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和定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鉴别诊断BI-RADS 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并优化BI-RADS 4A类肿块分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86例BI-RADS 4类乳腺肿块患者的常规超声及VTIQ图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VTIQ鉴别诊断BI-RADS 4类乳腺肿块的价值。从VTIQ图像资料获得病灶内部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值,分析病理结果良、恶性病灶剪切波速度值之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VTIQ对BI-RADS 4类乳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效能,并对51例BI-RADS 4A类肿块的分类进行优化完善。结果:86例乳腺BI-RADS 4类肿块经病理结果证实良性肿块56例,占65.12%(56/86);恶性肿块30例,占34.88%(30/86)。用VTIQ鉴别诊断良、恶性,测得恶性组的剪切波速度(SWV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明显高于良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获得效能最高的一组值为SWV平均值,得出截断值3.58 m/s,以此来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3%(25/30)、87.50%(49/56)、86.05%(74/86)、78.13%(25/32)和90.74%(49/54)。51例BI-RADS 4A类肿块中有46例小于截断值,这样可使90.20%(46/51)4A类肿块调整为3类,但有1例恶性肿块被归为BI-RADS 3类,导致假阴性率上升。结论:VTIQ技术结合超声BI-RADS分类有助于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可完善BI-RADS 4A类肿块分类,减少大多数4A类肿块不必要的穿刺活检或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ARFI)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至7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超声检查的乳腺肿块患者60例共60个乳腺肿块。所有肿块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首先对所有患者行乳腺常规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肿块大小、边界、部位、回声、内部血供等,并进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然后应用VTIQ技术测量病灶内部横向剪切波速度(SWV)。以BI-RADS分类≥4类为乳腺恶性肿块诊断标准,BI-RADS<4为乳腺良性肿块诊断标准。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BI-RADS分类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Youden指数。采用t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肿块的SWV值差异。绘制VTIQ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操作者工作特性(ROC)曲线。 结果60个乳腺肿块包括乳腺恶性病灶18个,均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良性病灶42个,包括纤维腺瘤21个,腺病16个,腺病伴导管扩张2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个,良性分叶状肿瘤1个,乳头状瘤1个。BI-RADS分类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分别为88.8%、59.5%、68.3%、48.5%、92.6%、0.48。乳腺恶性肿块平均SWV值高于乳腺良性肿块平均SWV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5±1.59)m/s vs (2.28±0.64) m/s,t=9.14,P<0.001)。ROC曲线显示,VTIQ技术测得的SWV值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阈值为4.20 m/s,VTIQ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分别为94.4%、66.6%、75.0%、54.8%、96.5%、0.61。 结论与BI-RADS分类比较,VTIQ技术能明显提高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技术测量剪切波速度以及速度比值对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6例患者46个乳腺实性病灶的VTIQ图像资料。测量良恶性病灶、周围乳腺腺体组织在VTIQ上的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计算良恶性病灶SWV平均值以及良恶性病灶与周围乳腺腺体组织SWV平均值比值,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进行曲线下面积比较,分析评估VTIQ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的诊断价值。 结果 46个乳腺病灶中,恶性病灶18个,良性病灶28个。良恶性病灶的SWV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灶与周围乳腺腺体组织SWV值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灶SWV值ROC曲线:AUC为0.875,截断值为4.52,准确性84.80%,敏感性88.89%,特异性82.14%。良恶性病灶与周围乳腺腺体组织SWV值比值ROC曲线:AUC为0.902,截断值为1.25,准确性84.80%,敏感性94.44%,特异性78.57%。两组数据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TIQ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有一定诊断价值,无论是剪切波速度还是速度比值均可对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TIQ)技术、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5例患者(145个乳腺病灶)先行术前常规超声检查,并进行BI-RADS分类,后行VTIQ检查,获得剪切波速度平均值(SWVmean),同时行SWE检查,获得弹性模量最大值(Emax)、弹性模量平均值(Emean)、弹性标准差(Esd)及弹性比值(Eratio)。绘制BIRADS分类及各弹性参数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BI-RADS分类、VTIQ及SWE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异,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不同BI-RADS亚分类中的准确率差异。结果:AUC最大的SWE参数为Emax,VTIQ、SWE、BI-RADS分类的AUC分别为0.912、0.909、0.845。VTIQ与SWE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与BI-RADS分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TIQ鉴别诊断BI-RADS 4A的准确率高于SW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BIRADS 4B和4C类病灶,两者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TIQ与SWE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价值,VTIQ对BI-RADS 4A类病灶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及评价其异质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乳腺超声检查的患者149例,共155个病灶。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先行乳腺常规超声检查,记录乳腺病灶常规超声表现特征,并根据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对乳腺病灶进行分类。