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震后再育女性月经不调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指导临床辨证分型、用药与科研。方法:对四川省5.12地震受灾地区进行77例"震后再育未育女性月经状况"的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录入,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聚类分析。结果:在本调查中,出现肝郁证76人,肾虚证69人,气血两虚证43人,血瘀证28人,湿热证16人,脾虚证10人。结论:震后再育女性月经不调单一证型中,以肝郁、肾虚证型出现频率最高;复合证型以肾虚肝郁气血两虚、肾虚肝郁证型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证型分布状况,为探讨本病中医诊断标准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统计各证型的频数和构成比情况。结果1016例患者纳入调查。其中单一证型346例,占34.06%;复合证型670例,占65.94%,其中两种证型组合最常见。虚证577例,占56.80%,实证138例,占13.58%,虚实夹杂291例,占29.62%。虚证多涉及脾虚(气)、肾虚(气、阴、阳)及血虚;实证多涉及肝郁、血瘀、血热,血寒和痰湿少见。结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证型以虚证为主,且多由脾虚、肾虚导致,常见复合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失败后女性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各证型的常见症状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为形成规范、客观的辨病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为中医妇科在人工助孕领域的临床辨证论治和科学研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面访式调查研究挖掘流行病学资料方法,收集从2009年12月—2012年2月辅助生殖技术失败后的女性中医证候四诊资料,揭示此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常见症状的分布;并分析年龄、不孕病程、职业、流产次数、异位妊娠次数、月经初潮年龄等因素与各证型的相关性。结论:①辅助生殖技术失败后不孕女性的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肾虚肝郁、肾虚肝郁血瘀、肾虚证、肾虚肝郁夹湿热;②中医证型分布以虚实夹杂证最多;③各常见证型中肾虚证与自然流产次数呈正相关,与年龄、体重指数、不孕病程、职业、月经初潮年龄、异位妊娠次数、行人工助孕的次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肾虚相关证型功血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状况,为规范功血辨证诊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对612例肾虚相关证型功血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各证型的频数统计。结果:复合肾虚证型(510,83.33%)较单一证型(102,16.67%)多见。单一证型中,肾阴虚(45,44.12%)、肾气虚(45,41.18%)多见。且肾气虚多兼肝郁(68,11.09%)、血虚(57,9.30%)、血瘀(57,9.30%);肾阴虚证多兼肝郁(113,18.43%)、血瘀(99,16.15%)和血虚证(49,7.99%);肾阳虚证多兼脾气虚证(75,12.23%)。排卵型功血多见肾气虚证(186,57.23%),无排卵型功血多见肾气虚(146,50.69%)、肾阴虚(111,38.54%)。结论:临床肾虚功血多为复合证型,常易相兼的其他证型有肝郁、脾虚、血虚、血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崩漏在不同地域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对近年来发表的崩漏关于辨证分型论治的文献以长江为界,对总结出的8 364例病例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研究,进行南北不同地区辨证分型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结果:崩漏临床证型总体以虚证为主,虚证多见于脾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肾阴虚,实证主要以血瘀、气滞血瘀、肝郁为主。虚实夹杂以肾虚血瘀、肾虚肝郁为主。南北证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虚证北方略多于南方,以脾虚、气血两虚、气阴两虚、肾虚证型为主。实证南方多于北方,虚实夹杂证型南北分布差异最大,南方以肾虚血瘀、肾虚肝郁、脾肾两虚兼血瘀、阴虚血热、肝郁脾虚为主。结论:不同地区的崩漏虚实证候有不同构成,本研究结果对崩漏南北地域证型的分布情况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中医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并为临床实践中"因地制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合并黄疸患者中医证型的规律。方法:选取19例恶性肿瘤伴有黄疸症状的患者,调查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中医辨证分型、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胆红素、预后情况等。并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证素特点。结果:19例患者辨证分为7种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证""湿热困脾证,肝郁脾虚""水湿困脾,血瘀内结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血瘀内结证"及"肝郁脾虚,湿热困脾证"。肿瘤患者证型中肝郁脾虚证型高于其他证型。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气虚,气滞是肿瘤患者合并黄疸之主要病性证素。患者病性分布为虚实夹杂。结论:肿瘤合并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为肝郁脾虚证;病位证素主要分布在肝、脾。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气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临床生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分析210例M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生化指标及肝弹性测定差异。