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了解综合性远程诊疗模式在京北山区对于缓解医疗资源浪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不到位、医疗服务公平性差等问题中的作用, 并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方法  依托信息系统,完成远程诊疗、收费、数据传输工作。收集2014—2019年期间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亩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数量完成情况、费用支出情况、工作质量及居民满意度。对比分析综合性诊疗模式开展前后存在的差异。  结果  综合性远程诊疗模式应用后,2019年较2016年,健康档案数、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人数较之前分别增长了100.28%、180.09%、229.88%、150.00%、190.00%;人员经费支出降低71.40%,办公经费支出降低72.14%;在医德医风、诊疗能力、药品配备、家医签约方面的满意度得分,2019年较2014年分别上涨了5.23%、17.52%、9.64%、10.25%;电子健康档案完整率、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等质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结论  综合性远程诊疗工作模式的应用在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加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间的联系,改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履约情况;降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为推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京郊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标准化工作量法开展绩效考核的情况,分析考核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 方法 在绩效工资总额限定的情况下,将考核可用于自主分配的绩效工资人为分成单项考核部分和月考核部分,再将月考核部分根据考核项目细分为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及满意度,每项对应一定的绩效工资,并根据该项考核结果进行发放。工作数量部分将一致性高的医疗服务项目的标准化工作量值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而岗位差异性大的部分将标准化工作量值转化为定性指标与绩效工资挂钩。 结果 3年来,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年均增长4.68%,高血压规范管理率年均增长25.96%,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年均增长27.37%,门诊诊疗人次年均增长31.26%;预防保健岗位工作人员本岗位工作量增长94.5%,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工作量增长41.5%,医疗岗位工作人员本岗位工作量增长48.0%,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工作量增长83.1%。 结论 运用标准化工作量法在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绩效考核能够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开展。但是标准化工作量法开展绩效考核工作,要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分类,因此在医务人员较少的山区,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一致性高、标准统一的服务项目,可以直接将标准化工作量值与绩效工资挂钩;对于差异性较大的服务项目,可以将定量资料转化为定性资料,充分体现绩效考核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促进管理和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当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的关键问题,并为该绩效考核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建议。  方法  通过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平台等渠道系统检索收集我国国家和地区层面出台的有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的政策文件,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评价/绩效考核/绩效考评”为主题词检索2022年3月1日前的相关文献,评阅和分析涉及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的55篇中文文献,并对文献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收集梳理,运用文献综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研究。  结果  对55篇文献中涉及的14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体系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结构子模,其中,“考核体系未体现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价值的独特性”“指标权重设置不符合后疫情常态化时代的定位”和“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是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领域的关键问题。  结论  本研究归纳整理的问题系统以及关键问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决策和研究人员对该领域有更深入地了解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明确日后的工作重点。问题主要集中在结构子模上,因此,未来应当以战略长远角度考虑绩效考核的方式,在政策指导下,从考核体系的指标选取、权重设置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进行改进,以期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基层卫生机构和人员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方法,以充分调动社区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及家庭医生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方法通过进一步理解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基本概念,完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体系,明确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内容,梳理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流程,评价家庭医生绩效考核的效果,探索现阶段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家庭医生的绩效考核方法。结果自2006年以来,我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考核方案,包括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及考核流程。2009年,我中心全面开展了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健康责任制试点工作,对开展的家庭医生制工作进行工作评估、管理评估和效果评估,其绩效考核方法可行、有效。结论全科服务团队模式下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方法符合社区卫生改革的需要,符合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成本核算的需要,符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目标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刘彩茵  何婷婷  王全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0):1160-1164
