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不同品系瓜蒌皮中多类型资源性成分差异,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UPLC-MS/MS方法对8个产地9个品系22个批次瓜蒌皮中的糖类、核苷类、氨基酸类、黄酮类、三萜类等39种化学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瓜蒌皮产地及品系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瓜蒌皮中果糖、葡萄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78%、8.14%;检测出10种核苷类、18种游离氨基酸类成分,核苷类成分平均总量为0.57?mg/g,游离氨基酸类成分平均总量为37.71?mg/g;检测出黄酮类成分6种、三萜类成分3种,平均总量分别为0.58、0.01?mg/g。PCA结果表明,基于39种化学成分分析结果,不同产地不同品系瓜蒌皮品质存在明显差异。河北石家庄产“皖蒌7号”瓜蒌皮综合得分最高,河北产区与其他产区的瓜蒌皮差异明显,主要差异成分为药效成分氨基酸类和木犀草苷。结论?不同产地不同品系瓜蒌皮所含资源性成分种类基本一致,但从整体上分析评价,各类型资源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传统药用瓜蒌产区所产部分品系瓜蒌皮中资源性成分总量及药效成分含量相比其他产区较高,研究结果可为瓜蒌皮临床用药选择和不同产地不同品系瓜蒌皮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用HPLC法测定美洲大蠊药材中五种核苷类成分含量。  方法  用石油醚对美洲大蠊粉末进行脱脂,以65%的乙醇为溶剂进行超声提取,乙腈溶解配制成美洲大蠊供试品溶液,使用Agilent色谱柱(9.4×250 mm;5 μm),以纯水∶乙腈 = 95∶5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进样量取10 μL,对照混合标品和单一标品对美洲大蠊供试品溶液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  用HPLC法测定美洲大蠊药材中五种核苷类成分含量,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用于本品的含量测定。5种核苷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2 > 0.9941),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佳,加样回收率均在 97.58%~103.26%之间。  结论  该法实验过程简便、结果可靠、稳定,可用来测定美洲大蠊中核苷类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气味测定研究, 快速识别不同产地枸杞子及气味差异物质。  方法  收集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及青海等5个产地枸杞子, 利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对样品进行检测, 建立气味指纹图谱, 并利用AroChemBase数据库对13个共有气味峰进行指认。运用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 DFA)、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判别模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并通过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 VIP)值作图筛选差异成分。  结果  不同产地枸杞子能区分开, 气味色谱峰峰8(己醛)、峰9(糠醛)为5个产地枸杞子样品间的主要差异成分, 己醛含量排序为: 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 糠醛含量排序为: 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  结论  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可较好分析枸杞子气味特征, 并快速、准确识别差异物质, 为不同产地枸杞子的用药选择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系统分析, 为麋鹿角的物质组成解析提供更为全面的化学信息, 为揭示麋鹿角样品的区域特征和深入挖掘其资源价值与多元化利用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39批代表性样品, 围绕水浸出物、水溶性蛋白质类、氨基酸类、无机元素及重金属类成分进行物质组成的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  获取了39批代表性样品物质组成的基本数据, 揭示了麋鹿角样品的区域特征性。  结论  对麋鹿角物质组成及区域特征性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可有效促进麋鹿角的深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鉴定9个省(市)的57批桔梗药材中皂苷类成分, 绘制并比较南北产地桔梗药材皂苷谱。  方法  以UPLC-LTQ-Orbitrap-MS和LC-MS/MS法测定桔梗药材中皂苷类成分,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处理样品数据。  结果  桔梗药材中共鉴定出48种皂苷, PCA及OPLS-DA均显示南北桔梗药材中皂苷有较好区分, 共发现23种差异皂苷。靶标定量结果显示南桔梗中桔梗皂苷D、去芹糖桔梗皂苷D、远志皂苷D及去芹糖桔梗皂苷D2含量显著高于北桔梗。  结论  南北桔梗药材在皂苷成分上有着明显差异, 同时建立了快速、稳定的靶标定量方法, 可为桔梗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壮药金边蚂蟥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10批不同产地的样品进行水解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10批不同产地的样品均含有17种氨基酸、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在(67.20~72.68)g/100g,游离氨基酸总量在(1 597~4 960)mg/100g;必需和半必须氨基酸占水解氨基酸总量的50.86%~53.69%,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46.75%~57.91%。结论:不同产地的金边蚂蟥均含丰富的氨基酸,且氨基酸组成较稳定,但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双位点同步微透析技术研究青藤碱微乳凝胶(Sinomenine-loaded microemulsion gel, SMG)的大鼠皮肤与血液药代动力学过程, 探究SMG的经皮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  建立青藤碱的超高液相色谱(UPLC)含量测定方法, 开展专属性、线性、精密度、回收率等方法学考察。SD大鼠经麻醉, 腹部脱毛处理后, 植入线性探针和血液探针, 局部涂抹青藤碱微乳凝胶, 采用微透析技术结合UPLC技术测定皮肤和血液透析液中青藤碱浓度。  