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8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与外科领域的探索是分不开的。上世纪80年代Cox基于多发折返学说率先开展了外科迷宫手术(surgical maze procedure)。最初的迷宫Ⅰ型及Ⅱ型手术虽可以使高达90%以上的病人恢复窦性心律,但术式复杂、并发症较多。后来,Cox对术式进行了简化,最终发展成迷宫Ⅲ型手术。迷宫Ⅲ型手术的要点是在左心房环形隔离肺静脉,在右心房于上、下腔静脉开口之间  相似文献   
3.
在心房颤动持续过程中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术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持续过程中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术的可行性。 9例在导管消融术中房颤持续发作的房颤患者 ,根据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记录的肺静脉激动特征采用 2种方法进行肺静脉开口部的消融 :①肺静脉激动有序且有一种或多种固定的激动顺序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环状电极记录的最早的激动部位 ;②肺静脉激动无序或无明确的激动顺序 ,首先使用超声球囊导管消融 ,如未达终点再加用射频导管消融。 2种方法的消融终点均为肺静脉电学隔离。总计对 31根肺静脉进行了消融 ,其中 2 8根在房颤心律下消融。房颤心律下电隔离肺静脉的成功率为 92 .9% (2 6根 )。总操作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 1 38± 2 1min和 38± 9min。本组无肺静脉狭窄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6 .3± 2 .9(3~ 1 1 )个月后 ,4例 (44.4% )患者无房颤发作 (无需药物 )。结论 :在房颤持续过程中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术方法可行 ,且较为安全 ;联用超声球囊消融和射频消融对于房颤发作过程中无序或无明确激动顺序的肺静脉具有较好的电学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肺静脉狭窄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门诊病例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门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治疗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患病率。收集2 0 0 3年 7月至 2 0 0 3年 10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 2 70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 ,登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以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房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情况。在 2 70例房颤中 ,男 14 7例 ,占 5 4 .4 % ;患者年龄 6 2 .0± 10 .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 93例 ,占 34.4 % ,慢性房颤 177例 ,占 6 5 .6 %。瓣膜性房颤 85例 ,占 31.5 % ,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 (NVAF)患者中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 9.4 %和 9.2 %。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的应用率为 95 .3% ,合并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NVAF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 2 3.4 % ,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就诊时国际标化率 <2 .0的占 5 7.6 %。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率为 38.7% ,胺碘酮可引发甲状腺机能紊乱。结论 :门诊房颤患者以老龄患者为主 ,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高 ,华法林的应用率低 ,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行直流电复律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丙泊酚镇静、禁食状态下,单向波同步电复律,电极板置于心尖-胸骨旁右侧,能量依次采用300,360,360J。结果共入选23例患者,年龄58±13岁,房颤病史6.8±5.0年,左房直径41.9±9.8mm,左室射血分数0.58±0.11。复发心律失常中12例为心房扑动,10例为房颤,1例为房性心动过速。共进行27次电复律,19次(70.4%)即刻复律成功,其中15次1次放电复律成功。1例复律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心律,1例丙泊酚镇静时出现呼吸暂停。随访8.5±3.7个月,52.2%的患者为窦性心律。即刻复律成功组其远期成功率为64.7%,即刻复律失败的远期均不成功,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4)。1次放电即可成功者远期成功率为69.2%,需要多次放电的患者远期成功率为2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6)。结论直流电复律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患者,即刻电复律成功是远期成功的预测因素,复律时需要多次放电的远期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置入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O)的近期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单中心回顾性连续入选2003年7月~2004年6月期间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CAB(;组(811例),SES组(251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无事件生存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调整分析治疗对终点事件的相对影响.结果:随访率90.3%.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随访30 d,CABG组MACCE的发生率高于SES组(5.4%: 1.6%,OR 3.66,95%CI 1.26~10.61),CABG组的病死率高于SES组(4.6%:1.2%,OR4.02,95%CI 1.18~13.74).至随访结束,SES组累积病死率低于CAB(;组(3.1%:7.6%,OR 0.44,95%CI0.19~0.99),但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8.4%:1.5%,OR 6.83,95%CI 3.07~15.19),MACCE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30 d为分期分析,CABG组30d生存率低于SES组(95.4%;98.8%,P<0.05),2组30d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2%:98.3%,P>0.05).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CABG与SES置入比较,CABG的30 d病死率高于SES置入,30 d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支冠状动脉SES置入的中期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  相似文献   
9.
本报告1例支架术中高压后扩张所致冠状动脉穿孔,在采用带膜支架处理失败后,经球囊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凝血酶处理成功,避免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未发生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环肺静脉隔离(CPVI)和CPVI+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扩大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 入选左心房内径≥40 mm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88例,根据术中结果分为CPVI组(132例,CPVI后恢复窦性心律且结束手术时未诱发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者)和CPVI+线性消融组(56例,CPVI后心房颤动未终止或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继续行二尖瓣环峡部线、左心房顶部线和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线消融).随访至术后3年.比较2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单次消融术中结果及并发症.结果 CPVI+线性消融组左心房内径大于CP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5) mm比(43 ±3) mm,P=0.011],LVEF小于CP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8)%比(64±9)%,P =0.045].CPVI+线性消融组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明显长于CPVI组[分别为(205 ± 67) min比(142 ±45) min;(40±16) min比(28 ±21)min,均P<0.01].术后1年,CPVI+线性消融组单次消融成功率低于CPVI组[66.1% (37/56)比79.5% (105/132),P=0.047],但术后3年2组单次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 (32/56)比59.2% (78/132),P=0.857].术后3年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9% (28/46)比59.2% (78/132),P=0.755].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扩大患者在CPVI基础上加行线性消融近期成功率低于单纯CPVI,但远期成功率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