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血压控制与糖尿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压控制情况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满足条件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基线血压正常组和基线高血压组随访血压控制在不同水平时糖尿病发病率;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血压控制情况与随访新发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3146名研究对象中,有102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基线血压正常组(n=2369)和高血压组(n=777)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74%和4.76%;基线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组糖尿病发病率均随着SBP和DBP增加而上升;两组人群中,随访转为或仍然为高血压的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均大于随访血压保持或控制为正常的人群(基线血压正常组5.6%vs.1.9%,基线高血压组7.1%vs.2.2%).调整基线年龄、性别和糖尿病一般危险因素后,基线血压正常组中随访转为高血压的人群相比血压保持正常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aRR值及95%CI)为1.84(1.00~3.63);基线高血压组中随访血压未得到控制相比血压得到控制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aRR值为1.90(1.03~3.74).若调整性别、年龄和基线代谢综合征,aRR值则分别为1.70(0.99~2.78)和1.90(1.04~3.75).结论 基线血压正常组与高血压患者,若有效控制其血压在正常水平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农村女性高血压危险因素以及产次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7—11月整群随机抽取苏州工业园区年龄≥35岁、至少生育1胎的农村女性2 222人,收集人口学以及健康基本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产次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结果调查的2 222名农村女性中,产次为1次的女性占64.63%,平均年龄为(54.17±9.73)岁;不调整任何因素的情况下,产次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OR=2.07(95%CI=1.84~2.3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OR=1.10,95%CI=1.08~1.13)、超重/肥胖(OR=2.27,95%CI=1.84~2.80)、高血压家族史(OR=2.21,95%CI=1.77~2.76)、患有糖尿病(OR=2.35,95%CI=1.70~3.26)和血脂异常(OR=1.40,95%CI=1.14~1.72)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整了这些混杂因素后,产次不会增加农村女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OR=0.95,95%CI=0.79~1.14)。结论产次对农村女性高血压发病风险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浙江省海宁市居民高尿酸血症和代谢综合征流行情况及其相关性,为高尿酸血症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宁市农村社区18岁以上共1 893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调查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5.32%,标化患病率为15.10%,男性为19.97%,女性为10.40%,男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06,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517, 95%CI:1.072~2.146)、高血压(OR=1.663, 95%CI:1.237~2.236)、TG升高(OR=1.790, 95%CI:1.288~2.487)、肥胖(OR=1.640, 95%CI:1.115~2.413)、代谢综合征(OR=1.433, 95%CI:1.018~2.019)是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越多,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越高(P<0.01)。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密切相关,积极控制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有助于防止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习惯和体力活动的关系.方法 2007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20 655名18~76岁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居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1.9%,6.1%,33.6%,30.3%和11.6%.嗜咸饮食增加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OR值分别为1.72(95%CI:1.29~2.03)和1.48(95%CI:1.16~1.77).嗜甜饮食增加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OR值分别为1.37(95%CI:1.14~1.67)、1.26(95%CI:1.09~1.51)和1.55(95%CI:1.20~1.84).嗜油饮食分别增加肥胖和血脂异常风险,OR值为2.26(95%CI:1.61~2.69)和1.97(95%CI:1.48~2.24).素食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P<0.05).结论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居民具有较高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可以降低上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北京成年女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方法 利用2008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分析12 465例18~79岁女性资料信息.