结果210例MAFLD患者单一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性别比较,湿热蕴结证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P<0.05),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的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年龄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比较,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体质量高于其他3种证型(P<0.05)。湿热蕴结证患者ALT、GGT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患者TG、TG/HDL-C均高于其他证型患者(P<0.01)。轻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肝郁脾虚证、脾肾两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证和脾肾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肪肝占比最高的是痰瘀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临床主要证型及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方法,对31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卵巢低反应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卵巢低反应患者主要证型及症状的分布规律,分析卵巢低反应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年龄、盆腔手术等的分布情况。结果:其主要中医症状为:性急易怒、腰膝酸软、经血夹块、健忘、神疲力乏、畏寒肢冷、脱发、胸胁胀痛不舒、经前乳房胀痛等;最多的中医证型是肾虚肝郁血瘀证型(占32.7%);单证型中以肾虚证最多(占94.3%);随年龄增加,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出现的几率增大;肾虚肝郁血瘀证及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在有盆腔手术患者中出现的几率均大于无盆腔手术者。结论:IVF-ET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中医常见证型为:肾虚肝郁血瘀证、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肾虚肝郁证;初步显示随年龄增加,脾肾两肝虚郁血瘀证出现的机率增大;肾虚肝郁血瘀证及脾肾两虚肝郁血瘀证在有盆腔手术患者中出现的几率均大于无盆腔手术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9年9月~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45例UC患者,调查U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溃疡分期、活动性、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结果:145例UC患者中,湿热内蕴证共53例,脾胃虚弱证39例,脾肾阳虚证共18例,肝郁脾虚证共15例,阴血亏虚证共12例,气滞血瘀证共8例,以上中医证型占比分别为36.55%、26.90%、12.41%、10.34%、8.28%、5.52%;湿热内蕴证UC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表达量低于其它证型,肠球菌、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高于其它证型(P0.05);脾胃虚弱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低,肠球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偏高,肠杆菌、梭杆菌表达量较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偏高(P0.05);除脾肾阳虚证UC患者乳酸杆菌表达量略高于气滞血瘀证之外,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UC患者的其它各类肠道菌群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患者多为湿热内蕴证,缓解期患者多为脾胃虚弱证,轻度活动UC中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中度、重度活动UC中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直肠型溃疡中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等证型较为常见,结肠型溃疡中大多为湿热内蕴证,混合型溃疡中多为湿热内蕴证和脾胃虚弱证。结论:UC常见中医证型包括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及气滞血瘀证,不同证型肠道菌群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类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UC病情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临床病症及血清生殖激素水平与中医证型分布关联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和大庆油田总医院共同收治的PCOS患者共80例,按照中医证候特征分为肾虚血瘀组、脾虚痰湿组和肝经湿热组,测定三组患者的痤疮严重程度评分、多毛及肥胖程度评分、月经疾病及不孕分布情况和生殖激素水平,研究患者临床病症及血清生殖激素水平与中医证型分布关联性。结果:肝经湿热组痤疮程度最严重;脾虚痰湿组和肝经湿热组F-G多毛评分均高于肾虚血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组的BMI值、WHR值均高于肾虚血瘀组和肝经湿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COS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后期和月经过少,肾虚血瘀组不孕患者占比最高;肝经湿热组患者的PRL水平和T水平均高于肾虚血瘀组和脾虚痰湿组,肾虚血瘀组的PRL水平高于脾虚痰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主要中医证型是肾虚血瘀,其主要临床病症为月经不调和不孕;肝经湿热与血清中T和PRL相关,其主要临床病症为多毛和痤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S)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临床调查统计分析DOS患者的中医证候,经专家评审统计结果,最终得出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临床辨证分型和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近10年文献中DOS的中医证型分布和常见证候。