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及腔内注入药物治疗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6例有大量心包积液伴心脏压塞症状者在B超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并留置深静脉引流管引流、腔内注药。结果穿刺成功率100%。置管引流后心脏压塞症状迅速缓解,总有效率92.3%。结论心包积液量较大有心脏压塞症状时心包腔内置深静脉引流管引流、注药治疗,安全有效,可迅速缓解心脏压塞症状,适合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量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我科收治的36例心包积液致心脏压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均由彩色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15例采用剑突下心包开窗、放置引流管,21例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如病因不明,引流液尚需作进一步检查。结果经引流15min~2h后患者心脏压塞症状立即改善,早期34例生存,2例死亡病例分别因低心排出量和急性肝、肾功能衰竭于引流术后第2、7d死亡。结论早期准确诊断、彩色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及时引流解除心脏压塞,可减轻症状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PCS-830-LOCK-CAYD心包引流套管引流心包积液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98年 8月~ 2 0 0 1年 3月 ,笔者采用PCS 830 LOCK CAYD心包引流套管引流心包积液 32例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32例均为我科住院经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心包积液患者 ,其中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2 8~ 75 ( 5 4± 1 5 )岁。超声发现心包积液分布于心脏后方和前方 ,心舒张期测最大积液厚度 1 5~ 2 5mm ,心包积液量较大。所有患者住院卧床休息 ,胸痛者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发热、白细胞数增高者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期间均发生了颈静脉怒张、动脉压下降、奇脉等心包压塞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包积液的处理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56例房颤患者[男108例,女48例,阵发性房颤114例,平均年龄(57.6±11.3)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及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及(或)碎裂电位消融],记录消融过程、部位、时间等因素,对术后证实出现心包积液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心脏压塞或单纯心包积液)进行不同处理,并门诊随访心脏超声等.对可能影响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156例患者均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共有16例(10.3%)出现心包积液,其中1例(0.6%)术后即刻出现心脏压塞,予心包穿刺后开胸探查抢救好转,随访18个月无特殊;另15例(9.6%)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但无心脏压塞表现(单纯心包积液组),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中6例患者的心包积液在术后3个月消失,而另外9例则在术后6个月消失.单因素分析发现,单纯心包积液组与无心包积液组在性别组成(P<0.01)、有无行冠状静脉窦消融(P=0.026)、有无行碎裂电位消融(P=0.037)、有无行上腔静脉消融(P=0.04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3.594,exp(b)=36.4,95%CI:4.2-312.1,P=0.001]、行冠状静脉窦消融[B=2.419,exp(b)=11.2,95%CI:1.0~124.6,P=0.049]是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包积液的发生率较高,但绝大部分并不出现心脏压塞,可经保守治疗得到改善,而不需要进一步有创治疗.女性及行冠状静脉窦消融是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射频消融时应谨慎对待该部位的消融,以减少术后心包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处理策略。方法 12例心脏压塞患者,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8~52岁。其中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8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例,右心室起搏1例。根据心脏穿孔的不同原因、可能的部位及心脏压塞情况,分别采用心包穿刺引流、心包穿刺引流与开胸修补或开胸置管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 3例单纯心包穿刺引流均痊愈;8例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后开胸修补有7例痊愈,1例主动脉根部破裂者因心源性休克时间过长,死于呼吸衰竭;1例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者左回旋支穿孔,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后心包切开、胸腔置管引流痊愈。结论 根据心脏介入性治疗导致心脏压塞的不同原因、可能部位及心脏压塞进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治疗此类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心脏压塞 (Cardiactamponade)是指心包腔积液增多 ,心包内压增高 ,心脏舒张充盈受限而导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主要特征是心包腔压力升高 ,进行性限制了心室舒张期充盈 ,导致每搏量和心输出量降低。心脏压塞为内科急症 ,必需紧急处置。主要目的是尽快放出心包积液 ,减轻压力。常用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包穿刺抽液 ,心包穿刺抽液结合留置导管 ,经皮心包切开 ,心包扩开和心包切除等。 1996年以来我们应用心包置管引流治疗心脏压塞 19例 ,效果满意 ,现总结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 :我们从 1996年 6月 2 0 0 2年 6月共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Seldinger技术指导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中至大量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中到大量心包积液48例,在超声心动图定位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心包腔并内置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持续或间断引流心包积液。结果 48例患者均1次穿刺并留置导管引流成功.未出现因继发感染、出血、气胸、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穿破及与心包穿刺置管导致的死亡。留置时间时间5~42(10.7±4.7)d,平均引流量为280~1750(590±160)ml。结论 采用Seldinger技术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中至大量心包积液,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可替代传统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8.
