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40例,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随机分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组(PCR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每组20例,记录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镇静评分,不同时段病人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PCRA组低于PCIA(P<0.05),镇静评分PCIA组明显高于PCRA组(P<0.01),术后各时段PCA按压次数PCRA组低于PCIA组(P<0.05)。结论: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明显优于传统的PCIA。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舒芬硬膜外术后镇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取双盲、对照、随机法,将40个入选病人分为两组,即病人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吗啡3 mg/15 min)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组(PCEA;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1μg/mL,基础量12 mL/h,追加量5 mL/15 min)。测定反映免疫功能特征的循环细胞素、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以及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表达等。[结果]PCEA组与PCIA组相比,循环细胞因子和应激反应指标(如CRP和皮质醇)等均无变化。单核细胞数和人白细胞抗原-DR、CD86、CD71表达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术后B淋巴细胞和T-辅助细胞在PCEA组有明显减少。PCEA组与PCIA组相比,自然杀伤细胞也明显减少。[结论]PCEA明显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并且能减弱与抗感染有关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即对免疫系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练喜  董师武 《吉林医学》2013,34(14):2664-2665
目的:研究两种自控镇痛[肌间沟法连续臂丛自控镇痛(PCNA)和连续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上肢断指再植肢体术后存活率的效果比较。方法:50例急诊断指有再植手术适应证患者,术前按单数、双数分为肌间沟法臂丛自控镇痛(PCNA)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各25例,分别于术后4 h、12 h、24 h、48 h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断指动脉的血流速度,观察断指再植肢体的皮肤颜色、皮肤温度的变化。结果:术后4 h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h、24 h、48 h时A组均较B组血流速度快(平均相差12.5 cm/s),指脉搏波幅高(平均相差11.40 mm),而且A组均较B组肤色红润、温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指再植肢体存活率提高23%。结论:连续臂丛肌间沟自控镇痛(PCNA)可使再植肢体血管痉挛发生率降低,能有效地维持断指的血液循环,较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断指再植手指的存活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自控镇痛(PCA)方法对上肢断植再植肢体术后存活率的影响。方法:50例急诊上肢断肢再植手术患者,术前按单数、双数分为锁骨上法臂丛自控镇痛(PCIA)A组和静脉自控镇痛(PCA)B组各25例,分别于术后0.5h、12h、24h、48h观察断肢再植肢体的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肿胀程度的变化,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尺动脉、桡动脉的血流速度和指脉搏波幅的变化。结果:术后0.5h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2h、24h、48h时A组均较B组肤色红润、温暖、肿胀程度轻,血流速度快(平均相差12.5cm/s),指脉搏波幅高(平均相差11.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断肢再植肢体存活率提高23%。结论:锁骨上法连续臂丛自控镇痛可使再植肢体血管痉挛发生率下降,有效地提高断肢再植肢体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自控镇痛对腹部肿瘤患者术后血清皮质醇和血糖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在全麻下行腹部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组)、皮下自控镇痛组(PCSA组)、肌肉注射组(MI组),每组30例。于麻醉前和术后第1天、第2天晨8时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和血糖浓度。结果镇痛期PCIA组、PCEA组、PCSA组血清皮质醇水平和血糖浓度均低于MI组,PCEA组血清皮质醇水平及血糖浓度保持平稳。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能较好地调控内分泌功能,抑制皮质醇的分泌,改善术后糖代谢,是腹部肿瘤切除术后最适宜的自控镇痛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术后镇痛方法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IL-6、IL-8、TNF-α、IL-10的影响,并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进行比较,观察术后充分镇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ASAⅠ~Ⅱ期,择期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CEA组),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分别于麻醉前(T1),术后2 h(T2),术后8 h(T3),术后24 h(T4)及术后48 h(T5)抽取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IL-8、TNF-a和IL-10水平。结果 (1)PCEA组和PCIA组的术后镇痛VAS评分效果在T2、T3、T4、T5各时间点显著好于C组(P〈0.05),PCEA组与PCI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CEA组和PCI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IL-10低于C组(P〈0.05);与PCIA组比较,PCEA组的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IL-10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PCEA组和PCIA组术后镇痛优于传统镇痛方法。PCEA组和PCIA组显著改善创伤后的免疫抑制,PCEA组更优于PCIA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断指再植围术期的平衡镇痛作用。方法 选取ASAⅠ~Ⅱ级断指再植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60例。于神经丛刺激仪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开始前5min,K组静注氯胺酮0.15mg/kg,N组静注生理盐水0.15mg/kg。