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制备一种马钱子总碱(TASS)的新剂型,以期提高TASS的载药量和经皮渗透性能。方法采用热溶剂-高压均质法制备马钱子总碱脂质液晶纳米粒(TASS-LLCN),采用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TASS-LLCN的处方,并对优化后制备的TASS-LLCN的基本性能进行评价。同时,采用Franz扩散池法比较TASS-LLCN凝胶和TASS普通凝胶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初步考察TASS-LLCN凝胶的经皮渗透行为。结果 TASS-LLCN的最佳制备处方为甘油单油酸酯(GMO)1 403.19 mg、GMO-泊洛沙姆407(GMO-F127)质量比为7.25∶1、载药量为9.48%,预测包封率为64.01%;制剂质量评价显示制得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86 nm左右,Zeta电位为-33.1 mV,pH值6.83,稳定性良好;透皮实验显示,TASS-LLCN的24 h累积透过量和渗透速率均大于TASS普通凝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TASS-LLCN的皮肤滞留量大于TASS普通凝胶,说明药物在皮下形成储库,有利于药物的持续释放。结论 TASS-LLCN可显著提高TASS的载药量和经皮渗透性能,是一种潜在的具有缓释作用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工艺,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制备工艺和处方因素上进行单因素考察,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筛选最佳处方。结果以优化处方制备的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95±4)nm,多分散系数(PI)值为(0.24±0.01),Zeta电位为(-36.2±2.1)mV,平均包封率为(68.15±1.53)%结论该方法制备的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符合要求,且稳定性和包封率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并优化其处方组成。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一低温固化法制备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的纳米粒为类球形,包封率为58.06%,平均粒径为189nm,Zeta电位为-28.91mV。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简便、快捷、稳定,可用于制备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高包封率的马钱子总碱囊泡.方法 采用pH梯度法,以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优选马钱子总碱囊泡的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评价.结果 以司盘60-胆固醇1 1为囊材,药物-囊材1 10,柠檬酸溶液为水相,用碳酸钠调节pH梯度大于4.0,温度50℃时,可制得马钱子总碱囊泡,粒径179.2nm,Zeta电位-25.41 mV,平均包封率86.9%;结论 pH梯度法适合于制备马钱子总碱囊泡.  相似文献   

5.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骨架缓释片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向涛  阮晓东  郝海军 《中草药》2018,49(22):5298-5304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及其冻干粉,进一步制备成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骨架缓释片(SLN-HMST),并探讨体外释药影响因素及释药机制。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马钱子碱SLN-HMST处方。分别采用零级模型、一级模型和Higuchi模型对马钱子碱SLN-HMST体外释药模型进行拟合,采用Ritger-Pappas模型探讨缓释片释药机制。结果优化后的马钱子碱SLN-HMST体外释放行为符合一级释药模型,释药方程为ln(1-Mt/M∞)=-0.212 1 t+0.106 4(r=0.992 3),12 h内累积释放度为91.48%,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释药机制为扩散和溶蚀共存。结论制备的马钱子碱SLN-HMST,工艺重复性较好,在12 h内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眼用温敏型小檗碱白蛋白纳米粒原位凝胶(Ber-BSA-NPs-Gel),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以泊洛沙姆407 (F127)和泊洛沙姆188 (F68)为凝胶基质,以凝胶胶凝温度为考察指标对处方进行优化;去溶剂化法制备小檗碱白蛋白纳米粒(Ber-BSA-NPs),冷溶法制备Ber-BSA-NPs-Gel;使用NDJ—1型黏度计测定凝胶黏度;以模拟泪液为释放介质、UV法考察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经过处方优化,确定原位凝胶基质的处方为26%F127和4%F68,优化处方在30.9℃为自由流动的液体,经泪液稀释后在34.2℃能够发生相变形成凝胶.体外释放结果表明Ber-BSA-NPs-Gel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结论 制备得到的眼用温敏凝胶符合眼部应用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张贵华  马云淑  黄金娥  罗红梅  康绍建 《中草药》2012,43(11):2158-2163
目的 研究砂仁、草果、白豆蔻挥发油对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主要含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以小鼠离体皮肤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HPLC法测定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累积渗透量(Qn),考察3%、5%、7%、10%砂仁、草果、白豆蔻挥发油对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促渗效果.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挥发油中,以5%砂仁挥发油、3%草果挥发油、10%白豆蔻挥发油渗透速率(Jss)最大,分别为1.039、0.951、0.907 mg/(cm2·h);与不加促渗剂的阴性对照组相比,增渗倍数(ER)分别为1.212、1.230、1.383,其中5%砂仁油的ER大于阳性对照10%氮酮.结论 5%砂仁油、3%草果油、10%白豆蔻油均能明显促进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包载马钱子碱(brucine)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B-PLGA)纳米粒进行处方与工艺优化。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B-PLGA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筛选B-PLGA纳米粒的最优处方,并将最优处方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最优处方选择丙酮作为有机溶剂,泊洛沙姆188(F68)作为稳定剂,超声时间为1 min,磁力搅拌速度为900 r/min,磁力搅拌时间为30 min,F68用量为0.35%,载体用量为25 mg,药物用量为1.0 mg,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为0.54。所制得的B-PLGA纳米粒为淡蓝色乳光透明液体,粒径为(97.12±4.23)nm,PDI为0.098±0.035,Zeta电位为(-27.30±0.31)m V,包封率为(69.24±1.42)%,载药量为(2.65±0.03)%。通过表征,纳米粒形态完整,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得知,纳米粒体外释放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用于包载马钱子碱PLGA纳米粒处方与工艺优化,且优化后的纳米粒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马钱子碱脂质体的影响因素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玮  陈军  蔡宝昌  方芸 《中药材》2008,31(9):1410-1412