心脏手术后心包腔内压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心脏术后60例,分为单纯心包腔闭式引流、-1.47kPa持续负压吸引引流和-3.33kPa一次性高负压吸引引流三组测定心包腔内压(IPCP),结果为;心脏术后IPCP正常维持在-0.82±0.43kPa水平,术后48h保持不变.并且IPCP可根据不同的引流方式或人为负压吸引心包腔而任意设定.IPCP在心包积液等时可升高,而影响右心甚至左心功能.提示IPCP可作为心包积液或心脏术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心包积液是临床常见现象之一,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已成为治疗心包积液引起的心脏压塞、明确心包积液性质的有效方法。2001年2月-2006年3月,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方法治疗心包积液8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Seldinger导管法心包穿刺引流心包积液3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Seldinger导管法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8例心包积液患在心尖部、左侧第5-6肋间隙心浊音界内1.5-2cm处穿刺心包,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患的心包积液引流及临床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完全置管引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1例并发感染。结论:Seldinger技术穿刺心包,置入单腔中静导管引流是安全、简便、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发生率、发生的相关因素、处理以及预后,为PCI的正确操作及合理选用器械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了1246例PCI资料,包括住院病历、PCI操作记录、护理记录和影像学资料,判定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发生原因、时间、临床表现、处理方式和结果。结果 共8例心包积液(0.64%)、3例心脏压塞(0.24%),其中10例(91%)在导管室确诊,1例(9%)延期发现。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发现导引钢丝和/或球囊致冠状动脉穿孔9例(81.8%),其中球囊通过冠状动脉破口未扩张2例,球囊通过冠状动脉破口并扩张1例,冠状动脉穿孔多发生在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通过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证实起搏电极导线致右心室穿孔2例(18.2%),均出现在心肌梗死后患者。球囊通过冠状动脉破口并扩张1例,发生迟发性心脏压塞,6h后急诊外科干预引流后治愈;右心室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穿破右心室2例,1例行心包穿刺术,另1例心包穿刺后留置猪尾导管引流2d成功治愈。结论 冠状动脉及右心室穿孔是PCI并发心包积液/心脏压塞的主要原因,前者多发生在CTO患者,后者易出现于心肌梗死后患者。正确的操作方法及合理的器械选择可能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冠状动脉穿孔较心室穿孔易于诊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多数能在导管室早期发现,并能得以合理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包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心包积液的护理。方法对10例心包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心包穿刺并置管引流,加强术前护理,术中配合,置管后做好体位、留置导管、心理及生活方面的护理指导并密切观察病情。结果10例心包积液患者经皮穿刺置管术均穿刺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20d,中位时间12d。置管后2例出现穿刺处渗液,1例出现导管松脱,2例发生导管堵塞。结论心包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是治疗心包积液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做好术前、术中、术后观察和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和引流的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该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并分析202例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和引流的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及心包积液性质。结果:除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不及进行心包穿刺外,191例均成功进行心包穿刺和引流,漏出液12例,渗出液179例。渗出液中,肿瘤性77例,结核性62例,医源性18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结缔组织疾病10例。77例肿瘤性心包积液中,肺癌42例,乳腺癌7例,原发灶暂时不明确的转移性腺癌6例,淋巴瘤7例,肝癌4例,纵隔瘤3例,胃癌、膀胱癌、直肠癌、心包肉瘤、横纹肌肉瘤、黑色素瘤、恶性胸腺瘤和心脏血管瘤各1例。18例医源性心包积液中,心律失常导管消融者1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6例。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并发医源性心包积液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房颤患者高于非房颤患者。9例导管消融者行心包穿刺和引流即可,余9例医源性心包积液还需外科修补。15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在住院期间均死亡。结论: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和引流的心包积液多为渗出液及血性,肿瘤和结核为主要原因,注意识别和鉴别医源性心包积液和急性心肌梗死,积极心包穿刺和引流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结果18例与心脏介入性诊治操作有关的心脏压塞患者,17例为急性心脏压塞,1例在术后72小时延迟出现。18例中9例与射频消融术有关;5例与PTCA有关;3例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有关;1例与临时起搏器安装术有关。共有3例死亡。结论心脏介入性治疗可引起即刻和迟缓性两类心脏压塞,多与操作不当有关。