结果  青藤碱的UPLC分析方法在0.5~2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 色谱的专属性、精密度及回收率等均符合微透析样品检测要求。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青藤碱在皮肤中Cmax为(10.91±3.05)μg·mL-1, Tmax为(180.00±39.80)min, AUC0→t为(736.51±45.30)μg·min·mL-1; 在血液中Cmax为(6.74±1.91)μg·mL-1, Tmax为(239.98±40.85)min, AUC0→t为(426.43±30.18)μg·min·mL-1。  结论  SMG经皮给药后能够缓慢持续释放青藤碱, 可在皮肤中形成储库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4000(PEG4000)对雄性Kunming-DY大鼠(尿酸酶缺失大鼠)的降尿酸作用。  方法  选取45d雄性Kunming-DY大鼠共24只,设对照组(n = 6)和治疗组:PEG4000高(10.5 g/L)、中(5.25 g/L)、低(2.625 g/L)剂量组各6只。对照组自由饮水,治疗组自由饮用1周。实验前后需剪尾取血,收集血清以及大鼠24 h尿液和粪便,记录24 h进食和饮水量同时收集大鼠主要组织器官。测定血清样品中的尿酸、血尿素氮和血肌酐的含量和排泄物尿酸含量以及组织器官样品尿酸含量,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各个指标的变化。  结果  (1)对照组血尿酸高于70 μg/mL,而PEG4000(10.5、5.25 g/L)能将大鼠血尿酸降低在50~60 μg/m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相比,PEG4000(10.5、5.25、2.625 g/L)粪便排泄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EG4000(5.25 g/L)血尿素氮也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与对照组相比,PEG4000(5.25 g/L)降低组织(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的尿酸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G4000(2.625 g/L)降低组织(肝、脾、肾、肾上腺)的尿酸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1)口服PEG4000溶液具有降尿酸作用,其降低血尿酸与增加排便有关;(2)口服PEG4000溶液可以减少肾脏尿酸负担。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UPLC-Q-TOF-MS/MS研究前胡的化学物质组, 探究其被吸收入血和肺组织中的原型成分及代谢物。  方法  采用Thermo AcclaimTM RSLC 120 C18柱(3.0 mm×100 mm, 2.2 μm), 柱温: 35 ℃, 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流速为0.3 mL · min-1, 进样量为5 μL。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 正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信息。  结果  根据化合物的精确m/z、二级碎片等质谱信息, 结合标准品的质谱信息和比对文献检索信息, 最终在前胡提取液中共推测出54个化学成分, 包括5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萜烯类化合物和1个酚类化合物; 给药后在大鼠血浆中共鉴定出21个原型成分和26个代谢物, 肺组织中共鉴定出17个原型成分和9个代谢物。  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全面, 其分析结果为前胡的质量控制以及进一步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喙尾琵甲干燥虫体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其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结果  经质谱扫描结合标准谱库检索对比,共鉴定出其中40个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2.80%。其中烃类16种,占总含量的35.73%,以直链和支链烷烃为主;脂肪酸类8种,占总含量的35.87%,以短链脂肪酸为主;此外,还含有胺类、醇类、酯类、醛类、酚类、酮类、醚类等成分。含量在5%以上的组分有十三烷(21.47%)、3-甲基丁酸(16.88%)、2-甲基丁酸(7.67%)、三甲胺(6.59%)和乙酸(5.47%)。  结论  喙尾琵甲干燥虫体中的挥发性成分以烃类和短链脂肪酸类化合物为主,这些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为药用昆虫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天南星炮制前后内源性毒性成分的含量变化,建立天南星毒性控制指标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对35批天南星炮制前后草酸钙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Megres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5%磷酸水溶液,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柱温25℃;采用Weste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黄芪汤对高糖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足细胞, 采用30 mmol·L-1葡萄糖干预24 h诱导足细胞损伤, 分别设置对照组、模型组、黄芪汤低浓度组(10 μg·mL-1)、黄芪汤中浓度组(30 μg·mL-1)和黄芪汤高浓度组(100 μg·mL-1)。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qPCR法检测TNF-α、IL-6等炎症因子mRNA表达, ELISA法检测足细胞上清TNF-α、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足细胞TLR4、NF-κB、p-NF-κB、TNF-α及IL-6蛋白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 < 0.01),足细胞中TNF-α、IL-6、CCL24 mRNA表达水平,上清液中TNF-α、IL-6的含量和TLR4、p-NF-κB/NF-κB、TNF-α及IL-6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 < 0.05,P < 0.01)。与模型组相比, 黄芪汤组细胞划痕率明显升高(P < 0.01),足细胞中TNF-α、IL-6的含量和mRNA表达,以及TLR4、p-NF-κB/NF-κB、TNF-α、IL-6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少(P < 0.05, P < 0.01)。  