根据文献和临床实际设计临床DOS中医证候调查表;对130例患者进行临床调查,采用SPSS 16.0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归类证型分布情况,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再通过15名同领域专家评审筛选出最优结果。结果:130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所得证型分布为肝郁血瘀证30.77%,脾肾两虚证23.08%,肾虚血瘀证37.69%,肝肾阴虚证8.46%。结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中以肾虚血瘀为主要证型,肝郁血瘀型次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肝脾肾病因病机入手,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辨证分型,分析研究不同证型在超声下与卵巢参数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48例,其中肾虚证46例,脾虚痰湿证66例,肝郁血瘀证36例;记录一般资料,在阴道超声下进行卵巢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收集,分析比较所有数据。结果 (1)患者病史,脾虚痰湿证长于肾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卵巢体积,肾虚证卵巢体积小于肝郁血瘀证,肝郁血瘀证则小于脾虚痰湿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卵泡及数目,上述3组患者在卵泡数目上、最大卵泡直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流阻力,脾虚痰湿证血流阻力小于肾虚证,肾虚证则小于肝郁血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流搏动指数,肾虚证及脾虚痰湿证血流搏动指数小于肝郁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虚证与脾虚痰湿证在血流搏动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超声下卵巢参数各有其特征性,可以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不孕症女性临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旨在为高龄女性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高龄不孕症患者432例,采用自拟《高龄不孕症女性四诊信息采集表》进行一般情况及四诊信息的调查,基于聚类分析探讨高龄不孕症女性中医证候规律。结果:对432例高龄不孕症女性患者进行四诊信息问卷调查,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以经行腹痛、经色紫黯夹血块、腰膝酸软、脉弦最为常见,其次脉细、经量过少、脉沉、乳房胀痛、腹痛、经量时多时少、舌紫黯、神疲乏力、苔黄、月经后期、食少纳呆、眠差、五心烦热等症状体征也较为常见;聚类分析显示证型分布比例为血瘀肝郁证(27.31%)、血瘀肾阴虚证(25.93%)、血瘀肾气虚证(25.00%)、肾气虚肝郁证(21.76%)。结论:高龄女性不孕症临床症状复杂,以肾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特点,兼夹肝郁、气质、阴虚;证型表现为复杂的本虚标实证,虚证以肾气虚、肾阴虚为主,实证以血瘀、肝郁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临床收集的532例功血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郁化热证、肾虚血瘀证、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证、阴虚血热证共10种证型,并测定其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性激素六项指标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泌乳素(PR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功血患者中医疾病从高到低分布依次为崩漏、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证型的分布依次为阴虚血热证、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肝郁化热证、脾虚证、肾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证。PRL与肝郁化热证呈正相关(P0.05),发生比为1.117;FSH与肾阴虚证呈正相关(P0.05),发生比为1.327;LH与脾肾两虚证呈正相关(P0.05),发生比为1.342。结论功血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其性激素变化水平不同,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分别为肝郁化热证与PRL、肾阴虚证与FSH、脾肾两虚证与L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016例功血患者的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功血中医证型的客观分型标准.方法:对1016例功血患者的症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将其临床资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1016例功血患者的症状可聚为两大类6个证型,即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肝郁、血瘀、血热,虚证包括肾虚、脾虚、血虚.结论:聚类分析只是一种统计学手段,只有结合专业知识,才能正确认识和解释聚类的结果,更好地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16.
