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0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193篇
耳鼻咽喉   83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157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552篇
内科学   286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99篇
特种医学   225篇
外科学   497篇
综合类   1409篇
预防医学   469篇
眼科学   50篇
药学   533篇
  10篇
中国医学   611篇
肿瘤学   11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410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皮瓣移植术后常常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的重 要原因。 目前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细胞凋亡、 炎性反应、 组织微循环障碍、 细胞氧化损伤等有关。 学者们提出用缺血预处理, 药物干预, 减少炎性反应, 移植干细 胞或干细胞联合基因疗法, 体外冲击波, 抗氧化反应和抑制细胞凋亡等方法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 文 章对近年来治疗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旨在为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药理学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及效果。 方法 选取延安大学医学院开设《临床药理学》课程的2018 级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55名学生采取基于智慧树平台的传统教学法作为对照组,2019级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52名学生作为观察组采取基于智慧树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学期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和期末理论成绩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结果 问卷结果显示,94.2%(49/52)的2019级研究生认为,此模式中能获得更充足的学习资源、拥有更自由的学习时间和更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促进了生生和师生之间更积极的讨论和交流,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理论考试结果显示观察组期末平均成绩为(93.5±2.1)分,对照组期末平均成绩为(82.4±5.8)分,观察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智慧树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讨论和交流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革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值得研究生教学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关节镜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行关节镜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7~55(32.88±12.33)岁。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Rowe肩关节不稳评分(Rowes rating system for Bankart repair,Rowe),牛津大学肩关节不稳评分(Oxford Shoulder Instability Score,OSIS)及简便肩关节功能测试评分(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价肩关节功能,并记录术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7~25(18.4±5.4)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再脱位发生情况。Rowe评分由术前的(26.2±6.0)分增至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74.4±4.0)、(82.4±3.1)分,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IS评分由术前的(37.0±3.6)分增至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47.4±2.6)、(52.7±2.6)分,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T评分由术前的(6.8±0.7)分增至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9.8±0.8)、(11.6±2.6)分,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主动体侧外旋和外展外旋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关节镜自体关软骨移植治疗关节盂骨折缺损<20%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稳定性,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风险和影响因素,为预防M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10年建立贵州省人群队列,排除基线MS患者后,共有7 136人进入MS随访队列,收集队列人群基线社会人口学信息、生活行为方式和生理指标,并于2016—2020年进行随访,最终纳入4 754人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MS的发病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的HR(95% CI),并计算影响因素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F%)。同时根据基线人群的MS组分得分建立亚队列,分析亚队列人群MS的影响因素。结果 队列人群累计随访33 424.18人年,中位随访6.57年,新发MS 963人,MS发病密度为28.81/1 00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59岁(HR = 1.53,95%CI:1.32~1.77)、年龄≥60岁(HR = 1.53,95%CI:1.27~1.86)、城市(HR = 1.71,95%CI:1.47~1.99)、吸烟(HR = 1.22,95%CI:1.01~1.48)、每日油摄入>30 g(HR = 1.16,95%CI:1.01~1.34)、每日盐摄>6 g(HR = 1.22,95%CI:1.05~1.42)、静态时间≥4 h/d(HR = 1.16,95%CI:1.02~1.32)、超重(HR = 1.66,95%CI:1.44~1.92)、肥胖(HR = 2.27,95%CI:1.71~3.02)、静息心率70~80次/min(HR = 1.32,95%CI:1.11~1.58)和 >80次/min(HR = 1.28,95%CI:1.07~1.54)是MS的危险因素,其PAF%分别为17.47%、11.32%、19.52%、5.89%、11.33%、13.66%、7.01%、12.91%、5.30%、17.68%、13.92%,文化程度升高(HR = 0.75,95%CI:0.68~0.83)和饮茶行为(HR = 0.82,95%CI:0.71~0.95)是MS的保护因素,其PAF%分别为16.21%和6.97%。