结论  黄芪汤能有效减轻高糖对人足细胞的炎症损伤, 增强细胞增殖、迁移能力, 抑制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丝棉木中卫矛羰碱(compound 1)和6α,12- 二乙酸基-1β,9α- 二乙酸(β- 呋喃甲酸酯基)-4α- 羰基-2β-2- 甲基丁酯-β- 二氢沉香呋喃(compound 2)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丝棉木叶、种子和茎中这2 种成分的含量。方法:石油醚提取,挥干石油醚,甲醇溶解,HPLC 法检测。Syncronis 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 水(72∶28),流速1.0 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25℃。结果:compound 1 和compound 2 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7~2.72 mg·mL-1 (r1=0.999 7)和0.10~1.60 mg·mL-1 (r2=0.999 5);检出限分别为10.3 μg·mL-1、13.8 μg·mL-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1%~110.7%、99.6%~103.5%。丝棉木叶中compound 1 含量范围0.02~0.03 mg·g-1,compound 2 未检出;种子中compound 1 和compound 2 含量范围分别为1.64~3.06 mg·g-1、0.53~1.41 mg·g-1;茎中compound 1 和compound 2 均未检出。结论: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快捷、稳定、准确,可用于测定丝棉木中2 种成分含量。同一株丝棉木的叶、种子、茎中2 种化合物含量不同;不同株丝棉木的相同部位2 种成分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在长期临床等效剂量下4种清热燥湿类中药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方法  30只Balb/c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组、黄连组、黄柏组和黄芩组, 每组各6只。除对照组外, 苦参组、黄柏组、黄连组和黄芩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34、3.12、1.3 g·kg-1和2.6 g·kg-1, 连续灌胃2周,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含量, 利用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内容物中菌群结构变化。  结果  清热燥湿类中药对正常小鼠粪便中6种短链脂肪酸无明显影响。在常见的23种胆汁酸中, 与正常组相比, 黄芩组、苦参组、黄连组和黄柏组分别有4、3、2、1种胆汁酸显著变化。从肠道菌群丰度变化上看, 与对照组相比, 除苦参组外, 黄连组、黄芩组和黄柏组小鼠厚壁菌门均呈现下降趋势, 拟杆菌门均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黄连组变化更显著。  结论  苦参、黄柏、黄连和黄芩对正常小鼠长期药效剂量下短链脂肪酸影响较小, 但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胆汁酸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UPLC特征图谱和多成分同时定量的分析方法,为酒女贞子炮制过程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0~3 min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预知子提取物增敏奥沙利铂(OXA)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减少OXA毒副作用发生的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将预知子乙酸乙酯萃取成分进行中压柱层析分离,并进行抗肿瘤药效筛选,获取活性部位B14,并进一步分离和鉴定该活性部位成分;运用MTT法检测B14、OXA及二者联用对HCT116的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法(UFLC-QTRAP-MS/MS)同时测定竹节参根与根茎中皂苷、氨基酸及核苷类共3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XBridge?C18(4.6 mm×100 mm, 3.5μm),以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0℃,多反应监测离子扫描模式(MRM)测定。根据33种目标成分的含量,采用聚类、非线性映射及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33种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0%~101.6%,RSD均≤3.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从33种成分的含量角度,竹节参根与根茎中皂苷、氨基酸及核苷类成分较为相似。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为竹节参药材内在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全面控制提供新的方法参考,同时为竹节参根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脂多糖(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评价牦牛角解热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以期为牦牛角新资源药材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大鼠肛温变化值及体温反应指数评价牦牛角解热活性; 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下丘脑中PGE2、cAMP的含量及血清中TNF-α与IL-1β的含量, 并结合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UHPLC-Q-TOF-MS)检测发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标志物, 探索牦牛角解热机制。  结果  牦牛角给药后1、2、3 h大鼠体温明显下降(P < 0.05), 低剂量组TNF-α及cAMP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1), 高剂量组cAMP水平显著降低(P < 0.01), 牦牛角给药组均能抑制IL-1β与PGE2水平。从空白组与模型组血浆样本中共鉴定出15个潜在差异代谢物, 牦牛角高剂量给药后可显著回调其中11个代谢物, 主要包括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腺嘌呤、琥珀酸、L-苏氨酸、4-羟脯氨酸、磷脂酰胆碱、溶血性磷脂酰乙醇胺等, 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通路。  结论  牦牛角解热活性确切,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源性致热源与中枢体温正性调节介质释放、调节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