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程强化门诊心理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 IOP)对新近缓解(近4个月有1次急性发作,目前处于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意愿分为研究组49例(常规药物治疗合并IOP)和对照组26例(常规药物治疗)。使用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3个月末评估患者服药依从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3个月末MARS总分比较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在干预结束后MARS总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时及干预结束3个月末,研究组患者MARS总分持续上升,而对照组MARS总分在干预结束时下降,在干预结束3个月末上升。结论:IOP干预对新近缓解双相障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改善,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近缓解的双相障碍患者在参加强化门诊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IOP)时,情感气质对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纳入近4个月有一次急性发作而目前处于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对治疗的倾向性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药物干预下同时进行为期约4周共10次IOP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使用情感气质自评量表简版评价患者情感气质,治疗前后用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评估药物依从性水平,并根据治疗结束时依从性分为高依从性(≥6分)和低依从性(6分)亚组,探讨情感气质对参加IOP双相障碍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治疗结束时高依从性组45例,低依从性组18例。干预组中高、低依从性亚组未治疗时间、抑郁气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社会人口学因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OP干预(OR=6.32,95%CI:1.59~25.14)和抑郁气质(OR=0.71,95%CI:0.52~0.96)影响药物依从性(P0.05),药物依从性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示抑郁气质在干预中的调节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 IOP干预可以改善双相障碍患者药物依从性,而抑郁气质会损害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程强化门诊干预(IOP)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自知力与治疗态度和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3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给予IOP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单纯的药物治疗,在干预前、干预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康复状态量表(MRSS)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和总分组间主效应显著(F=14.34、8.42、13.79、18.64,P均<0.01),两组的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干预的交互效应明显(F=2.54、2.75、4.67、7.62,P均<0.05);两组MRSS量表的时间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4.34,P<0.01),组间主效应显著(F=6.68,P=0.01),时间与干预的交互效应明显(F=11.17;P<0.05)。结论:IOP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自知力,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化门诊干预(IOP)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药物及IOP干预;对照组只给予药物治疗。在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PANSS、PSP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症状评分的时间主效应(F=9.06,F=7.62,F=12.11;P均0.01),PANSS总分的组间主效应(F=4.22,P0.05)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SP评分时间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F=10.90,F=5.90;P均0.01)。干预前PANSS分值越低,康复效果越好(t=12.86,P0.01)。结论:IOP干预能够改善稳定期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复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及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后对药物依从的影响,探讨药物依从性预测指标。方法:纳入150例复发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常规药物治疗组80例,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组70例,收集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并于基线及随访治疗3个月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用药态度量表(DAI)、自知力问卷(SAI)分别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社会功能、服药态度及自知力。随访1年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的时间没有超过1周定义为药物依从。结果: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治疗组依从性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χ~2=20.56,P0.001);在随访治疗3个月时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治疗组患者DAI、SAI评分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常规药物治疗组药物依从与否与基线SAI评分(β=0.225,P=0.19)及随访治疗3个月后DTI评分(β=0.302,P=0.4)相关联,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组药物依从与否与基线SAI评分(β=0.264,P=0.027)相关联,与随访3个月时PSP冲动攻击行为得分(β=-1.031,P=0.027)相关联。结论: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药物依从性更佳,良好的自知力及治疗早期较好的服药态度是常规药物治疗依从良好的预测指标,住院时良好的自知力、治疗早期较少的冲动攻击行为是药物合并心理社会干预药物依从良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失匹配负波(MMN)的差异及其与各自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患者(双相组)、55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组)以及5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MMN检测;采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定各组总体功能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组病情严重程度。在控制性别、年龄、教育年限后,偏相关分析患者组MMN与临床特征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GAF评分降低(F=53.96,P0.01);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MMN潜伏期延长(F=44.31,P0.01)、MMN波幅降低(F=5.39,P0.01);双相组与单相组MMN潜伏期及MMN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相组MMN潜伏期与HAMD评分和发作次数呈正相关(r=0.51,0.46;P0.01);MMN波幅与HAMD评分和发作次数呈负相关(r=-0.35,-0.39;P0.01);单相组MMN潜伏期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52,P0.01),MMN波幅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1)。结论: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患者的异常MMN可能是抑郁发作的状态性标记。  相似文献   

7.