然后在VTIQ模式下,测量病灶剪切波速度(SWV),获得SWV最大值、平均值,并计算SWV离散系数。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SWV最大值、平均值及离散系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手术病理证实,155个乳腺病灶中,恶性病灶48个,良性病灶107个。乳腺恶性病灶SWV最大值、平均值及离散系数均大于乳腺良性病灶^([(6.85±2.26)cm/svs(3.95±1.54)cm/s,(4.74±1.36)cm/s vs(3.10±0.94)cm,(0.30±0.15)vs(0.17±0.1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85、7.583、5.366,P值均<0.001)。ROC曲线显示,SWV最大值、平均值及离散系数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826、0.759,阈值分别为5.51 cm/s、4.28 cm/s、0.25。SWV最大值、平均值及离散系数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72.92%、85.98%、81.93%,64.58%、87.85%、80.65%,64.58%、84.11%、78.06%。SWV最大值和SWV平均值分别联合SWV离散系数后,其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敏感度提高到81.25%。结论 VTIQ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及评价其异质性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及评价其异质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乳腺超声检查的患者149例,共155个病灶。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先行乳腺常规超声检查,记录乳腺病灶常规超声表现特征,并根据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对乳腺病灶进行分类。然后在VTIQ模式下,测量病灶剪切波速度(SWV),获得SWV最大值、平均值,并计算SWV离散系数。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SWV最大值、平均值及离散系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手术病理证实,155个乳腺病灶中,恶性病灶48个,良性病灶107个。乳腺恶性病灶SWV最大值、平均值及离散系数均大于乳腺良性病灶~([(6.85±2.26)cm/svs(3.95±1.54)cm/s,(4.74±1.36)cm/s vs(3.10±0.94)cm,(0.30±0.15)vs(0.17±0.1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85、7.583、5.366,P值均0.001)。ROC曲线显示,SWV最大值、平均值及离散系数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826、0.759,阈值分别为5.51 cm/s、4.28 cm/s、0.25。SWV最大值、平均值及离散系数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72.92%、85.98%、81.93%,64.58%、87.85%、80.65%,64.58%、84.11%、78.06%。SWV最大值和SWV平均值分别联合SWV离散系数后,其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敏感度提高到81.25%。结论 VTIQ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及评价其异质性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VTIQ)联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获得病理结果的172例患者共172个乳腺病变,172例乳腺病变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及BI-RADS分类,并行弹性成像检查,采用VTIQ模式,获得质量模式图及速度模式图,每个病变记录7组剪切波速度(SWV)测值,取平均值。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VTIQ、BI-RADS分类方法及VTIQ联合BI-RADS分类方法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并确定最佳诊断界值,分析比较3种方法取最佳诊断界值时的诊断效能。并对BI-RADS分类、VTIQ联合BI-RADS分类计算得出的乳腺病变活检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BI-RADS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最佳诊断界值为BI-RADS 3与4a类之间;VTIQ(SWV平均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最佳诊断界值为3.13 m/s;VTIQ联合BI-RADS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显著高于BI-RADS分类法的0.762(Z=5.79,P<0.01)。由ROC曲线得出VTIQ联合BI-RADS分类法的最佳诊断界值为BI-RADS 4a与4b类之间,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2.9%、88.8%、80.0%、96.3%和90.1%,与BI-RADS分类相比较,其诊断的特异度提高了32.8%,准确性提高了20.9%,阳性预测值提高了28.6%。116例良性病变中,根据BI-RADS分类计算,需要进行活检的为51例(51/116,43.9%);根据VTIQ联合BI-RADS分类计算,需进一步活检的为16例(16/116,13.8%),活检率较BI-RADS分类法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1,P=0.00)。 结论VTIQ技术联合BI-RADS分类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与BI-RADS分类比较,其有助于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及准确性,且可降低良性病变临床活检率,减少不必要的临床干预,可将弹性成像技术作为常规超声BI-RADS分类的有效补充和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鉴别诊断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A类病灶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乳腺病变患者(共133个BI-RADS 4A类病灶)的常规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110个和恶性组23个。获取并比较两组病灶的剪切波速度最大值(SWVmax)、剪切波速度最小值(SWVmin)、剪切波速度差值(ΔSWV)及弹性彩色模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上述各参数诊断乳腺BI-RADS 4A类病灶良恶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将剪切波弹性成像各参数联合临床资料、常规超声特征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验证其诊断效能。结果两组年龄、Adler血流分级、SWVmax、SWVmin、ΔSWV及弹性彩色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WVmax、SWVmin、ΔSWV及弹性彩色模式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767、0.643、0.755及0.780,敏感性分别为65.2%、60.9%、69.6%及69.6%,特异性分别为90.0%、60.9%、86.4%及86.4%,SWVmax、ΔSWV及弹性彩色模式的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SWVmin(均P<0.05)。