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血小板功能变化在两种疾病中的价值. 方法:实验于2001-08/09在北京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血清标本均来自北京第一社会福利医院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按照临床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选取高龄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15例,血管性痴呆组患者24例和高龄正常对照组25例.对受检者行肘静脉穿刺取血3mL,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室温静置1h后检测并计算血小板黏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并进行各组血小板黏附率和聚集率异常百分率的比较。 结果:阿尔茨海默病组、血管性痴呆组和正常对照组血小板黏附功能异常比例分别为53%,71%,5%,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比例分别为60%,67%,12%。卡方检验显示三组研究对象血小板黏附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明显(P〈0.01)。 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血管性痴呆高龄患者血小板黏附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百分率明显增高,可以作为临床辅助诊断,但是无法用于区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途径Wistar大鼠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技术,为大鼠泡状棘球蚴病肝动脉灌注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法。 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别切开腹部及右侧腹股沟区,在直视下行经股动脉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术。 结果 30只Wistar大鼠,26只插管成功,24只造影成功。插管和造影的成功率分别为86.67%(26/30)和80.00%(24/30)。造影图像较为满意,可见动脉期早期肝动脉增宽、纡曲,可见"抱球征",毛细血管期可见病灶呈环形染色,中央染色变淡。 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Wistar大鼠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技术简便易行,成功率较高,可提高大鼠泡状棘球蚴病肝动脉灌注治疗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心脏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或无房颤患者及健康老年人血小板膜上活化糖蛋白IIb/IIIa复合物(glycoprotein IIb/IIIa complex, GPIIb/IIIa)和糖蛋白Ib(glycoprotein Ib, GPIb)水平.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结果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GPIIb/IIIa荧光阳性率为9.23%(0.66%~73.89%),显著高于无房颤患者的2.61%(0.58%~17.33%)及健康老年组1.71%(0.45%~6.11%),(均为P<0.01).而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的GPIb荧光阳性率为(93.66±3.66)%,明显低于无房颤组的(96.65±2.10)%及健康老年组(97.88±1.89)%(均为P<0.01).此外,房颤患者的MPV水平也显著高于无房颤患者及健康老年人(P<0.05). 结论老年非瓣膜心脏病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高及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这些异常改变可能与老年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及血栓或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12例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患者持续24小时静脉滴入小剂量的硝酸甘油,观察用药前后不同的时间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压、心率及临床效应.结果显示:静脉滴入硝酸某油半小时后检查发现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被显著地抑制,此抑制效应持续20小时,24小时后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消失.用药前后心率及血压无显著性改变.此结果说明静脉滴入小剂量的硝酸甘油对冠心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具有显著性抑制作用,但连续用药24小时此抑制效应消失,即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产生了耐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例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转换为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的诊断过程,并探索其与其他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病例的异同.方法 采用细胞涂片染色或化学染色方法对1例原发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转换为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病例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分析;采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应用RT-PCR技术进行融合基因的检测.并与2例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和1例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进行实验室诊断结果比较,了解这一罕见的急性白血病发生转化的特征.结果 转换前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在形态上表现为骨髓原始细胞占0.82,可见明显核仁,无Auer小体;免疫表型为造血相关抗原CD38和HLA-DR阳性,部分髓系抗原(CD13、CD56和CD11b)阳性,淋系抗原CD7阳性;其他髓系抗原(MPO、CD33和CD15)阴性,B系抗原(CD79a、CD19和CD22)阴性,T系抗原(胞内CD3、CD4和CD8)阴性.而转换后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在形态上表现为骨髓原始细胞极度增生,占0.42,嗜酸粒细胞增多,嗜碱粒细胞可见;免疫表型为造血相关抗原CD38和HLA-DR阳性,髓系抗原(MPO和CD13)阳性,B系抗原(CD19和CD79a)阳性,T系抗原(胞内CD3)阳性,淋系抗原CD7阳性.对照组白血病具有典型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均未见异常染色体核型和融合基因.结论 该病例诊断复杂,临床少见,综合分析急性微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和不另作特定分类急性混合表型白血病的实验室特征对确诊十分重要,而免疫表型的变化是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agnostic process of a rare case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minimal differentiation undergoing a lineage switch to 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 NOS-rare types,and to investigate its difference from othe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 Methods Following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the patient with switched 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 and three control leukemia patients ( including tw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minimal differentiation and one 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 ). Cell morphology was analyzed by bone marrow smear and related cell chemical staining. Immunophenotyping of bone marrow was performed by flow cytometry ( FCM ). G-banding technique was used for karyotype analysis and RT-PCR was used for fusion gene detection. All the laboratory data of the switched patient were compared to that of three control patient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a rare phenotype switch in acute leukemia. Results Before switching, the morphology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minimal differentiation demonstrated 0.82 blasts occurring in bone marrow, distinct nucleoli and absence of Auer rods. Blast cells expressed hematopoieticassociated antigens ( CD38, HLA-DR ), myeloid antigens ( CD13, CD56, CD11b ) and CD7. And these blasts were negative for MPO, CD33, CD15, CD79, CD19, CD22, cytoplasmic CD3, CD4 and CD8. After switching, 0. 42 blasts were found in bone marrow, showed eosinophilia and presence of basophile. Blast cells expressed hematopoietic-associated antigens ( CD38, HLA-DR ), myeloid antigens ( MPO, CD13 ),lymphoid antigens ( CD19, CD79a ,cytoplasmic CD3, and CD7 ).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typical morphology and immunophenotyping. No abnormal karyotype and fusion gene were detected. Conclusions It is a rare and complicated case tha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minimal differentiation switched to 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 NOS-rare types. The laboratory features, especially the change of immunophenotyp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建立标准化的医院药学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寻找现行质量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确定改进内容、设计可行项目,到分步推进实施进行了论述。结果: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提升了药师职业素养,深化了药学服务内涵,医院药学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结论: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改善了科室管理现状,使医院药学质量管理更趋于规范、合理,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补充外源性胰酶是否可以改善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的生活质量.方法 将106例符合试验要求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试验组予口服胰酶胶囊,对照组不用胰酶.每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填写1次EORTC QLQ-C30问卷和Korenaga问卷,并测定粪便脂肪含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各项评分是否有统计学差异,评价补充外源性胰酶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分析粪便脂肪含量来评估其对患者术后脂肪泻的影响.结果 术后6个月时86例患者接受评价,通过EORTCQLQ-C30和Korenaga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和粪便脂肪含量的分析显示,通过补充外源性胰酶可以减少体重丢失,缓解食欲减退、失眠、疲劳、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并且改善肠道对脂肪的耐受性及患者健康状况.结论 全胃切除引起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通过补充外源性胰酶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4月至2008年6月间84例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预后。结果84例GIST位于胃42例,小肠24例,食管5例,直肠6例,胃肠道外7例;肿瘤直径(5.6±4.8)cm,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6.4%。79例行肿瘤完全切除,5例行姑息切除或肿瘤活检。78例获随访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79.2%和72.0%,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像计数分级的Fletcher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1),极低度风险组、低度风险组生存率与高度风险组生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及0.000)。结论GIST的Fletcher分级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对高度风险者,需积极施行切除范围较大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老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发病特点、治疗及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1992-2007年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结果 老年患者(老年组)43例,男性16例,女性27例;随访时间1个月~15年,存活35例.43例患者中,7例血小板持续(30~50)×109/L,出血不显著,未予以治疗;36例首选泼尼松治疗,敏感型25例(69.4%),以完全反应或部分反应健康存活;脾切除或栓塞4例,3例血小板恢复正常;对于泼尼松治疗不敏感者分别使用免疫抑制剂,其中硫唑嘌呤21例,环孢A23例,长春新碱3例及环磷酰胺9例,硫唑嘌呤、环孢A疗效优于长春新碱及环磷酰胺.进展为难治性ITP5例,难治率为13.9%;进展为未定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MGUS)和淋巴瘤各1例.死亡8例,死于外伤感染引发的心肺功能衰竭4例,肿瘤3例,脑出血1例.结论 老年ITP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致命性出血的风险低,对免疫抑制剂的反应与非老年组近似,治疗宜个体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家庭肠内营养(HEN)对晚期胃癌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连续收治的60例无法手术切除及复发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进行HEN分为肠内营养(EN)组(25例)和对照组(35例)。EN组营养支持方式包括经空肠造瘘管EN、经鼻胃肠管完全或部分EN;对照组中存在胃癌伴梗阻的患者进行全肠外营养(TPN),其余患者完全经口饮食。在持续1年的随访过程中,分别于第1、3、6和12月进行Kamofsky评分和Spitzer指数测定。第6月时行EORTCQLQ—c30评分。全组患者均接受FLOFOX4方案(奥沙利铂、四氢叶酸钙、氟尿嘧啶)静脉化疗。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两组共有53例患者死亡,其中EN组21例,对照组32例。KamoHky评分结果显示,EN组在第3、6、12月的评分结果分别为平均57.4、39.6和28.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平均45.3、29.2和20.1(分别为P=0.041、P=0.012和P=0.015)。Spitzer评分结果显示,EN组在第3、6、12月的评分结果分别为5.12、4.04和2.54,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32、3.21和1.97(分别为P=0.048、P=0.035和P=0.024)。EROTCQLQ-30评分结果显示,EN组在功能量表方面同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呼吸费力”、“疼痛”和“疲劳”阳性症状较对照组轻(分别为P=0.025、P=0.044和P=0.016);但“腹泻”症状较对照组明显(P=0.047)。结论HEN作为一项营养干预措施,能在有限的生存期内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