认知行为和抗焦虑药治疗焦虑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抗焦虑药及两者结合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38例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45例)、抗焦虑药物组(47例)及两者结合治疗组(46例),治疗12周并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末和随访6个月末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生活满意度量表(LSR)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结果3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12周末和随访6个月末HAMA总分及其差值均显著下降(P<0.001),GAF、LSR和GQOLI-74总均分显著提高(P<0.01)。3组间比较,治疗12周末、随访6个月末结合组的HAMA总分差值均显著低于认知行为组、药物组(P<0.01)。随访结束时,结合组和认知行为组GAF、LRS总均分明显高于药物组(P<0.01);结合组GQOLI-74总均分及维度均分(除维度4外)明显高于药物组(P≤0.01)。认知行为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药物组和结合组(P<0.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抗焦虑药和两者结合治疗焦虑障碍均有显著疗效,安全性好,结合治疗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差异。方法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1例,双相障碍患者57例,抑郁障碍患者48例,另设正常对照59名。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功能,首发精神分裂症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组、抑郁障碍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贝克—拉范森躁狂(Bech-Rafaelsen mania scale,BRMS)量表评估躁狂症状。结果 4组对象的RBANS总分(F=5.18,P0.01)、即刻记忆(F=4.09,P0.01)、言语功能(F=9.53,P0.01)、注意(F=3.87,P=0.01)、延时记忆(F=9.86,P0.01)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组RBAN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双相障碍组言语功能得分低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注意得分低于抑郁障碍及对照组(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损伤,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重于抑郁障碍,轻于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线上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internet-based structured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I-GCBT)对轻症抑郁患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使用SPSS20.0软件生成随机表,将96例轻症抑郁患者分配到线上视频团体干预组(线上组,n=64)与面对面干预组(线下组,n=32),使用HAMD17、HAMA、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Scale,GAF)以及抑郁症状快速检查-自我报告评分16项(16 Items Quick 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Self Report,QIDS-SR16)分别在基线、4周末、8周末和12周末评估患者抑郁、焦虑及整体功能水平。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脱落率、治愈率、治疗接受度差异。结果(1)2组患者基线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4),其他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患者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HAMD17、HAMA和QIDS-SR16的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0.69,P>0.05;F=0.95,P>0.05;F=0.64,P>0.05),GAF的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显著(F=4.09,P<0.01),2组患者在各量表上时间主效应均显著(HAMD17:F=32.81,P<0.01;HAMA:F=20.86,P<0.01;GAF:F=105.98;P<0.01;QIDS-SR16:F=25.27,P<0.01)。12周末临床治愈率达62%(43/69),线上组57%(25/44),线下组72%(1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P=0.21)。(3)治疗期间总体脱落率为26%(21/81),线上组29%(15/51),线下组20%(6/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P=0.35),患者对方案的接受程度达97%(58/60),线上组97%(35/36),线下组96%(23/2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8)。结论线上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轻症抑郁患者的疗效与面对面干预组相当,患者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经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治疗12周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纳入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药物治疗种类、剂量不变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对照组无其他干预,共12周。分别于基线及干预12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估临床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评估生活质量,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社会功能。结果基线时两组间各量表及其分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PANSS总分、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反应缺乏、思维障碍、偏执、抑郁评分及SQLS中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评分的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AF评分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效应分析提示治疗结束时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反应缺乏、偏执、抑郁评分及SQLS中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评分在治疗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无错性节奏训练可有效改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缺陷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探讨关爱随访在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到2015年10月来我院就治的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6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双相情感障碍常规治疗及护理,出院后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及门诊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关爱随访,时间为6个月。在患者出院时以及随访6个月末两个时间点采用狂躁量表(BR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用药依从性三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随访6个月后躁狂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用药依从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具有更高的用药依从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爱随访能够改善首发双相障碍患者出院后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信医患互动平台对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方法:317例住院后获临床痊愈的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62例(完成151例)和对照组155例(完成140例),两组定期接受实验室检查、电话随访及康复指导,研究组另加入微信医患互动平台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1、3、6、9、12个月后采用躁狂量表(BRMS)及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评定两组的干预效果及服药依从性;采用自制问卷在干预1年后评定患者及家属对双相障碍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BRMS总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3.1880~8.2478,P均0.001);MARS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t=7.3012~19.2907,P均0.001);随访1年后,研究组在精神疾病病因认识、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药物及注意事项、对前驱期症状的识别、疾病复发的先兆、出院后定期实验室检查、出院后社会功能恢复方面的知晓情况优于对照组(t=4.1433~13.1208,P均0.001)。结论:微信医患互动平台对提高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药物治疗对抑郁发作患者社会功能及疗效的影响,为抑郁发作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住院、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EECP干预。