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选择化疗药物提供信息. 方法 分别用5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铂、表阿霉素、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的常规用药峰浓度孵育SGC7901,采用MTT法,测量孵育前后细胞的吸光度,计算各化疗药物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 结果 在常规峰浓度时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 5氟尿嘧啶57.4%、阿霉素56.4%、顺铂39.8%、表阿霉素38.0%、丝裂霉素92.2%、环磷酰胺15.0%. 结论 SGC7901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铂、表阿霉素及环磷酰胺.达到50%以上抑制率的药物只有丝裂霉素、5氟尿嘧啶、阿霉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阿霉素纳米粒对人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系HL-60/ADR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药物的体外杀伤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药物浓度。结果 阿霉素纳米粒和阿霉素对HL-60细胞细胞毒作用相似,HL-60/ADR对阿霉素纳米粒较阿霉素敏感2.63倍,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显著增加可能是关键因素。结论 阿霉素纳米粒通过增加耐药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有效逆转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由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运载的阿霉素经舌静脉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的分布状况.方法全部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经舌静脉,按分组分别注射相应药物,剂量均为阿霉素2.5 mg/kg体重.取全血、心、肺、肝、脾、肾.全血制成血浆,器官组织制成匀浆,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静脉注射同等剂量、不同剂型的阿霉素药物后,阿霉素在器官中的蓄积程度从高到低:肝:D靶肝>D非靶肝、C>B>A;心脏、肾、血浆:A>B>D、C;脾:B>A、C、D;肺:B>A>C、D.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注入体内后,在心、肺、肝、脾、肾中的药物浓度在15~30min达峰值,而半乳糖化后,阿霉素的药物峰值提前到5 min或之前.外加磁场和未加磁场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的药物靶向指数和药物选择指数是均高于磁性白蛋白纳米粒.结论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经半乳糖化后,可显著增强阿霉素对肝脏的靶向性,并显著降低心、肺、脾、肾、血浆肝外器官的组织阿霉素浓度.利用外加磁场,可提高阿霉素在肝脏特定部位蓄积的能力.因此,静脉注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阿霉素和柔红霉素属于蒽环类抗生索,均是临床较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其中阿霉素是柔红霉素的14-羟基衍生物。早期临床及临床前实验表明,阿霉素比柔红霉索具有更强的抗癌指数和更广的抗癌谱,因此,阿霉素作为蒽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自1970年首先在意大利上市以来,一直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主要药物。与其他类抗癌药物一样,阿霉素也具有一系列毒副作用。急性毒性包括:骨髓抑制、心率不齐、脱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相似文献   

5.
以生物可降解天然高分子蛋白质明胶为载体材料,阿霉素为药物材料,异丙醇为凝聚:采用单凝聚成球法,制备得到了阿霉素明胶纳米粒子。并对阿霉素明胶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载药量以及药物的体外释药等特性进行了考察。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阿霉素明胶粒子的耜约为100nm,粒径分布均匀,平均载药量为2.5tμg/mg,而且阿霉素明胶粒子在体外的药物缓辑果显著,因此作为药物载体明胶纳米粒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阿霉素渗漏的防治。方法:对表阿霉素渗漏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对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合理选择血管、提高专业技术、合理使用药物等方面对表阿霉素渗漏进行预防。对表阿霉素渗漏患者采用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4mg局部静注,渗漏部位多处皮下注射,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冰袋冷敷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1例患者均痊愈。结论:①表阿霉素药物渗漏重在预防,其关键是要加强对使用化疗药物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培训。②化疗科室应建立化疗药物渗漏后的应急预案,以保证药物渗漏后及时正确的处理。③掌握渗漏药物的解毒剂对处理药物渗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家兔一次性颈静脉给药,检测自制药物与普通阿霉素在药动力学方面有无差异及了解新药的药动学特点.方法家兔1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只,均予颈静脉置管、注射、抽血,一组按3.0mg/kg给予阿霉素;一组按63.2 mg/kg给予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每次抽血1ml,分离血清低温保存,以氯仿-甲醇液萃取阿霉素,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下检测色谱峰高.根据阿霉素标准曲线求血清中阿霉素浓度.以"3P87"进行药动学分析.结果阿霉素与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规律符合三室开放模型;与阿霉素相比,实验组药物的消除相半衰期延长了1.9~3.2倍,清除率是阿霉素的0.5369倍;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阿霉素的1.3697倍.