结果 北京市成年女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5.9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在调整城乡、年龄、吸烟和过量饮酒后,绝经后女性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绝经前女性患病风险的1.3倍(95 %CI:1.1~1.5).结论 针对女性的代谢综合征干预项目应该考虑绝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和腰围与高血压关系的四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的增加与高血压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以4552例18~60岁参加2000年调查、当时无高血压等慢性病并且2004年调查被随访到者为研究对象,考察基线BMI和WC对高血压的预测作用,以及BMI和WC4年间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男性和女性随访4年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0.01%和13.52%。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增加。与BMI和WC均不肥胖者相比,BMI超重/肥胖并且WC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最高(男性,RR=2.840,95%CI:2.139~3.771;女性,RR=2.734,95%CI:2.050~3.647)。调整了其它协变量后,4年中BMI每增加一个单位,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分别增加0.141和0.109倍;WC每增加1cm,男性和女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分别增加0.038和0.035倍。结论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增加均能增加高血压发病的危险,体质指数和腰围联合使用可增强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997—2009年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以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18岁以上成人为对象,计算各轮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高血压发生与社区水平、个体水平和时间水平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男性从1997年的19.1%增加到2009年的30.0%,女性从16.3%增加到26.3%。3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随着调查年份的推移,男女两性高血压患病危险均在增加,男性OR值为1.264(95%CI:1.191-1.340);女性OR值为1.178(95%CI:1.104-1.257)。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患高血压危险均呈升高趋势,OR值分别为1.063(95%CI:1.050-1.075)和1.094(95%CI:1.077-1.111)。超重男性和女性发生高血压危险性分别为正常体重男女的2.5倍(95%CI:1.998-3.016)和2.1倍(95%CI:1.684-2.603),肥胖男性和女性为正常体重男女的6.5倍(95%CI:4.591-9.188)和5.6倍(95%CI:4.082-7.794)。结论影响高血压发生的因素较多,并且具有地区聚集性,应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综合干预防控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青岛市糖尿病危险评分表构建用于代谢综合征(MS)发生风险的预测工具,为代谢综合征的早期筛查方法、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青岛地区7 500名35~75岁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以青岛糖尿病危险评分值为自变量,以是否患有代谢综合征为结局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判断最佳切点。结果青岛市糖尿病危险评分筛查代谢综合征的最佳切点为14.50,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5%CI0.75~0.78),灵敏度为73.67%,特异度为68.42%。其中男性的最佳切点为14.50,AUC为0.76(95%CI0.74~0.78),灵敏度为72.13%,特异度为69.28%;女性的最佳切点为15.50,AUC为0.77(95%CI0.75~0.78),灵敏度为74.68%,特异度为68.24%。青岛糖尿病危险评分表筛查代谢综合征的AUC明显高于腰高比。结论青岛市糖尿病危险评分筛查代谢综合征的准确性较高,是开展社区筛查和健康促进的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肥胖、中心性肥胖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2013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中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人群开展基线调查,收集6685名队列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暴露因素、身体测量指标等信息。随访观察中位时间3.00年,记录队列人群的冠心病发病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队列总计观察人年数为19759.93人年,共有260人发生冠心病,男性101例,女性159例。队列人群总体发病率3.89%,发病密度13.16/千人年。冠心病发病率随BMI升高呈上升趋势(〖XC小五号.EPS;P〗趋势=6.761,P=0.009)。中心性肥胖人群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39倍(P =0.019, 95%CI: 1.06-1.82),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77倍(P=0.001, 95%CI:1.26-2.49)。结论 中心性肥胖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海南省成年人吸烟与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海南省人群数据,剔除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后,纳入基线年龄为30~79岁的研究对象共28 940人,利用Cox回归分析计算非吸烟者、戒烟者和当前吸烟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HR值和95%CI。