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7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2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腹腔镜技术根治性切除直肠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腹腔镜外科技术根治性切除直肠恶性肿瘤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运用腹腔镜技术根治性切除57例直肠肿瘤的手术方式与临床资料,其中高位直肠癌8例,中位直肠癌19例,低位直肠癌21例,肛管癌9例。结果55例在全腹腔镜或其辅助下完成根治性切除术,2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36±25)min,平均出血量(85±38)mL;术后无伤口感染、腹腔出血、吻合口漏、狭窄;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肿瘤标本切除长度(26.35±13.26)cm,切除淋巴结数目(12.35±9.67)个;随访4 ̄36个月,2例术后14个月、18个月腹腔广泛转移死亡。结论运用腹腔镜外科技术根治性切除直肠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且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nm23基因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3例原发性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中VEGF-C及nm23基因蛋白。结果 VEGF-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nm23基因蛋白在大肠癌淋巴结无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有转移组(P<0.05)。结论 VEGF-C及nm23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癌组织中VEGF-C及nm23基因蛋白,对判断大肠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关核因子(NF)-κB和环氧合酶(COX)-2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其临床意义和相互关系尚无定论.目的:研究NF-κB和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2例胃癌组织中NF-κB和COX-2蛋白的表达,以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30例)作对照.结果:NF-κB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2.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F-κB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临床指标呈显著相关(P<0.05).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4.1%,在对照组中无表达,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胃癌组织中NF-κB和COX-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80,P<0.01).结论:NF-κB和COX-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NF-κB可能促进了COX-2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进展期胃癌术前给予阿霉素磁液靶向化疗后,胃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增殖状态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30例进展期胃癌,术前2周给予阿霉素磁液靶向化疗,应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化疗前后胃癌组织及癌周正常粘膜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AI)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指数(PI)。结果 术前阿霉素磁液化疗对正常粘膜组  相似文献   
5.
6.
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淋巴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道转移是恶性实体肿瘤难以根治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由于近年来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和对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 ,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领域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资料 ,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深入探讨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 ,将成为继血管生成机制研究之后的另一前沿领域 ;针对该机制开发靶向药物有望谱写肿瘤生物治疗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8.
Billroth1881年首先进行胃大部切除术,27年后Jonas报道胃空肠吻合术后出现的进食后综合征,1913年Hertz称这些表现为“胃排空过快症状”,1922年美国医师 Mix提出“倾倒”一词,又称为“胃空肠吻合术后倾倒胃”[1]。严格地说,这一综合  相似文献   
9.
近 10年来 ,我科对胃十二指肠外瘘病人 ,经早期肠内营养 (EN)及TPN支持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 16例病人 ,男性 12例 ,女性 4例。年龄 2 3~ 6 8岁。胃瘘 10例 ,十二指肠瘘 6例。发生部位及原因 :脾切除 +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瘘 5例 ,断流术后合并胃体瘘 4例 ,胃平滑肌肉瘤切除术后合并胃体瘘 1例 ,十二指肠降部外伤修补术后降部瘘 1例 ,重症胰腺炎病灶清除术后十二指肠降部瘘 2例 ,再次胆道术后十二指肠瘘 1例。腹膜后脓肿引流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横部瘘 1例 ,十二指肠球溃疡穿孔修补术后球部瘘 1例。48h瘘量大于 10 …  相似文献   
10.
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的改良法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采用改良方法自行制备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 ,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自行研制改良法 ,制备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 ,即人体血清白蛋白1 4 0mg、阿霉素 30mg、化学合成磁粉 50mg经精制棉籽油乳化交联混合而成。 结果 改良方法可靠 ,制备的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形态较理想 ,符合静脉用药。平均直径为 (1 .0 2 0 0± 0 .0 0 94) μm ;形状因子为 :0 .7780± 0 .0 32 2。结论 改良方法可行可靠 ,为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在以后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