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逆向抽空减压法治疗颅内巨大后交通动脉瘤(附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交通动脉瘤通常指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发生在后交通动脉段直径大于或等于2.5cm的动脉瘤称为巨大后交通动脉瘤~([1]),在临床工作中颅内巨大后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较为棘手的难题.我们2008年以来共对本院5例颅内巨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采用逆向抽空减压法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现将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术后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最大直径2.5 cm的动脉瘤,是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5%左右,其好发部位是颈内-眼动脉、颈内-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等处.  相似文献   

3.
人们把直径≥2.5cm 的颅内动脉瘤称为颅内巨大动脉瘤。本病发病率一般认为占颅内动脉瘤的3~5%,也有作者报告高于5%,如Fox 在4,400例成人动脉瘤中有748例为巨大动脉瘤(占17%);Sundt 在594例颅内动脉瘤中,80例为巨大动脉瘤(占13%)。一般认为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约为3∶1或2∶1,以30~60岁发病最多。据Fox 统计巨大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多(占54%);基底动脉次之(占16%);再次为前交通动胨(10%),大脑中动脉(9%)及椎动脉(7%)。这五枝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现在多主张施行直接手术,这种手术对麻醉处理要求较高。我院自1965年至1984年2月末共收治颅内动脉瘤89例,其中65例行66次颅内动脉瘤直接手术。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0例,无麻醉死亡。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一般资料6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12~63岁,平均43±13岁。动脉瘤部位后交通动脉32例,大脑中动脉12例,颈内动脉10例,大脑前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8例。其中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第一次手术夹闭不全做了第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复杂动脉瘤12例,其中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7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采用微导管技术将支架两端跨越动脉瘤颈后释放,通过支架的网眼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致密填塞7例,大部分填塞5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l例;1例患者为动脉瘤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动脉瘤直接穿刺夹闭眼动脉段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经头颅CT或MRI扫描与DSA检查确诊为眼动脉段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后,病灶侧做压颈测验,侧支循环代偿率达70%以上时确定手术日期。手术时先暴露颅外颈内动脉(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EICA),置粗丝线做临时阻断时用,后行额颞开颅术,暴露视神经颅内远端颈内动脉(intracranial dist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DICA)、后交通动脉(post-communicating artery,PCA),最后分离和聚露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临时阻断EICA、IDICA和PCA,穿刺针直接穿刺动脉瘤减压,待动脉瘤塌陷后夹闭动脉瘤颈。动脉瘤夹闭前后用TCD分别监测IDICA、PCA以及动脉瘤体的血流,变化。结果术后病人神志清楚,未出现新的神经系统征象,经DSA检查,动脉瘤消失,颈内动脉循环良好。结论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动脉瘤抽吸夹闭眼动脉段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是一种简单、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术中应用TCD监测,对预测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8.
翼点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1月~2001年12月采用翼点微骨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病人83例,共86个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40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19例,前动脉水平段动脉瘤2例,中动脉水平段5例,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3例。结果成功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病人83例,共夹闭86个动脉瘤。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4例,占4.8%;无手术死亡。术后80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无与开颅入路相关的并发症。本组均未输异体血液,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后输血26例。结论翼点微骨孔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可以降低手术中的医源性损伤并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8月~2003年3月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夹闭颅内动脉瘤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10~70岁,平均43.7岁。单发动脉瘤27例,多发动脉瘤l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l例。动脉瘤部位:大脑前动脉瘤2例3个,前交通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12例,大脑中动脉瘤Ml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眼动脉段与后交通动脉长轴方向的夹角(Apcom)、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和后交通段的夹角(Aica)、颈内动脉后交通段与后交通动脉长轴的夹角(Apcom’)大小对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动脉瘤组)与22例非脑动脉瘤(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通过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立体图像,从而测量其血管夹角参数。结果两组间Apcom、Aica和Apcom’、性别和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Apcom(P=0.008)和Aica(P=0.007)与动脉瘤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Apcom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799(95%CI:0.661~0.938),最佳诊断界值为100.2°。Aica的AUC为0.764(95%CI:0.622~0.906),最佳诊断界值为113.3°。结论 Apcom和Aica的大小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背景目前针对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甚少,尤其国内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旨在探讨16~29岁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发病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共对2008年1月-2012年10月住院治疗的21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其中年龄16~29岁的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41例,约占同期总病例数的1.93%(41/2119)。影像学检查共发现42个动脉瘤,前循环35个、后循环7个,以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最高,约为30.95%(13/42);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各占14.29%(6/42);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所占比例较低,仅为4.76%(2/42)。