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凝血功能、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与血管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于术前、术后3d及术后12个月检查凝血功能、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术后血管再狭窄及无再狭窄患者的凝血功能、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选择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凝固法;血小板活化指标中P选择素(CD62p)、糖蛋白(GP)Ⅱ b / Ⅲ a 受体复合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3d及术后12个月的血清凝血功能指标、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再狭窄组术后12个月时凝血功能、活化血小板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狭窄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导致血浆凝血功能激活,活化血小板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而且上述指标随访期间高表达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中药心脉通1号(瓜蒌通脉丸)对冠状动脉内支架血栓、支架内再狭窄(RS)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支架置入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术常规用药组(对照组)50例,心脉通1号联合组(治疗组)50例,应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中活化的GPⅡb/Ⅲa(PAC—1)、P-选择素(CD62P)以及用荧光散射比浊法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采用免疫透射浊度法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观察比较支架术后冠脉事件发生情况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前PAC—1、CD62P、Fg及CR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以上指标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0d两组以上指标较本组术后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30d时中药组CRP下降较常规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脉通1号联合治疗在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方面优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能心脉通1号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海晨  李侠  郭燕 《中外医疗》2009,28(36):166-16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11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的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阳性表达,并与3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各组血小板CD63、CD62P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活化血小板膜抗原CD63、CD62P的表达明显升高,UA、AMI患者CD63、CD62P升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循环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系列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1周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聚集功能的系列变化。方法2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AS术前即刻、术后0.5 h、18 h和6 d的外周血中,分别检测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和纤维蛋白原受体(流式细胞术)、血小板聚集功能(比浊法)、血清可溶性CD 40配体与可溶性P-选择素(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变化。患者均于术前应用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抗血小板治疗,并于术中应用了栓子保护装置。结果可溶性CD 40配体于术后18 h、6 d与术前即刻比较均有升高,分别2.35(1.14~5.38)ng/ml、4.10(2.27~6.91)ng/ml vs 0.8(0.23~2.38)ng/ml,P〈0.05。可溶性P-选择素于术后6 d与术前即刻比较也有升高(73.03±35.4 ng/ml vs 54.46±28.53 ng/ml,P〈0.05)。而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纤维蛋白原受体和血小板聚集于术后没有变化。结论尽管在术前给予双抗血小板药物并术中应用栓子保护装置,血清可溶性CD 40配体与可溶性P-选择素的升高提示CAS后仍存在血小板激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CD41、CD61,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变在CO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CD41、CD61治疗前后的改变及进行比较,并与3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组病人血浆的CD62P、CD63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缓解期组,缓解期组病人血浆的CD62p、CD63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病人血浆的CD41、CD6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表明COPD急性期组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浆CD62P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CD62P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尤其在急性期的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增高更加显著;推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在COPD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对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及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探讨二者间的临床联系及机制。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每位患者在溶栓治疗前、治疗后1 d、7 d及30 d分别检测静脉血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CD62P、CD63及血栓素B2(thromboxare B2,TXB2)水平;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溶栓后,患者CD62P、CD63及TXB2下降(P〈0.05);显效组患者CD62P、CD63及TXB2下降程度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后显效者血小板活化降低程度高于无效者,观察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有助于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8例经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在术前、术后次日、术后1周及术后4周清晨分别空腹抽肘静脉血测定P选择素(CD62P)、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血清高敏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4名作正常对照组。结果 CD62p、GPⅡb/Ⅲa、fg、hs-CRP水平ASC患者PCI术前、术后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CD62p、GPⅡb/Ⅲa、fg、hs-CRP水平术前、术后在不同冠脉病变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反应,CD62p、GPⅡb/Ⅲa、fg、hs-CRP水平在术后4周内增高,术后4周内的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对防治PCI术后冠脉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术后狭窄段血管管腔分别为(2.84±1.18)mm和(5.86±0.65)mm,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缺血发作,无1例发生再狭窄,3个月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狭窄段管腔内径为(5.84±0.33)mm,与术后即刻狭窄段管腔内径(5.86±0.65)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血小板功能及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取保定脑血管病医院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血清凝血因子指标[血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聚集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aggregation rate,MAR)、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 CD40L)]和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DD、FIB、P-选择素、PAC-1、MAR、s