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不稳定平面(球、平衡垫、平衡板等)结合闭链运动方式进行非稳态下的躯干控制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平衡功能评定(FMB)、步行能力评定(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BI)。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治疗组患者的FMB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分别为(12.13±1.89)分、(4.29±1.08)级和(55.90±13.41)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闭链运动能够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及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电刺激(取穴与醒脑开窍针刺穴位相同)。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 结果经3周治疗后,2组患者CNS、FMA及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CNS评分[(8.53±2.79)分]、FMA评分[上肢部分评分为(22.65±8.89)分,下肢部分评分为(27.65±9.63)分]及MBI评分[(72.29±13.36)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醒脑开窍针刺联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STEF、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后)FMA、STEF、MBI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改良组治疗后FMA[(52.80±5.37)分]、STEF[(63.17±5.34)分]、MBI评分[(66.67±6.16)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2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首先抽取移植组患者骨髓并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待培养细胞达到治疗要求时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共进行4次细胞移植治疗,每次间隔5~10d。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2组患者CNS、NIHSS、MBI、上肢FMA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移植组患者CNS评分[分别为(26.20±1.39)分、(17.14±1.64)分]、NIHSS评分[分别为(11.52±1.23)分、(9.51±1.05)分]、MBI评分[分别为(53.55±1.75)分、(60.09±2.17)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4.60±2.08)分、(48.49±2.76)分]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23.70±2.05)分、(30.41±2.32)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移植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6周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均大幅度提高(P<0.05)。训练6周后,训练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41.41±15.05)分]、MBI[(83.46±15.65)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7.48±1.55)分]较对照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0.05±12.98)分]、MBI[(71.59±15.28)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4.19±1.52)分]高(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ADL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SF-36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FMA评分[(56.63±11.57)分]、MBI评分[(75.6±12.2)分]及SF-36评分[(83.5±1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42.32±10.43)分]、MBI评分[(65.1±11.8)分]及SF-36评分[(68.3±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ADL能力(r=0.882,P<0.01)和生存质量(r=0.715,P<0.05)改善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结合作业疗法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对其ADL能力和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强化运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 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强化运动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评分)、运动功能(采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MBI评分)、失语(采用WAB评分)等情况。 结果① 2组患者治疗前F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F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周后差异更加显著(P<0.01)。② 2组患者治疗前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M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8周后差异更加显著(P<0.01)。③ 2组患者治疗前W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W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NIH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强化运动治疗与常规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语言能力的提高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强化运动治疗的作用更明显。两者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作用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急性脑卒中(AIS)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含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AIS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运动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运动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运动训练。运动前及运动14 d后,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抗凝),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EPCs含量,另抽取5 ml静脉血(非抗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EPCs细胞数、VEGF含量及NIHSS评分与组内运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14 d后,运动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7.93±6.08)个/ml]升高到[(457.49±73.02)个/ml](P<0.05),对照组患者EPCs细胞数由[(28.29±5.93)个/ml]升高到[(81.87±9.92)个/ml](P<0.05)。运动14 d后,运动组VEGF的表达量[(968.19±67.40)ng/L]较对照组[(353.85±74.03)ng/L]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运动14 d后NIHSS、FMA、MBI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期运动训练能够促进AIS患者EPCs数量增加,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VEGF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球面运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和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法均分90例偏瘫患者为常规组、篮球组和综合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篮球组患者额外增加球面物体篮球训练,综合组患者在篮球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e-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BBS、FAC与MBI和NIH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综合组治疗后的FMA、BBS评分、FAC分级、MBI评分和NIHSS评分分别为(62.57±9.89)分、(44.86±7.19)分、(4.47±0.65)级、(63.58±17.3)分和(4.38±7.21)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和篮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球面运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MBI评分、MWS