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 1女 ,5 4岁 ,因右上腹疼痛 6个月入院。患者 1989年因Caroli病行肝左叶切除、左肝管空肠Roux Y吻合术。查体 :体温 39.0°C ,右上腹触及拳头大小的肿物。化验 :WBC 13.3× 10 9/L ,AFP5 0 0ng/ml。腹部CT平扫 :肝右叶见 6cm× 5cm× 7cm大小  相似文献   
2.
背景:上消化道大出血属急危重症,联合多种诊治手段有助于提高救治效果。目的:探讨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在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经急诊内镜止血失败或止血成功后再次大出血的7例患者并给予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观察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明确病因诊断和止血效果的价值。结果:7例患者行急诊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并经镜下止血治疗后仍有严重活动性出血.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7例患者就诊后行急诊内镜的平均时间为4.4h.选择性动脉造影平均时间为8.4h。4例患者表现为造影剂外溢的出血直接征象.其余3例表现为异常血管分支增粗紊乱的间接征象;给予弹簧圈栓塞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后均成功止血。结论: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是一种及时、安全、有效的诊治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在腹部脏器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3例接受腹部急诊DSA的消化系出血和肾脏出血患者,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9-89岁,平均57岁.造影前于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盐酸山莨菪碱10mg.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后观察出血病变的显示情况和肠蠕动等伪影抑制效果,同时结合非屏气摄影方法进行蒙片重设改善减影配对不良.发现出血部位后,对供血动脉分支行超选择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动脉内注入山莨菪碱后行血管造影,均能有效抑制胃肠蠕动形成的移动伪影.除口干之外未见不良反应.运用重选蒙片方法进一步消除了呼吸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获得了满足临床诊断的清晰图像.27例(81.82%)发现出血征象并成功栓塞了病变供血动脉.结论:在腹部脏器出血的DSA术中,动脉灌注山莨菪碱并结合非屏气摄影技术,能很好抑制和排除胃肠蠕动及呼吸运动造成的伪影,安全、简便,是提高图像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1资料与方法本文60例,男52,女8,年龄32~68岁。30例为准备行TIPSS术的肝硬化病人,另30例作为对照组为随机扫描抽取的肝脏扫描中非肝硬化病人。采用SSD法、MIP法及工作站行三维门静脉、肝静脉和肝段下腔静脉重建者在肝硬化组分别为30例、2...  相似文献   
5.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并发微小肝癌DSA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DSA对肝硬化并发微小肝癌(MHCC)的诊断价值。方法340例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及B超检查未见肝脏占位病变,在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前行肝动脉DSA,多角度投照,对造影发现的MHCC用微导管行肝段TACE治疗。结果DSA检查诊断MHCC20例。病灶均为单发,直径0.4~1.0cm,DSA表现为肝动脉造影早期至中期出现边缘较清楚的结节状染色,染色持续时间15s以上。病灶分布在左叶2例,右叶18例。AFP阳性4例,阴性16例。TACE治疗1次11例,2次7例,3次2例。栓塞后均见病灶内碘油聚集。1例TACE治疗1次后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结论DSA对肝硬化并发MHCC的检出能力优于常规增强CT及B超检查。  相似文献   
7.
肝癌继发门脉栓子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比CDFI、CT及DSA对肝癌并发门脉栓子(PVT)的诊断价值。方法与结果:515例肝癌行CDFI探查,检出PVT129例,检出率25.0%,其中378例及201例分别行CT及DSA检查,检出率分别为8.9%(34/378)及16.1%(32/201),P<0.001。超声诊断PVT的灵敏度为100%,CT为44.4%,P<0.001。结论:CDFI和DSA对PV阻塞程度及侧枝循环、反流血流的显示均优于CT。我们认为CDFI是检测PVI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8.
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方法诊断治疗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8例肢体动脉创伤伴有远端肢体缺血改变,其中2例伴大出血,伤者接受了选择性患肢动脉造影检查;7例随后进行了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动脉分支或主干栓塞、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置放。结果 血管造影精确显示了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或动脉内膜损伤等病变性质。3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血栓病变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取代外科手术获得满意疗效。1例溶栓后证实动脉破裂和1例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后转手术治疗。结论 介入放射与外科方法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肢体动脉创伤的诊断治疗水平,有效挽救伤者肢体和生命。  相似文献   
9.
Ⅲ期肺癌单纯放疗和化疗缓解期甚短,而手术切除肿瘤仍为一种有治愈希望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该类患者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死亡率高,远期生存率低,为外科冶疗的一大障碍。为此,本研究对10例厦期肺癌患者,术前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nial Artery Infusion,BAI),以达到改善患者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时所使用吡柔比星-碘油乳剂的最佳配比方案。方法:多种水溶剂和造影剂溶解吡柔比星后以不同油水比例与碘化油制成7种乳剂。肉眼和显微镜观察各样本物理稳定性。用控制应力流变仪检测样本粘滞度。结果:吡柔比星经生理盐水和非离子型造影剂溶解后与碘化油制成的乳剂(NNTLE)性质稳定,粘滞度较其它乳剂低。油水比2:1的NNTLE稳定性最好,粘滞度适中。结论:油水比2:1的NNTLE是较为理想的吡柔比星-碘油栓塞剂配制方法,利于肝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