目的:考察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马钱子碱脂质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ephadex G-50凝胶柱分离测定包封率,考察各工艺及处方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马钱子碱脂质体的包封率与硫酸铵浓度、乙醇体积、磷脂浓度等因素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硫酸铵梯度法可以用于马钱子碱脂质体制备并得到满意的包封率.硫酸铵浓度、乙醇体积和磷脂浓度是影响包封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吴玉  陈军  方芸  董洁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6):3009-3015
制备马钱子碱脂质体和传递体,对其药剂学性质进行表征,并比较其体外透皮性质。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马钱子碱脂质体和传递体,考察其粒径、包封率和变形性等药剂学性质;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比较不同处方的脂质体和传递体的体外透皮性质。结果显示,马钱子碱脂质载体的粒径在100~150 nm,粒径分布比较均一;马钱子碱复合磷脂传递体较大豆磷脂传递体的包封率有显著提高;复合磷脂传递体的变形性分别是大豆磷脂(SPC)脂质体和传递体的2.09,1.76倍,马钱子碱复合磷脂传递体的稳态透皮速率分别是SPC脂质体和传递体的3.43,1.41倍;马钱子碱与复合磷脂空白传递体的物理混合物组的稳态透皮速率是溶液组的2.20倍,复合磷脂浓度对空白传递体的促渗效果有影响。与脂质体相比,传递体可以提高马钱子碱的透皮速率,而复合磷脂技术可以改善传递体膜结构的相形为,进一步提高传递体的变形性和透皮速率;空白传递体对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邱玲  尹蓉莉  申宝德  张利红  武娜  郑娟  韩晋  袁海龙 《中草药》2015,46(23):3495-3499
目的制备芍药苷脂质液晶纳米粒(Pae-LLCN),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自发乳化-超声法制备Pae-LLCN,用正交试验设计对Pae-LLCN的处方进行优化,用透析法测定Pae-LLCN在24 h内的累积释放量并绘制释药曲线,采用透射电镜、纳米粒度仪对其形态和粒径进行考察。结果 Pae-LLCN最佳处方为泊洛沙姆407(F127)与甘油单油酸酯(GMO)质量比为1∶10、芍药苷投料量为40 mg、磷酸盐缓冲液(PBS)的用量为20 m L,药物的平均包封率达到73.72%,载药量为14.81%,粒径(170±16)nm,体外24 h累积释放量为72.68%。结论 Pae-LLCN制备合理可行,稳定性好,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并优化芷芎散鼻用温敏凝胶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机制和鼻黏膜渗透特性。方法 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基质处方,然后经Franz扩散池法考察欧前胡素、阿魏酸的体外释放机制及其离体家兔鼻黏膜渗透特性。结果 最优处方为泊洛沙姆407(P407)20%、泊洛沙姆188(P188)6.5%,欧前胡素接近零级释放模型,阿魏酸接近Higuchi模型,处方对欧前胡素和阿魏酸的透过鼻黏膜均具有促进作用。结论 优化所得的处方为芷芎散新给药途径制剂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丹  廖芳  周洁  邹林巧  李东芬 《中草药》2015,46(3):359-364
目的研究芍药总苷(TGP)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TGP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法(BBD-RSM)优化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并对其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考察。结果最佳处方为胆固醇与磷脂质量比为1∶2.7,TGP与脂类质量比为1∶29,水化介质用量5.1 m L,药物的平均包封率为73.0%,体外12 h累积释放率为42.18%。结论 TGP脂质体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包封率高,稳定性好,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黎黎  邓黎  林芸竹 《中草药》2013,44(5):552-556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SA-CS-NPs),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SA-CS-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所制得的SA-CS-NPs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47.5±23.8) nm(n=3),Zeta电位为(23.4±2.7) mV(n=3),多分散指数(PDI)为0.265±0.071(n=3);平均包封率为(70.15±1.60)%,平均载药量为(14.03±0.32)%(n=3);24h累积释放率达85%以上.结论 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具有合适的粒径和包封率,并能达到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党婷婷  王济  唐鹏  王晓娟 《中草药》2018,49(23):5548-5553
目的制备活性氧响应的白及多糖载药胶束,进行处方、制备工艺优化,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合成活性氧响应白及多糖载体材料,以姜黄素为模型药物,采用透析法制备载药胶束;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法优化处方;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子测定仪对胶束的形态和粒径分布、Zeta电位进行表征;用过氧化氢模拟活性氧环境,观察胶束形态变化。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载药胶束外观呈圆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25.33±2.97)nm,Zeta电位为(-16.80±0.37)m V,包封率为(85.75±0.87)%,载药量为(20.21±0.44)%;在氧化条件下胶束材料可发生降解。结论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白及多糖载药胶束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和载药量良好。  相似文献   

16.
