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单用SSRIs与SSRIs合并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强迫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DSM—IV中强迫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用SSRIs治疗组f简称药物治疗组,n=40)和SSRIs合并CBT组(简称联合治疗组,n=401,分别于0、4、8、12、24、36、48周末采用Y—BOCS、HAMA等对患者进行盲法评定比较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4周末联合治疗组[(20.0±6.4)分与(23.6±6.0)分]及药物治疗组[(20.8±7.0)分与(23.7±6.3)分]Y.BOCS总分均低于基线(t=4.05,P=0.000;t=3.46,P=0.001)。2组患者Y—BOCS总分(F=3.986~7.104,P=0.009-0.049)和Y—BOCS强迫行为因子分(辟5.370~5.895,P=O.017~0.023)自8周末开始至48周末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Y—BOCS强迫思维因子分在48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23,P=0.0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CBT、Y-BOCS总分4周末治疗是否有效对患者48周末的疗效有正性预测作用(OR=8.61、9.25,均P〈0.05)。结论药物联合CBT能有效缓解强迫障碍患者症状,且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尤其对强迫行为的改善更为突出,且接受CBT、4周末起效的患者在后续的治疗中能获得更好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苍附导痰丸对因服用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服用利培酮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脱落3例),治疗组用苍附导痰丸施治及对照组用安慰剂治疗,总疗程12周,研究周期8周。于第0,4,8,12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含量,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需要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第8,12周末催乳素水平明显低于第4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第12周末,催乳素下降率为(64土10)%,对照组下降率为(2.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5;P〈0.01);治疗第12周末,研究组催乳素正常率为70.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5,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PANSS评分总分及分量表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末,研究组TESS(5.1土4.2)分,对照组(4.8±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P〉0.05)。结论用苍附导痰丸治疗利培酮所致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生物反馈仅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帕罗西汀联合生物反馈仪治疗)和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评定疗效;Asberg氏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HAMA总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第2周末、第4周末,研究组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末开始研究组HAMA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期SE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生物反馈仪治疗躯体形式障碍。起效更快,疗效更为显著,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老年抑郁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64例年龄大于60岁的抑郁症首发患者分为文拉法辛组[(75~150)mg/d]和氟西汀组[(20~40)mg/d],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估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情况。结果实际完成观察63例,其中文拉法辛组31例,氟西汀组32例。治疗第2周末,文拉法辛组的HAMD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减分率高于氟西汀组(t=3.120,P〈0.05)。氟西汀组HAMD总分在治疗第4周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第2,4周末,文拉法辛组有效率分别为16%和55%,氟西汀组分别为3%和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28,P〈0.01;χ^2=18.748,P〈0.01)。治疗第6,8周末,文拉法辛组治愈率分别为39%和61%,氟西汀组分别为22%和4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17,P〈0.01;χ^2=3.945,P〈0.05);而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各9例(分别占29%和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P〉0.05)。结论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老年首发抑郁症患者起效较快、安全、疗效肯定,治疗第6,8周末时的治愈率高于氟西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儿期及胎儿期遭受过地震创伤者成年后T作记忆的情况。方法共纳入研究对象866人,均为开滦矿业集团职T且m生并居住于唐山,根据暴露于唐山大地震情况分为婴儿期地震暴露组(n=258)、胎儿期地震暴露组(n=260)以及地震后出生的对照组(n=348)。根据暴露的妊娠时期不同,胎儿期地震暴露组又分为3个亚组:1-3个月胎儿暴露组、4~6个月胎儿暴露组、7-9个月胎儿暴露组。采用霍普金斯词汇学习测验一修订版(Hopkins Verbal Learning Test.Revised,HVLT.R)及视觉空间记忆测验(BriefVisuospatialMemory Test—Revised,BVMT—R)测试3组人群工作记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婴儿期地震暴露组HVLT—R评分3试f(9.8±1.9)分与(9.3±2.3)分,t=2.641,p=0.008]、总分[(25.3±5.5)分与(24.3±5.9)分,f=1.997,P=0.049]和HBVMT.R评分1试[(7.0±3.2)分与(6.1±3.3)分,t=3.280,P=0.0011、2试[(9.6±2.7)分与(8.9±3.1)分,t=2.952,P=0.003】、总分【(26.8±7.8)分与(25.0±9.1)分,t=2.498,P=0.013]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胎儿期地震暴露组BVMT-R评分2试[(9.6±2.7)分和(8.9±2.9)分,t=2.764,P=0.006】、3试[(10.6±2.1)分与(10.3±2.4)分,f=2.059,P=0.04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孕期地震暴露组间比较,4~6个月胎儿暴露组和7-9个月胎儿暴露组较1~3个月胎儿暴露组BVMT—R评分2试(F=3.521,P=0.031)和总分(F=3.510,P=0.03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儿期和胎儿期遭受地震应激可能导致成年后工作记忆下降;妊娠中晚期较妊娠早期遭受地震应激的胎儿成年后视觉空间工作记忆水平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改善氯丙嗪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氯丙嗪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维持原氯丙嗪治疗的同时,分别加阿立哌唑(40例)及安慰剂(40例)治疗,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PRL)水平、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副反应量表(TESS),同时观察高催乳素血症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周末,阿立哌唑组PRL(22.8±7.1)ug/L较治疗前(92.1±24.3)ug/L明显下降(P=0.000);安慰剂组PRL(79.3±7.5)ug/L与治疗前(95.8±34.4)ug/L比较,无显著差异(P=0.102)。