发生眩晕;2.0mm〈管径≤2.5mm者227例,有66.1%(150/227)的患者发生眩晕,P=0.008。②眩晕组、非眩晕组患侧椎动脉管径分别为(2.18±0.21)、(2.27±0.17)mm;健侧为(3.54±0.46)、(3.03±0.27)mm。两组比较,均P〈0.01。③眩晕组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为(51±10)、(49±9)cm/s;非眩晕组为(54±11)、(52±10)cm/s,两组比较,均P〈0.05。眩晕组患侧颅内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椎间隙段(P〈0.05),而非眩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患者中,21~39岁、40~59岁、60~81岁眩晕发生率分别为47.6%、67.2%、80.5%,x^2=10.157,P〈0.01。结论眩晕与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密切相关。椎动脉管径纤细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造成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对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1日-6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诊断科应用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连续检测可疑后循环缺血的脑血管病患者5500例,从中筛查出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者288例。比较双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血流频谱的差异。结果①椎动脉发育不良侧平均管径为(2.21±0.20)mm,与健侧管径(3.39±0.4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88例患者中,发育不良侧管径≤2.0mm者61例(21.2%),2.0mm〈管径≤2.5mm者227例(78.8%),P〈0.01;左侧发育不良者81例(28.1%),右侧207例(71.9%),P〈0.01;女性162例(56.3%),男性126例(43.7%),P〈0.05。③发育不良侧椎动脉椎间隙段PSV、EDV及RI为(52±11)、(17±6)cm/s及0.66±0.07,健侧分别为(59±10)、(23±5)cm/s及0.61±0.06,均P〈0.01。发育不良侧椎动脉椎间隙段为高阻力型血流频谱改变。结论椎动脉发育不良可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分析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病变的危险因素、狭窄程度、斑块特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1 603例首诊患者,分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对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结果及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卒中的发病与CAS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S>50% 者占17.3%(277/1 603例).高龄、男性、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与CAS的形成显著相关(r=0.024、0.777、0.827、0.762、0.750).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37.5%(103/277),明显高于A组21.6%(287/1 326),P<0.001.B组中CAS 51%~69%的患者中风发生率30.4%(38/125);CAS≥70%或闭塞者中风发生率为42.8%(65/152例).斑块的发生率为64.3%(1 032/1 603),其中中风及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的比率高于非中风患者,P<0.001.结论:CAS与高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显著相关;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且不均质回声斑块的形成与卒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对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病变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再通患者的近、远期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其中次全闭塞(颈动脉狭窄率95%~99%)63例,完全闭塞44例。记录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采用门诊随访、电话跟踪的方式,超声随访手术再通患者术后1周及3、6、12、24个月的情况,记录CEA术后患者临床预后、血管再狭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1)107例患者手术后再通86例(80.4%),未通21例(19.6%)。术后30d内卒中及死亡发生率为4.7%(5例),其中次全闭塞组发生率为4.8%(3例),完全闭塞组为4.5%(2例)。(2)术后1周内再通患者的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120±39)cm/s比(60±17)cm/s,(50±18)cm/s比(33±11)cm/s和0.96±0.20比0.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颈动脉超声显示再通患者原病变局部血管内径均较术前增宽[分别为(4.4±1.1)和(3.6±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超声随访颈动脉再通患者69例,时间为1~60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术后1~6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5.6%(66例),6~12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12~24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2年以上血管通畅比率91.3%(63例)。结论血管超声可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后血管再通患者进行近期及远期的跟踪随访,判断血流改善程度,及时发现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