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病初诊患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临床问卷调查方法,研究200例社区高血压病初诊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症状情况,初步探讨社区高血压病初诊患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结果: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初诊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乏力、失眠、头胀、急躁易怒、耳鸣、心悸、胸闷等。中医证型频次及构成比中,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比例最高,其次为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及其他型等比例较少。结论:社区高血压病初诊患者症状以眩晕、头痛为主,中医证型分布符合高血压病中医发病规律。为研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及社区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75例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研究探讨其证型分布情况。方法:按照一定的诊断、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高血压病例75例。分析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以及各证型的症状等。结果: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阴虚火旺、痰浊壅盛、痰瘀互结、阴虚血瘀。结论:通过对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高血压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火旺、痰浊壅盛、痰瘀互结、阴虚血瘀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不同的脉压差与中医讧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脉压差与中医证型之间的规律。方法:按标准对758例高血压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并按脉压〈60mmHg、60—75mmHg、〉75mmHg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析比较各组中医证候分型的分布规律。结果:高血压性脑卒中的临床证型非常复杂,以两证组合三证及以上组合占多数。临床上不同的脉压,出现的中医临床证候数量也不相同,脉压越大出现的证型越多。不同的证型在脉压的大小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脉压越大,其高危率、极高危率越大。结论:阴虚风动证和风痰瘀阻证是高血压性脑卒中的主娶证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脓毒症症状特点及证候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书中的症状与临床相结合,编制成包括症状、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共249项的调查表,评测46名脓毒症患者的四诊调查表;并依据虚实辨证,将所得调查表中的症状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类。结果在249项症状中有32项的出现率在20%以上,其中与脓毒症西医诊断标准所描述密切相关的症状中,如脉数、呼吸急促、壮热等出现率均超过43%;本研究归纳分析出六种证型,即邪热、痰浊、血瘀、气虚、血虚和阳虚,其中邪热证的出现率达73.9%,其余各证候分布比率较为均匀,而虚证(包括气虚、阳虚及血虚)在所有证候中的出现率为38.8%。结论脓毒症具有“热毒”、“痰”、“瘀”、“虚”四个基本证候特征,同时认为,可以选取高出现率而又与证型密切相关的一些症状作为此证型脓毒症的诊断项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BMI指数、HCY、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且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200例,采集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中医证型、HCY等。采用频数、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性别、年龄、BMI指数、HCY水平、中医证型中患者的分布情况及特征。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在不同的年龄段、BMI指数分级中分布有统计学差异,且HCY水平在各中医证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气滞心胸证、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3个证型患者分布较多,其HCY水平高于其他证型。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在不同年龄段、BMI分级中分布不同,HCY水平在各中医证型中分布不同,患者以60岁以上年龄段,BMI指数显示超重,中医辨证为气滞心胸证、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者居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水平,通过评估人群高血压知识的知晓情况与健康教育需求,提高医务人员健康教育能力,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62名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410例高血压病人各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病人对危险因素自我监测和护理答对率较高,分别为79.2%和76.5%,而对危害及并发症、治疗知识答对率相对较低,分别为56.3%和55.7%;大多数患者都了解体重肥胖、家族史、年龄以及血脂异常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加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重点对象为初发高血压病患者、文化程度低或年龄较小的患者,重点内容为自我保健,主角是护士。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分布规律。方法:将165例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辨证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气虚痰浊型4型,观察各证型的分布情况。结果: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出现率最高的是气虚痰浊型,其余依次为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中医证型分布以气虚痰浊型为多见,提示不同证型应给予不同的辨证论治,更好的发挥中医药保护靶器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研究高血压病病因病机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而准确地确定其中医证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血压测值为诊断标准,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共识意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望”“闻”“问”“切”4个方面收集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通过信息整合设计问卷的整体理论结构和具体内容.结果:系统分析整理出由封面信、《高血压门诊中医病历表格》、指导语构成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其核心内容是由14个模块及两百余条症状构成的《高血压门诊中医病历表格》,此外还增加了健康教育处方,在临床诊疗的同时,亦重视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结论:本研究完成了高血压痛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便于临床医师对高血压痛相关中医证型特点作出分析总结,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提高防治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新疆地区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新疆地区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特点,探讨影响因素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以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新疆自治区中医院住院的134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调查表,统计分析新疆地区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我区老年高血压辨证以阴虚、血瘀为主要病机;瘀血阻络证为我区高血压病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证候因素。结论:高血压病部分中医证候因素的分布受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分级、高血压病危险度分层、病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62例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高血压病条件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证型分布规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阳上亢,与非脑梗死比较,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为主,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较非脑梗死患者更多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的不同,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20.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