治疗6周末,阿立哌唑组PRI。下降率(74.9±6.9)%,高于安慰剂组(8.2±22.7)%(P=0.000)。治疗6周末,两组BPRS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152、0.66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结论阿立哌唑可安全、有效改善氯丙嗪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奋乃静治疗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60例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与奋乃静组治疗,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第2、4、6周末采用PANSS量表、TESS量表评分并分析。结果第2、4周末奥氮平组与奋乃静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1,P=0.006)、(X^2=17.34,P=0.031),第6周末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59,P=0.061);PANSS量表评分均数:奥氮平组在第2、4、6周末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奋乃静组在第4、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6周末两组之间的TESS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6,P=0.039)、(t=2.295,P=0.016)。结论奥氮平比奋乃静能更快、更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且没有明显锥体外系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意象对话技术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意象对话技术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意象对话技术联合文拉法辛治疗组(研究组)和文拉法辛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进行HAMA、HAMD、CMI、DSQ及SF-36测评,以HAMD减分率判定临床疗效,以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末,研究组痊愈9例,显效13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9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在第2,4,6周末HAMA和HAMD研究组和对照组总分及CMI研究组总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4,6周末研究组DSQ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机制两个因子及SF-366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及6周末对照组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机制、生理机能及躯体疼痛几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4,6周末对照组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四个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在2,4,6周末两组HAMA、HAMD、CMI、DSQ及SF-36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意象对话技术联合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米氮平组)32例,对照组(阿米替林组)32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周、2周、4周、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P300电位进行抑郁状态和认知功能测定。结果治疗前2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各时段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治疗1周末和2周末研究组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研究组总分减分率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1周末2组P300电位测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6周末研究组P300电位N2、P3波潜伏期缩短和P3波幅升高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6周末2组服药依从性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1);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9%,对照组为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P〈0.05)。结论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但米氮平起效明显快于阿米替林,且对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明显优于阿米替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联合极化液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9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单用药组(单用SSRIs治疗)35例和合用药组(SSRIs+极化液治疗)34例。疗程均为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评估疗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估不良事件。结果:治疗4周,以合用药组HAMA总分、HAMD总分显著下降低于单用药组(F=17.28,F=10.24;P均〈0.05)。合用药组CGI严重程度评分平均(1.5±O.4)分、TESS总分平均(9.4±1.2)分均显著低于单用药组(2.3±0.1)分和(10.5±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SRIs联合极化液治疗老年抑郁症较单用SSRIs的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9 年9 月至2020 年8 月在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8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观察组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 础上给予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治疗,对照组则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普通病房饮食。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饮食治疗后,观察组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其阳性症 状因子分、阴性症状因子分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因子分均呈下降趋势。