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退变性脊柱疼痛的诊断方法.方法 查阅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研究热点.结论 椎间盘造影对判断椎间盘源性腰痛很有用,并且是脊柱手术很好的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退变性脊柱疼痛的诊断方法。方法查阅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研究热点。结论椎间盘造影对判断椎间盘源性腰痛很有用,并且是脊柱手术很好的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行胸腰椎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病人7例。诊断明确后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行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术。结果从脊柱序列、椎间融合、神经恢复、背痛四个方面对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显示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可获满意效果。结论经关节突保留椎弓根入路是治疗胸腰椎椎间盘损伤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9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53例腰痛患者的腰椎CT资料,采用观察CT骨窗轴位像关节突关节面、关节间隙、骨赘形成及骨质改变情况,依据LFJOA的CT征象将其分级.结果 Ⅰ级48例,Ⅱ级48例,Ⅲ级57例.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累及3节椎间小关节90例,2节42例,1节21例;同时伴有椎间盘膨出和(或)突出,累及3节椎间盘膨出63例,2节57例,1节33例.椎间盘膨出导致LFJOA的病变率高于椎间盘突出(P<0.05),腰椎4~5(L4~5)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腰5~骶1(L5~S1)和腰3~4(L3~4)(P<0.01).结论 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程度CT分级与椎间盘退变具有一致性,多层螺旋CT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评估和研究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腰腿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本院诊断治疗的600例腰腿痛的CT征象。结果椎间盘膨出567例,椎间盘突出296例,椎体骨质增生585例,小关节增生518例,真性脊椎滑脱59例,退变性脊椎滑脱209例,中心性椎管狭窄265例,侧隐窝狭窄289例,椎间孔狭窄367例,椎间盘退变、真空征阳性508例,许莫尔氏结节468例,盘黃间隙狭窄367例,上关节突内突269例。结论 CT对明确引起腰腿痛的原因、预后和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臭氧腰椎间盘造影在腰椎间盘多节段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5年8月,经保守治疗6个月症状无缓解的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椎间盘造影组(A组)对术前经MRI显示位腰椎间盘退变的节段行CT引导椎间盘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手术治疗的节段;B组(常规诊疗)根据影像结果及患者体征选择手术治疗的节段。结果:随访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但VAS评分、ODI指数A组优于B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多节段退变性患者术前依据椎间盘臭氧造影术后纤维环不同的影像形态,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需手术干预节段,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且减少了术后的疼痛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Li CD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34-1736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引发椎间盘功能异常,腰椎韧带松弛,关节突增生,同时可以进一步导致运动节段失稳定的临床症候群。临床上包括退变性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间盘疾患,退变性腰椎侧弯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目前的研究认为腰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为首先发生变化的结构,继而引发关节突,周围韧带的变化,引起节段性不稳定。而关于脊柱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King首先尝试应用骨皮质螺钉对脊柱进行稳定性重建。在上世纪50年代时,Hanington通过改进,在侧凸矫形手术中使用具有撑开作用的钩棒结构内固定器械,并取得了成功。20世纪80年代时将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脊柱畸形和退行性疾患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CT观察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LS)与关节突关节角和关节椎弓根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69例DLS症患者纳为DLS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并伴有腰腿疼痛但未腰椎滑脱的169例年龄匹配患者作为健康组;对比DLS组和健康组的临床资料,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LS的危险因素;通过平滑曲线拟合分析关节突关节角和关节椎弓根角与DLS的曲线关系,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LS组在BMI、椎间盘退变、全身关节松弛、腰椎结构及曲度发生改变、韧带松弛、骨质疏松、脱钙、腰椎小关节突病变、合并糖尿病方面均高于健康组(P<0.05);DLS组的关节突关节角与健康组相比减小,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以及退变程度为1、2级的人数比例上升,椎弓根角显著增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MI增加、椎间盘退变、腰椎结构及曲度发生改变、韧带松弛、骨质疏松、脱钙、全身关节松弛、腰椎小关节突病变、合并糖尿病、关节突关节角减小、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以及椎弓根角的增加都是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脊柱内固定对邻近运动节段关节突关节的超微结构影响。方法 制作山羊多节段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对近固定头侧2个邻近关节突关节进行扫描电镜及透镜电镜的观察。结果 固定3组邻近关节突关节出现了软骨基质较严重的破坏,而软骨细胞呈现出活跃的分泌功能;固定6个月软骨基质的破坏进一步加剧,而软骨细胞也出现较严重的退变表现。在3月及6月组中,头部2个邻近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基本一致。结论 脊柱内固定导致  相似文献   

10.