CD40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应用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静脉自控镇痛(PCIA)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以解放军第九四医院麻醉科近期收治的46例行直肠癌手术的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实验组患者术后给予PCEA,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PCIA,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血小板活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24、48hCD62P、CD63的表达水平以及CD41/CD61比值较术后即刻均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24hCD41/CD61比值较术后即刻明显降低,术后48hCD62P、CD63的表达水平以及CD41/CD61比值较术后即刻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术后24、48hCD62P的表达水平以及CD41/CD61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48hCD6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24、48h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EA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显著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全身血液的高凝状态,对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具有预防意义,效果优于PCIA。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atherosclerotic ischemic stroke,AIS)与血浆活化血小板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美国TOAST分型标准,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4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infarction,LAA)患者血浆中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物CD62P、CD63、CD41的表达,并与30例无症状性颈部大动脉硬化(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ACS)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比较。结果LAA患者血小板CD62P、CD63、CD41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小板CD62P、CD63的表达在LAA组和ACS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然而,血小板CD41的表达LAA组显著高于ACS组(P〈0.001);A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而血小板CD41表达的上调还可能是预测AIS发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87例胃癌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4.15±1.42)%、CD63(4.72±1.5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CD62p(1.54±0.44)%、CD63(1.23±0.34)%,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变化分别受临床分期CD62p、CD63分别为[(2.80±0.63)、(4.76±1.25)、(3.28±0.70)(5.36±1.37)]、手术与否CD62p、CD63分别为[(3.49±1.21)、(4.86±1.28)、(3.98±1.31)(5.51±1.38)]及肿瘤转移与否CD62p、CD63分别为[(4.94±1.07)、(3.31±1.25)、(5.55±1.19)、(3.82±1.38)]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受性别及病理类型的影响.结论监测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可成为胃癌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观察的动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OD62p)、溶酶体膜蛋白(GD63)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脓毒症患儿56例,其中严重脓毒症16例、一般脓毒症4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4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病儿童外周血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糖蛋白CD62P、OD63表达及血小板计数(PLT),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并对严重脓毒症组患儿抗生素治疗前后cD62P、cD65表达及PLT进行了对比。结果严重脓毒症患儿血小板cD62P、cD63水平明显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小板PLT明显低于一般脓毒症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般脓毒症组患儿血小板cD62P、GD65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小板PLT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脓毒症组治疗第1天cD62P、cD63水平高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低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天GD62P、cD63水平低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血小板CD62P、CD63的活化在脓毒症患儿的早期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共同参与了疾病早期的高凝状态,从而促使PLT的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肝素疗法对不同病理类型肾小球肾炎口才因以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血小板计数、体积和分布宽度,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患者血小板表面CD62P、CD63和CD41表达水平。结果:95例肾小球肾炎肝素疗法病人发生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4你,发病率4.2%,肝素疗法对MC病人血以计数、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表面CD62P、CD63和CD41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在2型糖尿病患者(NIDDM)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了85例NIDDM患者(无微血管病变35例,有微血管病变50)及30例健康珍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FMPCD62p及GMPCD63的表达。结果:患者血小板GMPCD62p及CD63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有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的CD62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影响,以及与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34例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其血压、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CAS组(102例),及未发现CAS组(132例)。将CAS组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水平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7%,42例),血糖控制不良组(HbA1C>7%,6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抗体技术测定CAS组和未发现CAS组不同血糖控制水平时的血小板活化功能相关指标:颗粒膜蛋白140(CD62p)、溶酶体整合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质膜表面糖蛋白GP-IIbIIIa(CD41/CD61)值。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CAS组患者血小板表达CD62p、CD63、CD41/CD61较未发现CAS组患者显著升高(P<0.01),并与血糖水平呈明显相关性,在CAS组患者中HbA1C<7%患者组表达CD62p、CD63、CD41/CD61水平均较HbA1C>7%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标(CD62p、CD63、CD41/CD61)在2型糖尿病并发CAS患者中明显增强,并与血糖控制水平显著相关;2型糖尿病并发CAS患者,并且血糖控制不佳患者需早期积极控制血糖,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在全麻手术前后及术后3 d的变化,了解检测PMA对全麻手术前后血栓形成预测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12例全麻手术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及手术后3 d CD62p、CD63、PMA的表达,比较其在3个不同时间的差异。结果:112例患者麻醉诱导前、手术后、术后3 d CD62p的表达分别为(16.74±9.67)%、(22.76±13.89)%、(20.12±9.83)%;CD63的表达分别为(1.35±0.94)%、(2.26±1.75)%、(1.54±0.81)%;PMA的表达分别为(26.86±5.05)%、(31.86±5.31)%、(77.69±5.72)%;手术后CD62p、CD63、PMA,术后3 d CD62p、PMA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可以作为评价血小板活化的指标,并且是一种敏感指标,可能在预测血栓形成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