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ANSS 总分显示组间主效应、时间主效应、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783,P1=0.011; F2=41.378,P2 < 0.001;F3=41.378,P3 < 0.001);阳性症状因子分显示时间主效应及时间和分组交互 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302,P1 < 0.001;F2=6.483,P3 < 0.001),组间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F=0.384,P=0.537);阴性症状因子分显示组间主效应及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655,P1=0.035;F2=37.087,P3 < 0.001),时间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94,P=0.054);一般精 神病理症状因子分显示时间主效应及时间和分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177,P1 < 0.001; F2=37.087,P2 < 0.001),组间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70,P=0.071)。从第8 周末开始,PANSS 总 分、阴性症状因子分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因子分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8 周末分别为(t1=3.507, P1=0.001;t2=2.126,P2=0.037;t3=2.839,P3=0.006),第12 周末分别为(t1=4.337,P1=0.001;t2=3.201, P2=0.002;t3=3.000,P3=0.004)。从第4 周末开始,观察组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因子分和一般精神病 理症状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第4 周末分别为(t1=7.481;t2=3.616;t3=5.430,P < 0.05), 第8 周末分别为(t1=7.649;t2=4.572;t3=7.531,P < 0.05),第12 周末分别为(t1=7.564;t2=4.869;t3=7.622, P < 0.05)。结论 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可能增加抗精神病药物改善精神症状的作用,对阴性、阳性症 状的进一步改善可能均有一定作用,且安全性好,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住院治疗的抑郁障碍老年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睡眠紊乱与抑郁病情变化的关联,为临床实践中对老年患者的睡眠紊乱和抑郁症状进行合理处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自然状态的观察研究,患者为符合ICD.10中抑郁发作、单次或复发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年龄≥60岁,共69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状况,总分〉18分为存在睡眠紊乱,采用HAMD、HAMA评估病情,MMSE评估认知功能。末次评估增加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社会功能。在基线、治疗2周末、4周末及1年随访完成量表评估、记录药物治疗情况等,其中62例完成全部评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比较不同时点量表评分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患者在基线、治疗2周末、4周末和1年随访的PSQI得分分别为(15.4±3.8)、(12.0±4.6)、(9.4±4.3)、(8.5±4.7)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2周末和4周末与基线相比减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85、40.92,均P〈0.05),治疗4周末与1年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P=0.178)。有睡眠紊乱的患者2周末和4周末时联合使用镇静催眠药的比例更高。2周末PSQI减分率与2周末和4周末HAMD减分率正相关(r=0.33、0.40,均P〈0.05),但与1年时HAMD减分率不相关(r=0.16,P〉0.05)。1年随访时仍存在的睡眠紊乱与HAMD评分正相关(OR=11.56,Waldχ2=4.26;P〈0.05),与HAMA、MMSE和GAF评分无关联。结论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紊乱在治疗早期改善可预示急性治疗期抗抑郁疗效较好,睡眠紊乱可随有效抗抑郁治疗而改善,治疗1年后仍存在睡眠紊乱更可能是抑郁障碍的残留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和抗抑郁剂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MECT治疗组和常规抗抑郁剂治疗组。MECT组30例,每周1、3、5治疗,连续4周,以后每周一次维持治疗,共治疗12周。药物组30例.应用抗抑郁剂盐酸文拉法辛治疗,剂量在150mg~225mg/d之间,共治疗12周。所有入组病例.在入组时、治疗1周、治疗4周、治疗12周分别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血清皮质醇浓度。两组在入组时和治疗12周进行威斯康星卡片(WCST)评定,结果:HAMD分比较,在治疗1周、4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12周末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第1、4周末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P〈0.05),在治疗12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CST评定在入组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P〉0.05),在第12周末两组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间在治疗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成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分类测验结果显示的认知功能情况存在相关性.结论:MEC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相比较抗抑郁剂而言起效更快,埘认知功能无不良反应,随病情好转对认知功能有改善。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程度可能与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氨磺必利与奥氮平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磺必利组(30例)和奥氮平组(30例),分别给予氨磺必利片和奥氯平片口服,检测入纽时和治疗2,4,8周后两组空腹血糖(FBS),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及体质量指数(BMI),并评定入组时和治疗2,4,8周后两组的PANSS评分,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氨磺必利组有效率82.8%,奥氮平组为8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18,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末PANSS总分及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MBI,FBS,LDL,TC,TG随时间升高趋势明显,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氨磺必利组内各时点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8周末TESS评分氨磺必利组为(2.49±1.32)分,奥氮平组(2.95±1.5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0,P=0.033),氨磺必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氨磺必利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奥氮平相当,但对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明显小于奥氮平。  相似文献   

15.
