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贲门癌和大肠癌组织内分泌分化与Rb蛋白和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57例贲门癌和78例大肠癌组织中嗜铬蛋白A(CGA)、Rb蛋白及PCNA的表达.结果:贲门癌和大肠癌组织中CG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30/57)和35.9%(28/78),Rb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1.6%(18/57)和33.3%(26/78).CGA阳性大肠癌组织Rb蛋白表达率高于CGA阴性者(P<0.005),但在贲门癌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A阳性和阴性贲门癌和大肠癌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b蛋白的表达变化在大肠癌内分泌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贲门癌可能不起关键作用;内分泌分化对贲门癌和大肠癌组织的增殖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 Survivin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 p5 3和 bcl- 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检测 Survivin、p5 3、bcl- 2在 4 5例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4 5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标本中 33例表达 Survivin蛋白 ,阳性率为 73.3% ,并随星形细胞肿瘤的恶性程度而增高 (P<0 .0 5 ) ;其中星形细胞瘤阳性率为 36 .4 %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 81.2 % ,胶质母细胞瘤为 88.9%。而 p5 3蛋白表达阳性、阴性者中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8.3% (14 /2 4 )、90 .5 % (19/2 1)。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bcl- 2蛋白表达阳性、阴性者中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6 .5 % (13/17)、71.4 % (2 0 /2 8)。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脑星形细胞肿瘤中 p5 3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与 bcl- 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1) 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脑星形细胞肿瘤的组织学分级相关 ,提示 Survivin蛋白表达与星形细胞肿瘤的恶性进展有关。 (2 ) 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脑星形细胞瘤中 p5 3蛋白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与发展过程中 ,p5 3蛋白、p16蛋白和 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2 0例口腔扁平苔藓、2 0例口腔白斑、2 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分别进行检测。结果:(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突变型 p5 3蛋白阳性率为 90 .0 %,明显高于口腔白斑 (10 .0 %)和口腔扁平苔藓 (0 .0 %) (P <0 .0 0 5 )。(2 )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 p16蛋白阳性率为 35 .0 %,明显低于口腔白斑 (70 .0 %)和口腔扁平苔藓 (90 .0 %) (P <0 .0 0 5 )。 (3) PCNA的阳性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为 90 .0 %,明显高于口腔白斑(10 .0 %)和口腔扁平苔藓 (0 .0 %) (P <0 .0 0 5 )。 结论:p5 3基因突变使 p5 3蛋白过度表达、p16蛋白表达缺失和PCNA的过度表达在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的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 p5 3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TRAP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 p5 3蛋白的表达 ,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 p5 3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82 .5 % (33/ 4 0 )、72 .5 % (2 9/ 4 0 ) ;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12 .5 % (5 / 4 0 )、7.5 % (3/ 4 0 ) ,大肠癌组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1;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 (包括病理分化程度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高表达和在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的特性 ,有可能使端粒酶成为大肠癌诊断的一种标志物 ;p5 3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大肠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张庆  刘杰  张力  李青  李勤  尹芳  樊代明 《医学争鸣》2002,23(24):2249-2252
目的 研究C2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布及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2基因在 6 2例结肠癌及其4 6例癌旁组织、4 6例直肠癌及其 30例癌旁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 .结果 结肠癌 6 2例中C2蛋白阳性率为 4 1.9% (2 6 /6 2 ) ,4 6例其癌旁组织中 ,C2蛋白阳性率为 82 .6 % (38/46 ) .C2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其癌旁组织 (P <0 .0 5 ) ,且与结肠癌组织的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5 ) .直肠癌 4 6例中C2蛋白阳性率为 4 3.5 % (2 0 /46 ) ,30例其癌旁组织中 ,C2蛋白阳性率为 73.3% (2 2 /30 ) .C2蛋白在直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 >0 .0 5 ) .结论 C2基因表达缺失及突变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相似文献   

6.
