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子透明带透亮致密患者行常规体外受精(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后受精、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过程中卵子出现透明带透亮致密的43个周期,其中IvF周期27例,ICSI周期16例,比较受精率与正常受精比例、胚胎质量、临床妊娠结局。结果:27例IVF周期均未受精,行早期补救ICSI,其中23例完全不受精。补救后IVF总体受精率达64.83%,正常受精率59.32%;16例ICSI周期均受精,受精率和正常受精率分别为85.11%和79.01%,均显著高于IVF组(P〈0.05)。IVF组和ICSI组卵裂率分别为97.96%、95.65%,优质胚胎率分别为52.67%、43.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妊娠率为37.04%,种植率为33.33%;ICSI组妊娠率为31.25%,种植率为25.00%,组间临床结局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透明带透亮致密患者的自然受精能力下降,需要采用ICSI方式授精。常规IVF受精失败后采用早期补救ICSI或直接行ICSI能明显改善透明带透亮致密患者的受精结局,但不能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中异常受精胚胎的临床利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包括常规IVF和ICSI)的955个周期的实验室和临床数据。结果:ICSI周期双原核(2 PN)受精率显著高于IVF周期2 PN受精率(88.20%vs 72.04%,P0.01),而ICSI周期的未见原核(0 PN)、单原核(1 PN)及多原核受精率均低于IVF周期(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天(D5)0 PN的囊胚形成率和可利用囊胚率显著高于2 PN和1 PN组(P0.01)。新鲜移植周期和冻融卵裂胚移植周期,0 PN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2 PN组(P0.01),但是冻融囊胚移植周期,0 PN组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与2 PN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ICSI周期中没有2 PN胚胎可供选择移植时,可选择0 PN胚胎,囊胚培养是合理利用异常受精胚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在体外受精完全失败或受精率低于25%的常规IVF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01-2004.12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的35例非男性因素不育患者,取卵后体外受精培养16-18h,发现卵母细胞完全未受精或受精率低于25%,立即行ICSI再授精。结果:在24个常规IVF低于25%的周期中,共有197个未受精卵,其中159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159个,受精123个,最终形成胚胎96个,受精率为77.4%,卵裂率为78.1%,在22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由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胚胎组成),共有4例临床妊娠;在8个冷冻移植周期中(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有1例临床妊娠。在11个常规IVF完全失败周期中,共有89个未受精卵,其中78个MⅡ期卵,显微注射78个,受精63个,卵裂51个,受精率为80.7%,卵裂率为80.9%,在10个新鲜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共有2例临床妊娠;在2个冷冻移植周期(每周期的移植胚胎完全来源于补救ICSI后的受精卵)中有1例单胎妊娠,妊娠早期流产。胚胎来源于常规体外受精卵和补救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8%;胚胎完全来源于补行ICSI后受精卵的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为20%。结论:ICSI可作为常规IVF失败后的有效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常规体外受精失败患者卵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是治疗严重男性因素不育的有效方法。也有医师将它用于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对以往常规IVF全部卵母细胞不受精的患者再次进入IVF周期时部分卵母细胞进行常规IVF,部分进行ICSI,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IVF和ICSI治疗周期中多原核受精卵的发育情况及其基因座遗传多态性。方法:分别收集IVF和ICSI治疗中的废弃多原核(≥3PN)受精卵315个和67个,进行体外培养,观察比较其发育能力,并复合扩增多原核来源的1株胚胎干细胞和2个囊胚细胞DNA的1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基因座,利用3100遗传分析仪对其进行STR基因座多态性检测。结果:IVF组和ICSI组的多原核受精卵卵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IVF组胚胎停育率和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ICSI组(P<0.01)。STR基因座多态性检测显示,IVF组3PN受精卵来源的胚胎干细胞为典型的三倍体特征,但ICSI组4PN受精卵来源的2个囊胚未表现多倍体特征。结论:多原核受精卵有继续发育能力,其中IVF组多原核来源胚胎干细胞表现遗传物质倍性改变,而ICSI组多原核来源囊胚无遗传物质倍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体外受精后多原核受精卵的移植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军昊  陈子江  李媛  胡京美 《生殖与避孕》2005,25(9):538-541,537
目的:对体外受精周期中产生多原核受精卵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非整倍体率检测,分析其移植价值。方法:应用FITC、Texas red标记的X/Y双色染色体着丝粒部位探针对体外受精(IVF)和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周期中的三原核受精卵(3PN)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和分析。结果:分析有杂交信号的3PN卵子68个,IVF后3PN的三倍体率为92.31%,二倍体率为3.85%,单倍体率为3.85%;共存在3种三倍体核型:XXX、XXY、XYY。ICSI后3PN 的三倍体率为70.83%,二倍体率为25%,单倍体率为4.17%;共存在2种三倍体核型:XXX、XXY。结论:IVF后3PN卵子中多余的原核多为精子来源,没有移植价值;ICSI后3PN中多余的原核非精子来源,ICSI后3PN中二倍体率与IVF相比显著增高,在患者ICSI后无2PN卵子时可考虑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相似文献   

7.