将年龄(X1)、Adler血流分级(X2)及弹性彩色模式(X3)纳入回归模型,建立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stic(P)=-7.579+1.078X1+4.986X2+7.376X3,其AUC、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0.864、78.3%及90.9%,诊断效能明显大于剪切波弹性成像各参数(均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BI-RADS 4A类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其中SWVmax、ΔSWV及弹性彩色模式的诊断性能较高,弹性彩色模式联合年龄、Alder血流分级可提高BIRADS 4A类恶性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应变式弹性成像(SE)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1至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150例共155个乳腺病灶进行SE检查,用改良5分法对病灶进行弹性评分,测量应变率比值(SR);对病灶进行SWE检查,测量最大弹性模量值Emax、平均弹性模量值Emean、弹性标准差Esd、病灶/脂肪弹性比Eratio。绘制SE、SWE弹性参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构建操作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选取AUC最大的SE及SWE参数,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其鉴别诊断不同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准确性。 结果ROC曲线显示,SE参数弹性评分及SR,SWE参数Emax、Emean、Esd及Eratio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ROC的AUC分别为0.823、0.810、0.877、0.835、0.881、0.853。ROC的AUC最大的SE、SWE弹性参数分别为弹性评分、Esd。Esd鉴别诊断BI-RADS 4A类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准确性高于弹性评分(86.3% vs 64.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9,P<0.05);Esd鉴别诊断BI-RADS 3类、4B类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准确性高于弹性评分,且弹性评分鉴别诊断BI-RADS 4C类及5类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准确性高于Esd,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E和SWE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价值相当。与BI-RADS分类相结合可以优化弹性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选择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013版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诊断标准结合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的价值。方法 对251位患者共334个乳腺病灶行常规超声检查,并用BI-RADS分类诊断标准判断其良恶性;然后应用VTQ技术测量病灶的剪切波速度(SWV);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构建受试者的工作特征曲线,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BI-RADS分类诊断标准及VTQ技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0.85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67,P=0.172)。结论 BI-RADS分类诊断标准与VTQ技术结合可以提高乳腺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对于BI-RADS 4类的病灶,联合VTQ技术可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或手术。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诊断BI-RADS 4级乳腺病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超声征象诊断BI-RADS 4级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应用超声诊断为BI-RADS 4级的乳腺病变患者338例(405个病灶),将超声所见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及"RI值≥0.7"为诊断特异度较高的超声征象,对乳腺癌的诊断特异度分别为98.36%(299/304)、90.12%(274/304)和86.24%(262/304)。结论 "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及"RI值≥0.7"为特异度较高的超声征象,当出现这3个征象时,BI-RADS 4级评分倾向于4C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成像在乳腺x线摄影BI-RADS 4类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7例乳腺x线摄影评估为BI-RADS 4类的乳腺疾病入选本研究,分为MRI和活检两组,与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相比较,并以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管理方案间的差异。结果 48例MRI组中,31例乳腺病变BI-RADS评级维持4类或评级上升(≥4类),手术病理示乳腺癌29例,良性2例;17例病变评级下降(≤3类),其中3例选择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为乳腺纤维腺瘤1例和乳腺腺病伴钙盐沉积2例,余14例随访1年以上病灶未见明显变化,MRI准确率为95.83%。59例活检组中,真阳性18例,假阴性7例,真阴性34例,准确性为88.14%,MRI组和活检组两者对乳腺癌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36;P=0.154)。结论乳腺MR成像对X线摄影评估为BI-RADS 4类的病变具有细分和参考价值,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及活检,并对良性病变提供更多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超声诊断乳腺BI-RADS 4类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383例超声诊断为BI-RADS4类乳腺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以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为金标准,分析良恶性乳腺结节在形态、边界、边缘、钙化、后方回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383例BI-RADS4类结节中,超声诊断良恶性结节的符合率分别为81.5%与71.1%。良性结节患者平均年龄(46.7±10.5)岁,恶性结节患者平均年龄(55.5±12.4)岁,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绘制ROC曲线得出,以46岁为截断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695,诊断的敏感性为69.8%,特异性为60.3%。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超声图像对比:良性结节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分叶,多不伴钙化;恶性结节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边缘成角、毛刺,多伴微钙化(P<0.05)。良恶性结节间后方回声变化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诊断BI-RADS4类结节中,良恶性病变具有不同的声像图特征,可为临床医生进行乳腺结节良恶性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超声组学对乳腺BI-RADS 4类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乳腺超声发现的、有病理结果的BI-RADS 4类病变,共计223例。将研究人群按时间节点分为训练组(114例)和验证组(109例)。基于训练组病例建立乳腺病灶的超声组学评分指标。绘制超声组学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定量评估超声组学评分鉴别BI-RADS 4类病变良恶性的效能,计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于验证组中验证其诊断效能。