生存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p53、c-erbB2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人胃癌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 (IAP)家族的生存蛋白 (surv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与 p5 3和c 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 5 6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 2 0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survivin和 p5 3、c erbB2的表达。结果  2 0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survivin的表达阳性 1例 ,阳性率为 5 % ;5 6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 2 7例 ,阳性率 4 8.2 % ;5 6例胃癌患者c erbB2阳性率 35 .7% (2 0 / 5 6 ) ,p5 3阳性率39.3% (2 2 / 5 6 )。survivin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级等无明显相关性 ,而与肿瘤Lauren组织分型相关。survivin阳性率在肠型胃癌 (2 0 / 32 ,6 2 .5 % )中显著高于弥漫型 (7/ 2 4 ,2 9.2 % ,P <0 .0 5 )。survivin在c erbB2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 80 % (16 / 2 0 )和 30 .6 % (11/ 36 ) ,两者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survivin在 p5 3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 6 8.2 % (15 / 2 2 )和 35 .3% (12 / 34) ,两者比较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胃癌患者survivin高表达导致的凋亡抑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survivin表达与胃癌中 p5 3和c erbB2异常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癌旁移行粘膜的性质及其与术后吻合口癌肿复发的关系。 方法 应用粘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细胞光度计 (ICM)对 6 7例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其近、远端肠管粘膜及 33例术后 1年、31例术后 2年以上直肠粘膜病理活检标本 (吻合口至其下 3cm)同步检测其 p2 1ras、p5 3蛋白表达率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指数及DNA含量和倍体变化。 结果  (1)高铁二胺 -阿辛蓝 (HID-AB,p H2 .5 )染色 :近切端中无 级以上唾液酸粘蛋白反应 ,癌组织中 级以上唾液酸粘蛋白反应占 5 3.7% ,远切端 TM阳性率为 14.9% ,高于近切端 (P<0 .0 1) ,术后复查 TM阳性率与远切端相比增高 (1年为 39.4% ,2年以上为 32 .3% ,P<0 .0 0 1)。 (2 ) p2 1ras蛋白表达 :近切端粘膜无 p2 1ras蛋白表达 ,癌组织为 6 1.2 % ,远切端 (13.4% )高于近切端 (P <0 .0 1) ,但在远切端正常粘膜和 TM中表达无差异 (P>0 .0 5 ) ,术后复查与远切端相比有下降趋势 (术后 1年9.1% ,2年以上 3.2 % ,P<0 .0 5 )。 (3) p5 3蛋白表达 :近切端粘膜无 p5 3蛋白表达 ,癌组织为 5 9.7% ,远切端 (7.5 % )高于近切端 ,但统计学意义不显著 (P>0 .0 5 ) ,术后复查与远切端相比阳性率降低 ,1年为 6 .1% ,2年以上为 0 (0 /31) ,p5 3蛋白表达在远  相似文献   

8.
1目的 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p16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2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42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 p16蛋白的表达。 3结果  42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织 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5 2 .4%(2 2 / 42 ) ;无淋巴结转移者 p16蛋白阳性率高于伴淋巴结转移者 ,差异有显著性 (χ2 =5 .30 ,P<0 .0 5 ) ;随病变浸润深度增加 ,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降低 ,且 , 级明显高于 , 级 (χ2 =5 .18,P<0 .0 5 ) ;生存时间 >2年者 p16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生存时间 <2年者 ,差异有显著性 (χ2 =5 .0 2 ,P<0 .0 5 ) ;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病人性别、年龄、病变大小及病理分型无关。 4结论  p16蛋白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p16蛋白可作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9.
张悦  钟克力  张仁利 《广东医学》2005,26(3):298-299
目的 探讨患血吸虫的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P5 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5 4例直肠癌患者癌组织标本 ,其中 2 2例患血吸虫 ,另 32例未患血吸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癌组织中P5 3蛋白的表达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有日本血吸虫的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P5 3蛋白的表达高 ,为5 9 .1% (13/ 2 2 ) ;未患日本血吸虫的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P5 3蛋白的表达低 ,为 18. 8% (6 / 32 )。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患有日本血吸虫的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有较高的p5 3基因突变率 ,日本血吸虫感染可能对直肠癌患者p5 3肿瘤抑制基因突变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p5 3蛋白变化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 ,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 14例双源癌患者 (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 )p5 3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在 14例双源癌患者中 ,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p5 3阳性率分别为 72 % (10 / 14 )和 3 6% (5 / 14 ) ,统计学分析二者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χ2 =2 2 85 ,P >0 0 5 )。同一个体食管和贲门癌组织p5 3一致性变化发生率占 5 0 % (一致阳性率为 2 9% ,一致阴性率为 2 1% )。统计学分析二者呈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证实食管和贲门双源癌存在较高的p5 3一致性变化 ,提示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居民贲门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肿瘤抑制基因P53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在37例贲门腺癌中,18例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配对组织中一致性P53免疫阳性反应的发生率为67%(12/18);定量分析表明,原发病灶中P53蛋白聚集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病灶中P53的表达;P53免疫阳性的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78%)明显高于P53免疫阴性的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29%,P<0.05)。37例贲门癌组织中,nm23免疫阴性者为24例,占65%,nm23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75%)明显高于nm23表达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31%,P<0.05)。