背景 基层医务人员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执行者,其政策响应度和工作满意度是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关键。目的 探讨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为促进签约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于2018年2—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湖北省宜昌市抽取基层医务人员500例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响应度及工作满意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6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30.5%(141/462)的医务人员非常/比较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5.9%(120/462)的医务人员认为现有激励机制完全/比较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务人员对工资薪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发展前景、个人成就感的满意度得分分别为(2.7±0.7)、(3.4±0.7)、(4.1±0.8)、(3.3±0.9)、(3.5±0.8)分(“很不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计为1~5分),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17.4±3.5)分。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月收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工作时间的变化、家庭医生岗位的工作风险、家庭医生岗位的重要性、现有激励机制能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是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医务人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响应度与工作满意度均有待提高。建议创新基层医务人员的激励措施,完善签约服务工作价值的绩效考核;加强培养优秀的家庭医生队伍,建立长期家庭医生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家庭医生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了解广州市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和签约情况, 探讨其影响因素, 为提高知晓率和签约率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广州市14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随机抽取16个, 于2019年11—12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随机拦截居民发放纸质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600份。  结果   600个调查对象中, 男性224人(37.3%), 女性376人(62.7%); 18~30岁69人(11.5%), 31~40岁147人(24.5%), 41~50岁119人(19.8%), 51~60岁104人(17.3%), 60岁以上161人(26.9%); 患有慢性疾病的223人(37.2%), 没有患慢性疾病的377人(62.8%); 508人(84.7%)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92人(15.3%)不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354人(59.0%)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 246人(41.0%)未签订; 知晓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的居民签约率为69.7%。不同性别、学历、职业的居民在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不同学历、职业的居民在家庭医生签约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学历、患有慢性病、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签约家庭医生的概率更高。  结论   通过提升居民知晓率有望提高10.7%的家庭医生签约率, 可以针对男性、低学历、一般工人、企业员工、无业人员进行重点认知教育, 并且应更多关注低学历人群和无业人员的签约, 以此推进家庭医生签约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京郊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级考核与内部考核结果的差异,分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方法 收集2018年1-4月期间京郊山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资料,包括区级对机构的考核和机构内部的考核两个层面的资料。机构内部考核人员经统一培训后负责开展内部考核;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期对该机构进行相同项目的考核。各级考核人员均通过信息系统核查了解机构工作数量完成情况;采用电话访谈法了解签约居民对服务的认知情况,并作为对机构开展家医签约工作真实性的判断依据;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根据上述结果,对机构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工作开展情况。对比分析机构内部考核和上级主管部门考核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 结果 机构内部考核的真实性、规范性等指标普遍高于上级考核结果。 结论 内部考核中考核人员容易与居民沟通并得到居民的配合,容易得到更为真实的信息;但是基层绩效考核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应注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上级考核规范性强,但是不易得到居民配合。因此,建议充分利用客观的考核方式,并充分考虑山区的经济文化特点,改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其能够真正反映山区实际工作情况,切实起到促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开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3,21(3):449-453
  目的  对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优化方向。  方法  于2019年6月—2019年10月,根据签约时长和就诊次数,分层随机抽取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签约组和未签约组居民各603例,并分别于2019年11月、2020年6月按年份采集2018、2019年间研究对象的就诊行为和药品费用信息。  结果  共获得签约和未签约居民各602例数据。2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程度、首诊意愿、便利性、服务态度、服务效果、家庭医生费用管理的看法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签约组居民表达信任、愿意、满意、希望及早落实等积极态度的比例更高。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2组居民在2018、2019年本社区就诊次数、2年次数差额和药品总费用支出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2018、2019年药品总费用差额以及自付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8、2019年自付费用间差额,在匹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匹配后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签约服务较好满足了社区中对社区卫生中心主观评价高、配药需求高的居民的需求,并对其下沉社区就诊有促进作用,但并未形成口碑传播效应和带动效应;家庭医生尚未借助签约发挥控费作用,签约尚处在促进家庭医生与居民建立管理服务的关系阶段。   相似文献   

9.
