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12篇
耳鼻咽喉   25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74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231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儿童一过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门诊接诊67例一过性瘫痪儿童随即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观察患儿肌力恢复正常时间。结果:治疗组肌力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电针对一过性瘫痪有治疗作用,能够缩短患儿病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梳理中医经典祛湿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探讨其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参照《中医方剂学》将中医祛湿法的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及祛风胜湿五类,进行分类,共分成:化湿法、燥湿法、利湿法、胜湿法及渗湿法;其中化湿法细分为疏表化湿、清热化湿、解毒化湿;燥湿法细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利湿法细分为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热利湿及温肾利水;胜湿法细分为祛风胜湿和活血胜湿。以法统方,分别检索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医方剂学》和《中华医典》,检索出祛湿方剂,再以方剂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筛选出运用该类方剂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71 首经典祛湿方剂,来源于38 部中医经典,纳入现代文献456 篇,共涉及282 种疾病,共使用了122 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3 783 次。结论:梳理经典祛湿方剂,明确其来源出处及证治,了解其现代临床应用,掌握经典祛湿方剂的组方构造,对于明确湿病(证) 的病因证治研究,可充分挖掘经典祛湿方剂的现代应用,并将提供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皓 《临床检验杂志》2011,29(7):498-498
1981年,被誉为自动化之父的佐佐木匡秀在日本高知医院建成了全球第一条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automation,TLA)系统。随着TLA的发展,日本各大学附属医院迅速建成或大或小的TLA系统。日立(Hitachi)公司在第1代临床实验室自动化系统(clinical laboratory automatic sys-tem 1,CLAS1)运行10年后,推出了CLAS2——模块组合式全自动化系统。近年来,CLAS3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产生:以  相似文献   
4.
贻贝是我国重要经济贝类, 也是一味海洋中药, 具补肝益肾, 滋阴息风, 养血调经, 益精填髓, 软坚散结, 止血止泻之功效。以贻贝富含的蛋白质、肽类成分的分离纯化、效应机制、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研究为切入点, 梳理了近年来发现的贻贝活性肽类成分, 基于现代药理研究与传统功效关联来发现贻贝活性肽类物质。从贻贝资源调查与品质评价, 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及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开发贻贝资源、突破贻贝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产学研用合作促进贻贝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等方面对贻贝资源开发应用提出展望, 为贻贝资源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促进贻贝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计量诊断学的角度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构建IBS-D中医证候的判别函数,以降低IBS-D中医证候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主观因素干扰。方法采用《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对439例IBS-D患者进行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运用聚类分析获取初始证候,以四诊信息和患者血清脑肠肽为变量,运用逐步判别法进行分析。结果聚类为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和寒湿困脾证,其中肝郁脾虚证最多,有效百分比为34.2%,寒湿困脾证最少,有效百分比为5.5%;逐步法所得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及脾胃湿热证5个判别函数,回顾性误判概率4.1%(16/390),交叉验证误判率为15.4%(60/390)。结论建立的判别函数,对ISB-D的中医证候的客观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对青少期应激大鼠行为学、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酮(CORT)浓度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0.01 g·kg~(-1)),加味四逆散组(16.9 g·kg~(-1)),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造模,造模同时ig给药28 d,每7 d称大鼠体重,检测糖水偏爱指数、旷场测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ACTH和血清CORT含量的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体重增长缓慢、糖水偏爱指数明显降低,血浆ACTH和血清CORT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旷场测试大鼠的活跃度、总路程和平均速度均有所升高,中央区活动时间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加味四逆散组糖水偏爱指数明显升高(P0.05),血浆ACTH和血清CORT含量明显降低(P0.05),氟西汀组体重在第28天明显增加(P0.05)。结论:加味四逆散可以有效改善青少期应激大鼠行为学改变,下调其血浆ACTH和血清CORT含量,可能成为防治青少期应激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鱼露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调味品,又叫鱼酱油及水产酱油,是潮汕地区常用的调味佳品.鱼露主要以近海海捕鲜负为原料,经发酵精制而成.随着广东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海洋重金属污染问题较普遍[1],建立一种能高效、快速、准确测量水产品中多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迷路后入路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11-01-01~2016-01-01收治的42例桥小脑角区疾病患者,均采用迷路后入路暴露手术区域,术中应用显微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手术.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病例均完全切除,术后可测听力保留率(AAO-HNS听力评级A、B、C级)为66.7% (6/9),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HB分级Ⅰ-Ⅱ级),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等颅脑并发症,随访中未见复发.颅神经疾病术后症状均消失,术后均保留可测听力,面神经功能良好,术后无后组颅神经等非责任神经并发症.结论 迷路后入路创伤较小,听觉及面神经功能保留率高,在内镜辅助下特别适合功能性颅神经手术及位于内耳道口且直径< 15 mm的桥小脑角听神经瘤及胆脂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在中国孕妇人群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检测中的作用,并评估其在遗传性耳聋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3056例孕妇采集外周血并抽提DNA,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GJB2、SLC26A4、线粒体12S rRNA、GJB3等4个中国人群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共9个突变热点.根据检测结果对有耳聋生育风险的夫妇提供遗传咨询与生育指导.结果 3056例孕妇中,共检测到156例携带至少一种基因突变,占总抽查人数的5.11%.其中7例为线粒体12S rRNA突变,预测后代亦为此突变携带者,需终生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49例为另外三种隐性耳聋基因突变,对其中的124例生育配偶进行了相关基因的全序列测序分析,共有20对夫妇具有遗传性耳聋生育风险.5对夫妇要求进行耳聋产前诊断,4例产前诊断结果均为相应致病基因单杂合突变或野生型,出生后听力随访均未发现异常;Ⅰ例为p.V37I/c.235delC复合杂合突变,有产生轻、中度耳聋的风险.结论 利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进行临床耳聋基因突变产前筛查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结合产前诊断技术能有效预防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确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而中医将扶正药运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已成为共识,但其具体应用时间和用法仍然存在争议。为此,本文以肿瘤诱导产生的髓系抑制性细胞为例,对肿瘤与中医虚证的发生、发展、共存和互相影响关系进行深入阐述,以期为中医扶正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