孙静  张小飞  唐志书  果秋婷 《中草药》2016,47(5):741-747
目的制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壳聚糖(CS)纳米粒(EGCG-CS-NPs),并初步评价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离子凝胶化法制备EGCG-CS-NPs,通过对处方优化:CS质量浓度(X_1)、三聚磷酸钠(TPP)质量浓度(X_2)、EGCG质量浓度(X_3)为考察对象,以包封率(Y_1,%)、平均粒径(Y_2,nm)为评价指标,利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GCG-CS-NPs处方;采用Malvern粒度仪测定EGCG-CS-NPs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考察其形态;并考察EGCGCS-NPs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EGCG-CS-NPs的最优处方:CS质量浓度为2.6 g/L、TPP质量浓度为1.5 g/L、EGCG质量浓度为2.7 g/L,制备的EGCG-CS-NPs的包封率为(85.8±3.1)%;粒径为(102.2±27.1)nm,Zeta电位为(25.5±4.1)m V;透射电镜显示EGCG-CS-NPs粒径均一,呈球状;EGCG-CS-NPs在24 h内平稳缓慢释药(p H 4.5 PBS)。结论通过对处方的优化,制备得到圆整、释药缓慢的EGCG-CS-NPs,为进一步考察EGCG-CS-NPs在大鼠体内药效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并表征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克班宁纳米粒(PLGA-Cre-NPs),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为克班宁的体内作用时间延长、毒性降低提供参考。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PLGA-Cre-NPs。以包封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PLGA-Cre-NPs的制备工艺。利用膜透析法考察PLGA-CreNPs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PLGA-Cre-NPs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3∶10),丙酮-无水乙醇(8∶2),PLGA投入量90 mg。PLGA-Cre-NPs的包封率(84.69±2.54)%,粒径(155.3±14.2)nm,PDI=0.095±0.018,扫描电镜显示其呈规则球形结构。PLGA-Cre-NPs体外释放包括速释和缓释2个阶段,0~24 h符合Weibull方程,24~168 h符合Higuchi方程;半衰期18.06 h,168 h时累计释放率达78.77%。结论:优选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制得的PLGA-Cre-NPs包封率较高、粒径均匀,有望制备成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8.
贺智勇  邹弢  罗田  李婉蓉  杨佳佳  刘学  肖婷  周雪  吴林菁  刘文  沈祥春  陶玲 《中草药》2020,51(11):2922-2928
目的制备以薄荷油(Menthaha plocalyx oil,MPO)为油相的红花提取物(Carthamus tinctorius extract,CTE)自微乳凝胶递送系统(CTE-SMEDDS-BGs)。方法以MPO为油相,CTE为水相,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选载药自微乳处方,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凝胶工艺与处方,并对其外观性状、黏度和pH值进行评价。结果所得CTE-SMEDDS-BGs最佳处方工艺:F68为乳化剂,无水乙醇为助乳化剂,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例(Km)为1∶1,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总量(TS)与MPO的比例为8∶2,卡波姆2%,甘油6%,CTE5m L。处方量自微乳加入溶胀后的凝胶基质,三乙胺调节pH值至6.0即得CTE-SMEDDS-BGs;其外观为黄色半透明、黏稠度适中、均匀细腻、不油腻,易涂展的胶状凝胶,黏度为4.98×10~4m Pa·s(RSD为1.53%),pH为6.04(RSD为0.44%)。结论制得的薄荷油为油相的CTE-SMEDDS-BGs,制备简便,方法稳定,符合凝胶局部外用制剂要求。  相似文献   

19.
于桐  吴超  季鹏  徐杰  赵颖  郝艳娜  赵文明  王铁良 《中草药》2015,46(18):2720-2726
目的制备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冻干,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并考察其粒径、形态、电位、多分散系数(PDI)及体外溶出。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冻干保护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药物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结果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呈球状体,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2.64±6.78)nm,PDI为0.242±0.013,Zeta电位为(-25.7±0.5)m V,包封率为(81.3±1.2)%,载药量为(7.16±0.14)%(n=3),以5%甘露醇作冻干保护剂效果较好,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脂质载体中,体外溶出实验表明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原料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得的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