王芳  邓红月  曹桂丽  沈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2):2805-2809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供需两端发力,创新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取得了一些成效。研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和影响因素对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签约居民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北京市东城区2018-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北京市乃至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的建议。方法 于2020年1-6月,利用北京市常规数据监测平台和医改监测平台、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相关数据分析东城区家庭医生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和签约居民履约情况;利用家庭医生团队和签约居民问卷调查,获得社区家庭医生团队和居民对签约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 2019年东城区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分别为36.26%和94.50%,高于2018年(33.19%、88.08%),高于同期北京市(35.02%、93.06%)。2019年签约居民预约就诊率达到17.41%,与上年相比提高8.1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北京市5.44个百分点。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东城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提升2.12、3.61个百分点,控制率分别提升11.65、13.78个百分点。签约居民满意度为83.09%(3 596/4 328),签约服务提供者满意度达到91.59%(850/928),家庭医生团队愿意继续提供签约服务的达89.22%(828/928)。定性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理解存在偏差、家庭医生工作负荷重、医保政策支持不足等。结论 东城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般人群签约率和重点人群签约率均符合北京市工作要求;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度、利用率和满意度较好,下一步需要通过加强精准宣传、遵循客观实际不冒进、创新考评激励机制和完善医保调节政策等措施,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及满意度,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在江苏省13个市每市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8个已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镇卫生院),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每个机构中随机抽取3名开展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为研究对象,共计312名。于2016年11—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家庭医生的基本情况、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和积极性以及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9%。结果 296例家庭医生中,每例家庭医生已签约人数为0~8 380例,中位数为220(790)例;家庭医生认为合适的签约人数为0~3 000例,中位数为200(420)例。每日工作时间为9~10 h者150例(50.7%);从事签约服务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为3%~99%,中位数为30%(30%);认为薪酬基本无变化者175例(59.1%);对签约服务内容认知很/比较清楚者254例(85.8%);对家庭医生职责很/比较明确者275例(92.9%);认为完全/基本能够胜任签约服务工作者260例(87.8%);很/比较积极参与签约服务工作者171例(57.8%)。城市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37±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54±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中机构的重视与支持、上级医院提供的转诊服务、所在社会环境及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城市家庭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执业注册类别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称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与政策指导建议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家庭医生投入签约服务时间有限,需加强人员配备;家庭医生自我评估良好,参与积极性较好,需继续提升服务能力;家庭医生对个人发展满意度较低,需完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背景京北山区的老年居民慢性病高发、经济基础薄弱、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路途较远。目前京北山区家庭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组成,二者在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并对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出适宜建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9年9—10月,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部山区的8个乡(镇),按比例抽取每个乡(镇)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及签约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抽取社区医生141例、乡村医生133例、老年居民345例。老年居民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的方式及内容、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渠道、对该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等;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开展签约服务中互联网使用情况、为老年居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同期,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4例社区医生、24例乡村医生、16例老年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调研对象对联动签约服务模式中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职责的认知、对该签约服务模式的看法、对互联网在该模式中应用的看法、对该签约模式发展的建议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量性研究结果显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签约服务内容前3位依次为下乡开展大课堂宣传〔199(57.7%)〕、下乡体检〔197(57.1%)〕、送医送药下乡巡诊〔169(49.0%)〕;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服务的方式或渠道前3位依次为门诊诊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在社区组织健康宣教讲座;老年居民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前3种渠道依次是乡村医生/村中喇叭宣传〔253(73.33%)〕、社区医生就诊时面对面宣传〔134(38.84%)〕、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126(36.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居民对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服务项目、沟通能力的满意度是其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开展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使用网络在线与居民交流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研究发现老年居民对网络在线服务需求较低,对乡村医生依赖性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限;社区医生与老年居民交流少,主要以协调医疗资源为主。结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共同努力,现阶段呈现出对乡村医生近距离服务的高度依赖,对社区医生高水平技术和医疗资源平台的需求。建议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乡村医生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社区医生技术和平台优势,优化"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提升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水平的策略,为"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8年5月4-25 日,基于便利抽样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参与签约服务工作、有意愿参与研究的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全科医生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居民签约量不断扩大,但配套措施不完善、居民“签而不约”的问题依然存在。建立签约居民与家庭医生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是做实家庭医生服务的根本。上海市闵行区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巩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率的基础上,将签约服务工作重点向有效服务转变,探索提高签约居民门诊就诊对应率的家庭医生服务改革。主要做法包括:推行“三优化两延时”模式(优化全科医生排班、宣传模式、门诊挂号和叫号信息系统,延时电话咨询服务时间和工作日午间服务时间并开设周末门诊);居民签约后实施药品供应“两多政策”(签约居民门诊就诊开具药品种类和数量多),落实长处方、延伸处方优势服务;推动绩效与考评机制“双改革”,拉开家庭医生门诊接诊签约居民与非签约居民的绩效差距,下发质量简报,以“整改通知书”的形式落实考核反馈。改革实施1年后(2019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就诊率、家庭医生门诊签约居民就诊率、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延处方率分别达到了38.53%、31.99%、87.03%,较改革初始(2018年7月)分别提高了30.54、26.98、60.02个百分点。同时,家庭医生服务资源利用情况、居民的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率和满意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旨在对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革做法、成效及进一步的工作重点进行介绍,以期为其他地区提高签约服务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436-440
