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用端粒酶PCR-ELISA法研究12例配对的结肠癌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被检结肠癌组织其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而结肠癌旁组织为阴性或仅表现微弱活性。提示应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结肠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诊断结肠癌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原发性结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与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对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粒酶活性的检测。③结果 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0.50%,癌旁组织阳性检出率为6.00%,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41.3,P<0.001)。其中17例伴淋巴结转移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而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63.15%,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02,P<0.01)。4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91.75%,癌旁组织中阳性检出率为5.00%,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χ62=60.26,P<0.001);40例结肠癌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1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检出端粒酶的活性,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 结论 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结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端粒酶激活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结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综述了端粒酶在结肠癌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血液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全血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TRAP法即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肺癌者27例,结肠癌21例。肝癌17例。胃癌15例等的全血及部分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 82%的恶性肿瘤病人的血液中检测出端粒酶活性,肿瘤组织细胞的检出情况与血液一致。有意思的是在子宫肌瘤和血管瘤的良性肿瘤病人血液中也可检出端粒酶活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诊断的一个指标,与细胞的无限增生关系密切,但与肿瘤的良恶性无关。关于端粒酶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利于阐明它的作用机制,并在临床应用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源异形盒基因A1 (HOXA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3~10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RT-qPCR检测66例冰冻新鲜结肠癌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中HOXA1基因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03例结肠癌石蜡组织芯片中HOXA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RT-qPCR结果显示,结肠癌中HOXA1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为5.634±0.563,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的1.893±0.44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OXA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中,其在结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2.56%,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21.6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癌中HOXA1表达水平与AJCC分期、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组织学分型均有关(P<0.05)。结论 HOXA1在结肠癌中异常高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因素相关,是结肠癌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73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催化信号放大法检测48例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p73基因和P7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p73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48例结肠癌标本中21例呈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无阳性表达。结肠癌不同临床分期之间以及不同分化程度之间P73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05和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p73基因过主工表达,其蛋白表达水平与结肠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TRAP-ELISA检测消化道肿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TRAP-ELISA法筛选表达端粒酶活性的消化道肿瘤细胞株,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端粒酶特性提供可靠的方法学保证。方法:对15株消化道肿瘤细胞株(胃癌4株,肝癌6株、胰腺癌2株、结肠癌3株)常规培养后,进行TRAP-ELISA检测,以正常肝细胞为对照,结果:15株肿瘤细胞中,除肝癌BEL-7404和结肠癌LoVo细胞株外,余13株(86.7%)细胞均表达端粒酶活性,而正常肝细胞L-02不表达。结论:绝大多数消化道肿瘤细胞株表达端粒酶活性,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烯他赛治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多烯他赛处理结肠癌LoVo细胞后,应用四唑蓝比色试验检测细胞增殖,采用端粒重复扩增一微孔板杂交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结果多烯他赛对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多烯他赛能够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结论多烯他赛抑制结肠癌细胞恶性增殖与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结肠癌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取结肠癌组织标本及切缘正常结肠组织标本各50例,结肠息肉标本4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标本中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VCAM-1为细胞膜着色。VCAM-1在结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在手术切缘正常结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在结肠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VCAM-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切缘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息肉,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但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息肉组织之间VCAM-1的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CAM-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但与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VCAM-1处于过度表达状态,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活性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PCR ELISA法检测36例膀胱癌、18例肾癌肿瘤组织及54例肿瘤旁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端粒酶活性与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5.2%(46/54),其中膀胱癌88.9%(32/36),肾癌77.8%(14/18)。肿瘤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为阴性(0/54),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作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肿瘤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TR、hTERT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否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深入了解端粒酶基因对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是在基因水平还是在转录水平。方法:采用TRAP-PCR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68例肺癌组织、68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基因hTR和hTERT的表达。结果:6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79%,HTR阳性率为98.5%,HTERT阳性率为91.2%。68例癌旁组织中,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且大多数癌旁组织均表达HTR(91.2%),而HTERT在68例癌旁组织中仅7例为阳性。结论:肺癌组织中表达高频率的端粒酶活性而癌旁组织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说明了端粒酶的活性是肺癌发生发展所必须的。与HTR相比,HTERT同端粒酶具有更市制一致性,其一致率为88.9%。HTR与HTERT可能是在转录后或翻译水平对端粒酶进行调控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在膀胱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定期收集60例膀胱癌患者术后3年的尿液,采用PCR-ELISA法检测尿液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用以指导膀胱镜检查并确定诊断。结果14例患者的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其中10例确诊复发;而2例复发的患者端粒酶活性呈阴性,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术后患者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87.5%。结论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是膀胱癌术后复发检查中的有效手段,可指导有针对性的膀胱镜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尿中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表达在膀胱上皮肿瘤诊断、术后复发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 ELISA法检测 33例膀胱移行上皮肿瘤患者以及 5例正常对照者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33例膀胱上皮细胞肿瘤患者中30例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 ,阳性率为 90 .91% ,5例健康对照组检测均为阴性 ,统计学差别极显著 (P <0 .0 1)。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无关联。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 ,对早期诊断膀胱上皮肿瘤和疗效预后判断是高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PCR-ELISA)检测鼻咽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PCR-ELISA地以高辛标记端粒重复段特异的探针与PCR变性产物杂交,通过ELIAS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鼻咽部组织中有22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73.3%;18例对照组中3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16.6%。结论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阐明鼻咽癌的发病机制、癌变危险性的估测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36例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36例胃癌组织中,30例端粒酶呈阳性,阳性率为83.3%,而36例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阳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定位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端粒酶的mRNA。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2 8/ 30 )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4/ 30 )和正常粘膜(0 / 30 )。结论 :原位杂交检测是一种特异、灵敏、简单、准确的端粒酶检测方法 ,端粒酶活性的原位表达是食管癌的一项有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bcl-2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TRAP-银染方法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36例膀胱癌和12例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和bcl-2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膀胱闰酶阳性29例80.6%),bcl-2蛋白阳性者13例(36.1%)。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5例41.7%,bcl-2蛋白则无阳性。二者与膀胱癌分期呈正相关,且在分化不良,复发、多发膀胱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分化良好、非复发、单发膀胱癌。结论:端粒酶与bcl-2都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二者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检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检测 70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 :70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 ,有 5 7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其阳性率为 81 4% ,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分别为 92 9% ( 13 /14 )和 78 6% ( 4 4/5 6)。结论 :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肺癌诊断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