同周期同胞卵研究较早期实施补救ICSI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同周期同胞卵不同时间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的结果。方法:选取常规体外受精(IVF)治疗失败的26个周期312枚卵子(每周期未受精卵≥8枚,受精率<25%),分为两组:观察组受精后8h实施补救ICSI,对照组20h实施补救ICSI,对比两组受精率、优质胚胎形成率、囊胚形成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受精率分别为81.4%、74.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质胚胎形成率和囊胚形成率分别为48.82%、38.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62%,22.41%(P<0.01)。结论:对常规IVF受精失败及受精率较低的周期受精后8h实施补救ICSI得到的结果优于受精后20h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常规IVF中受精失败相关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常规IVF受精失败原因,以进一步提高IVF受精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常规IVF中受精率低下或受精失败患者的各种因素及后续处理结果。结果:438个常规IVF取卵周期中,受精率≤25%的周期30个(A组)(6.85%)。其中12个周期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最终共20个周期进行了胚胎移植,但均未获得临床妊娠。与受精率正常的周期(B组)相比,A组精子密度、活率、a级精子比例、前向运动精子比例(PMS)及分离后的精子活率、PMS比例、精子密度等均显著降低(P均<0.05)。组间的获卵数无明显差别,但A组MI期及GV期卵的数量明显高于B组(P<0.01)。其他受精失败因素包括对精子因素导致受精失败的7例在随后的周期进行ICSI,5例获得临床妊娠。结论:受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精液各参数下降及卵子发育不成熟是其主要原因;第1日行补救性ICSI或重复IVF的妊娠结局差;对于精子因素造成的受精失败,在以后的周期中行ICSI能获得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体外受精失败周期中应用卵母细胞质内精子注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士友  盛燕  李媛  冯云  陈子江 《生殖与避孕》2000,20(5):277-279,305
目的 研究卵母细胞质内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用于体外受精失败后的补救措施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卵母细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技术对体外受精失败的卵子行“再授精”补救,选择外观形态正常的早期胚胎进行宫腔内移植。结果 14个体外受精失败周期中共有127个未受精MII卵采用卵母细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技术进行“再授精”补救。其中105个卵子(82.7%)注射后正常存活;71个卵子(55.9%)正常受精;15个卵子(11.8%)为多原核(3原核)受精卵。61个正常受精卵(85.9%)发生卵裂。13个移植周期共移入早期胚胎32个,获1例临床妊娠(7.7%)。结论 采用卵母细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技术对体外受精失败后的卵子进行“再授精”作为一种诊断及治疗手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于第一周期常规IVF治疗中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25%,行补救性ICSI的10个周期(补救性ICSI组),以及因前次受精失败而在随后的治疗周期中采取ICSI方法受精的19个周期(后续性ICSI组)的ICSI治疗结局,并以因男方少弱精子症进行第1次ICSI治疗的133个周期为对照组。结果: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和分娩率均高于补救性ICS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性ICSI组优胚率显著高于补救性ICSI组(P<0.05);补救性ICSI组受精率(48.9%)、优质胚胎率(29.2%)、植入率(0%)、妊娠率(0%)、分娩率(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46.6%、21.2%、45.1%、39.1%);后续性ICSI组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分娩率分别为55.4%、8.8%、21.1%、15.8%,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优质胚胎率后续性ICSI组(44.2%)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非男性因素不孕IVF失败患者,ICSI能避免受精失败,但是受精率以及妊娠结局受到卵母细胞隐匿性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Jin F  Shi Y  Zhou F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11):655-657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多原核孕卵生成的影响因素及降低该类异常受精的方法。方法 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145个IVF-ET周期、1168个卵细胞的资料,研究多原核孕卵生成率与夫妇年龄,促超排卵方案,穿刺卵泡数,获取卵细胞数,授精前孵育时间,精液精子与授精精子质量和数量以及卵细胞受精率的关系。结果 成熟卵多原核孕卵生成率与女方年龄和可穿刺卵泡数呈显著性负相  相似文献   

12.
