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Halo-骨盆架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治疗50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4~16岁,平均10.8岁;先天性脊柱侧凸24例(分节不良11例,形成障碍7例,混合型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采用改良Halo-骨盆架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Ⅰ期术前牵引,Ⅱ期松解牵引,Ⅲ期牵引矫形内固定。对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及矫正率进行观察。结果:患者身高由治疗前平均(152.1±11.1)cm矫正至(158.5±10.5)cm,侧凸Cobb角由平均(91.8±14.5)°矫正至(30.8±7.9)°,后凸Cobb角由平均(69.5±14.0)°矫正至(31.6±10.1)°。Ⅰ期术前牵引后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0.4±6.6)%、(22.3±5.2)%;Ⅱ期松解牵引后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26.7±5.1)%、(21.2±6.0)%;Ⅲ期牵引矫形内固定后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3.7±7.2)%、(27.1±5.3)%(矫正率参照的基准Cobb角是上一期治疗的Cobb角);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的侧凸、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率分别为(66.5±7.2)%、(55.1±6.4)%。各期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及矫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Halo-骨盆架分期牵引联合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和躯干平衡,并能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3):2139-2143
[目的]探讨大重量Halo-股骨髁上牵引辅助一期后路手术治疗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2月本院实施587例脊柱侧弯矫形术,对其中行Halo-股骨髁上牵引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35例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42012年2月本院实施587例脊柱侧弯矫形术,对其中行Halo-股骨髁上牵引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35例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472个月(平均42个月)。Halo-股骨髁上牵引治疗结束后侧凸Cobb角平均(49±11)°,与术前冠状面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侧凸纠正率达平均(40.9±9.3)%。后路矫形术后侧凸Cobb角与术前冠状面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侧凸矫正率为平均(52.6±8.2)%。术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为(34±10)°,与术前矢状面后凸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后凸矫正率平均(51.9±9.3)%。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平均达(37.6±12)°,与术前冠状面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矢状面后凸Cobb角平均(33±10)°,与术前矢状面后凸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躯干移位经牵引后从平均(12.5±3.8)mm矫形至(6.94±4.6)mm,平均改善65.7%。1例患者牵引过程中Halo松动,予以更换,无其他明显牵引并发症发生。矫形术后无瘫痪、死亡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结论]Halo-股骨髁上牵引在治疗重度僵硬型非特发性脊柱侧凸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结合单纯一期后路矫形手术,可大幅度提高重度非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矫正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1月~ 2012年1月收治的100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均行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的手术方案,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于重度的或僵硬性的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后,脊柱侧凸Cobb角明显减小,二期后路矫正治疗后有效的避免了过度矫正所带来的脊髓及神经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保证了矫形效果的最大化.[结论]通过选择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矫正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畸形,可预测矫形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具有良好耐受性的治疗方法,矫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后路小切口分期延长联合终末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小儿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3月~2015年5月共16例小儿脊柱侧凸在本院接受后路小切口多次分期延长并全部完成终末矫形融合手术。其中先天性10例,早发型5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对所有病例的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前后主侧弯角度变化、后凸角度变化、身高变化、手术并发症等。[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共53次手术,平均每人3.4次。接受5次手术者4例,4次手术者2例,3次手术者5例,2次手术者5例。术前主侧凸Cobb角为(102.9±27.9)°(52°~145°),后凸Cobb角(89.2±49.2)°(20°~141°),身高(116.8±9.5)cm(98~132 cm)。终末融合后主侧凸Cobb角(36.4±14.2)°(21°~61°),终末侧凸矫形率64.4%。后凸Cobb角(39.0±9.8)°(31°~50°),终末后凸矫形率56.3%。身高(150.7±9.9)cm(132~165 cm),终末身高增加33.9 cm。围手术期发生内固定棒断裂4例次,内固定松动9例次,皮肤感染3例,一过性神经症状6例次,保守治疗均好转。[结论]后路小切口分期延长联合终末矫形融合术安全性好,终末矫形率高,保持身高增长,可以有效治疗小儿脊柱侧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76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按是否实施头盆环牵引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44),观察组术前采用头盆环牵引3~4周(平均3.2周),对照组未行头盆环牵引。观察组患者记录牵引前后及手术前后Cobb角变化,计算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纠正率,同时与对照组的矫形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头盆环牵引后平均侧凸、后凸纠正率分别为45.2%、53.7%。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头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可预测患者对脊髓矫形的耐受程度,简化手术步骤,提高矫正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的矫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术前Halo重力牵引+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2.9±5.6)岁(范围6~27岁)。牵引后、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及冠状面侧凸Cobb角评估畸形改善情况。