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和席汉失能量表(SDS)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社会功能,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HAMD-24和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49、5.791、8.016、3.488,P均<0.01),研究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8,P<0.0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63%vs. 63.33%,χ2=8.725,P<0.05)。结论 EECP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提升抑郁发作患者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治疗反复躁狂发作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各类双相躁狂发作患者105例,分为碳酸锂组、丙戊酸钠组和碳酸锂+丙戊酸钠组(以下简称合并治疗组),每组各35例.急性期治疗6周后随访5年以上.随访者不干预患者治疗.基线及疗效采用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随访内容包括复发次数、药物剂量、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完成随访105例.急性期治疗后BRMS减分率:碳酸锂组(43±29)%;丙戊酸钠组(42±27)%;合并治疗组(58±25)%,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9,P=0.031).5年内躁狂复发次数:碳酸锂组(3.5±1.8)次,丙戊酸钠组(3.5±2.2)次,合并治疗组(2.0±1.5)次,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87,P=0.001);抑郁复发次数:碳酸锂组(2.1±2.4)次,丙戊酸钠组(2.1±2.6)次,合并治疗组(1.4±1.7)次,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3,P=0.273).合并治疗组与其他两组疗效的差异主要在快速循环型(F=4.120,P=0.033).合并治疗组的碳酸锂及丙戊酸钠剂量均分别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P<0.001).三组总体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戊酸钠合并碳酸锂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维持治疗能减少躁狂的复发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联合社交技能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效 果。方法 2017 年1—12 月选取168 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入组82 例,完成79 例)和 对照组(入组86 例,完成84 例),分别接受12 周的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和计算机认知 矫正治疗12周,并随访12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中文 版(MCCB)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在基线、12周末及随访12个月末分别进行评估。结果 (1)治疗 12周末,干预组PANSS的认知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22,P<0.001);随访12个月末时干预组的阴性 因子分及认知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36,P=0.020;t=-5.91,P<0.001)。随访12个月末,干预组的 PANSS总分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P<0.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 P=0.119)。(2)干预组在12个月末的PSP总分、神经认知功能总分和社会认知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联合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精神分裂 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有效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骨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骨折患者的心理康复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9月-12月某医院骨科收治的各种骨折需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在术前及术后接受心理干预(包括手术室音乐治疗、认知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呼吸放松训练),共3个月。在基线期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治疗3个月后,采用肌肉骨骼功能评分简表(SMFA)评定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和功能。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及基线期SDS、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SDS及SAS评分均低于基线期(t=17.673、13.431,P均0.01),且低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组与对照组SMFA功能指数及烦恼指数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1、40.837,P均0.01)。结论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手术联合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骨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可促进患者躯体的康复和骨骼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对抑郁障碍治疗的协同作用,探索抗抑郁治疗新方向。方法连续纳入6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并接受规范用药的患者,采用微信监督运动并随访6周,按运动是否达标分为运动组(n=35)和对照组(n=25)。于基线期和干预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尊量表(SE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定。结果干预6周后,运动组和对照组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P=0.040),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720);运动组HAMD-17和HAMA评分减分率≥25%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5.93、6.25,P均0.05);两组GSE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52,P=0.001);两组腰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2,P=0.006)。结论运动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较单用药物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及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MECT组18例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行12次MECT治疗,碳酸锂组24例患者使用碳酸锂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共治疗6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检测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评估氧化应激水平。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SOD指标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5.26,P0.01),碳酸锂组的水平整体高于MECT组(P0.05);MDA指标分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8.18,P0.01),MECT组的水平整体高于碳酸锂组(P0.05);GSH-Px指标分组主效应(F=6.24,P=0.02)、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F=6.39,P=0.02)有统计学意义,碳酸锂组的水平整体高于MECT组(P0.05),治疗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周末MECT组GSH-Px低于碳酸锂组(P0.05)。治疗6周末,MECT组中治疗有效者CAT水平较无效者高(P0.05)。结论 MECT能改变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其对血浆CAT的调节可能是治疗有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将64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社会、心理、药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随访一月。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下降,GAS评分均升高;综合干预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大于常规治疗组,其中随访时的SDS具有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基于罗伊适应模式(RAM)的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基于RAM的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治疗依从性,并对比干预前后两组躁狂量表(BNRS)、抑郁自评量表(SDS)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DS及BNR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依从率相比,观察组93.94%(31/33)高于对照组69.7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领域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实施基于RAM的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患者躁狂、抑郁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