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目的探究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心脏超声对慢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功能的监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我院确诊为慢性肺动脉高压的49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心脏MRI及实时三维超声扫描,比较两种方法测得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EDV)、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ESV)、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等心功能参数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所测左心室EDV、ESV、SV、EF及右心室SV、EF等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所测右心室EDV、ESV显著高于心脏超声(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心脏MRI及心脏超声所测左、右心室EDV、ESV、SV、EF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及心脏MRI均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右室心脏功能有较好的评估效果,但心脏超声在右心室容积方面的测定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右心室功能,并对比磁共振MRI,评价RT-3DE在右心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COPD病人于24 h内均行心脏RT-3DE和MRI检查.行RT-3DE全容积显像方式采集图像数据后行图像后处理,构建右心室三维模型并进行心功能测量,最后得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四项心功能指标的平均值.并同时应用MRI多次屏气电影法测量相应的四项右心室功能指标.结果:超声测得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值分别为EDV(118.35±13.83)mL,ESV(66.74±14.27)mL,SV(49.16±12.38)mL,EF(45.14±6.74)%,而MRI测得的心功能指标值分别为:EDV(124.63±21.52)mL,ESV(62.18±12.34)mL,SV(51.25±15.83)mL,EF(46.32±7.11)%,2种方法检测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RT-3DE在COPD病人右心功能定量评价方面准确可靠,与3.0T MRI评价COPD病人右心功能各指标均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能否提高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国内外展开了较广泛的讨论。但是,有关MBV术后较长时间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报道较少。本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11例行MBV术的患者进行了术后1周乃术后1年的跟踪随访,结果是.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EDV、ESV、SV、CO、EF及MVA各项指标均提高。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ESV降低,EDV.SV.CO.EF进一步提高,MVA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研究正常青年人左心室形态与功能的性别差异,并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高校男生、女生各15名,按性别分为2组。运用二维超声心动图与CMR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体表面积校正后,二维超声心动图与CMR检查结果均显示男性组左心室EDV高于女性组(P<0.05),2组间ESV、SV和E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的左心室EF、EDV、ESV呈正相关关系(P<0.01);Bland-Altman分析提示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室EDV、ESV、SV低于CMR检测值。结论:正常青年人左心室形态与功能存在性别差异。对于左心室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超声心动图与CMR具有相近的价值,但两者并非完全等价。  相似文献   

5.
潘丽 《医学文选》2004,23(4):409-410
目的 用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96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 5 6例保留瓣下结构为观察组 ,40例按传统方法手术为对照组。应用 HP-1 0 0 0型多功能心脏超声诊断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 3个月测定 EF、FS、SV、LVEDV、LVESV、LVd、LVs、LAD等心功能多项指标。结果 术前两组间的EF、FS、SV、LVEDV、L VESV、LVd、LVs、LAD均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术后两组 LAD和 LV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 ( P <0 .0 5 ) ,术后观察组 EF、FS、SV等心功能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有益于术后左心功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二尖瓣替换术保留前后瓣及腱索乳头肌者9例。早期死亡2例,7例长期生存。术后随诊或随访生存者人造瓣膜启闭活动良好,有明显的瓣膜撞击音。我们认为二尖瓣替换术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腱索、乳头肌缩短不明显或伸长者,可以保留前后瓣,而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潘丽 《广西医学》2004,26(8):1090-1092
目的 采用超声评价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左心功能的维护。方法 将 96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 5 6例保留瓣下结构为观察组 ,4 0例按传统方法手术为对照组。应用HP 10 0 0型多功能心脏超声诊断仪分别在术前和术后 3个月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左室短轴缩短率 (FS)、每搏量 (SV)、左室舒张末容量 (LVEDV)、左室收缩末容量 (LVESV)、左室舒张末内径 (LVd)、左室收缩末内径 (LVs)、左房腔内径 (LAD)等心功能多项指标。结果 术前两组间的EF、FS、SV、LVEDV、LVESV、LVd、LVs、LAD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术后两组LAD和LV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 (P <0 0 5 ) ,术后观察组EF、FS、SV等心功能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二尖瓣替换术保留瓣下结构有益于术后左心功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尖瓣置换(MVR)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室功能及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MVR术中是否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照组术中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合并手术类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左心室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NT-proBN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LEDV、LESV明显小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5 d、7 d,观察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VR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更有利于提高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二尖瓣替换左心功能情况。方法:保留后瓣和腱索乳头肌的二尖瓣替换术40例,并与常规切 除瓣膜及瓣下结构二尖瓣替换术30例左心功能作对比。结果:术后一月行心脏彩超多普勒心功能检查,保留后 瓣和腱索乳头肌二尖瓣替换左心室收缩末期流速积分(ESVI),收缩期流速积分(SVI),射血分数(EF)和缩短分数 (FS),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此方法是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替换术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二尖瓣狭窄病人采用“钮扣状”转移保留全瓣装置二尖瓣置换的方法及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5 6例二尖瓣狭窄需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 ,分为 :A组 (术中“钮扣状”保留全部二尖瓣瓣下结构 ) ,B组(术中仅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 )和C组 (术中未保留瓣下结构 ) ;于术前 ,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术前、术后出院前、术后 3~ 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监测心功能指标。