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9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残疾现状,并探讨精神残疾相关因素。 方法:于2005-09/2006-01采用分层随机抽取的原则,从无锡市黄巷、山北、清名桥和金星4个街道的1 3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5:1比例随机抽取269人。其中43人拒绝访视或去外地生活,实际调查人数为226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结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综合判断。根据调查内容收集与残疾有关的危险因素。调查内容有患者人文资料、精神症状、精神残疾相关因素、生活质量评定及社会功能缺陷评定等5个方面。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对精神残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2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精神残疾评定情况:无精神残疾16.81%,轻度精神残疾38.94%,中度精神残疾25.22%,重度以上19.03%。其中男性残疾患者69.2%,女性残疾患者69.2%,男女两组残疾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264,P=0.608)。②残疾和非残疾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有:病前及病后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家庭关心程度、有无躯体疾病、药物治疗种类、疾病亚型、医院干预模式、家庭人均可分配收入、起病年龄、受教育程度、阴性症状以及生存质量等12个因素。③受教育程度、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质量-社会关系满意度与精神残疾程度呈负相关,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中的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居住情况、家属关心程度及有无躯体疾病与精神残疾的程度呈正相关,对回归方程模型的适配度作方差检验显示有显著性意义(X^2=24.630,df=8,P=0.002)。 结论:调查结果显示自身精神症状严重、又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在社会关系差、经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以及家属较少关心的环境中较易出现精神残疾。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认知康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澄清精神分裂症认知康复中的二个问题:认知康复的可能性、有效性和认知技术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同时对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儿个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老年大学组为老年大学学习1年以上、年龄≥60岁的老年人105名,对照组105名为老年大学组老年人的同胞兄弟姐妹,年龄≥60岁,未参加老年大学学习.老年大学组成员进当地老年大学学习1年,对照组不参加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或工作,同时排除继续参加工作者.人组前后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评定以排除抑郁症,采用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作为认知功能的综合评估.MMSE得分低于分界值(小学≤20分,中学或以上≤24分)者初步确认有认知功能损害.人组前2组CES-D、ADL、MMSE和WAIS的基线评定无显著差异.结果 1年后老年大学组和对照组的CES-D、ADL和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的ADL评分1年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t=2.191,P=0.031).1年后MMSE评分显示老年大学组有1例(0.95%)达到认知损害的临界值,对照组有6例(5.77%)等于或低于临界值,其差异几乎有统计学意义(P=0.058).WAIS评分显示2组的WAIS总分、言语分和操作分均有下降,但老年大学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WAIS总分和操作分[分别为(110.3±8.2)分,(110.9±7.7)分]较老年大学组[分别为(107.8±9.6)分,(107.9±13.4)分]下降更为明显(P=0.044,P=0.049).而且,对照组1年后的WAIS总分显著低于1年前[(110.6±7.4)分](P=0.022).结论 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可能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疾病模型、临床神经生物学、遗传学、药物等方面综述了社交恐惧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雌激素与女性抑郁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综述了雌激素在脑内分布和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介绍了近几年雌激素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早期Alzheimer病患者语义记忆损害。方法:自编语义记忆测试工具,对22例Alzheimer病患者语义记忆损害评估作了纵向的研究.其中男10例,女12例。同时进行简明精神状况量表评定。结果:AD患者的2次MMSE评分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P〈O.001)。在两个词的并列关系中,AD患者语义性启动操作起初并不同步。在并列条件测试中.先出现高启动效应.然后下降。在特征条件测试中,始终呈低启动效应。结论:AD病患者有着显著的动态语义记忆退化。  相似文献   
7.
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急性期老年抑郁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各类抑郁急性发作、年龄≥60岁的患者进行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单盲对照治疗,治疗8周。疗效及安全性评定采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副反应量表。结果:70例完成观察,其中西酞普兰组34例,阿米替林组36例。治疗第2周时,西酞普兰组有效率显著较高。在第8周时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组的不良反应明显较少。结论:西酞普兰见效较快,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于老年抑郁症特别是伴有躯体疾病患者的急性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无锡市病程5年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无锡市病程5年以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226例病程>5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量表包括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后结婚者离婚率达27.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15.4%(x2=5.687,P=0.017).病后就学就业率明显低于病前(x2=7.934,P=0.005),女性患者病后就学就业者又明显低于男性(x2=10.825,P=0.001).家庭人均收入(617±279)元,为普通居民的54.5%.长期住院61例(27.0%);只有8.8%的患者能全日工作,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残疾率达83.0%.WHOQOL总分34~99分,平均(73.2±11.9)分;社会关系分量表及家庭人均收入与精神残疾呈负相关,而居住状况越差、家属关心程度越差和伴有躯体疾病者与精神残疾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发展及病后社会经济状况恶化应引起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及少年期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84年至1999年之间在本院就诊患者中符合DSM-Ⅲ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诊断的儿童及少年期首次发作病例64例,年龄5~17岁.入组时进行基线评定,然后长期随访.至随访结束,对两组疾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91%)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4年.儿童少年期入组诊断为情感障碍者36例,至成年随访结束时,92%诊断为情感障碍,8%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少年期入组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22例,至成年随访结束时,32%诊断为情感障碍,68%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少年期情感障碍患者在成年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修改诊断为情感障碍(χ^2=22.852,P<0.001).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至成年期的诊断一致性较低(Kappa=0.62).儿童及少年期发作的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比较,起病年龄低、发作次数少、社会关系良好和较好的社会功能.情感障碍的精神症状多与精神分裂症重叠,但精神分裂症出现频率较高的情感不协调、注意力分散、关系妄想、情感迟钝、被洞悉感等症状,在情感障碍患者中始终未存在.结论儿童及少年期的情感障碍在症状学上与精神分裂症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但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存在的一些核心症状可能是两者鉴别诊断的症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与癔症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尽管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第2,3版都把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列入心因性或应激障碍的诊断类别,但有关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地位仍有异议。朴轶峰等认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属于短暂性精神病,与癔症性精神病更为相似。本研究就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与癔症性精神病是否为同一种疾病进行了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