  目的  探索居民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的影响因素,了解政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诊就诊居民按照签约和未签约分别进行抽样,共获取有效样本1 204例,签约和未签约各602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其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状况、就医状况、家庭医生签约知晓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脑卒中、心脏疾病、肾脏疾病、骨质疏松、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服药、配药需求、康复护理需求、其他需求、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方面不同的居民,其家庭医生签约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签约和未签约居民的年龄、受教育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婚姻情况、高血脂、骨质疏松、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是否知晓签约服务是家庭医生签约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没需求”是居民不考虑签约的主要原因。  结论  要促进落实“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签约关系,需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立足点提供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5.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22-1525
  目的  分析“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实施下社区居民社区就诊次数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于2019年6—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18年门诊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情况、就诊次数。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204位居民在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中位数为3(1, 11)次,人均就诊次数为10.4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签约情况、签约时长、年龄、职业、离退休状态、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每月可支配收入,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有无配药/基本诊疗需求不同的居民,其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签约、签约时长、年龄、消化道疾病、配药是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其中,签约、签约时间久、高龄、有配药需求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促进因素;消化道疾病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阻碍因素。  结论  “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有利于引导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1+1”医疗机构签约吸引居民到社区就诊的同时,也需注意对自身临床技能的提升,以应对居民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的深入推进,新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将逐渐形成,建立国家层面的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越来越有必要。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评价现状,分析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内容、指标设置以及激励措施落实情况的认知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借助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6—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培训会,培训会分别在我国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及重庆市4个省会城市(直辖市)开展。选取来自全国32个省级及114个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人员227名;同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济南、河南郑州、湖南长沙及重庆市4个省会城市(直辖市)的364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为研究对象。调查于2017年6—7月举行,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的基本情况、对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情况的认知、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措施落实情况的认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591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95.3%。结果 591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分别有70.1%(414/591)、92.0%(544/591)、70.1%(414/591)、68.4%(404/591)认为应设置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农村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计划生育特殊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分别有92.4%(546/591)、81.6%(482/591)、72.6%(429/591)认为应当设置签约对象满意率、“签约服务包”设计内容完成率、签约对象电子健康档案合格率;分别有85.4%(505/591)、78.3%(463/591)、66.2%(391/591)认为应设置签约对象基层就诊率、签约对象签约医生就诊率、签约对象预约转诊率。591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49.1%(290/591)反映本地区/机构有签约服务费等相关激励措施。回答有签约服务费等相关激励措施的290名基层医疗卫生管理者中,78.3%(227/290)反映签约服务费能够用于家庭医生团队激励,39.0%(113/290)反映签约服务费在绩效工资总量内。290名认为有签约服务费的应答者中,27.6%(80/290)反映来源于财政补助,31.4%(91/290)反映来源于医保基金,80.3%(232/290)反映来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30.0%(87/290)反映来源于签约居民个人。结论 较大比例的卫生行政部门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应同时注重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同时应加强基层首诊的落实。另外,建议保证签约服务经费来源,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家庭医生收入做增量,调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改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总体签约率稳步提升,但服务内容落实及质量有待加强,缺乏系统权威的签约可及性和综合性评价途径。目的 研究农村家庭医生对慢性病患者的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 年7 月在江苏省通过典型抽样和多阶段分层抽样选取1 814例老年慢性病签约患者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评估、健康行为等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可及性与综合性水平。结果 共有1 728例(95.26%)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10例(87.38%)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感知程度较高,1 497例(86.63%)对综合性服务感知程度较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和服务承诺兑现情况是调查对象签约服务综合性感知的影响因素(P<0.05),地区、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和服务承诺兑现情况是调查对象签约服务可及性感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总体水平较高,综合性维度中的心理服务的感知程度较低;苏北患者、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于村卫生室的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承诺兑现情况较好的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综合性和可及性感知评分较高。提示地区政府基于不同因素的影响,改进签约模式,加强签约服务内容落实程度,提高基本药物可及性,有针对地提升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