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复制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其血常规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用仪器分析法检测血常规,用LIANG-100型血液黏度计测定血液流变性指标。结果:①对血常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白细胞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白细胞显著降低(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红细胞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红细胞显著升高(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高、低剂量组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血红蛋白胞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高、低剂量组血小板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血红蛋白胞显著升高(P〈0.01,P〈0.05)。②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指标均显著升高(P〈0.001~0.05);与模型组比较,除高剂量组对5s^-1、30s^-1切变率时的全血黏度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01-0.05)。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均显著降低(P〈0.001~0.05);中剂量组显著低于高剂量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提高免疫机能,改善气虚血瘀和能量代谢,改善循环功能,并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方补气活血作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发生(neurogenesi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90min后再灌注,分假手术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补气组、活血组,缺血后24h灌胃给药,连续14天。并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1次,天,连续14天。在缺血后第1、7、14天,采用改良的神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mNSS)和角实验评价神经功能;缺血后第14天,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BrdU/Nestin、BrdU/NeuN和BrdU/GFAP免疫阳性细胞,Westernblot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及补气组大鼠mNSS评分降低和右转次数减少(P〈0.05,P〈0.01),侧脑室下区BrdU/Nestin免疫阳性细胞、缺血皮层周边区BrdU/NeuN和BrdU/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5,P〈0.01),BDNF和VEGF蛋白表达增加(P〈0.01);但补气组BrdU/GF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方组比较,补气组和活血组大鼠BrdU/Nestin、BrdU/NeuN和BrdU/GFAP免疫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1),BDNF和VEGF蛋白表达下降(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显著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和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和VEGF蛋白有关,方中补气药和活血药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健脾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大鼠脂肪细胞因子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APN)、内脏素(Visfatin)的改善作用。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6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加高脂饮食造成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设空白组、模型组、健脾活血方组(治疗组),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共干预4周。以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Leptin、APN、Visfatin。结果给药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血清Leptin显著升高,APN、Visfat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造模成功。给药后,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Leptin降低,APN、Visfatin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叭)。治疗组给药后与给药前比较,血清Leptin降低,血清APN、Visfatin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健脾活血方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Leptin水平,提高APN、Visfatin水平,改善IR。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葱白提取物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体质量排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空白模型组、葱白提取物组和硝酸甘油组,每组各10只。成功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后5min于十二指肠内给药,给药体积为2mL·kg-1。假手术组和空白模型组给与同等体积生理盐水,葱白提取物组按600mg·kg-1给药、硝酸甘油组按80mg·kg-1给药。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空白模型组大鼠ST段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模型组比较,硝酸甘油组、葱白提取物组均可降低大鼠sT段(P〈0.01),葱白提取物与硝酸甘油作用相当(P〉0.05)。与空白模型组心肌梗死面积及T—AOC比较,硝酸甘油组、葱白提取物组有显著差异(P〈0.01),葱白提取物与硝酸甘油作用相当(P〉0.05)。与空白模型组SOD比较,硝酸甘油组、葱白提取物组有显著差异(P〈0.01),葱白提取物作用弱于硝酸甘油(P〈0.05)。与空白模型组MDA比较,硝酸甘油组、葱白提取物组有显著差异(P〈0.01),葱白提取物作用优于硝酸甘油(P〈0.05)。结论:葱白提取物可降低大鼠sT段,减少心梗面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MDA、升高SOD及T—AOC水平,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观察气血并治方及其方中配伍药对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率的影响,比较它们作用强度和作用环节的差异。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和应激(肾上腺素)造成大鼠高脂血症血瘀模型,灌胃给药,观察全方及方中活血药药对、理气药药对对高脂血症血瘀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全方组、川芎-赤芍组、柴胡-赤芍组及柴胡-枳壳组对大鼠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P<0.01);全方组对甘油三酯(TG)和脂蛋白(α)也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柴胡-赤芍组及柴胡-枳壳组对脂蛋白(α)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全方组、川芎-赤芍组对血小板聚集性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柴胡-赤芍组、柴胡-枳壳组对血小板活表达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气血并治方及方中活血药药对和理气药药对可作用于动物高脂血症模型的不同环节,二者配伍后的疗效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增加。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老年大鼠胃排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霜 《江苏中医药》2006,27(3):59-60
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老年大鼠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润和全方相应药液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灌胃,于第21d给药后45min给予营养性半固体糊.并于30min后断尾采血约2ml,检测胃内残留率、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甘润组和全方组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显著升高,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苦降组血浆胃泌素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血浆胃动素、胃内残留率与对照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辛开组血浆胃泌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胃动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胃内残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全方组增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的含量,调节老年胃动力的作用最为显著充分体现了经方的科学性夸理性和配伍严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胡新  时乐  徐立  尹莲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244-1245