结果 研究人群平均随访6.2年,累积随访177 279人年。随访期间男性1 310人,女性2 200人发病。男性吸烟率(47.0%)远高于女性吸烟率(0.3%)。多因素调整后,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有所增加,HR值(95%CI)分别为急性冠心病1.63(1.12~2.38)和缺血性心脏病1.53(1.22~1.91)。在当前吸烟者中,每天吸烟量多于30支的人群急性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最高。结论 吸烟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应基于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制定吸烟者戒烟目标和全人群控烟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与分析影响MSM人群HIV新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MSM队列研究,随访调查目标人群在随访期间HIV相关行为暴露情况,进而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该人群HIV新发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2013-2015年对4 305名HIV阴性MSM进行了随访观察。网络交友的MSM发生被动插入性肛交的比例和肛交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高于会所酒吧和浴池交友的MSM。随访研究期间HIV平均阳转密度为4.3/100人年,被动接受肛交性行为者发生HIV新发感染的风险是主动插入方的2.20倍(95%CI:1.49~3.24);使用助性剂(aRR=1.55, 95%CI:1.10~2.17)、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aRR=2.24,95%CI:1.62~3.08)和梅毒感染(aRR=2.95,95%CI:2.00~4.35)是HIV新发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控制了其他因素后,3种交友方式与HIV新发感染的关联不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SM人群中造成HIV流行的因素较为复杂,亟需多角度开展研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睡眠时间与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睡眠时间与成年人MS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评估,以期为MS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2019年10月以前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1.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8篇文献,包含研究对象共计656 319例,其中MS患者共150 638例。睡眠时间与MS存在“U”形关联,短睡眠时间者患MS风险是正常睡眠者的1.11倍(95% CI:1.07~1.16),长睡眠时间者患MS风险是正常睡眠者的1.10倍(95% CI:1.03~1.18)。亚组分析显示,横断面研究中,相对于正常睡眠时间组,短睡眠时间使男性、<60岁人群、亚洲人及白种人患MS风险分别增加6%、14%、9%和24%,长睡眠时间使女性和<60岁人群患MS风险分别增加13%和19%。队列研究中观察到亚洲人短睡眠时间与MS呈正相关(RR=1.10,95% CI:1.07~1.13),白种人长睡眠时间与MS呈正相关(RR=1.56,95% CI:1.08~2.26)。结论 MS与长睡眠时间和短睡眠时间之间均存在关联。睡眠是可以改变的行为习惯,因此通过干预睡眠以降低MS患病风险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气象因素对我国手足口病患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层次Bayes模型[Besag, York, and Mollie''(BYM) model]对数据进行拟合, 比较空间异质模型(UH)、空间相关模型(CH)和时空交互效应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 选取最优模型结合生态学分析手足口病的气象影响因素。结果 加入协变量的时空交互CH+UH拟合效果较优(DIC=35 507.2), 降水量(RR=1.051 7, 95%CI:1.050 4~1.052 5)、平均气压(RR=1.076 4, 95%CI:1.074 8~1.077 9)、平均温度(RR=1.089 6, 95%CI:1.078 1~1.106 9)、平均相对湿度(RR=1.089 0, 95%CI:1.082 1~1.091 2)和日照时数(RR=1.085 1, 95%CI:1.079 8 ~1.087 5)是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时空聚集的特点, 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与分析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制定MSM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开放式队列研究方法,从2017年3月开始,依靠MSM社会组织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招募未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MSM,建立开放队列,并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调查,观察终点日期为2022年7月31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学特征和发生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等信息。以随访过程中研究对象发生新型毒品滥用为结局因变量,以研究对象进入队列至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时间作为时间因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M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MSM 509人,纳入随访队列369人,发生新型毒品滥用62人,队列随访累积观察时间911.54人年,新型毒品滥用发生率为6.80/100人年。62人首次发生新型毒品滥用均为与他人共同滥用,16.13%(10/62)存在新型毒品混合滥用现象。