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牵引前、牵引后、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记录Halo重力牵引的并发症、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96.1°±16.0°(范围71°~128°),侧凸Cobb角75.5°±20.5°(范围40°~107°)。术前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6例、D级9例;牵引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32.8%±15.0%(范围18.0%~65.9%),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22.9%±8.0%(范围14.1%~38.6%),ASIA评分改善至D级4例、E级12例;手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45.4%±14.9%(范围29.0%~69.0%)、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33.6%±8.6%(范围23.3%~49.3%)。术后随访时间为(35.6±14.2)个月(范围24~72个月),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ASIA评分E级15例、C级1例。术中均未发生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臂丛神经麻木、2例术后出现近端椎板钩脱钩。1例术前ASIA分级为C级者术后即刻改善为E级,术后4年随访时再次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C级)。结论术前Halo重力牵引可改善严重上胸段角状后凸畸形伴神经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并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辅助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7.5±4.8)(14~23)岁。均行Halo骨盆牵引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牵引力取患者可承受的极限,牵引时间为(3.2±0.6)(3~4)周,后行后路截骨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治疗前左右侧屈位、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矫正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或邻椎截骨12例、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或Ponte截骨20例。未见脊髓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136.8±38.0)°(96°~172°),矢状面Cobb角为(90.4±24.0)°(45°~125°)。患者平卧左右侧屈位侧凸矫正率为(8.9±3.2)%,Halo骨盆牵引后侧凸矫正率为(37.6±4.3)%,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为(68.7±4.8)%;牵引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为(30.7±5.6)%,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60.6±4.3)%;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Halo头颅-骨盆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预测矫形效果,简化手术,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畸形矫正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ulcrum-bending(支点弯曲位)像对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帮助及新思路,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18例伴发脊髓空洞和(或)Chiari畸形的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方案分两组:(1)牵引后前后路联合脊柱侧凸矫形手术(6例):对脊柱侧凸有手术矫形指征、伴发无明显神经损害的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者,先行Halo颅骨牵引,1周后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2)直接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12例):术前拍Fulcrum-bending像,并根据其结果对脊柱侧凸进行矫形。[结果]6例牵引后手术患者Cobb’s角平均矫正率为61%;6例柔软型侧凸患者直接后路手术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Cobb’s角平均矫正率为60%,且术前Fulcrum-bending像与术后Cobb’s角相接近;6例僵硬型侧凸患者中1例出现轻微神经损害情况,后逐渐恢复,Cobb’s角平均矫正率为52%,手术存在过度矫正。[结论]对无明显神经损害的伴发脊髓空洞或ChiariI型畸形的脊柱侧凸柔软患者,不必行术前牵引而直接行后路手术,且可以获得与牵引后前后路联合手术类似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后路顶椎区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 ,探讨其融合固定范围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1999年7月-2009年1月,对23例僵硬性脊柱侧弯采用后路顶椎区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男11例,女12例;年龄8~29岁,中位年龄15岁。先天性脊柱侧弯16例,特发性脊柱侧弯5例,神经纤维瘤病2例。既往有脊柱矫正手术史2例。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85.39±13.51)°;后凸Cobb角(56.78±17.69)°;躯干偏移(15.61±4.89)mm。CT或MRI检查显示2例合并骨性纵裂畸形。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41min,术中出血平均1452mL。术中固定融合节段8~14个椎体,平均10.7个。术后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6个月。术后即刻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为(38.70±6.51)°,后凸Cobb角为(27.78±6.01)°,躯干偏移(4.69±1.87)mm,身高增加平均5.2cm。末次随访时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为(41.57±6.80)°,后凸Cobb角为(30.39±5.94)°,躯干偏移(4.78±2.00)mm。术前主弯Cobb角、后凸Cobb角和躯干偏移与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椎弓根骨折4例,L1神经根损伤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例,术后切口渗液1例,切口积液2例,一过性双侧下肢神经功能障碍2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结论采用后路顶椎区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通过椎弓根螺钉的应用,可以达到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新型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并观察该装置联合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6月采用Halo-骨盆固定支具术前牵引联合截骨术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特发性侧凸7例,结核性后凸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并观测患者治疗前后脊柱侧凸/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距离、躯干高度(T_1~S_1)及身高的改善程度。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特发性侧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躯干高度(T_1~S_1)、躯干偏移距离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牵引后及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9.3%、46.8%。1例结核性后凸患者,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及身高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牵引后及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4.9%、34.0%。