及时诊断与处理非常重要,心包穿刺引流是首选方法,必要时应及时切开心包减压或开胸修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中发生急性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3年6月1442例心脏病介入手术导致急性心脏压塞的资料。结果 4例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即刻出现胸闷、烦躁、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或减慢,X线示心脏搏动减弱或超声心动图示心包积液,诊断为急性心脏压塞,发生率0.3%,其中1例发生在植入起搏器术后即刻,1例在二尖瓣球囊扩张行房间隔穿刺时,2例发生于射频导管消融过程中。3例经心包穿刺引流成功,1例因射频导管消融导致左心房穿孔,心包穿刺失败,未能及时开胸切开心包,患者死亡。结论 心脏病介入性治疗操作术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可危及生命,及时诊断与处理非常重要,心包穿刺引流是首选的方法,必要时应及时开胸切开心包减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包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引流心包积液。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引流心包积液,术后症状迅速缓解。结论心包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心包积液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医疗费用少,是安全、方便、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口服达比加群酯期间出现心包压塞, 穿刺引流后引流管拔除与重启抗凝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纳入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间接受房颤导管消融, 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出现心包压塞的患者共2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导管消融、心包压塞与处理参数, 引流管拔除、重启抗凝时间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行心包穿刺、引流, 平均引流量为(427.8±527.4)ml;7例予依达赛珠单抗治疗, 其中1例行外科开胸修补术。19例未开胸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1.4±0.7)d, 重启抗凝时间为(0.8±0.4)d;无论是否应用依达赛珠单抗, 拔管时间、重启抗凝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 d内未发生再出血、栓塞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期间发生心包压塞时, 一旦止血确切, 无论是否应用特异性拮抗剂, 尽早拔管与重启抗凝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相关心脏压塞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4例患者,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18~64岁;3例表现为介入术中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增快及意识丧失(1例).1例为术后12 h出现胸闷,血压下降,经床旁超声证实心脏压塞.3例患者为房间隔缺损,1例为室间隔缺损;4例患者均经X线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立即行床旁心包穿刺引流,同时辅以扩容、升压及中和肝素处理.结果 4例患者均存活,2例患者行心包引流后,经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循环仍不稳定,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给予输血治疗后,血压稳定,2天后拔除心包引流导管;1例患者停用抗凝药物,引流约300 ml心包积液后,血压稳定,1天后拔除引流导管.结论 心脏压塞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规范的操作技术能有效避免其发生.  相似文献   

19.
心包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心包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的方法、引流液量控制和引流的体位。方法 患者半坐位或平卧位 ,根据超声心动图定位的穿刺点、穿刺深度及方向 ,1 6例采用剑突下进针 ,36例采取左侧胸壁进针 ,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心包腔内 ,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心包积液。结果  52例心包积液患者心包穿刺均获得成功 ,无明显并发症 ,52例患者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 1 4 .68± 4.66(8~ 48) d,平均引流量为 790±2 78(32 0~ 2 90 0 ) ml,心包穿刺引流后 ,心包填塞症状缓解或消失 ,心率显著减慢、收缩压和平均压明显升高 (P<0 .0 5)。结论 采用超声心动图定位 ,床边行心包穿刺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中等量和大量心包积液安全可靠 ,引流彻底 ,疗效可靠 ,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致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特征、处理方法,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时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导致急性心脏压塞的冠心病患者13例,分析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时诊断,心包穿刺均获得成功,心包腔内注入凝血酶冻干粉500~1000 U得到有效止血,术后2 h、4 h、6 h、24 h及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未发现新的心包积液及心包粘连。所有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心脏超声未见心包缩窄或粘连。结论急性心脏压塞是PCI术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诊断明确,需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心包腔内注入凝血酶能成功止血,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