结论阿霉素经过与白蛋白、磁性微粒结合,并以半乳糖修饰,改变了原药的体内分布特性,延长了药物半衰期,增加了靶器官肝脏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1乙基3(3二甲基丙基)碳二亚胺 (EDC)介导反应合成了叶酸偶联的羧甲基壳聚糖(CMCTFA),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采用薄膜分散pH梯度法制备CMCTFA修饰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考察了CMCTFA修饰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包封率、粒径、ζ电位以及在不同pH释药介质中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CMCTFA修饰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的ζ电位较未修饰脂质体明显减小,但较CMCT修饰阿霉素纳米脂质体无明显差别;与阿霉素纳米脂质体和CMCT修饰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相比,CMCTFA修饰的阿霉素纳米脂质体在酸性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速率和药物释放量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纳米活性碳作为药物载体在淋巴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载阿霉素的纳米活性碳在治疗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右后肢脚掌皮下接种Walker256瘤细胞悬液后形成淋巴结转移模型,分别在肿瘤部位注射载有阿霉素的活性碳混悬液、阿霉素水溶液和生理盐水。注射后21d处死大鼠取腘窝淋巴结,测量各组淋巴结重量、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坏死率和凋亡率。结果载阿霉素活性碳组大鼠的淋巴结重量较其他两组为轻,淋巴结中肿瘤细胞坏死率、凋亡率较其他两组明显增高。注射载阿霉素活性碳组大鼠皮肤无溃烂,而单纯注射阿霉素水溶液组大鼠皮肤均有溃烂。结论活性碳作为化疗药物的载体,在不影响化疗药物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可将药物导入淋巴系统内并有助于在淋巴结中停留,能较好地发挥药物杀灭淋巴系统中的肿瘤细胞的作用,并且减轻了药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已有两项研究表明,docetaxel能与阿霉素联用以治疗晚期乳腺癌而不增加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心脏毒性是烷基化药物如阿霉素(Adriamycin,一种已有几十年的标准化疗药物)化疗的结果。 Docetaxel(Taxotere)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药物,研究人员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专题讨论会上报道,该药物已显示出与阿霉素同样好的单一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1.
TNP-470与阿霉素联合使用治疗小鼠膀胱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血管形成抑制剂TNF-470与化疗药物阿霉素联合应用抑制小鼠膀胱癌的协同作用.方法分别予TNP-470、阿霉素、TNP-470 阿霉素治疗TN39膀胱癌荷瘤小鼠,观察肿瘤生长及血管形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后12 d,TNP-470、阿霉素及TNP-470 阿霉素治疗组抑瘤率分别为46.3%、21.4%及56.5%,TNP-470组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凋亡指数增多,阿霉素组凋亡指数增多,TNP-470 阿霉素组凋亡指数进一步增加.结论TNP-470与阿霉素治疗小鼠膀胱肿瘤,有明显的抗肿瘤协同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形成及化疗药物细胞毒性作用而促使肿瘤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2.
磁性热敏阿霉素脂质体聚集及释药特性的体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场和加热作用下磁性热敏阿霉素脂质体在体外的聚集及释药情况。方法:实验按水浴加热温度分为6组,分别为21、33、39、42和45℃组以及对照组,同时每一组又分为施加磁场组与未施加磁场组2个亚组。利用LY荧光标记阿霉素后,制备成磁性热敏阿霉素脂质体。采用外加磁场定位对磁性热敏阿霉素脂质体进行聚集引导,水浴加热使其释放阿霉素,通过荧光分析仪观察其聚集、释放药物及与腺癌细胞(腺癌细胞株HT-29)结合情况。结果:在体外强磁场作用下磁性热敏阿霉素脂质体出现定向聚集,在水浴加热至33℃时阿霉素开始释放,并可与腺癌细胞结合,42℃时药物释放量可达到90%以上。其中21、 33和 39℃时释放药物与腺瘤细胞结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在39、42和45℃药物释放率施加磁场亚组与未施加磁场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磁场可以明显提高磁性热敏阿霉素脂质体的体外定向聚集性,温度可以控制磁性热敏阿霉素脂质体对阿霉素的释放及其与腺癌细胞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利用加热固化蛋白质原理制备出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比色法分析其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具有磁性药物微球的形态学特征,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与阿霉素相似 (P> 0.05), 提示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是抗癌药物阿霉素的一种新剂型,该药物剂型的改变未影响其体外药理作用,与磁场联用发挥靶向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脂质体阿霉素与阿霉素对小鼠毒性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弘炜  范健 《铁道医学》2000,28(6):362-364