307例崩漏患者证型分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崩漏患者辨证分型的状况,为开展崩漏的临床研究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307例崩漏患者的证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崩漏的辨证分型情况。结果:307例确诊为功血表现为崩漏的患者中,252例单一证型,55例复合证型。单一证型中构成比较大的前4位是:脾虚证〉肾气虚证〉肾阴虚证〉血瘀证。总体看来,脾虚、肾虚证型构成比最大,其次为肝郁、虚热、血虚、血热证型,痰湿、血寒证较少见。结论:脾肾亏虚已成为崩漏最常见的证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保护脾胃与肾之功能,将有助于防止和减少崩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①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②两病不同病况(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比较。方法:制定"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调查表",对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18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学分析其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寒凝、痰湿、湿热、气虚、实热、血瘀等8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后得出气滞血瘀、气滞肾虚血瘀、肾虚血瘀、痰瘀互结、肾虚湿热瘀结、气滞寒凝血瘀等6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子宫腺肌病患者资料频数分析得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血瘀、气滞、气虚、寒凝、实热、痰湿、湿热等10个单一证型。聚类分析得出气滞肾虚兼痰湿、肾虚寒凝血瘀、肾虚寒凝气滞、肾虚气滞血瘀和肾虚气滞等5个常见临床复合证型。②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同病况比较,痛经分别为54.03%和88.71%;月经不调分别为18.55%和44.09%;不孕分别为31.45%和18.82%。结论: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证候分布复杂,临床上均以复合证型出现,两种疾病均以气滞肾虚血瘀为常见症候。②子宫腺肌病痛经及月经异常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比例较子宫腺肌病患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相关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型分布。方法:用中医单证研究方法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相关抑郁状态中医证型分为气虚、阴虚、阳虚、肾虚、痰湿、血瘀、气滞、热毒、肝郁、脾虚10个单证,研究分析90例患者总体及不同病理、临床分期及EGFR突变状态的中医单证分布规律。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相关抑郁状态中医单证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热毒证/肾虚证。腺癌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鳞癌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腺癌与鳞癌单证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B期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单证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阴虚证、气虚证/血瘀证,Ⅳ期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虚证、气滞证、血瘀证,ⅢB期与Ⅳ期单证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GFR突变患者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单证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EGFR未突变患者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脾虚证、肝郁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EGFR突变与未突变患者单证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相关抑郁状态中医辨证分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证依次为肝郁证、脾虚证、痰湿证、气滞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不同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EGFR突变状态的患者各中医单证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中医证候调查,研究小卵泡排卵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设计小卵泡排卵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对收集的306例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计算小卵泡排卵中医证候出现的频数和频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结果对306例患者51项症状,31项舌、脉进行频率统计,出现频率大于3%的症状有27项,舌、脉有20项。因子分析法得出11个证候要素,对306例患者的证候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肾阳(气)虚证占14.71%,肾阳(气)虚兼血瘀证占14.38%,肾阳(气)虚兼肝郁证占11.44%,肾阴虚兼肝郁证占11.11%,肝郁血瘀证占10.78%,脾肾阳虚证占10.78%,血瘀证占10.13%,肾阴虚证占9.81%,脾虚痰湿证占6.86%。复合证型以肾虚证、血瘀证最多,从多到少排列顺序依次为:肾虚相关证型、血瘀相关证型、肝郁相关证型、脾虚痰湿相关证型。肾虚证中,肾阳(气)虚相关证型多于肾阴虚相关证型。结论小卵泡排卵的中医证候特点以本虚为主,本虚指肾阳(气)虚,兼有标实,标实包括血瘀、肝郁、痰湿。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病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 )中极易出现脾虚证 ,形成复合的肝郁脾虚证。其特点既不是单纯脾虚证 ,也不是单纯肝郁证 ,有其独特的证治规律。近年来 ,对肝郁脾虚证进行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研究 ,取得了显著进展 ,现归纳综述如下。1 肝郁脾虚证是慢性肝病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可见于许多病 ,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精神病等 ,但在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肝硬化 )中尤易发生。据统计慢性肝炎可分为 46种证型 ,若将其含义相近的作一归纳 ,可概括为湿热、脾虚、阴虚、肝郁、血瘀五大证型。这五大证型在 46种证型中出现的频度为 :湿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