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6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I即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又名自旋成像,是利用人体组织中某原子核的核磁共振现象,将所得射频信号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人体某一层面的图像的诊断技术。MRI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1973年Lauterbur首次实现了MRI,此后,其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了发展。MRI技术以其非侵入性、无辐射伤害、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多核多参数成像、任意层面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苦参总生物碱组分磷脂复合物(TA-PC)的工艺,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TA-PC,单因素考察反应溶剂、反应温度、药物质量浓度、反应时间、药脂比等对磷脂复合率的影响;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及工艺。HPLC法测定苦参总生物碱中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苦参碱、槐果碱的含量,并以4个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考察TA-PC的溶解性、油水分配系数,电镜分析水中分布的形态及大小,红外图谱研究药物与磷脂结合方式。结果:最优条件为:乙醇为反应溶剂,药物与大豆磷脂投料比2.5∶1,药物质量浓度3.0 mg/mL,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2 h。复合率达95.27%±0.65%,与预测值偏差5.0%;IR验证了所形成的磷脂复合物为一种弱的相互作用,未发生化学变化;水中溶解度明显降低,油水分配系数明显增加。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成功制备了TA-PC,工艺稳定可行,提高了TA的脂溶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制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疏毛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疏毛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生物碱Ⅰ组分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半制备ODS反相柱色谱现代分离技术与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疏毛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生物碱Ⅰ组分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去氢吴茱萸碱(1)、13-methyl-13H-indolo[2’,3’:3,4]pyrido[2,1-b]quinazolin-5-one(2)、吴茱萸碱(3)、吴茱萸次碱(4)、羟基吴茱萸碱(5)、二氢吴茱萸新碱(6)、吴茱萸新碱(7)、1-甲基-2-(6Z,9Z)-10-十五二烯基-4(1H)-喹诺酮(8)。结论吴茱萸辛味拆分组分的物质基础有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成分。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苦参提取物体外抗菌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苦参总生物碱、总黄酮提取物及其混合物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分析苦参总生物碱、苦参总黄酮提取物及其混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菌、乙型副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和柠檬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苦参总生物碱对以上菌株的MIC分别为:9.00、3.38、8.25、9.00、4.50、13.50、6.75、7.13mg.mL-1,MBC分别为:13.50、14.25、8.25、9.00、14.25、14.25、13.13、14.25mg.mL-1;苦参总黄酮对以上菌株的MIC分别为3.00、2.63、3.56、3.38、1.50、2.44、3.56、2.35mg.mL-1,MBC分别为14.25、12.75、7.13、13.50、13.50、12.75、12.75、13.13mg.mL-1;苦参总生物碱与总黄酮混合物对以上菌株的MIC分别为:2.25、2.07、3.28、3.94、1.22、2.44、2.07、1.97mg.mL-1,MBC分别为9.00、13.13、6.75、6.38、13.88、7.50、6.38、7.13mg.mL-1。结论:苦参总生物碱和总黄酮提取物对上述菌株存在体外抑菌和杀菌活性,混合物呈现一定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疏毛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以及HPLC等现代分离技术与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疏毛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水仙苷(narcissin)(Ⅰ)、异鼠李素-3-O-半乳糖苷(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Ⅱ)、金丝桃苷(hyperoside)(Ⅲ)、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Ⅳ)、紫丁香苷(syringoside)(Ⅴ)、β-谷甾醇(Ⅵ)、去氢柠檬苦素(dehydrolimonin)(Ⅶ)。结论:吴茱萸苦味拆分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的物质基础有黄酮、柠檬苦素类等成分。化合物Ⅰ,Ⅳ,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考察吴茱萸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为阐明吴茱萸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提法、醇沉、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及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和技术的联合应用,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并进一步考察吴茱萸水煎液及其各化学拆分组分对醋酸扭体法所致疼痛的影响。结果:将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为吴茱萸内酯单体、生物碱1组分、生物碱2组分、醇沉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各实验组给药后,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的镇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物碱1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文建立的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实现全成分拆分,且各拆分组分间化学成分基本无交叉,尽量保持原型;吴茱萸具有一定镇痛作用,物质基础为生物碱1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  相似文献   
7.
真实世界带状疱疹住院患者发病特征与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全国20家三级甲等医院HIS数据库中2 960例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信息、中医证候、西医合并病、与发病节气的关系以及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其中患者以4665岁的患病比例最高;入院方式以普通门诊为多;最常见医疗支付方式为医保;合并疾病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为多见;带状疱疹早期治疗效果好于后遗症期;夏至及立秋2个节气内入院最多;中医证候以肝火湿热为主;关于治疗药物,西药使用最多的为维生素B1和甲钴胺,中成药使用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方案中以活血化瘀药和神经营养药为主。由此可见,带状疱疹以中老年患者多见,与节气关系不明显,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常选用中西医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紫丁香叶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 RP- HPL C法测定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色谱柱 :Nova- Pak○RC1 8( 3.9mm× 15 0 mm ) ;流动相 :甲醇 -水 ( 3∶ 7) ;流速 :1.0 m L /min;检测波长 :2 2 1nm;柱温 :2 5℃。结果 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为 1.435 mg/g,RSD为 1.2 4%( n=3)。结论 本法灵敏度高 ,重现性、稳定性好 ,测定迅速 ,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苦参总生物碱(TA)磷脂复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TA-PC-SLN)的制备工艺及处方优化,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TA中4个指标成分苦参碱(MT)、氧化苦参碱(OMT)、槐果碱(SC)、氧化槐果碱(OSC),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称取TA、卵磷脂共同溶于乙醇制备磷脂复合物;采用微乳法制备TA-PC-SLN。采用超速离心结合HPLC法考察包封率和载药量;比色法检测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TA-PC-SLN考察指标,用星点-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同时评价TA-PC-SLN的体外释放。结果 HPLC色谱条件为:DIKM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 mo L/L的KH2PO4(含2 mL/L三乙胺)溶液,梯度洗脱,洗脱条件为0 min(6%乙腈)→35 min(13%乙腈)→40 min(6%乙腈),检测波长为220 nm。TA-PC-SLN的平均粒径为(126.1±3.89) nm,粒径分布(PDI)为(0.409±0.022),Zeta电位为(-30.9±7.37)m V;TA-PC-SLN最佳的制备工艺处方为:药物磷脂复合物与水相(泊洛沙姆,大豆卵磷脂和聚乙二醇2 000组成)比例为1∶1.75,大豆卵磷脂和聚乙二醇2 000比例为1∶1.25,冰水分散相与微乳体积比例为9∶1。TA-PC-SLN体外释放速率低于TA。结论制备出的TA-PC-SLN包封率可达到74%以上,载药量可达到9%以上,并且实现了缓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长季节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丁香叶为木樨科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Lindl·的干燥叶。活性物质基础主要为酪醇、3,4-二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肉桂酸、3,4-二羟基苯甲酸、丁香苦苷等[1]。以其为原料生产的胶囊、片剂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收到较好疗效[2]。由于中药材的质量与不同生长季节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RP-HPLC测定不同生长季节紫丁香叶中丁香苦苷的含量[3],为适时采收及合理利用紫丁香叶资源提供依据。1仪器与材料紫丁香叶样品于2001年6—10月的15日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