姚煌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3):3173-3174
目的:探讨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腰椎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表现与CT所见特征回顾分析。结果:根据不同的CT表现特征,把腰椎椎小关节退变分为:关节突骨质增生43例;关节腔出现真空征30例;关节退变性滑脱6例;合并腰椎其他退变38例。结论:CT扫描是检查和诊断腰椎椎小关节退变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磁共振正常的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MRI显示椎间盘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和存在疼痛复制反应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特殊病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慢性下腰痛且行腰椎间盘造影术病人288例.其中腰椎MRIT2加权显示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术显示纤维环撕裂和腰痛复制的病人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44岁,平均29.6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8年.应用Dallas CT椎间盘造影分级方法评估纤维环撕裂程度.结果 12例慢性腰痛但MRI显示正常信号强度的病人中,共行腰椎间盘造影33个椎间盘.12个病人12个椎间盘显示疼痛复制和纤维环撕裂,其中显示2级撕裂者3个,3级撕裂者9个.结论 对一些顽同性腰痛病人,保守治疗无效,提示是椎间盘源性的,但MRI检查正常需要行进一步治疗时,如行腰椎微创手术或腰椎融合术时,仍需考虑行腰椎间盘造影术,以确定疼痛的椎间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CT腰椎间盘造影及MRI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的50例疑似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CT平扫及CT椎间盘造影(CTD)检查,比较MRI与CT椎间盘造影对Modic征、HIZ改变及纤维环破裂分型等诊断结果。结果CT椎间盘造影共80个,CTD分型:I型34个,II型22个,III型14个,IV型10个,其中一致性疼痛共31个(38.7%)。MRI上有纤维环后缘高信号区(HIZ)者15个,无HIZ者64个,HIZ对疼痛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9.0%、87.8%。CTD显示Modic征腰椎间盘共12个,其中一致性疼痛11个,不一致疼痛或不同1例。MRI上IV-V级椎间盘退变32个,其中CTD一致性疼痛26个(81.3%),MRI上IV-V级退变一致性疼痛率明显高于I-III级退变患者(P0.01)。结论CT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纤维环破裂情况可清晰显示,MRI典型影像征象为HIZ、IV-V级椎间盘退变,预测一致性疼痛与CTD分型关系有利于MRI进一步确定责任椎间盘。  相似文献   

13.
Yuan Q  Tian W  Cheng XG  Qü H  Liu B  Li Q  Hu L  Li ZY  He D  Xing Y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2166-217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造影及间盘造影后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D)在腰椎间盘疾患的诊治中的应用并与磁共振显像(MRI)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患者298例间盘造影及CTD的结果并与MRI结果进行比较,其中男177例,女79例,年龄(39±16)岁,均有腰腿痛病史。根据间盘造影及CTD的表现将间盘分为7种类型。237例患者(257间盘)有完整MRI资料,也按MRI结果进行分型并与前面的分型进行分组对比。结果24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可直视的间盘共247个,238例(96.4%)间盘造影及CTD准确提示了间盘异常的情况。CTD与MRI的分组对比中,两种诊断方法判断间盘结构改变的阳性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对间盘阴性间盘造影结果的预测能力有限。结论腰椎间盘造影术是一个有效、可靠和安全的辅助诊断方法。加上造影术后的CT平扫,可以获得一些其他的方法所不能获得的有关间盘情况的临床资料。多组对比研究表明MRI与CTD之间不能相互替代。MRI可作为间盘病变诊断的筛选方法,但是,MRI对间盘病变的阴性预测能力有限,对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前相邻间盘结构是否完整的判断仍需采用椎间盘造影及CTD。  相似文献   

14.