目前体外受精(IVF)及卵细胞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结果已有显著提高,用控制超促排卵(COH)结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广泛应用于治疗原因不明性不孕症已被人们认为,但治疗几个周期为最佳方案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为探讨在IVF/ICSI治疗前做几个周期的COH/IUI为最佳,对不孕限≥4年的594例原因不明性不孕症患者进行研究。原因不明性不孕症诊断标准为:月经周期规律,黄体中期孕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接受常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治疗(IVF)的患者中5%~10%出现全部或绝大部分卵母细胞不受精[1],即受精失败。常规IVF中,如何尽早发现受精失败,并及时进行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在常规IVF授精后5h对部分卵子脱颗粒观察第二极体,探讨其与授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助孕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08-2005-05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对261例患者进行275个周期治疗(IVF-ET181周期,ICSI94周期),比较两组平均获卵数、正常受精卵数、卵裂数、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ICSI平均每周期获卵数、正常受精卵数、卵裂数、移植胚胎数及临床妊娠率分别为9.63个、6.69个、6.70个、2.27个和44.68%,而IVF-ET组分别为9.34个、7.07个、7.35个、2.21个和36.46%,两组各项结果相似,但ICSI组流产率(21.43%)明显高于IVF-ET组(13.64%).结论ICSI技术治疗严重男性因素引起不育症可取得与常规IVF-ET治疗主要由女方不孕因素引起不孕症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体外受精(IVF)治疗时受精方式的选择。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IVF治疗的35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将其卵母细胞分为2组,同时行常规受精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受精(ICSI),比较2组的受精结局、妊娠率及着床率。结果常规受精组受精率(51.2%)低于ICSI组(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受精失败率(20.0%)明显高于ICSI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IVF治疗时,采用部分卵母细胞常规受精、部分卵母细胞ICSI的方法,可降低完全受精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16.
观察早期卵裂在行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周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早期卵裂在人类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的研究中,已受到关注,认为早期卵裂可以预测胚胎的质量,因而可作为选择胚胎的指标之一。我们从2004年1月至12月,对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周期中的早期卵裂进行了观察,分析了移植早期卵裂胚胎对IVF—ET结局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母细胞激活技术在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和可疑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至少有1次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的患者lO例,再次接受助孕治疗时,实施卵母细胞激活技术(作为激活周期);对可疑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3例,实施半数卵母细胞激活处理,将获得的67枚卵子分为常规ICSI组和激活组。观察卵母细胞激活前后的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的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在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中,既往周期的受精率为29.67%(27/91),激活周期的受精率为72.58%(45/6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既往周期和激活周期的卵裂率分别为85.19%(23/27)和95.56%(43/4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胚胎量由既往IC$I周期的(0.25±0.45)个提高到激活周期的(1.18±1.33)个(P〈0.05);5例患者获得临床妊娠。在可疑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患者中,常规ICSI组和激活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和优质胚胎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卵母细胞激活技术可提高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史患者的受精率,但是对于没有ICSI受精失败或低下史的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half-ICSI与备早补救ICSI 2种授精方式在体外受精周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可疑受精失败的不孕患者,随机分为half-ICSI组(A组,half-ICSI授精,138个周期)和行备早补救ICSI组(B组,行备早补救ICSI授精,112个周期)。分析受精率、胚胎质量、种植率和妊娠率。结果:A组与B组的正常受精率分别为65.37%和70.78%,多精受精率分别为1.59%和3.08%,优质胚胎率分别为66.76%和73.75%,胚胎种植率分别为26.64%和35.59%,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率分别为46.09%和57.8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在IVF受精成功周期中,A组的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而在IVF受精失败周期中,ICSI的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A、B组间均无差异(P>0.05),但A组的受精率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备早补救ICSI授精方式优于half-ICSI授精方式,但有增加多精受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过程中胚胎污染的来源,为胚胎污染的处理和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同济医院生殖中心38例胚胎污染。结果 38例胚胎污染中,引起污染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23例,60.5%)和真菌(4例,10.5%)。16例曾行精液细菌培养,其中12例精液与污染胚胎培养出的细菌相同,证实约31.6%(12/38)的污染来自精液;在污染源为精液的12例胚胎污染周期中,11例采用上游法处理精子,1例采用密度梯度法处理精子。38例胚胎污染中,37例为 IVF 周期,1例同时行IVF和卵细胞浆内単精子注射(ICSI),IVF周期有污染,ICSI周期无污染。结论 精液是胚胎污染的主要来源,ICSI、密度梯度法处理精子可能降低胚胎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IVM)在体外受精(IVF)中对卵巢低反应性者的补救性治疗效果。方法:30例行IVF时表现为卵巢低反应者(实验组)在B超引导下经阴道行卵泡穿刺术,取卵后对不同期未成熟卵母细胞行IVM,再行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受精;对成熟卵母细胞则进行常规受精,胚胎形成后行移植术。取同期进行ICSI周期治疗的6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应用IVM行IVF-ET补救治疗的30个周期中有29个周期获胚胎移植,临床妊娠9例(31%),胚胎种植率18.47%,但该组未成熟卵培养成熟后的受精率、卵裂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比常规ICSI组低。结论:IVM技术联合IVF为卵巢低反应性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救措施,明显减少了IVF周期的取消率,提高了妊娠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