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学生(aHR=2.17,95%CI:1.15~4.10)、最近6个月HIV检测次数0次和1次(aHR=4.57,95%CI:1.80~11.60;aHR=5.15,95%CI:2.83~9.36)、仅有固定性伴(aHR=4.75,95%CI:2.32~9.75)、同性性伴数>4个(aHR=1.70,95%CI:1.01~2.87)和性伴滥用新型毒品(aHR=12.78,95%CI:3.06~53.35)的MSM更有可能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结论 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发生率较高,存在较高HIV感染风险;发生新型毒品滥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HIV检测次数较少、仅有固定性伴、多性伴和性伴滥用新型毒品,应针对此部分人群加强干预力度,开展降低新型毒品危害的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既往药物及手术流产史与早产的关联。方法 参与马鞍山市优生优育队列的3 474名孕妇于孕14周前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既往药物及手术流产史资料,以单胎活产儿3 256人为分析样本。根据是否有药物及手术流产史以及流产次数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药物及手术流产史对随后妊娠早产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早产发生率为4.12%(n=134),自发性早产发生率为2.49%(n=81)。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有过1次药物流产史(RR=2.00,95%CI:1.04~3.85)或2次及以上药物流产史(RR=3.58,95%CI:1.04~12.30)会增加总早产发生风险,药物流产史(RR=2.51,95%CI:1.23~5.15)亦会增加自发性早产风险。有过1次手术流产史(RR=0.67,95%CI:0.42~1.01)或2次及以上手术流产史(RR=0.97,95%CI:0.51~1.85)与总早产或自发性早产(RR=0.72,95%CI:0.43~1.22)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既往药物流产史是早产或自发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与分析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新发感染情况,为该人群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开放式队列研究方法,从2017年3月开始,由社会组织通过滚雪球抽样招募HIV阴性的MSM新型毒品滥用者,建立开放队列,并每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调查,观察终点为2022年7月31日。按照队列研究样本量计算公式估计样本量为436人。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和HIV检测情况等信息。以随访中出现HIV新发感染为结局因变量,同时,以研究对象进入队列至出现HIV新发感染的时间作为时间因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SM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MSM新型毒品滥用者987人,纳入随访队列826人。HIV新发感染者46人,队列随访累积观察时间1 960.68人年,HIV新发感染率为2.35/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30岁(aHR=3.04,95%CI:1.62~5.71)、外省户籍(aHR=2.29,95%CI:1.20~4.39)、线下交友(aHR=4.62,95%CI:2.05~10.41)、同性性伴数>4个(aHR=3.06,95%CI:1.59~5.88)、性交时安全套破损(aHR=2.24,95%CI:1.21~4.17)和性交时出血(aHR=2.56,95%CI:1.31~5.03)的MSM新型毒品滥用者更有可能发生HIV新发感染。结论 青岛市MSM新型毒品滥用者HIV新发感染率总体较低,但该人群知行分离的现象严重,HIV感染风险较高。HI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低年龄、外省户籍、线下交友、多性伴、性交时安全套发生破损和出血,应加强开展该人群行为干预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阿司匹林单独或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缺血发作的疗效,以及出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方法 在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8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1日)中检索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按照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及95%CI。按照不同人群、疾病亚型、治疗持续时间及有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包括14 022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与阿司匹林单独用药组相比能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RR=0.71,95%CI:0.61~0.84,P<0.001)、增高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RR=1.60,95%CI:1.46~1.76,P<0.001)。分层分析显示,中国人群联合用药后脑卒中复发风险(RR=0.55,95%CI:0.34~0.89)低于其他人群(RR=0.78,95%CI:0.66~0.93),出血事件发生风险(RR=1.41,95%CI:1.01~1.96)低于其他人群(RR=1.62,95%CI:1.47~1.79);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复发风险(RR=0.69,95%CI:0.58~0.81)低于没有负荷剂量的亚组(RR=0.74,95%CI:0.56~0.99),出血事件发生风险(RR=1.59,95%CI:1.10~2.30)与没有负荷剂量的亚组(RR=1.60,95%CI:1.46~1.77)相比,差别不大。