目的 对比研究阿霉素和脂质体阿霉素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 将脂质体阿霉素与阿霉素分为几个不同的剂量组。观察静脉给药后两种剂型的急性LD50、小鼠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液生化变化及两药物组动物心、肝、肾、胃肠道等脏器的病理及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脂质体载药可将药物LD50提高60%,动物毒性死亡率降低,动物血白细胞和血液生化收减轻。病理检查提示:脂质体组动物心、肾、胃肠道病理损害减轻,而肝、脾病理改变两药物组相仿。结论 脂质体载药后可降低阿霉素对动物心、肾、胃肠道等重要脏器及全身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癌药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细胞毒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加热固化蛋白质原理制备出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比色法分析其毒作用。结果显示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肯有磁性药物微球的形态学特征,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与阿霉素相似(P〈0.05),提示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是抗癌药物阿霉素的一种新剂型,该药物剂型的改变未影响其体外药理作用,与磁声联用发挥靶向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弘炜  范健 《现代医学》2000,28(6):362-364
目的对比研究阿霉素和脂质体阿霉素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将脂质体阿霉素与阿霉素分为几个不同的剂量组,观察静脉给药后两种剂型的急性LD50、小鼠血白细胞计数和血液生化变化及两药物组动物心、肝、肾、胃肠道等脏器的病理及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脂质体载药可将药物LD50提高60%,动物毒性死亡率降低,动物血白细胞和血液生化改变明显减轻。病理检查提示脂质体组动物心、肾、胃肠道病理损害减轻,而肝、脾病理改变两药物组相仿。结论脂质体载药后可降低阿霉素对动物心、肾、胃肠道等重要脏器及全身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柿叶黄酮(PLF)对阿霉素肾病(AN)大鼠尿蛋白、血生化及肾组织免疫病理损伤的影响,初步探讨柿叶黄酮对阿霉素肾病作用机制。方法 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A组)、病理对照组(B组)、低中高剂量柿叶黄酮组(C1、C2、C3组)、阳性药物组(D组)及联合用药组(E组)。阿霉素肾病鼠模型建立后,用药组实验鼠分别经胃给予相应药物7周。模型鼠阿霉素(ADR)注射前、注射后及药物干预后测定24 h尿蛋白(24HUP)定量变化,药物干预后测定模型鼠血生化指标,显微镜观察模型鼠肾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结果各剂量柿叶黄酮、强的松及联合用药均能明显降低阿霉素肾病鼠24HUP(P<0.01),改善肾脏病理损伤,调节血清蛋白与血脂含量(P<0.05)等。结论柿叶黄酮能降低阿霉素肾病鼠24HUP、调节血生化及改善肾脏病理损伤等,对阿霉素肾病鼠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脂质体阿霉素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东  张弘炜  范健 《现代医学》2002,30(6):358-360
目的 对比研究阿霉素和脂质体阿霉素对实体型和腹水型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小鼠分为几个不同剂量的对应组 ,观察两种剂型的阿霉素经静脉注射给药后对小鼠实体型肿瘤的抑瘤率、腹腔给药后对荷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结果 在 4、6mg·kg-1两对应组中 ,脂质体阿霉素对实体瘤的抑瘤作用较游离型阿霉素明显提高 ;9mg·kg-1组中两药物抑瘤率相仿 ;在 5、7.5、10mg·kg-1各组中 ,与游离药物相比脂质体载药可显著提高荷瘤动物的生命延长率。结论 脂质体载药后可保留或提高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经磁导靶向给药载阿霉素金磁复合微粒在荷瘤小鼠体内分布特性。方法建立小鼠肝细胞癌动物模型,将30只小鼠分为三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经尾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单纯磁阿霉素组和磁阿霉素加磁场组分别注射载阿霉素金磁复合微粒溶液,其中,磁阿霉素加磁场组外加5000Gs磁场固定1h,然后处死全部小鼠,心脏取血并收集心、肝、肾、肿瘤组织,应用高相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织中阿霉素浓度,评价其在小鼠体内靶向分布特性。结果肿瘤靶区应用外磁场固定后,肿瘤组织中药物浓度远高于非磁区其他组织中药物浓度(P〈0.05),其他组织的药物浓度(除心脏外)与空白对照组相当(P〉0.05)。而在没有外磁场的环境下,药物在全身各组织中呈弥散性分布,且肝脏和肿瘤组织中药物浓度较高。结论磁导靶向给药具有良好的靶向定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化疗药物剂型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20.
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分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肝动脉给药与肝动脉给予高剂量的游离药物在体内生物分布上的差异。通过直接测量组织中阿霉素的浓度,进一步证实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的靶向性。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实验组:肝动脉注射白蛋白阿霉素磁纳米粒(相当0.5mg/kg阿霉素)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磁场去除后,动物处死。对照组:肝动脉注射10倍于实验组剂量的阿霉素(5mg/kg),30min后处死。动物处死后,取靶区肝组织、非靶区肝组织、心、肾、脾和肺捣碎、匀浆,用乙醇提取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实验组左肝外叶应用磁场30min,磁区肝组织阿霉素的浓度较非磁区肝组织的阿霉素浓度明显升高,磁共肝组织阿霉素浓度为非磁区肝组织的2.6倍,对照组靶区肝组织和非靶区肝组织的阿霉素浓度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心和肾组织的阿霉素浓度平均为实验组的9倍以上,脾为4.6倍,肺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靶区肝组织的阿霉素只有磁区肝组织阿霉素浓度的1/4。实验组心、肾、肺和脾组织与靶区肝组织阿霉素浓度的比值大大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纳米粒加磁场的方法从肝动脉给予阿霉素在靶区产生的药物浓度比肝动脉给予10倍剂量的游离阿霉素在靶区产生的药物浓度高3倍。而在心、肾和脾的阿霉素浓度比对照组大为降低。另外,实验组心、肾、肺和脾组织和与靶区肝组织阿霉素的比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其意义若在靶区产生同样的阿霉素的浓度,实验组肝外脏器的阿霉素浓度将大大降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