术后两组病人均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CIA),将舒芬太尼150μg加托烷司琼5 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20 mL,以2.0 mL/h持续镇痛48h。比较两组臂丛麻醉效果,止血带耐受效果,术后镇痛效果,PCIA需求按压和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结果 K组臂丛麻醉效果及止血带耐受效果均优于N组(u=3.154、1.986,P<0.05)。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均满意,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术后48h内PCIA需求按压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5.7、3.7,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在断指再植围术期中的平衡镇痛作用效果显著,提高了阻滞麻醉的满意率和止血带耐受率,减少了PCIA按压次数,且并未增加病人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苏丽  张兰 《四川医学》2012,33(7):1172-1174
目的将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PCNA)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于肘关节术后患者,比较两者的镇痛效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PCNA组和PCIA组,术后分别给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2h、12h、24h和48h的疼痛评分以及镇静评分;术后24h和48h主动运动时的疼痛评分;其它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PCNA组术后2h、12h静息时VAS评分,以及术后24h、48h主动运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1或P<0.001)。PCNA组术后2h、12h镇静评分高于PCIA组(P<0.05或P<0.02),术后24h、48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01);PCI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CN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CNA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为93.33%,PCIA组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相比,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可以为肘关节手术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术后镇痛,同时其恶心、呕吐发生率也低于静脉自控镇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周曙  丁云霞 《重庆医学》2015,(24):3352-3354
目的:通过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技术辅助老年全髋置换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多模式镇痛方法。方法腰部麻醉下全髋置换术且术后进行 PCIA 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分别于术毕、术后4、24、48 h 对患者进行 TEAS;两组于术前30 min(T1)、术毕30 min(T2)、术后第1天清晨(T3)、术后第2天清晨(T4)均测定血清皮质醇、血糖;两组术后均进行疼痛评分、镇静评分,调查其他不良反应及镇痛用药量。结果试验组在 T2皮质醇、血糖水平较 T1均明显升高(P <0.01),在 T3、T4皮质醇、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 VAS 各时段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辅助 TEAS 治疗后,试验组镇痛药液消耗量明显减少,按压次数减少(P <0.05)。结论用 TEAS 技术辅助老年全髋置换手术后 PCIA 能有效抑制应激,增强镇痛效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RA)对肱骨髁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20例(ASAⅠ~Ⅱ级)肱骨髁骨折患者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下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PCRA法,镇痛药0.75%罗哌卡因30mL+芬太尼0.7mg,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接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镇痛泵,按锁定加压钢板(LCP)模式给药,即负荷量(5mL)+持续量(2mL/h)+PCA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分钟;对照组采用PCIA法,镇痛药芬太尼0.7mg+氯偌昔康32mg,静脉穿刺置管接PCA镇痛泵,模式同治疗组。测定麻醉前、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糖的血浆浓度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同时记录VAS疼痛评分、满意度评分,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肘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与麻醉前比较,SBP、DBP、HR显著降低(P〈0.05),VAS疼痛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治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血糖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4小时、48小时比较,SBP、DBP、HR无明显差异(P〉0.05),VAS疼痛评分及满意度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血糖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肘关节伸、屈运动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PCRA能有效降低肱骨髁术后患者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糖的血浆浓度等应激指标,在镇痛效果、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及肘关节活动度方面,较PCI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头孢他啶(泰得欣)应用于普通胸外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观察2005年8-10月96例普胸手术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得欣在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中总有效率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结论 泰得欣临床效果满意,使用安全,值得在普胸手术中选用。  相似文献   

20.
罗岩 《当代医学》2010,16(11):247-248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图1、5)。MRI平扫:脊柱可见多个囊状长T1长T2信号,部分略呈膨胀性。(图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