在10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淋巴结周边部转移病灶P5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中心部。提示:P53和nm23在贲门癌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P21WAF1蛋白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分析15例双源癌患者(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P21WAF1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5例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21WAF1蛋白的阳性表达,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7%(7/15),贲门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7%(6/15),免疫反应类型主要为弥漫型和镶嵌型。15例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P21WAF1蛋白一致性改变率为87%(13/15)。结论: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存在较高的P21WAF1蛋白表达一致性改变,提示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癌可能具有相似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3.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和贲门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表面变化及其与细胞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141例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患者PTEN的表达状况。结果: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PTEN阳性率分别为47%(34/73)和43%(29/68)。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升高,PTEN蛋白的表达有增高的趋势,淋巴结转移组PTEN免疫阳性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高,但统计分析未发现PTEN免疫阳性反应率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间存在相关性(P均大于0.05)。结论: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存在一致的PTEN蛋白变化,提示2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粘蛋白1(MUC1)和C-erbB2蛋白变化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河南食管癌高发区25例双源癌患者(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MUC1和C-erbB2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25例患者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MUC1和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食管癌:MUC1,C-erbB2免疫阳性率分别为80%(20/25),20%(5/25);贲门癌:分别为72%(18/25),48%(12/25),且免疫反应类型均主要为弥漫型。MUC1,C-erbB2蛋白在食管和贲门双源癌肿瘤组织中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改变,一致性改变率分别为92%、64%。结论:食管和贲门双源癌存在较高的MUC1和C-erbB2蛋白一致性改变,提示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年食管鳞癌(SCC)和贲门腺癌(GCA)组织中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蛋白的表达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河南省林州地区青年SCC和GCA组织RASSF1A蛋白表达,将癌组织阳性结果分为弥漫型、灶性、镶嵌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SCC和GCA组织中RASSF1A阳性表达频率均较高(83%(10/12)vs 89%(8/9)),与对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表达类型并不相同.食管鳞癌以镶嵌型(4例)和灶性(4例)较多,弥漫型(2例)次之;食管正常组织以乳头性(3例)和灶性(3例)较多,镶嵌型(2例)次之,无弥漫型表达;贲门腺癌组织以灶性为主(6例),镶嵌型(2例)次之,无弥漫型表达;贲门正常组织以弥漫型(5例)较多,另有灶性(4例)表达.RASSF1A蛋白表达与SCC和GCA的转移、分化和浸润程度无相关性.结论:RASSF1A蛋白阳性表达是河南高发区青年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中常见的分子事件,可能在食管和贲门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癌组织中mdm2,CyclinD1和p16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mdm2、CyclinD1和p16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河南食管癌高发区30例双源癌患者食管鳞癌(SCC)和贲门腺癌(GCA)组织中mdm2、CyclinD1和p16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30例双源癌患者SCC组织中mdm2、CyclinD1和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7%(17/30)、45%(13/29)和24%(7/29),CCA组织中分别为73%(22/30)、33%(10/30)和17%(5/30),SCC和GCA组织中3种蛋白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CC和GCA组织中mdm2、CyclinD1和p16蛋白表达的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食管和贲门双源癌存在较高的mdm2、CyclinD1和p16蛋白表达一致性改变,提示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可能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贲门癌癌旁肠上皮化生的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采用艾显蓝 雪夫 (AB PAS)和高铁二胺 艾显兰 (HID AB)粘液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了 49例贲门癌癌旁肠上皮化生的组织化学特点 ,并与 93例胃癌癌旁肠上皮化生做对照。结果 :贲门癌癌旁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 4 4 9% )明显低于胃癌癌旁的肠上皮化生检出率 ( 80 64 % ) (P <0 .0 1) ;贲门癌癌旁不完全型小肠化生 ( 3 1.82 % )和不完全型大肠化生 ( 63 .64 % )所占肠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胃癌癌旁不完全型小肠化生 ( 5 .3 3 % )和大肠化生 ( 2 1.3 3 % )所占肠化的比例 (P <0 .0 1)。结论 :贲门癌旁上皮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检出率明显高于胃癌癌旁上皮提示其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贲门癌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8.
尼珍  李甘地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3):86-88,169
目的分析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贲门腺癌与贲门下腺癌、食管下段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明确诊断为胃食管交界处腺癌的204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4.8%,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87.3%,贲门下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9.0%,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腺癌、食管腺癌、贲门下腺癌患者根治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25.0%、42.9%、52.9%。结论 AEG预后均较差,术后预后主要受肿瘤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