结果 :A组术后心排指数、每搏指数、左室收缩功指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及左室长轴舒张末内径均优于B ,C组 ,且EF值恢复优于B ,C组。A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较B ,C组延长 ,但总转流时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以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行瓣膜置换时可采用“纽扣状”转移保留全部瓣下装置 ;病人术后早期心功能的改善优于部分保留组和不保留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以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保留瓣下结构与否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效果。方法 :收集 2 1例保留瓣下结构 (实验组 )和 2 0例不保留瓣下结构 (对照组 )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患者二尖瓣置换手术前及术后 6个月心脏彩色超声结果 ,并对左心功能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 ,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 ,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 ,优于不保留瓣下结构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瓣膜置换者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0例二尖瓣置换患者不同术式术后心功能恢复状况进行研究,40例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A组),另40例行全瓣切除瓣膜置换术(B组),术前、术后10天和术后3个月分别应用彩超监测A、B两组左心功能指标。结果:A组左室内径、左室功能较B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利于改善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恢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70 mm)瓣膜病接受瓣膜置换术中原位保留二尖瓣结构的效果.方法本组37例,均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中,原位完整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14例(保留全瓣组);仅保留后瓣及其腱索,切除前瓣及其腱索23例(保留后瓣组).术后1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前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收缩末直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每搏指数(SVI),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等变化.结果保留全瓣组无手术早期死亡病例,发生严重心律紊乱和低心排综合征各1例(7.1%,1/14);保留后瓣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4.3%,1/23),发生严重心律紊乱1例(4.3%,1/23),低心排综合征2例(8.5%,2/23).超声心动图显示,两组术后LVEDVI、LVESVI、LVEDD、LVES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保留全瓣组LVEDVI、LVEDD又较保留后瓣组明显缩小(P<0.05);EF、FS和SVI两组均优于术前(P<0.01);收缩期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加快;瓣膜功能正常.结论在合并巨大左心室的二尖瓣置换手术中原位完整保留全部二尖瓣结构技术,术后早期左心功能恢复良好,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功能恢复是一种准确、简便及无创伤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全部保留和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4例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B组接受部分保留瓣下结构的手术,比较两组在术后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A组与B组在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左室长轴收缩末纵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同等条件下应首选全部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但不必强求全瓣结构保留,应视术中瓣膜的病变情况和术者的经验而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室构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而行二尖瓣置换术(MVR)者79例,其中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组(MVRP)40例,不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组(MVRNP)39例,再根据病因不同分为二尖瓣狭窄(MS)组29例(MVRP 14例,MVRNP 1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组27例(MVRP 15例,MVRNP 12例)和双瓣置换术(DVR)组23例(MVRP 11例,MVRNP 1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7 d和3月三维超声测量左房面积(LAA)、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及收缩期末容积(LVESV),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后3月,MVRP组MI及DVR患者FS、LVESV、LVEF、LAA及LVEDV优于MVRNP组(P<0.05);两组MS患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MVRP组左室构型呈椭圆形,MVRNP组呈偏心形或圆形.结论 与不保留二尖瓣后瓣下结构的MVR术比较,保留二尖瓣后瓣瓣下结构的MVR术对于MI、DVR患者更有利于改善左室构型及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瓣膜与生物瓣膜在二尖瓣置换术(MVR)中的疗效.方法 以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2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机械瓣膜,观察组采用生物瓣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0.3±21.2...  相似文献   

17.
李晓雷  汪华  陈旭  明波  刘仕强  曾安强 《西部医学》2011,23(6):1016-1017
目的比较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将69例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A(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B(常规二尖瓣置换)两组,收集术前及术后心脏彩色超声检测左心功能的结果,并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B组较对A组下降更为明显,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较不保留瓣下结构者更有利于心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单瓣与双瓣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效果。方法 :70例风湿性心脏病人采用国产上海碟瓣行机械瓣置换术 ,其中单纯行二尖瓣 (MV)置换术者 47例 ,二尖瓣加主动脉瓣 (AV)双瓣置换术者 2 3例。生存者 10 0 %随访 1~ 7年 (平均 4.76± 1.7年 )。结果 :院内死亡 4例 ,死亡率为 5 .71%。随访中死亡 2例 ,远期死亡率为 0 .63 %人·年。 7年生存率为 95 .69% ,10年生存率为 93 .89%。 94.0 0 %术后心功能均改善Ⅰ~Ⅱ级。结论 :房颤 (Af)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应暂缓手术 ;国产上海碟瓣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性 ;只要处理恰当 ,双瓣手术的危险性不比单瓣手术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19.
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以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保留瓣下结构与否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效果。方法:收集21例保留瓣下结构(实验组)和20例不保留瓣下结构(对照组)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患者二尖瓣置换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并对左心功能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前后左心室大小、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舒张末期容量指数均明显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且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关闭不全为主的二尖瓣病变,优于不保留瓣下结构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