【结果】纳入的223个病例中,恶性占32.29%。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恶性占比分别为28.95%、35.78%。超声组学评分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26(0.743-0.909)和0.810(0.723-0.898)。在训练组中,超声组学评分鉴别BI-RADS 4类病变良恶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79%和81.48%。在验证组中,其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67%和82.86%。【结论】超声组学评分指标对乳腺BI-RADS 4类病变具备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声触诊组织成像(VTI)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0例BI-RADS 4类共126个病灶(良性66个,恶性60个),行常规超声检查及VTI。对所有结节分别按照BI-RADS 4类亚分类及VTI标准进行评分,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构建ROC曲线,比较BI-RADS 4类亚分类、VTI与联合评分(VTI与BI-RADS 4类亚分类分值相加)对BI-RADS 4类乳腺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良、恶性BI-RADS 4类病灶的VTI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P<0.05),VT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以VTI≥4分作为诊断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50.00%(30/60)、90.91%(60/66)、71.43%(90/126)。良、恶性病灶的联合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P<0.05),联合评分的AUC为0.806。以联合评分≥6分作为诊断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1.67%(37/60)、93.94%(62/66)、78.57%(99/126)。BI-RADS 4类亚分类的AUC为0.689。联合评分与VTI评分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6,P>0.05),但联合评分与BI-RADS 4类亚分类评分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P<0.05)。结论 VTI在BI-RADS 4类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常规超声的重要辅助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在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4级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用ARFI对68例共75个常规超声诊断为BI-RADS 4级的乳腺肿块进行成像,测量声触诊组织成像(VTI)模式下肿块面积与常规二维超声肿块面积比值(AR),并测量声触诊量化成像(VTQ)模式下肿块剪切波速度(SWV);以病理结果(恶性34个,良性41个)为金标准,构建ROC曲线,评价ARFI的2种成像模式对BI-RADS 4级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结果 良、恶性BI-RADS 4级乳腺肿块的A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2.40%、80.50%、81.30%。良、恶性BI-RADS 4级乳腺肿块的SW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V值AUC为0.861,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5.30%、85.40%、85.30%。二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7,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8.20%、87.80%、88.00%。 结论 ARFI对鉴别BI-RADS 4级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具有较高价值;联合应用VTI和VTQ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在乳腺肿块X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受数字乳腺X线检查发现的肿块且行手术活检的患者170例175灶,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30±8.53)岁.应用ACR BI-RADS标准评价分类,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阳性预测值(PPV).结果:175个肿块术后病理诊断:良性103灶,恶性72灶.X线表现为单纯肿块128灶,其中恶性病灶占32.03%(41/128).肿块伴钙化47灶,其中恶性占65.96%(31/47).良性肿块病灶形态、边缘、密度分别以卵圆形40.6% (71/175)、遮蔽状26.3%(46/175)、等密度53.1% (93/175)居多,恶性病变以不规则29.8%(52/175)、模糊20.6% (36/175)、高密度24.6%(43/175)为主.X线诊断BI-RADS 2、3类29灶,BI-RADS 4(a、b、c)、5类共计146灶.良性诊断符合率为100%(29/29),PPV 49.32%.结论:应用BI-RADS对乳腺X线影像发现的肿块进行评估可有效地预测肿块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对不同年龄乳腺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BI-RADS) 4a类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47个常规超声诊断为乳腺BI-RADS 4a类肿块,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并对每个肿块进行超声造影评分,以穿刺或手术病理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超声造影评分及年龄评价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并获取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系统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超声科初诊为BI-RADS 4类乳腺肿块的女性患者22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AI系统与不同年资乳腺超声专科医师(2、4、6年)分别对乳腺肿块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并判断良恶性,应用四格表计算AI系统及不同年资医师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采用χ2检验比较AI系统与不同年资医师对不同大小乳腺癌肿块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226例乳腺肿块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96例,恶性病灶130例。AI系统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3.84%、92.71%、94.57%、91.75%、93.36%,均高于不同年资医师。AI系统与不同年资医师诊断≤0.5 cm、>0.5~1.0 cm、>1.0~1.5 cm的乳腺癌肿块,其诊断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11、0.002);诊断>1.5~2.0 cm、>2.0 cm的乳腺癌肿块,其诊断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7、0.668)。AI系统与2年资医师诊断≤0.5 cm、>0.5~1.0 cm、>1.0~1.5 cm的乳腺癌肿块,其诊断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2、0.001)。 结论AI系统在BI-RADS 4类乳腺肿块良恶性判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直径≤1.5 cm的乳腺癌的诊断;其可辅助低年资超声医师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