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1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为开放性,平行对照,药物剂量可调整的临床试验。采用自然观察研究方法,结合全病程管理模式对研究对象进行1年随访研究。分别有131例和1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分入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利培酮组剂量为3—6mg,平均(3.8±1.3)mg,奥氮平组剂量为10—20mg,平均(12.9±5.6)mg。疗效主要统计指标为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的总分值及有效率,持续治疗时间。PANSS减分率≥50%定义为有效。次要统计指标为复发率、复发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2月末时,利培酮组有85例患者(64.9%)完成随访,奥氮平组为93例(68.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点利醅酮和奥氮平组有效率分别为62.6%和6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其他时点(2、3、6、8个月)两组有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末利培酮组和奥氮平组的复发率(14.5%、12.5%)、持续治疗时间(9.5±3.8月、9.7±3.8月)、复发时间(4.0±2.9月、5.1±2.8月)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方面,利培酮组锥体外系反应比例高于奥氮平组,奥氮平组体重增加比例高于利培酮组。结论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1年疗效均好,利培酮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较多,奥氮平组体重增加较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纯药物与药物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具有幻听症状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在药物(利培酮)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周末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通过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4周末,研究组PANSS阳性症状因子显效率(30%)高于对照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因子分在第2周和4周末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TMS可以缩短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症状的起效时间,并可提高药物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θ 短阵快速脉冲模式(TBS)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利培酮治疗对首发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并观察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变化。方法 收集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 年 1—12 月住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0 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 利培酮口服液治疗,研究组联合TBS 模式的rTMS 治疗,疗程4 周。治疗前及治疗2 周末、4 周末采用阳 性与阴性症状量表(RANSS)进行心理测评,检测血浆PRL;rTMS 治疗结束后4 周随访,复测血浆PRL水 平。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PANSS 总分及因子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两 组患者PANSS 总分及各因子分在时间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组间效应的比 较上,阴性症状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组间=4.419,P< 0.05),其他因子及PANSS 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均P > 0.05);在交互效应的比较上,PANSS 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R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RL在时间效应、 组间效应、交互效应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58.270,F组间=70.257,F交互=51.863,均P<0.05); 治疗2 周末、4 周末及4 周随访时两组患者血清PR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296,t2=78.881, t3=92.162;P < 0.05)。结论 TBS 模式的rTMS 治疗可以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延缓利培 酮所致的血浆PRL升高,不良反应小,但长期疗效难以维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将6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即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对照组仅用西酞普兰治疗。两组作4周治疗观察。于人组前及人组后第2、4周末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不良反应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第1、2及4周末HAMD、HAMA总分及减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药物不良反应两组间元明显差异。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独西酞普兰治疗(P〈0.05),药物不良反应两组问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曲唑酮合并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男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予以氟西汀合并曲唑酮治疗,对照组单用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于入组时及治疗后1、2、4、8周采用HAMD。,项评分、HAMA评分、阿森氏失眠量表(AIS)、亚利桑那性生活问卷(Arizona Sexual Experience Scale,ASEX)、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进行疗效评定,并进行不良反应评估。结果治疗第八周末两组HAMD总分、体重因子分、认知障碍因子分、迟缓因子分、睡眠障碍因子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AIS(P〈0.05)、ASEX(P〈0.01)、IIEF-5(P〈0.01)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第八周末研究组临床痊愈26例(86.7%),对照组20例(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54,P〉0.05)。性功能改善情况:研究组痊愈8例(26.67%),显效16例(53.33%),有效4例(13.33%),无效2例(6.67%);对照组分别为2例(6.67%),13例(43.33%),6例(20%),9例(30%)。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765,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均为轻度。结论曲唑酮合并氟西汀对男性抑郁症患者抑郁、睡眠及性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疼痛共情外显和内隐任务探究抑郁症患者的疼痛共情能力。方法采用疼痛共情范式对37例门诊和住院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与患者组性别、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36名健康对照(对照组)的疼痛共情能力进行比较,评估指标为正确率和反应时;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比较2组的共情能力,包括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4个维度。结果(1)IRI-C评分比较:患者组在IRI.C的观点采择[(9.0±4.2)分比(11.2±4.4)分]、想象力[(12.9±4.6)分比(15.7±3.8)分]因子得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P〈0.01;t=-3.0,P〈0.05),个人痛苦[(11.3±4.7)分tt(7.2±4.2)分]因子得分大于对照组(t=4.1,P〈0.01)。(2)正确率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任务和情绪图片的主效应均显著[F(1,71)=61.82,P〈0.01;F(1,71=65.79,P〈0.01],任务和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1,71)=4.37,P〈0.051。外显任务下,情绪图片的主效应显著[F(1,71)=28.25,P〈0.01],组问差异明显[F(1,71)=4.04,P〈0.05];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组判断疼痛图片的正确率低于对照组限。[F(1,71)=4.07,P〈0.05],中性图片的正确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反应时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任务和情绪图片的主效应均显著阶,[F(1,71)=65.56,P〈0.01;[F(1,71)=9.54,P〈0.05],任务、情绪图片、组别间均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疼痛共情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