牵引过程中2例发生盆针皮肤切割伴感染,1例发生颅钉松动脱落,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组合可调式Halo-骨盆固定支具可满足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固定和牵引的治疗需求,通过术前缓慢牵引可逐步矫正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半椎体切除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03-2013-05,一期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半椎体切除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者11例,评价Cobb角矫正情况、融合情况、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结果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明显矫正丢失。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平均(45.3±14.5)°矫正到术后平均(17.2±7.4)°,平均矫正28.1°,矫正率62.0%。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39.6±8.4)°矫正到术后平均(16.2±8.2)°,平均矫正23.4°,矫正率40.9%。侧凸、后凸Cobb角手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青少年半椎体畸形,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alo重力牵引对术前顶椎区脊髓形态分型为Ⅲ型的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的改善效果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术前脊髓形态分型为Ⅲ型的47例严重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18例、女29例;年龄(22.5±12.8)岁(范围9~60岁)。接受Ⅰ期Halo重力牵引、Ⅱ期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 牵引时间为(7.4±3.9)周(范围4~16周)。影像学参数包括牵引前后及手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7 plumb 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 C7PL-CSVL)]、矢状面最大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 计算牵引后矫正率和手术后矫正率。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47例患者Halo重力牵引及矫形内固定手术均顺利完成。牵引前侧凸Cobb角为116.0°±17.5°, Halo重力牵引后改善至87.9°±16.5°(t=9.10, P<0.001), 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前后路联合矫形治疗僵硬脊柱侧弯畸形。[方法]男6例,女12例;年龄11~18岁,平均15.2岁,先天性胸腰段侧凸8例,胸段侧凸 胸腰段侧凸9例,其中Luque氏棒后路矫形后翻修1例。均采用前路松解后,进行ADS(anterior derotation spondylodese,ADS)前路矫形,2周后再进行后路PRSS(plate-rod system forscoliosis)矫形。[结果]本组病例获得6个月~2年(平均18个月)随访,其矫形效果满意。术前平均Cobb s角99.4°(70°~110°),术后平均Cobb s角42.4°(30°~64°),平均矫正率57.4%。侧弯(冠状面畸形)矫正效果良好,平背或后凸畸形者与腰椎前凸术后基本达到正常的矢状重建。无明显并发症。仅内固定棒断裂1例。[结论]前后路联合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畸形可取得较好的矫正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本院经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分析,探讨术后近远期矫形效果。方法 2008-2013年我院共对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患者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5~48岁,平均17.06岁。术前、术后即刻和随访时均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半椎体所致侧、后凸Cobb角等评估指标,分别计算它们的改善率,记录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1.75~5.83 h,平均3.68 h。术中出血量60~2 000 mL,平均767.78 mL。全部病例随访13~60个月,平均35.8个月。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分别为(44.41±18.49)°、(13.07±9.11)°、(15.54±8.94)°,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1.32±16.94)%,最终矫正率(64.35±19.53)%。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分别为(34.58±26.18)°、(10.36±11.94)°、(11.94±11.81)°,术后即刻矫正率(67.91±21.89)%,最终矫正率(58.56±30.88)%。头侧出现新的后凸畸形1例,植骨不融合1例,通过二次手术,延长固定节段,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时均无椎弓根切割、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切口愈合不良、钉棒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等。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半椎体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对脏器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Qiu Y  Wu L  Wang B  Yu Y  Zhu ZZ  Qian B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284-1288
目的对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下前路矫形与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23例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Eclipse矫形术,共8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48岁,平均Cobb角54°,Risser征 ~ 。B组行开放小切口前路CDHTSRH矫形手术,共15例,男2例,女13例,平均年龄138岁,Cobb角平均57°,Risser征 ~ 。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术后引流量、矫正效果以及早期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Cobb角、侧凸柔软性和固定节段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A组平均手术时间(360±7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29±145)ml,术后平均引流量(500±150)ml,平均固定节段(74±11)个,平均Cobb角矫正率(74±14)%,经6~18个月随访,近期矫正丢失率(86±27)%。B组平均手术时间(246±6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0±110)ml,术后平均引流量(210±90)ml,平均固定节段(78±09)个,平均Cobb角矫正率(70±12)%,近期矫正丢失率(46±19)%。A组与B组相比,侧凸矫正率相似(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早期矫正丢失率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和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具有各自的适应证和优缺点。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期与一期手术矫正青少年重度脊柱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2017年6月手术矫正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76例。