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患者FMA评分[(27.81±4.52)分]、BBS评分[(49.08±5.15)分]、MBI评分[(70.64±16.15)分]、MWS[(45.33±13.27)m/min]及FAC分级(评级达4~5级者共有25例,占83.3%)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基于虚拟游戏的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其病变侧运动皮质区进行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8d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及ADL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P<0.05);并且均以治疗组患者FMA评分[(57.37±14.64)分]、MBI评分[(52.98±16.56)分]及ADLS评分[(20.66±11.51)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能耐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基础上辅以TMS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并且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好,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肌电图仪测定患者偏瘫侧上肢相关肌肉的肌电积分(iEMG)。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上肢肌肉i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32.7±5.5)分]、MBI评分[(59.6±10.1)分]、三角肌iEMG值[(52.4±11.6)μV]、肱三头肌iEMG值[(38.6±7.3)μV]、前臂伸肌肌群iEMG值[(29.4±5.7)μV]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 结论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外伤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临床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VR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明神经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量表(FMA)以及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为(24.37±3.80)分、(70.12±12.40)分和(64.15±10.33)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R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分为针刺组、运动想象组及治疗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运动想象组则辅以运动想象治疗,治疗组则给予针刺及运动想象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对3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分别经3个疗程治疗后,发现其FMA、MBI及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以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针刺组及运动想象组(P<0.01);针刺组与运动想象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WCST保持反应率[(22.1±4.2)%]及错误率[(47.2±5.5)%]均显著下降,WCST完成分类数(4.81±0.39)显著增加,TOH测试时间[(120.74±19.34)s]和TOH步数(12.34±1.98)显著减少,Stroop-3错误率[(3.4±0.3)%]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79.34±8.45)分]、BBS评分[(48.13±4.75)分]、MBI评分[(68.45±5.79)分]及MWS[(44.58±5.27)m/min]、对照组FMA评分[(73.21±5.78)分]、BBS评分[(45.43±6.74)分]、MBI评分[(65.65±7.48)分]及MWS[(42.23±6.09)m/min]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经静脉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康复组(病程<3d)和对照组(病程3~7d),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行2周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后)和治疗后第3个月(随访时)分别对2组患者行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 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上、下肢FMA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早期康复组的下肢FMA和MBI评分分别为(23.33±4.37)分和(56.11±22.27)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06±4.70)分和(40.00±15.8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可促进经静脉溶栓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近期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2次。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BMI)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缺失1例,缺失率为4.76%,对照组缺失2例,缺失率为9.52%,缺失率均<20%。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后WMFT、FMA、MBI评分均较高(P<0.05)。与观察组训练后比较,对照组训练后WMFT[(46.58±3.90)分]、FMA[(31.95±2.89)分]、MBI评分[(79.74±9.81)分]均较低(P<0.05)。 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早期患者偏瘫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例脑梗死早期患者分为电刺激组和安慰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同时辅以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安慰组电极放置与电刺激组相同,但治疗期间无电流输出。2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经3周治疗后,发现电刺激组FMA、PASS、BBS、MBI评分分别由治疗前(13.0±1.9)分、(19.5±2.4)分、(14.1±4.0)分和(43.2±5.2)分提高至(23.4±1.8)分、(30.1±1.0)分、(35.7±4.9)分和(83.4±3.8)分;安慰组上述指标则分别由治疗前(10.3±2.6)分、(16.4±3.5)分、(12.7±5.2)分和(40.4±7.2)分提高至(16.2±2.6)分、(24.3±2.8)分、(24.2±6.9)分和(66.8±7.0)分;并且电刺激组上述各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安慰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FAC分级也有明显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入选患者FMA、PASS、BBS评分与MBI评分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890、0.644和0.917,均P<0.05)。 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早期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治疗师徒手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BBS评分[(45.00±4.47)分]、FMA评分[(28.67±3.66)分]、FAC分级[(3.55±0.94)级]及10m MWS[(0.83±0.23)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除大便控制以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如厕评分[(7.50±2.02)分]、转移评分[(13.06±1.65)分]、步行评分[(12.55±2.04)分]、上楼梯评分[(8.20±1.48)分]及MBI总分[(74.60±7.7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社区远程康复服务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市临城新区经同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治疗后出院的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出院后则转入康复医院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出院后则回归家庭接受社区远程康复管理。于入组时、治疗60d及治疗90d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60d及90d时,发现实验组患者FMA评分[分别为(46.31±2.74)分、(61.80±4.77)分]、MBI评分[分别为(59.90±4.71)分、(71.72±5.08)分]、对照组FMA评分[分别为(46.59±4.38)分、(61.32±5.98)分]及MBI评分[分别为(59.14±4.91)分、(69.81±5.22)分]均较入组时明显改善(P<0.05);经统计学比较发现,治疗前、后2组患者FM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社区远程康复疗效与康复医疗机构治疗疗效类似,均能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ADL能力提高,并且前者还具有治疗方便、费用经济、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