Sheng WB  Guo HL  Mai ED  Pu LT  Zhan YL  Jin GL  Deng Q  Zheng XF  Xun CH  Xu T  Tian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5):3198-3202
目的 探讨单纯纤维环破裂是否为导致腰腿痛的原因及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2001年5月至2008年10月,对3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MRI和CT显示无腰椎间盘突出的腰腿痛患者行电生理和腰椎间盘造影检查,诱发一致性疼痛反应并证实为纤维环破裂者,选择局限性开窗减压、髓核清理术.男15例,女19例,年龄32~72岁,平均45.6岁.病程6~120个月,平均25.8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15分)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括约肌功能;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尺(VAS)评估.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痛、跛行和根性损害.X线和CT扫描缺乏特征性.MRI T2WI相显示相应节段椎间盘呈低信号、"黑间盘"或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EMG提示神经根性损害27例,阳性率79.4%,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异常7例,胫神经传导速度异常3例.椎间盘造影34例,38个椎间盘诱发并产生准确的疼痛复制,造影术后CT扫描示造影剂弥散于椎间盘内并通过纤维环裂隙进入椎管.术后随访6~37个月,平均17.4个月.本组术前JOA评分为8.7分,术后为13.5分,恢复率为76.2%;其中优18例,良12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术前腰腿痛VAS评分8.6分,术后2.8分,改善率82.5%.结论 单纯纤维环破裂所致神经根炎性损害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MRI和EMG对其诊断具有提示作用,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和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依据.局限性开窗减压,髓核清理术是治疗纤维环破裂所致神经根炎性损害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Management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reatment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pain persisting for over 3 months) falls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monotherapies, mulitidisciplinary therapy, and reductionism. Most monotherapies either do not work or have limited efficacy (eg, analgesic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muscle relaxants, antidepressants, physiotherapy, manipulative therapy and surgery). 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 based on intensive exercises improves physical function and has modest effects on pain. The reductionist approach (pursuit of a pathoanatomical diagnosis with the view to target-specific treatment) should be implemented when a specific diagnosis is needed. While conventional investigations do not reveal the cause of pain, joint blocks and discography can identify zygapophysial joint pain (in 15%-40%), sacroiliac joint pain (in about 20%) and internal disc disruption (in over 40%). Zygapophysial joint pain can be relieved by radiofrequency neurotomy; techniques are emerging for treating sacroiliac joint pain and internal disc disrup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在临床腰腿痛中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670例腰腿痛患者,均行L3/4,L4/5,L5/S1椎间盘多层螺旋CT扫描,软窗和骨窗分别显示.结果: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骨赘形成,多出现于关节突的外侧缘;腰椎小关节间隙以变窄多见;腰椎小关节面毛糙、硬化、凹凸不平及关节骨皮质下囊变;腰椎小关节半脱位;腰椎小关节腔内积气.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随年龄段增大MSCT阳性率越高,670例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中20岁-70岁年龄段经统计学卡方检验,CT检查阳性病例数与阴性病例数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随征象:腰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突出,椎间盘“真空征”,黄韧带肥厚、钙化等.结论:多层螺旋CT腰椎间盘轴位扫描骨窗可清晰显示腰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其退行性变的病理改变,更有利于显示细微的骨质改变(如骨皮质下囊变),为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的诊断提供充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从而提高诊断率,明确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在获得性椎管狭窄引起的腰腿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腰椎小关节病变在腰痛中的作用(附516例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中不同方式处理小关节对腰痛的影响,探讨腰椎小关节病变在腰痛中的作用.方法:对516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8例,分别采取不同方式处理腰椎小关节突.其中实验组术中电刀环状烧灼小关节囊,破坏关节面;对照组保留小关节囊.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和2年观察腰椎活动度,随访腰痛改善情况.结果:两组腰椎活动度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腰痛完全消失172例,明显缓解64例,无变化16例,术后腰痛加重6例.对照组腰痛完全消失114例,明显缓解108例,无变化28例,加重8例.两者经统计分析结果有显著差异(x2=26.63,P<0.001).结论:术中环状烧灼小关节囊,破坏关节面有利于减轻或缓解术后腰痛,进一步证实了腰椎小关节病变与腰痛有明显关系.术后腰痛加重与小关节的处理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8.
腰背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对腰背痛患者 CT 及 MRI 影像的研究显示:椎旁肌肉萎缩、腰背部筋膜水肿、椎间盘病变、椎小关节病变、胸椎小关节紊乱等均可引起腰背痛。 CT 为轴位断层图像,组织结构影像重叠少,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对病灶显示较 X 线平片好,MRI 对软组织病变显示较 CT 优越。因此,在临床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了解导致患者腰背痛的原因,为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常规椎间盘CT扫描在腰椎滑脱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CT扫描对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确诊的腰椎滑脱患者的椎间盘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均见假性椎间盘膨出征,少数见双边征;椎弓崩裂并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缘层面拉长,椎小关节多正常,部分可见椎弓峡部裂隙征;退变性滑脱者椎管矢状径于滑椎下位椎体上缘层面可不同程度变小,椎小关节均见矢状改变、半脱位及退行性变.结论 腰椎间盘CT扫描可初步诊断腰椎滑脱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20.
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脊髓型颈椎病46例的MRI改变。结果:在MRI上重要改变为:椎间隙变窄,椎间盘信号减弱,受累节段椎体后缘存在信号减弱的致压物,受压颈髓弯曲、变形、向后移位,出现异常信号,这些改变直接反映受累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和骨赘形成、颈髓受压和受损程度。结论: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