位于Willis环分叉部及近侧大动脉上的动脉瘤共34个占80.95%、动脉周围支上者8个占19.05%,其中直径≤5mm者45.24%(19/42)、6~10mm者30.95%(13/42)、11~24mm者7.14%(3/42)、≥25mm者16.67%(7/42)。结论青年(16~29岁)颅内动脉瘤男性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交通动脉是青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以巨大型、后循环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所占比例较高。青年(16~29岁)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近,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颅内-外动脉搭桥在复杂颈内动脉瘤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在复杂颈内动脉瘤治疗中的适用范围、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颅内-外搭桥术临床资料,搭桥后分别采用慢性阻断颈部颈内动脉、闭塞载瘤动脉或孤立动脉瘤等。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或CTA示30例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口狭窄伴血管痉挛,2例吻合口不通。29例通过阻断颈内动脉使动脉瘤不显影而达到治愈。29例治愈患者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结论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结合急性或慢性闭塞颈内动脉,是复杂颈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手术显微镜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处理。在1968年2月至1975年11月期间,作者应用手术显微镜治疗了位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囊状动脉瘸137例。其中133例闭塞了动脉瘤的颈部。开颅术采用直线切口。颅内动脉动脉瘤是由额下沿蝶骨翼进行显露。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经分离外侧裂后暴露。大脑前动脉一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则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评价脑供血动脉闭塞与颅内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供血动脉闭塞伴有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11枚,多发动脉瘤患者3例,所有动脉瘤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I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脑供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动脉瘤的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侧入路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对15具国人成年尸头标本经甲醛固定,采用显微解剖技术,经一侧入路显露和观察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及其毗邻关系,以探求最佳显露途径,并回顾性分析1997年-2002年收治的9例包含后交通动脉瘤在内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的治疗结果。结果 在15具尸头的30支后交通动脉中,对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成功显露15支(50%),后交通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后外侧壁16支(53.3%),后壁6支(20.0%),后内侧壁8支(26.7%)。后交通动脉起点至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74∽2.57)mm,后交通动脉主干直径为(1.67∽0.39)mm,通常在视交叉前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对侧视神经,即可显露后交通动脉起始点内侧面。1具标本须经过视交叉上外侧,在对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内,轻轻向外牵拉颈内动脉才能显露对侧后交通动脉及其起始部。在视交叉前间隙,经过对侧视神经下方探查该部位是较理想的途径,切开对侧硬脑膜镰状韧带,避免损伤视神经至关重要。9例经手术夹闭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经一侧翼点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3例。结论 严格选择的双侧颅内多发动脉瘤患,经一侧入路显露并夹闭对侧后交通动脉瘤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颈总动脉结扎以往是治疗颈内动脉瘤的一个主要的治疗方法,它对颈内动脉上的动脉瘤,特别是在海绵窦段和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疗效较为满意;加之,此法操作简便,无需特殊器械,故为一部分神经外科医生所乐于采用。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直接手术已很安全,效果良好,因此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不管动脉瘤的部位,都己有采用直接手术的趋势。有鉴于此,我们将曾用颈总  相似文献   

17.
CT血管造影诊断破裂脑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运用CTA诊断破裂脑动脉瘤。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40例病人施行CTA检查,采用Philips Tomoscan AVP1螺旋CT机,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以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SD)法显示,由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阅片。结果本组40例病人共检出25例28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床突周围段芽孢状微小动脉瘤2例。20例脑动脉瘤做了开颅手术治疗,其中15例单纯根据CTA检查结果手术,术中证实诊断。结论CTA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破裂脑动脉瘤和急诊手术前首选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10例,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6例,基底动脉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7例,Ⅳ级6例,Ⅴ级2例。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0例,90%~99%闭塞11例,90%以下闭塞2例。随访3~12个月,良好23例,中等7例,差3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GD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发生远隔部位血肿的原因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6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2例出现远隔部位血肿,其中1例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术后6 d发生右侧额叶小血肿,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后,血肿吸收,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11 d发生左侧额颞部少许硬膜下血肿,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抗血小板药物,血肿增加,行钻孔引流术治疗后,血肿吸收,出院时mRS评分0分。结论 动脉瘤破裂是发生远隔部位出血的高危因素,颅内支架使用增加颅内远隔部位出血的概率,可能和支架置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是否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治疗巨大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介绍颅内巨大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手术方法。方法:(1)切除动脉瘤壁,重建载瘤动脉。(2)应用窗式成角动脉瘤夹重建载瘤动脉。(3)颈内动脉慢性结扎,动脉瘤孤立术。结果:32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18例(包括7例海绵窦段),中动脉9例,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术后优良者26例(81%),本组无一例死亡,术后病残率6例(19%)。随访6~24月,全部病例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结论:动脉瘤切除和载瘤动脉重建是手术治疗巨大动脉瘤有效的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