亚队列研究结果与总体结果相似。结论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超重、肥胖、静息心率升高是MS的影响因素,应将中老年人和城市居民作为预防MS的重点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烟草消费、油盐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和适当心率,提高人群知识水平,保持饮茶行为,预防MS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术术后即刻在肺超声实时引导下肺复张对术后肺不张及低氧血症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择取2021年4月至2021年11月我院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术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18~65岁,BMI 17~29kg/m2,ASA 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与试验组(I组)。I组术后肺超声显示有肺不张时则在超声引导下肺复张,两组依次于拔管后30min、4h、8h、12h、24h、48h对两组患者进行肺超声检查,拔管后出现肺不张的患者对其按时进行翻身拍背。主要观察两组术后各时间段肺不张、低氧血症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拔管后30min、4h、8h、12h、24h及 48h肺超声记录肺不张发生率I组较C组明显降低(P < 0.05)。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I组较C组明显降低(P < 0.05),机械通气时间I组较C组显著改善(P < 0.05)。结论 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术后即刻在超声引导下肺复张可降低拔管后肺不张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寻抗病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借助TCMSP检索抗病毒颗粒中板蓝根、连翘、石膏、知母、芦根、地黄、广藿香、石菖蒲、郁金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Uni 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进而运用Cytoscape3.6.1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将药材-化合物-靶点网络中排名前15的成分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 V-2)3CL水解酶进行分子对接,同时将比枯枯灵、木犀草素、槲皮素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药材-化合物-靶点(基因)网络包含药材8个、化合物75个、靶点255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61个(P0.05),其中生物过程(BP)条目65个,细胞组成(CC)条目36个,分子功能(MF)条目60个。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31条信号通路(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抗病毒颗粒中比枯枯灵、木犀草素、槲皮素等核心活性化合物与SARS-Co V-23CL水解酶的亲和力与临床推荐化学药相似。结论抗病毒颗粒中的活性化合物比枯枯灵、木犀草素、槲皮素等能通过与ACE2结合作用于PTGS2、HSP90AB1、PTGS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可能发挥对COVID-19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菌相关性胃溃疡采用铝碳酸镁联合兰索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治疗幽门螺旋菌相关性胃溃疡的8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兰索拉唑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铝碳酸镁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患者幽门螺旋菌根除率、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溃疡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菌相关性胃溃疡采用铝碳酸镁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能有效根除幽门螺旋菌,降低胃溃疡复发率,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启动前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探讨ECPR的干预时机和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行ECPR的29例患者。按患者是否存活出院分为生存组( n=13)及死亡组( n=16),分析两组常规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时间(开始心肺复苏到体外膜肺氧合运转的时间)、ECPR前初始心律、院外及院内心搏骤停的构成比、外院转运病例构成比。按CCPR时间分为≤45 min组、45~60 min组及>60 min组分别比较其出院存活率及持续自主循环恢复(sustained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按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发生地点分为本科室亚组和其他科室亚组,比较其存活率。 结果:29例患者总体生存率44.83%,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平均辅助时长114(33.5,142.5) h,CCPR平均时长60(44.5,80) min。生存组ECMO辅助时间(140.15±44.80)h较死亡组长( P=0.001),生存组CCPR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 P=0.010)。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组生存率更高( P=0.010)。OHCA较IHCA患者病死率高( P=0.020)。外院转运病例病死率高于本院病例( P=0.025)。CCPR时间≤45min、45~60 min、>60 min三组患者出院生存率依次递减( P=0.001),ROSC率依次递减( P=0.001)。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CA发生地点在本科室(急诊医学科)组与其他科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4)。 结论:ECPR出院存活率高于国内外报道的CCPR存活率,ECPR对难治性心搏骤停是有效的。ECPR的预后跟CCPR时间、CA初始心律、CA发生地点明显相关,提高ECPR存活率需加强宣教及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