目的:观察加味四妙方(简称全方)各部位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对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探讨全方治疗痛风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尿酸钠结晶致大鼠足肿胀法、化学刺激引起小鼠扭体反应、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观察全方及各部位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全方、有机酸能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P〈0.01)。全方、黄酮、生物碱、皂苷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P〈0.01),有机酸、水溶性成分,挥发油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对由尿酸盐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全方和水溶性成份组在1—6h内,均有抑制作用(P〈0.01或P〈0.05),黄酮组大鼠足肿胀率均低于模型组,在1,5h和6h有统计学的差异(P〈0.01或P〈0.05),有机酸组在1、3和5h对鼠足肿胀率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有机酸体现出了抗炎、镇痛和抗痛风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按体重分别给予茵陈蒿汤冻干粉,连续给药14天,于第10日起模型组和给药组同时灌胃给予乙醇50%(v/v)连续5天(5g/kg),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于第15日处死大鼠,分离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液,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乙醇脱氢酶(ADH)、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活性和效价,观察肝脏组织学情况。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ADH、γ-GT及TG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上述指标仅轻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也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高剂量轻微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GS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在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中也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治疗组高剂量中轻微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组织病理学也得出上述相同的结论。结论: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闻莉  叶勇  刘松林  梅国强 《中医杂志》2008,49(3):261-263
目的通过拆方研究方法,观察化痰活血方中化痰药和活血药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影响,以明确化痰活血方中不同组分的调脂机理。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全方组、化痰药组、活血药组等5组,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连续灌胃给药30天后,应用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肝PPARα 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肝PPARα 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全方组和化痰药组大鼠肝PPARα mRN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而活血组大鼠肝PPARα mRNA水平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痰药是化痰活血方中提高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PPARα mRNA水平的主要组分,方中活血药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灸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大鼠结肠损伤的改善作用,以及对Bcl-2mRNA、Bax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UC大鼠模型。造模后采用不同灸法治疗14次,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肠组织Bcl-2mRNA、BaxmRNA表达。结果:(1)各治疗组结肠大体形态损伤积分和光镜下组织学损伤积分较模型组比较有明显改善(Jp〈0.05,P〈0.01):(2)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Bcl-2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大鼠沪〈0.01),而Bax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大鼠(P〈0.01);(3)治疗后,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大鼠结肠组织Bcl.2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隔药灸组、隔姜灸组Bax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隔药灸、隔姜灸、隔蒜灸、温和灸治疗均能有效改善UC大鼠结肠病理损伤,隔药灸、隔姜灸、隔蒜灸可不同程度抑制UC大鼠结肠组织Bcl-2mRNA和BaxmRNA的表达,调节Bcl-2/BaxmRNA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伟  郭梦倩 《吉林中医药》2012,32(7):649-651
历代对肺为血脏和肺瘀血的论证较少,但肺脏对全身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有重要意义.肺为血脏主要表现在:全身之血生于肺,气血关系密切,肺与脉关系密切及肺部解剖结构特点等方面.在疾病状态下,气、血、津液密切联系,可相互影响,使得肺脏容易出现肺瘀血.但是,由于肺脏特殊的生理特点和功能,肺瘀血的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较易被忽视.治疗上,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慢性肺系疾病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疮疡疾患的病理基础;中医、中西医治法治则;筛选活血化瘀中药,以促进治疗疮疡血瘀证的药物开发.方法追溯自晋代至清代疡科治疗专著30余部,分析疮疡疾患的病因病机;统计疮疡内治处方出现率较高的中药排序,分析药物的功效分类.查阅现代文献,归纳血瘀证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分析治疗疮疡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结果疮疡疾患病理基础,肿疡以气滞血瘀伴湿热毒为主证;溃疡以血瘀伴气血两虚为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药物以甘草、当归、金银花、赤芍、人参、黄芪、桂枝为主药.结论疮疡疾患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辨证佐以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宋景龄 《河南中医》2012,32(8):956-960
瘀病可因部位差别、量的多少、时间新久而产生诸如疼痛、肿、积聚、出血、发热、口渴、咳喘、心悸怔忡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瘀血致病具有阻滞气机、瘀阻心脉、影响新血形成、生风、生热等特点。单纯瘀血所致病证,治以活血化瘀即可;除血瘀外,兼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理变化,以及虚实夹杂,兼见气血阴阳亏虚者,则需适当配伍其他药物,如活血养血、补气益气之品。  相似文献   

14.
姜浩  梁君昭  王宇龙  刘月 《河南中医》2016,(10):1733-173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主要病机是血瘀形成,痹阻心脉,不通则痛。血瘀的病机形成大致可以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血瘀、热结血瘀等证型。其治法可以分为益气活血、行气活血、养血活血、滋阴活血、温阳活血、化痰活血、利水活血、解毒活血等。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法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清前胶原蛋白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活血化瘀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观察前胶原蛋白Ⅲ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确定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血管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10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组除西药外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观察前胶原蛋白Ⅲ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前胶原蛋白Ⅲ水平治疗后较治疗组高(0.01%@ 1672-2779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认识,提出从瘀论治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静脉阻塞为常见眼底血管病,属中医的血瘀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近年来,采用中药为主治疗7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晨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4,(10):1531-1532
观察近年来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文献,分析SLE的病因病机,并结合SLE血瘀证临床表现,认为SLE病程反复迁延,时轻时重,各种致病因素都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血瘀贯穿于SLE的始终。所以,活血化瘀法治疗SLE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血瘀与老年病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建伟 《新中医》2001,33(4):5-6
从中医学对气血与人体健康长寿关系的认识出发,结合现代对老年生理病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阐明血瘀与老年病关系密切,认为活血化瘀法在老年病防治中有着显著而肯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瘀论治高血压病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既往多责于肝阳、肝风、痰浊为本病的病机,论治上则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豁痰化浊等为常规法则.随着有关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的进展,有的学者认为脉络瘀阻、血供失调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活血化瘀的新治法.但只限于活血方药的临床应用,鲜有致瘀理论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活血化瘀的角度论述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途径提供某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