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相比阿司匹林单独用药能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复发风险,但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在中国人群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比阿司匹林单独用药对于减少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更好且不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孕早期膳食血糖负荷(GL)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成都市某三甲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1 462名孕8~14周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孕早期摄入的食物种类及数量。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及国际血糖生成指数和血糖负荷值表(2008)确定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值,根据食物GI值及其平均每日摄入量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计算膳食GL及主食GL。于孕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诊断GDM。按照四分位数分别将膳食GL及主食GL由低到高分为4组(Q1~Q4),采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膳食GL及主食GL与GDM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孕早期每日膳食GL和主食GL分别为145.70(113.23~180.85)和121.05(89.08~155.70),米类和薯类GL分别为73.14(43.89~107.50)和3.43(0.00~9.84)。调整年龄、孕前BMI等混杂因素后,log-binomial回归分析显示,膳食GL在Q3、Q4组孕妇GDM发生风险均较Q1组增加(RR=1.47,95% CI:1.20~1.80;RR=1.31,95% CI:1.04~1.64);主食GL在Q3、Q4组孕妇GDM发生风险均较Q1组增加(RR=1.28,95% CI:1.04~1.58;RR=1.27,95% CI:1.02~1.60);米类GL在Q3、Q4组孕妇GDM发生风险均较Q1组增加(RR=1.30,95% CI:1.06~1.59;RR=1.28,95% CI:1.03~1.59);薯类GL在Q4组孕妇GDM发生风险较Q1组增加(RR=1.30,95% CI:1.09~1.54)。未发现面类GL和杂粮GL对GDM发生风险有影响。结论 孕早期膳食GL与GDM发生有关,膳食GL较高尤其是米类及薯类GL较高可能增加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浙江省孕妇对巨大儿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孕前、孕期保健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浙江省20个县(市、区)1 512名孕妇进行面对面调查,分析巨大儿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494份,巨大儿诊断标准的知晓率为40.7%(95%CI:38.2%~43.2%);巨大儿发生原因知晓率为55.0%(95%CI:52.4%~57.6%)、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2.4%(95%CI:59.9%~64.9%),两者均知晓的比例为49.0%(95%CI:46.4%~5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晚期(OR=1.906,95%CI:1.128~3.221)、城市户籍(OR=1.335,95%CI:1.014~1.756)、教育程度为大专(OR=2.474,95%CI:1.635~3.744)和本科及以上(OR=2.072,95%CI:1.338~3.209)、参加孕期保健知识培训(OR=1.936,95%CI:1.509~2.484)和自学孕期保健知识(OR=2.065,95%CI:1.338~3.189)能够提高孕妇对巨大儿诊断标准和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高龄孕妇(OR=2.103,95%CI:1.330~3.323)对巨大儿发生原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高于低年龄者。结论 浙江省孕妇对巨大儿诊断标准的知晓率不到50%,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孕前、孕期宣传教育和保健指导,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多开展孕期保健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关于CAZ/AVI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临床治愈率为主要结局,微生物清除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次要结局,应用Review Manage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7项RCT(3 792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在患者结束治疗时(RR=0.99,95%CI=0.96~1.01)、检测治愈时(RR=0.99,95%CI=0.96~1.02)、最后随访时(RR=1.00,95%CI=0.96~1.03),CAZ/AVI组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生物学改良意向治疗(mMITT)患者在检测治愈时,CAZ/AVI组与对照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5,95%CI=0.89~1.00,P=0.06),结束治疗时对照组优于CAZ/AVI组(RR=0.95,95%CI=0.92~0.98,P=0.005)。mMITT患者在结束治疗时(RR=1.00,95%CI=0.97~1.03)、检测治愈时(RR=1.07,95%CI=0.92~1.25),CAZ/AVI组与对照组微生物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后随访时CAZ/AVI组优于对照组(RR=1.12,95%CI=1.01~1.23,P=0.03)。CAZ/AVI组不良反应以及因不良反应导致停药发生率与对照组基本相似,但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CAZ/AVI组高于对照组(RR=1.26,95%CI=1.01~1.57,P=0.04)。结论 CAZ/AVI的疗效与其他抗菌药物相似,可以作为严重感染的替代药物,但考虑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药物,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研究论证CAZ/AVI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