其中,分期组52例,一期手术安装颅盆环,牵伸矫正畸形,二期后路松解,继续颅盆环牵伸矫正,三期去除颅盆环,行内固定矫正;一期组24例,一期行后路矫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身高变化和影像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结果]分期组围手术期神经并发症发生率7.69%(4/52),一期组为25.00%(6/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Cobb角、合并脊髓畸形以及手术方法与神经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P0.05)。两组患者术后身高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患者身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期组患者身高均显著大于一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前两组Cobb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期组患者Cobb角均显著小于一期组(P0.05)。[结论]颅盆牵引加软组织松解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侧弯矫正效果,并降低神经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切口微创分期手术治疗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6例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进行小切口微创分期手术治疗。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8.5±1.2)岁。术前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98.0°±15.4)°,矢状面后凸Cobb角为(38.8±14.7)°。Ⅰ期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将脊柱侧凸矫正约55%左右,之后每隔6~12个月再进行一次生长矫形,至骨骼发育成熟后作终末矫形内固定,行剃刀背切除并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6例完成初次手术,10例完成二次手术。初次小切口矫形术后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42.2±10.1)°,平均矫正率56.9%;二次延长术后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35.8±6.6)°,平均矫正率34.1%。总矫形率为65.4%。结论对早发型小儿脊柱侧凸行小切口微创分期手术治疗的研究初步证实,该术式可以提高畸形矫形效果,延缓脊柱融合时间,减轻早期融合对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153-1157
[目的]评估Lenke I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采用后路凸侧旋棒矫形与凹侧旋棒矫形至少2年的随访效果。[方法]收集本中心2008年7月~2011年7月间收治的Lenke I型AIS患者66例,平均年龄14.9岁,术前主弯均70°。按术中矫形技术分为凸侧旋棒组(32例)和凹侧旋棒组(34例),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术前、术后及术后2年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以及术前、术后CT平扫。研究分析两组病例的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T_(5~12)后凸角、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C_7偏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oronal C_7 to centre sacral vertical line,C_7-CSVL)和C_7偏离骶骨后上角距离(the sagital C_7 to centre sacral vertical line,C_7-SSVL),置钉密度及置钉破壁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及术后2年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凸侧旋棒组和凹侧旋棒组的术前主弯Cobb角分别从平均(53.2±10.7)°和(51.2±10.8)°(P=0.455)矫正至术后平均(8.0±7.3)°和(12.9±7.0)°(P=0.008),平均矫正率为(86.2±12.7)%和(75.3±13.0)%(P=0.001);T_(5~12)后凸分别从术前平均(18.4±12.6)°和(23.2±19.3)°(P=0.248),矫正至术后平均(20.2±10.9)°和(21.8±8.9)°(P=0.533);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皆获得良好平衡。所有病例的凸侧和凹侧总椎弓根螺钉破壁率分别为1.2%和3.9%(P=0.162);凸侧旋棒组和凹侧旋棒组的总椎弓根钉破壁率分别为1.3%和3.2%(P=0.01)。[结论]青少年脊柱侧凸采用凸侧旋棒技术矫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凹侧旋棒矫形具有更好的侧凸矫形效果和置钉安全性;结合胸椎小关节松解、体内折弯和增加凹侧预弯棒角度有助于矢状面后凸的维持或矫正,且至少2年随访的矫形效果维持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胸腔镜与开胸前方松解在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吴亮  邱勇  王斌  朱锋  朱丽华 《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2):742-746
目的比较胸腔镜与开胸前方松解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的作用,评估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9月共施行14例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和22例开胸前方松解手术,所有病例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胸腔镜组男1例,女13例;平均年龄15.9岁;其中KingⅡ型9例,KingⅢ型5例;Cobb角88°±10.4°,柔软度(Bending片侧凸矫正率)25.5%±6.1%;松解节段5.8±0.9个。开胸组男5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5岁;其中KingⅡ型13例,KingⅢ型9例;Cobb角90°±15.2°,柔软度24.8%±7.8%;松解节段6.0±1.1个。两组患者均于前方松解后2周行后路TSRH矫形手术。对两组的术后侧凸矫正率以及半年后的矫正丢失率进行比较。结果胸腔镜组术后Cobb角39.6°±10.8°,侧凸矫正率54.7%±10.3%,半年后矫正丢失率2.9%±1.1%;开胸组术后Cobb角41.9°±13.2°,侧凸矫正率53.2%±12.5%,半年后矫正丢失率3.2%±1.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胸腔镜脊柱侧凸前方松解手术能达到开胸前方松解手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8年6月至2003年1月应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2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4例。冠状面主弯Cobb角92.1°±11.4°(75°~116°)。根据不同的侧凸类型、侧凸角度、柔韧性等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矫形、分期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术中运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进行矫形,同时应用椎板下钛缆固定。比较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程度,并通过躯干侧移(LT)值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全组患者术后冠状面矫形效果明显,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53.8%,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3.3°±3.8°。矢状面上81.3%的患者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30°~50°),84.4%的患者恢复了腰前凸(40°~60°)。术后LT值矫正率为67.1%,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率呈正相关。结论: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尤其与椎板下钛缆矫形固定相结合,可获得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达到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